合同法稅款
㈠ 稅收撤銷權稅收撤銷權的行使方式
根據《稅收征管法》的規定,稅務機關可以依據《合同法》第74條的規定行使撤銷權,以撤銷納稅人可能因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而對稅務機關造成的損害。債權人可以請求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包括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且受讓人知道該情況。在稅收撤銷權的行使方式中,訴訟方式為稅務機關的主要途徑,而非直接的執法行為。
關於稅收撤銷權的訴訟性質,應採用民事訴訟方式而非行政訴訟方式。我國現行行政訴訟主要審查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法院判決涉及維持、撤銷或變更。然而,稅收撤銷權訴訟中不存在具體行政行為作為審查對象,因此,這類訴訟應以民事訴訟為基礎,雖稅務機關的參與帶來特殊性。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合同之債撤銷權的訴訟程序有所規定。在管轄方面,法院應由被告住所地管轄,考慮到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的地理位置可能不同,從行政效率原則出發,稅收撤銷權訴訟應由稅務機關所在地的法院管轄。級別管轄方面,應考慮由與稅務機關同級的法院管轄,以確保訴訟的順利進行。
訴訟參加人的確定方面,債權人根據《合同法》第74條提起撤銷權訴訟時,僅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受讓人列為第三人。法院可追加受益人或受讓人為第三人。在稅收撤銷權訴訟中,債務人作為被告,受益人作為第三人。在納稅人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的情況下,債務人作為被告,受益人作為第三人;在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的情況下,債務人作為被告,受讓人作為第三人。
稅務機關行使撤銷權後,其他民事債權人和其他稅務機關不得重復行使。這一規定旨在保護納稅人權益,避免多重撤銷權行使導致的法律混亂。
(1)合同法稅款擴展閱讀
稅收撤銷權,是指稅務機關對欠繳稅款的納稅人濫用財產處分權而對國家稅收造成損害的行為,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它是稅收法律關系與撤銷權制度結合的產物。稅收法律關系中的債務關系性質成為稅法借鑒撤銷權制度的理論基礎,而撤銷權制度的內容又豐富了稅法的內容。
㈡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稅金應該誰承擔
法律分析:不同的納稅人需要根據自身的經營活動繳納相應的稅賦,這是由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不能通過合同約定轉稼給他人。工程建設施工的各種稅賦是要依法納入工程造價中,屬於施工承包單位承擔的部分必須由施工承包單位繳納,不能由建設單位代為承擔。所以,建設施工合同約定稅金由甲方負責,不僅在法律上可能無效,實際操作上也行不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稅收徵收管理,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保障國家稅收收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凡依法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的徵收管理,均適用本法。
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