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的撤銷權設計案例
⑴ 合同法撤銷權的行使規則詳解
合同撤銷權的法律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十四條,其內容如下:
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或仲裁機構請求撤銷以下合同:
1. 重大誤解所簽定的;
2. 訂立時顯失公平的;
3. 欺詐、脅迫或趁人之危所簽訂的,且受損方有權申請撤銷。
對於申請更改的部分,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予以撤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十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⑵ 經濟法案例分析
這是一個典型的民事糾紛案例,並不是一個經濟法案例。
分析:1、乙方可以行使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十四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在這個案例中,甲方明顯是無償轉讓其財產,導致乙方債權受到無法清償的危險,嚴重損害了乙方債權,因此,乙方有權行使撤銷權。
2、行使撤銷權的條件:①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須有合法的債權債務關系存在。債權主要是以金錢或者其他物給付為標的的債權,因為這種債權與債務人責任財產的多寡有著密切的聯系,債務人不當處分財產的行為將直接減少其責任財產,從而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債權人應享有撤銷權以保護其利益。對於以行為給付為標的的債權(例如以勞務為內容的債權等),如果債務人不當處分其財產,一般不直接影響這些債務的履行,債權人也無必要行使撤銷權。另外,在租賃關系中,出租人在交付租賃物以後,又將其租賃物的所有權讓與第三人的,按照「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租賃合同仍然有效。因此,承租人不得因其租賃權並未遭受損害而就出租人與第三人之間的轉讓租賃物的行為申請撤銷。
②債務人須有無償轉讓其財產的行為。所謂無償轉讓,是指債務人將其財產轉讓給第三人(即受讓人),受讓人不付出任何形式的代價(包括金錢、實物等)。無償轉讓財產的最典型方式是贈與。
③債務人的轉讓財產的行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債權人之所以要行使撤銷權,乃是因為債務人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生效,財產將要或已經發生了轉移。如果債務人轉讓財產的行為並沒有成立和生效,或者屬於法律上當然無效的行為(如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以無償方式轉讓財產)或該行為已經被宣告無效等,都不必由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對債務人與第三人實施的無效行為,債權人可基於無效制度請求法院予以干預,宣告該行為無效。如果債務人與第三人以損害債權人為目的,惡意串通,且客觀上此種行為侵害了債權人的債權,債權人應有權對該第三人提起侵害債權之訴。
④債務人轉讓財產的行為已經或將要嚴重損害債權。也就是說,由於債務人實施的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已經或將要極大地減少債務人的責任財產,致使債權人的債權難以實現或根本不能實現。在確定是否有害於債權方面,應明確一定的標准,一般以債務人的處分財產的行為已經或將要嚴重導致債權人的債權不能實現為標准。如果債務人在實施無償轉讓財產的行為以後,已不具有足夠資產清償債權人的債務,則認為該行為嚴重有害於債權。如果在實施該行為以後,債務人仍有一定資產清償債務,不能認為債務人的行為嚴重有害於債權;在此情況下,債權人也無權干涉債務人的無償轉讓行為。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⑶ 關於買賣合同案例 急
1、甲乙公司訂立的買賣合同成立。根據《合同法》第37條規定: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在簽字或者蓋章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債務,對方接受的,該合同成立。本案中,合同約定甲方向乙方交付150台精密儀器,隨後甲方先將100台精密儀器交付給乙方,乙方也接受了,根據合同法第37條的規定,合同成立。
2、7月20日甲公司中止履行合同合法。因為甲公司掌握了乙公司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的確切證據,甲公司根據《合同法》第68條的規定,行使不安履行抗辯權,符合合同法的規定。
3、乙公司10月5日要求甲公司承擔違約責任的行為合法。因為甲公司約定第三人丙公司向乙公司履行義務,根據《合同法》第65條:第三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所以乙公司要求甲公司承擔違約責任合法。
4、丙公司對貨物毀損應按照貨運合同的約定對甲方承擔賠償責任,因為甲公司與丙公司之間存在貨運合同關系。根據《合同法》第311條規定:承運人對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毀損、滅失承擔損害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