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上填平原則
① 有關合同法的案例分析
[正確答案]
(1)汽車買賣合同有效。因為雙方主體資格有效,訂立合同的程序、標的物均合法。
(2)卡車受損應由工廠承擔責任,因為根據《合同法》142條的規定,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本題卡
車尚未交付,受損的風險應由工廠承擔。
(3)甲不能請求雙倍賠償。因為甲與工廠之間的汽車買賣合同關系不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
(4)甲有權要求退車,因為根據《合同法》111條的規定,受害人有權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減少價款等違約責任。
(5)甲不能既請求工廠支付違約金,同時要求雙倍返還定金,因為根據《合同法》116條的規定,不能同時選擇兩種罰則。
(6)甲可以請求工廠賠償經營損失。因為根據《合同法》113條的規定,一方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
償額應相當於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
(7)甲可以同時請求工廠支付6000元的違約金和支付每天50元的遲延履行違約金。因為根據《合同法》第114條的規定,這兩種違約金分別
適用於不同的情形,對應於兩種不同的違約行為。
[考點集成]
合同的生效要件:主體合法;意思表示真實;合同內容不違法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合同標的確定可能;訂立程序合法。合同的生效時間:
(1)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合同生效;(2)法律、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合同,合同生效時間為辦理完畢批准、登記手
續的時間。(3)附條件的合同,合同生效的時間為條件成就時間;(4)附生效期限的合同 ,自期限屆至時生效。附終止期限的合同,自期
限屆滿時失效。
違約責任應注意兩個原則:一是過失責任,即當事人一方未履行合同或未完全履行合同,只有其有過失,他才承擔賠償他人損失的責任。
二是填平原則,即經過救濟之後,沒有違約一方所得到的結果相當於合同已履行的結果,也即沒有違約一方當事人不能因為對方違約所獲得
的賠償超過合同實際履行可能給帶來的利益。
② 信用卡償還部分欠款後為何全額計息
近日,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主持人李曉東刷卡消費18869.36元,僅剩69.36元沒有還清,就產生了317.43元利息。李曉東起訴銀行,認為銀行信用卡領用合約中的計息條款屬於無效的格式條款,要求銀行退還利息。此案在西城法院開庭審理。
銀行方面在庭上也詳細解讀了為什麼採用全額計息的方式,「在信用卡關系中,持卡人的權利是在信用額度內隨時刷卡消費,在按時全額還款條件下,享受免息還款權利。」「免息還款期待遇不等於免息,是有條件的免息。銀行的資金每佔用一分都是要計算利息的,只是在信用卡問題上,只要你能全額按時還款,利息我就不收了,但你達不到條件,我就要收利息。這個條款是完全公平的。」
在庭審最後,法官詢問雙方是否有意願調解。銀行一方表示同意,並提出將317.43元利息返還李曉東的方案。而李曉東的律師則堅持等待判決。法庭不再主持調解,此案沒有當庭宣判。
③ 補償和賠償在法律上的區別哪裡能夠體現金額分別是多少
一,補償和賠償在法律上的區別體現:
補償一般是法律基於公平原則而做的填補性規定,目的是填補受害人的損失,填平原則,對承擔補償責任的個體並不進行否定性評價。
賠償則是法律為了懲罰責任人而進行的懲罰性規定,目的不僅是填補受害人損失,更側重懲罰責任人,對承擔賠償責任的個體進行否定性評價。
補償而意味著補償方不存在法律過失,僅僅是因為合法進行的法律行為而給相對方造成了合法利益損害,從公平原則出發,應該給予補償,並且補償時需要考慮雙方利益均衡,以合理為必要。
二,補償和賠償金額區別:
1.補償金
第四十七條第一款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2.賠償金
第八十條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拓展資料
【法律依據】
《侵權責任法》第十六條,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殘疾生活輔助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④ 如何適用專利侵權的「實施許可費倍數」賠償標准
一、司法實務拒絕適用標準的常見理由
司法實務中,法院對於專利權人所提交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及相關專利許可費支付憑證進行了較為嚴格的審查。
(一)即便專利實施許可使用證據充分,法院亦有權選擇法定賠償
在專利權人已經向法院提交確實充分的專利實施許可使用證據,於此情形下,法官仍有權拒絕適用標准,如:
長沙市紅星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與邱則有等專利侵權糾紛上訴案(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本院經審查認為,本案專利所涉許可合同雖已辦理了備案手續並已實際部分履行,許可使用費本身亦無明顯不合理情形,但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並未規定『有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就必須參照其合理倍數來確定侵權賠償數額。』」
(二)無專利實施許可使用費支付憑證
訴訟中,專利權人常會提交與案外人簽訂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但無被許可人實際支付專利使用費憑證,基於此,法院認為該合同的真實性存在問題不予採納,如:
葉節東與樂清市榮塑電器有限公司侵犯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至於葉節東在原審中提交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證明的證明效力問題,雖然葉節東與上海翔州電氣設備有限公司簽訂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查准予備案,但葉節東並不能舉證證明專利許可使用費已經實際交付,故合同所載的專利許可使用費並不能作為侵權賠償數額的計算依據。」
程潤昌與桂林合鑫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龔舉東侵犯實用新型專利權糾紛案(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本案中,程潤昌沒有提供證據證明其曾與他人簽訂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更沒有提供已報經專利局備案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以及被許可人支付許可費的憑證,因此,程潤昌以專利技術轉讓使用費作為計算其損失的依據,該計算方法缺乏事實依據,本院不予採納。」
石獅市信佳電子有限公司與石獅市龍盛塑膠電子有限公司侵犯專利權糾紛上訴案(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雖然信佳公司與專利權人李仁續簽訂了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但是,信佳公司沒有提供涉案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支付憑證,證明其已向專利權人李仁續支付了合同所約定的10年50萬元的許可使用費;也沒有舉證證明該合同已在法定期限內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登記備案。而且,專利權人李仁續系信佳公司法定代表人,屬有利害關系人的情形,故本案不宜參照該合同約定的專利許可使用費確定賠償數額。」
(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雙方具有利害關系
在檢索的多份判決文書中,法院多因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專利權人系被許可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股東等原因,認為合同雙方具有利害關系,即便合同簽訂後依法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且有實際支付專利使用費憑證,法院也不予認定,如:
寧波寶豐工量具有限公司與胡五一專利權糾紛案(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雖然胡五一將其ZL91104618.6發明專利許可給長沙電焊鉗廠有限公司實施,並約定了一年的專利使用費提成不低於10萬元,但長沙電焊鉗廠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黃金系胡五一之妻,且胡五一在該公司佔有65%以上的股份,因此該公司與胡五一明顯存在利益關系。故原審法院認為參照該專利許可費的倍數確定賠償數額明顯不合理,並根據本案專利權的類別、侵權人生產侵權產品的時間以及本案專利技術對於侵權獲利所起的作用等因素,酌情確定賠償數額為3萬元並無不當。」
徐光等與北京五彩靜宏商貿中心等侵害發明專利權糾紛(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本案中,徐光以其專利許可費為依據請求賠償50萬元,但由於其同時系天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原審法院沒有以該專利許可費作為確定賠償數額的依據並無不當。」
四川英倫陶瓷有限公司與福建省晉江晉成陶瓷有限公司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案(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盡管晉成陶瓷公司與專利權人簽訂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但專利權人陳立閩系晉成陶瓷公司總經理,雙方存在利害關系,且晉成陶瓷公司也沒有證據證明約定的專利許可費已實際支付,原審法院據此未以《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中約定的專利許可使用費,作為確定本案專利侵權賠償金額的參考,而是在綜合考慮涉案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企業規模、涉案產品的生產、銷售及使用方式等情節,確定英倫陶瓷公司應當承擔的賠償數額為8萬元,並無明顯不當。」
安徽意通瑞恆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與廣東日昭新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羅志昭侵犯發明專利權糾紛一案(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本案中,權利人的損失和侵權人獲得的利益均難以確定,羅志昭將涉案專利許可廣東日昭公司使用,因許可人與被許可人之間具有關聯關系,專利許可使用費是否具有真實性和合理性難以確定,因此,也不能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來確定本案賠償數額。」
二、適用《專利法》第六十五條注意事項
針對前述司法審判實務現狀,筆者認為在適用《專利法》第六十五條時,應注意如下要點:
(一)賠償適用標准強制依序性
筆者認為,專利侵權一旦成立,法院應嚴格按賠償標准依序進行,即權利人損失、侵權獲利、專利實施許可使費倍數及法定賠償。適用先後順序方面,法官並無任何裁量權。
前述湖南高院判決認為,六十五條中使用了「參照」表述,即意味著法律適用的非強制性,在無法查明權利人損失與侵權獲利的情況下,即便專利實施許可使用費證據確鑿,法院亦可直接適用法定賠償,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因為:
首先,法律解釋應起於文義解釋,六十五條的規定,在文字表述上,已經顯示出有先後遞進順序。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下稱《規定》)第二十一條也規定有「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該表述也明明白白表述,只有在前面賠償標准無證據支撐的情形下,法院才能適用法定賠償。
其次,我國民事賠償奉行填平原則,在法院能夠查明專利權人損失的情況下,當應據此作出判決。而專利權人損失、侵權獲利及專利許可使用費倍數,恰恰是專利權人損失的客觀呈現。為了貫徹知識產權司法政策的全面賠償原則,基於專利無形性的特徵,法律作出法定賠償之規定,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迫不得已而為之。既為不得已,那意味著在能夠查明專利權人損失的情形下,當應優先適用其他賠償標准。
(二)不能對專利權人苛以過重的證明責任
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無支付專利使用費憑據,不能適用標准;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支付專利使用費憑據,但合同當事人雙方具有利害關系,不能適用標准;有專利實施許可合同,支付專利使用費憑據,無利害關系,支付使用費亦無不明顯不合理情形,但法律未要求強制適用標准,同樣不予適用。
前述是當前司法實務在適用標准時的拒絕理由,於專利權人而言,筆者認為是過於苛刻,甚至可以說是步步緊逼。總體感覺,專利權人縱有千般功夫,也無法預測自己該項主張的法律結果。
筆者認為,在專利權人主張按標准計算賠償損失時,專利權人僅須承擔兩項證明責任: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依法客觀存在;專利使用費依據合同已嚴格履行。現實生活中,很多科技研發型企業負責人或股東多為專利權人。專利授權後,授權許可給自己的企業使用,這為普遍現象,法院不能一句存在利害關系,據此直接否認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真實性。此外,《規定》第二十一條規定有「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筆者認為對於該事實,證明責任應由被訴侵權人承擔,被訴侵權人作為行業經營者,其完全有能力去證明該項事實。同時,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在被訴侵權人苦於無法證明使用費用明顯不合理的情形下,其完全可以要求法院根據侵權獲利證據進行賠償數額認定,而該項證據於被訴侵權人而言唾手可得。
此外,根據《合同法》之規定,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並非合同生效的必要條件,故是否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與專利實施許可使用費的真實性無必然聯系。
最後引用一份判例,該份文書表述很好得支持了筆者前述觀點:
中山寶寶好日用製品有限公司與好孩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點擊案件名稱查看裁判文書全文):「本院認為,好孩子公司一審提供了其與小小恐龍公司於2006年4月18日簽訂並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以及雙方履行該合同的銀行進賬單、發票和納稅憑證等證據,足以證明好孩子公司與小小恐龍公司之間專利許可合同已經實際履行。在寶寶好公司沒有提供相反證據推翻涉案專利許可合同真實性及證明好孩子公司與小小恐龍公司存在控制關系的情況下,一審法院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確定本案賠償數額50萬元,並無不當。」
三、故意侵權對適用標準的影響
《規定》第二十一條中規定有「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合理確定賠償數額」。本條所稱「倍數」應當為專利許可使用費的1至3倍。之所以規定倍數應當至少高於1倍,是因為許可使用費一般低於被許可人實施專利所得的利益。正常的專利實施許可合同通常具有雙贏的性質,許可合同的雙方都能通過實施專利而獲利,不可能約定被許可人將其實施專利所獲得的全部收益交給專利權人,否則被許可人同意訂立該許可合同就沒有任何意義。
那麼什麼時候應該高於一倍進行判賠呢?筆者認為專利故意侵權情形下,尤其應在一倍以上進行判賠。早在2001年6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曹建明在全國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明確對故意侵權等情況,應當按照1倍以上3倍以下的使用費的標准計算賠償額。此外,對於故意侵犯行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規模、損害後果等因素,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在2015年12月2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專利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第六十八條中「對於故意侵犯專利權的行為,人民法院可以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規模、損害後果等因素,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確定賠償數額。」
⑤ 合同審核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生效,《合同法》生效日期為2020年12月31日止,屆時此條例被《民法典》所替換,相關的司法解釋也會失效。
一、審查合同的主體
審查合同的主體時,應審查簽訂合同的當事人是否是經過有關部門批准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組織、自然人;審查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的資格證明;代訂合同的,要審查是否具備委託人的授權委託證明,並審查是否在授權范圍、授權期限內簽訂合同;有擔保人的,審查擔保人是否具備相應的擔保能力和擔保資格。
二、審查合同的內容
審查合同的內容時,應當重點審查合同內容是否有導致合同無效的情形,如是否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的利益;是否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是否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是否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等內容。另外還要特別注意合同的違約條款內容,合同糾紛的解決方式等內容。
三、審查合同意思表示的真實性
四、審查合同條款是否完備
按照合同的性質,依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合同條款進行認真審查,確定合同條款是否合法、完備,各條款內容是否明確、具體、切實可行。避免因合同條款的遺漏和過於抽象、原則,給履行帶來困難。
五、審查合同的簽訂手續、形式
1、審查合同是否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或登記,如需經批准或登記,是否履行了批准或登記手續。
2、如果合同中約定須經公證合同方能生效,應審查合同是否經過公證機關公證。
3、如果合同附有期限、條件,期限是否到期、條件是否成就
4、如果合同約定第三人為保證人的,應審查是否有保證人的簽章;採用抵押方式擔保的,如果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必須辦理抵押物登記的,應審查是否辦理了抵押物登記手續;採用質押擔保方式的,應按照合同中約定的標的物交付時間,審查當事人是否按時履行了標的物交付手續。
5、審查合同雙方當事人是否在合同上簽章,該簽章是否與與合同當事人的簽章。
相關法律規定
《民法典》生效前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五十五條 【實質要件】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條 【形式要件】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規定用特定形式的,應當依照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