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突出特徵有
商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不同。經濟法屬於公法,商法雖有公法性但本質是私法。因此回經濟法以國答家利益為本位,而商法是以商主體的利益為本位,經濟法的目標性較強,而商法的國際性較強。
2.二者基礎理論不同。經濟法的基礎理論是社會整體本位,即著重於國民經濟的全局,而商法是建立在商事主體利益本位之上的。
3.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在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商法則調整的是商主體在商事活動中形成的商事關系。
4.調整的機制不同。商法著重採取自律性的非權力性的機制,而經濟法多採用他律性的權力性的調節方法。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保險法、合夥企業法、海商法、破產法、票據法等。
②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現代性特徵
經濟法同各類傳統部門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現代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精神追求上的現代性 ①伴隨著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巨大變遷,新興的經濟法與傳統部門法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差異日顯,並尤其體現在經濟法的價值取向或宗旨等方面。 ②經濟法既不同於更側重於保護私人利益的傳統私法,也不同於更側重於保護國家利益的傳統公法,它更追求一種「和諧」或稱「協調」,這是經濟法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的一種基本精神。 ③經濟法的價值取向不同於傳統的部門法,經濟法本質上是社會本位法,以社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之維護為目標。 (2)在背景依賴上的現代性 ①經濟法賴以產生的經濟基礎不同於傳統的部門法,經濟法產生於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積極的調控與規制,這就使得經濟法產生的經濟基礎為現代的市場經濟。 ②經濟法賴以產生的社會基礎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經濟法產生於高度社會化的時代,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的多元化和抽象化都使得經濟法的價值目標為社會本位。 ③上述的經濟與社會基礎,是經濟法賴以產生的重要背景,而這一背景與傳統部門法是不同的。 (3)在制度建構上的現代性 ①制度形成上的現代性。經濟法制度的形成,與經濟政策的聯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強的「政策性」,這是以往的傳統部門法所不具有的。 ②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從制度構成上看,經濟法不僅包含了大量的實體法規范,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程序法規范不斷滲入。這是經濟法所要解決的日益復雜的現代問題對程序性的要求,同時也是對效率價值的追求。 ③制度運作上的現代性。經濟法的制度運作主要是體現在行政領域,而不是司法領域,這與傳統部門法的案件大量有司法機關來審理是有很大不同的
③ 民法和經濟法的區別
1.具體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以國家在管理和協調國民經濟運碧檔枯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具有顯著的服從性,屬於公法范疇;民法則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以平等性為基本特徵,屬於私法的范疇。
2.法律屬性不同。經濟法強調社會本位,以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為基本原則,悔洞著眼於維護全局的、長遠的利益;而民法則突出個體權利的本位性,強調社會個體的權利、平等和自由,能夠調動和保護個體的積極性及創造性。充分運用和體現市場競爭機制。
3.調整方法不同。經濟法以強制性規范為主,對違法行為綜合運用財產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種制裁形式,具有懲罰性;民法則更多地採用任意性規范,當事人可以依法自由處分權利,對違法行為採取民事制裁形式,具有補償性。
經濟蠢尺法與民法的聯系:二者都是以特定的市場經濟關系作為規范對象,二者適用許多相同的法律制度。例如:民法中的法人制度對於確認經濟法中的市場主體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法中的物權制度對於認識經濟法中的市場主體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法責任制度直接為經濟法所適用。
兩者聯系在於:經濟法調整社會性經濟關系,民法調整個體性經濟關系,即平等主體之間的則產關系。其次表現為兩者都具有相同的法律淵源。兩者區別在於: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經濟法調整社會性經濟關系。民法是真正的私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財產關系,強調個人意思表示。經濟法帶有部分公法性質,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以國家強制規定固定賠償比例,它維護的是國家的經濟秩序。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重於社會整體利益為導向,協調個體利益的矛盾與沖突,實現利益均衡,促進社會共同加之目標的實現。民法以個人權利為本位,以保護個人利益為導向,著重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個人利益最大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④ 注冊會計師考試備考的小竅門
而拋去不同科目的章節特徵,重點劃分等重要的復習思路,從題型特徵中找共同點或者是不同點,從而得出對應的復習思路,也是CPA備考的一大捷徑。
1.會計,綜合題佔比較低
近兩年注冊會計師考試的會計題型中,將主觀題的4道題目分成了計算分析題和綜合題兩類,其中,綜合題只佔到了36分,算是從題型上降低了注會考試難度。
2.審計,客觀題和主觀題佔比均勻
審計的客觀題是45分,主觀題是55分,算是佔比比較均勻。所以注冊會計師考試考生在復習的過程中,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既要重視基礎知識,也要理解透重難點知識。而且審計的知識點比較細碎,多選通常是失分的重災區。
所以審計的復習重點還是放在主觀題上,主觀題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知識點,而且可發揮程度也比較高,通常客觀題的知識點和主觀題之間是可以互相借用的,所以結合起來復習效果比較好。
3.財管,計算分析題佔比最高
注冊會計師考試財管的話,毫無疑問計算分析題的佔比是最高的,所以復習思路也不用過分強調,肯定就是多花時間在公式的理解、記憶、運用上,無論對客觀題中的計算,還是單獨的計算分析題,只要掌握了公式的計算,都是比較容易的得分項。
綜合題的話佔到15分,所以對重點章節要多花時間學習記憶,主要是多做幾套歷年的真題,從真題中找綜合題的出題方向和思路,可以節省很多的備考時間。
4.戰略,客觀題和主觀題佔比均勻
注冊會計師考試戰略和審計一樣,客觀題和主觀題的佔比比較均勻,而且這兩科在內容特點上也比較相似,都有對風險的評估和管理,所以復習思路基本一致。
但是戰略有一個好處就是,知識點沒有審計多,也沒有審計難,而且出簡答題和綜合題的章節比較集中,那麼考生多花時間在重點章節及新增知識的學習上,並且多做幾套真題鞏固一下,對主觀題有很大的提分作用。
5.稅法,綜合題佔比較低
注冊會計師考試稅法和會計一樣,綜合題的佔比相對比較低,所以復習方式也大致相同,把復習重心放在基礎知識,以及公式、稅率等的計算和運用上,拿下客觀題和計算分析題。
那麼對綜合題,主要還是藉助重點章節和真題兩種方式,來快速確定綜合題的出題思路及解題思路。
6.經濟法,案例分析題佔比較高
經濟法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案例分析題佔比比較高,那麼考生就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這里不僅要考察知識點,還要考察對實際案例的熟悉程度,包括案例和知識點的結合程度。
所以注冊會計師考試考生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之上,還要多關注當下的經濟時事,了解考試可能會涉及到的相關案例,了解一下習慣引用的案例類型,這樣在分析時能極大的增加正確率。
總之,備考注冊會計師考試的順序切記是先基礎,後難點,先拿到易拿的分,再去攻不易拿的分,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復習效率,讓自己的備考過程更輕松合理。更多關於注冊會計師考試的備考技巧,備考干貨,新聞資訊等內容,小編會持續更新。
⑤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比較
經濟法與社會法具有重要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最本質區別在於經濟法的經濟性和社會法的社會性。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經濟法調整的范圍是需要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經濟性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包括調整對象的經濟性、法益目標的經濟性、運行機制的經濟性、效果評價的經濟。社會法的社會政策目標與社會法的社會效益指標決定了社會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是經濟性的社會關系,這表明經濟法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針對的是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同時,並非所有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都由國家干預,國家僅在需要時對這些關系進行干預。而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則是顯著社會意義事項,其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例如教育權利保障關系就涉及文教領域等非經濟領域,即社會性的社會關系。
(三)經濟法與社會法的目標不同。由於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及根本屬性的不同,導致其目標的存在屬性也不同,經濟法起源於市場失靈以及原有法律解決能力的欠缺,其目標在於通過國家的適當干預而解決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失靈問題,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社會法的目標主要在於救助弱者、反對歧視。經濟法側重於在經濟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社會法側重於在社會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
(四)經濟法與社會法的公平觀不同。經濟法倡導積極公平觀,而社會法主張消極公平觀。
經濟法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勢群體才會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會法的公平觀主要關注的是對已形成的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扶助,因為它是一種弱者保護機制,是一種利益分配的平均正義立場。
(五)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方式不盡相同。經濟法的調整方式似乎更為復雜和多樣化,主要通過指令性調整方式、指導性調整方式和以私法主體身份介入經濟關系進行干預等。社
會法則主要通過傾斜待遇、團體契約、強制性最低標准等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對貧困人員提供廉租房等等。
經濟法與社會法存在以上的區別,這對於我們釐清兩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啟發價值,對於立法和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另外,科學的全面的認識經濟法和社會法的關系,還應關注兩者的共同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社會性和現代性。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社會性。包括以「社會公共利益」位本位,經濟法與社會法在各自領域中, 通過不同方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 以達到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責任的社會性,。隨著法律的「社會化」進程, 傳統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現了以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社會公益和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社會責任;調節機制的社會性,在人類社會中, 不僅需要以市場調節機制為特徵的競爭機制, 更需要以社會調節機制為特徵的合作機制,以實現社會生活的健康、穩定和有序。所謂社會調節機制, 是指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團(非政府組織) 以社會公信力為媒介完成的一種社會生活交往模式。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現代性。經濟法與社會法, 同其他傳統部門法相比, 具有獨特的「現代性」。換言之,,伴隨著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現代化變遷,,整個社會中的現代性因素不斷增加;法作為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和符號系統,必然會對此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反應。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經濟法與社會法, 自然有著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的現代性特徵。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現代性、法域歸屬上的現代性、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這三方面都源於現代社會的屬性特徵,體現反應現代社會的要求的。
⑥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關系
經濟法和社會法都屬於現代法,都具有突出的現代性,並由辯帆此都具有一定的政策性、社套性,無論是基本理念還是制度構建,無論是產生的經濟基礎還是社會基礎,兩個部門法都存在著較多的一致性,從而體現出密切的聯系。盡管如此,兩者的區別也比較明顯。經濟法與社會法作為兩個獨立的部門法旁灶如,其調整對象不同,所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
⑦ 論述題~~~~試論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和特徵
基本原則:
(一)調製法定原則。依據調製法定原則,調制的實體內容和程序規范都要有法律來加以規定,只是在法律明確授權的特殊情況下,才能由行政法規來加以規定。這一原則在形式上是「議會保留」或「法律保留」原則的體現,是議會與政府在調制權分配上的一種均衡,但在實質上,其主要目標則是力圖保障調制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保障市場主體或第三部門的財產權等重要權利,保障法律的被遵從和實效。
(二)調制適度原則。其要求是,調制行為必須符合規律,符合客觀實際,要兼顧調控和規制的需要與可能,保障各類主體的基本權利。其體現了經濟法的經濟性和規制性的特徵,它與調製法定原則密切相關,包括調控適度和規制適度兩個方面。
(三)調制績效原則。兼顧公平與效率,是經濟法調整的重要目標,因而追求調制的效果或稱績效,追求總量的平衡和社會總福利的增長,在經濟法領域也會成為一種普遍的價值和原則。
特徵:
經濟法與傳統的部門法相比,具有突出的現代性(其中包括政策性和社會性等),是典型的現代法;同基礎性的部門法相比,它具有高級性或高層次性(這也與現代性有關),是典型的高級法;同更側重於保護私人利益或國家利益的部門法相比它在法益保護上更具有社會性;同所有的部門法相比,它具有突出的經濟性和規制性。
還要論述哪些方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