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中代理的特徵

經濟法中代理的特徵

發布時間: 2025-04-15 01:03:02

經濟法簡述代理法律的法律特徵有哪些

代理是代理人以抄被代襲理人名義,在代理授權范圍內,與第三人進行的,確立被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

代理的法律特徵是:
①代理是一種法律行為;
②代理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的,即代替被代理人進行的法律行為;
③代理是代。

⑵ 經濟法什麼是直接代理

直接代理是經濟法中的一項重要概念。


直接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進行法律行為,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的制度。


詳細解釋如下:


直接代理的基本含義


直接代理是代理的一種類型,其中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進行活動。簡單來說,就是代理人經過被代理人的授權,在特定的情境下代替被代理人與第三方進行交往或交易。這種代理行為產生的法律效果,例如合同責任、義務等,都直接由被代理人來承擔。


直接代理的特點


1. 以被代理人名義行事:代理人必須在代理許可權內行事,並且始終表明自己是作為被代理人的代表出現。


2. 法律效果歸屬於被代理人:由於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行事,因此所產生的法律效果,如合同責任、權利等,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


3. 代理許可權的限定:代理人只能在授權的范圍內進行代理活動,超出此范圍的行為無效。


直接代理的實際應用


在商事活動中,直接代理的形式非常普遍。例如,在商業交易中,一個銷售代表作為公司的直接代理人,與客戶簽訂合同,其行為代表公司,產生的法律效果由公司承擔。這種情況下,銷售代表的代理行為就是直接代理的典型例子。


總結來說,直接代理是經濟活動中常見的法律現象,對於保障交易安全、明確各方責任具有重要意義。在商事活動中,了解並正確應用直接代理的概念,對於維護各方當事人的權益至關重要。

⑶ 代理制度在經濟法中的應用

代理制度在經濟法中的應用:使得自然人及組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條件下,通過別人從事民事活動而獲得法律效果。

代理的概念及特徵: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以被代理人的名義與第三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一種法律制度。代理關系的主體包括代理人、被代理人(亦稱本人)和第三人(亦稱相對人)。

代理關系包括三種關系: -是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代理權關系;二是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關系;三是被代理人與第三人之間承受代理行為法律後果的關系。

代理制度使得自然人及組織可以在有限的時間、條件下,通過別人從事民事活動而獲得法律效果,擴大了從事民事法律活動的范圍和可能性;代理制度還彌補了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人無法獨立從事民事活動的不足,使得他們可以通過代理制度參加民事活動,充分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

代理具有以下幾個法律特徵:

1.代理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

(1)代理人從事的行為主要包括:①民事法律行為②民事訴訟行為③代理專利申請、商標注冊。

(2)訂立遺囑、結婚等不得辦理。

(2)從事的事務不同。代理涉及的行為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故代理的一定是民事法律行為;委託不要求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此委託從事的行為可以是純粹的事務性行為,如整理資料、打掃衛生等。

(3)代理涉及三方當事人,即被代理人、代理人、第三人;委託則屬於雙方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即委託人和受託人。當然,委託和代理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如在委託代理中,委託人(被代理人)與受託人(代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按照委託處理,性質上屬於雙方法律行為;委託人、受託人及相對人三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按照代理處理。

2.代理與行紀行紀。

行紀與代理的區別體現在:

(1)行紀是以行紀人自己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是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2)行紀的法律效果先由行紀人承受,然後通過其他法律關系(如委託合同)轉給委託人;代理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被代理人享有。

(3)行紀必為有償民事法律行為;代理既可為有償,亦可為無償。

3.代理與傳達。

傳達是將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忠實地轉述給對方當事人的行為。代理與傳達之間的區別在於:

(1)傳達的任務是忠實傳遞委託人的意思表示,傳達人自己不進行意思表示。代理關系中代理人是獨立向第三人進行意思表示,以代理人自己的意志決定意思表示的內容。

(2)代理人要與第三人為意思表示,故要求代理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傳達人是忠實傳遞委託人的意思表示,不以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條件。

(3)身份行為必須由本人親自實施,不可以代理;身份行為可以藉助傳達人傳遞意思表示。

⑷ 關於《國際經濟法》的問題

內容摘要:《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自1988年生效以來,已成為調整國際貨物銷售合同關系的最重要的一個統一法公約。與我國有貿易往來的發達國家,除日本和英國外,均是公約的成員國。可以預計,公約在未來將會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因此,研究公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於公約的第一部分(適用范圍和總則)是理解和運用整個公約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就此展開論述,以求教於學界同仁。

the analysis on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abstract: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contract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hereinafter called cisg)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ubstantative convention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sale of goods relations since its effect in 1988.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which have a wide trade relations with china are states parties to cisg, excluding england and japan.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ing cisg is very obviou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part one (sphere of application and general provisions) of cisg because this part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whole convention.
key words: cisg sphere of application general provisions

一、 公約的適用范圍概述。
公約作為統一的國際實體法,可以被當事人直接採用和在一定條件下自動適用,克服了利用沖突法規
則選擇准據法的間接性和不確定性,但是公約不能解決所有與國際貨物銷售相關的法律問題,不僅它本身規定不適用於某些合同爭議,而且就銷售合同法應有的范圍看,公約也僅僅規定了一些主要問題,「本公約只適用於銷售合同的訂立以及買方和賣方因此種合同產生的權利義務」(公約第4條)。至於其他法律問題,如合同的效力、違約金定金條款的效力等,都不屬於公約的調整范圍,要由相應的國內法去解決。
二、 公約的適用范圍中容易引起爭議的地方。
1、 公約以營業地位為標准來決定銷售合同是否具有國際性,遺憾的是公約沒有給營業地下定義,盡
管「公約」起草過程表示永久性的企業是必須的,貨棧和賣方代理所都不算「營業所」。由於各國代表對「營業所」有不同的理解,最後的意見是由裁判機關考慮可以界定營業地的相關因素(如組織許可權、營業活動情況),在個案(case by case)的基礎上確定「營業所」。
當乙方或雙方都有一個以上的營業所時,這個「營業所」標准就會引起麻煩。公約第10條第1款規
定:「如果當事人有一個以上的營業地,則以與合同及合同的履行關系最密切的營業地位其營業地┈」以此表明哪一個營業所應被用來確定一項交易的國際性。但即使這樣也可能會含糊不清――「營業所指與合同和履行合同關系最密切的那個營業所」(下劃線處即筆者強調處)。這樣,在有一個營業所與合同的簽訂關系比較密切而另一個與履行合同義務關系比較密切的地方,關於那個營業所是相應的「營業所」還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秘書處評論①指出,「其中的短語『合同及合同的履行』是指交易的整體,包括與要約承諾及合同履行相關的所有因素。」但是秘書處的評論並非公約的正式評論,實際上,公約沒有任何正式評論,因此實踐中不同的法院、仲裁庭是否會採納秘書處評論中所說的從整體性的角度來確定營業所是個未知數。然而,第10條第1款的後一句「但書」又限定了在從多個營業所進行選擇時可用的事實,范圍定在「當事方」都了解的事實基礎上,才能簽訂有約束力的合同。這就要求謹慎的當事人在合同內明確說明他們認為各方的哪一個營業所與「合同有最密切的關系」,以解決可能的指代不明問題。
2、 根據公約第95條,締約國可以聲明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以防止公約的擴大適用。中
國做出了保留,因此,中國的「公約」版本就是,當某個合同是由在不同國家有營業所的當事人簽訂並且只有一個國家是締約國時,「公約」就不適用了,雖然根據國際私法規則應該實施締約國的法律。例如:中國一方與在英國(非締約國)的另一方簽定的銷售合同不受公約的制約,即使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可以適用中國的法律。如果中國法律適用,是由國內的《涉外經濟法》或《合同法》而非公約來調整雙方當事人的合同。即使訴訟是在法國,即一個沒有提出這種保留條款的締約國,為了說明第1條第1款b項,中國不是一個締約國。但是,如國締約國沒有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則公約可以通過國際私法規則得以間接適用。例如:當事人甲的營業所在締約國a而當事人乙的營業所不在締約國內,a國沒有對第1條第1款b項做出保留,合同中也沒有法律適用條款,如果仲裁庭根據國際私法規則決定適用a國法律,則應適用公約而非a國的國內法。
3、 公約沒有給「銷售合同」下定義,因此,它在用於某些種類的交易時就會產生問題。已知的問題
包括「寄售」,即買方可以把任何賣不掉的貨物退還;易貨貿易或對銷貿易,用這種方式把貨物兌換成其他貨物而不是貨幣;租賃合同,規定一方將其財產使用權在一定時期內轉讓給另一方,而收取預定租費的合同。
寄售合同屬於委託銷售,由於買方沒有買斷貨物,因而貨物所有權不發生轉移,雙方當事人之間不存在買賣關系,公約不適用。
關於易貨貿易能否適用公約,則有很大爭議。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聲明是否將其納入公約的調整范圍,以避免爭議。
至於租賃合同,由於租賃期間出租方轉讓的是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所以,公約不適用。即使是融資租賃合同,承租方在租賃期屆滿時有優先購買租賃物的權利,也不能掩蓋在這種交易中將貨物讓於他人使用的因數是最重要的這一事實。而且,不管是國內法還是國際法上都發展了一套區別於貨物買賣制度的租賃規則。例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便制定有「國際融資租賃公約」(1988年5月28日)。
此外,關於特許權合同。一般來說,此種合同本身不適用公約的規定,因為此種合同通常並不將貨物買賣義務規定為合同的中心,而其中心問題是權利的轉讓。但是,依據此種合同所進行的貨物買賣則屬於公約的適用范圍。
4、 公約沒有給「貨物」下定義,而是以排除法,從反面確定公約的貨物銷售范圍。公約第2條分別
按買方購買貨物的目的(a項)、貨物交易的方式(b、c、d項)、貨物自身的性質(e、f項)做出了排除。從公約制定的歷史可以看出,公約立法者希望對「貨物」作更廣泛、更有彈性的解釋,以適應國際貨物貿易的發展。
5、 公約第三條排除了兩種類型的貨物銷售合同,即第1款的「但書」和第2款的內容,但其用語過
於含糊。第1款中的「大部分」(substantial part)如何判斷?是以材料的數量還是以材料的價值來確定呢?有學者認為,確定供應材料的多少一般應以材料的價值來確定。筆者亦同意此種觀點。至於多少屬於大部分難以預計,應根據具體案件進行衡量,而不應僵硬的堅持以某一個百分比(如50%)為標准。
第2款排除的是供貨方的絕大部分義務在於提供勞務或其他服務(如技術知識產權)的混合合同(mixed contract)。「絕大部分義務」(preponderant part of obligations),指的是提供義務的經濟價值占整個合同的絕大部分,如果服務部分的價值超過合同總價的50%,公約不適用。例如:計算機軟體的賣方為滿足客戶特殊需要提供經過改制的軟體產品,則賣方的主要義務是提供服務,不應由公約調整。但想使公約調整混合合同,除滿足上述一個條件外,還須使得供應貨物、提供勞務的義務必須同規定在一個合同中,而且兩者之間要有緊密的聯系,不可分割。公約在這里並沒有涉及合同的可分割性的問題,一個合同是否可分割,應由合同適用的國內法解決。秘書處評論公約草案第3條亦表明了這種觀點。
6、關於第4條(a)項與第9條第1款規定的關系問題。
公約第4條規定公約不適用於任何慣例的效力,而第9條第1款確認了當事人同意的貿易慣例有約束
力,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不然。第9條的規定實際上不受第4條規定的影響。第4條(a)項的含義是公約不負責解決貿易慣例的法律效力問題。慣例的法律效力留待合同適用的國內法去處理,如同合同的效力由國內法而非公約決定一樣。如果慣例不違反國內法的強制性法律規則以及該國的公共政策,它們就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否則當事人即使選擇了慣例也無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代替公約或相應的國內法的規定。而第9條體現的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和「契約自由」的精神,一項慣例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是當事人同意採用。由此可見,這兩條規定同時存在並不矛盾,調整的是不同方面的內容。我們也可以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慣例對合同是否有約束力,首先要看當事人是否將其引入自己的合同之中;其次,要看該慣例與合同所適用的某個國內法是否抵觸,是否被該國內法承認。實際上,使用慣例的最大障礙是它在法律上的性質以及各國法院依據本國法對同一慣例所形成的不同解釋。
7、 公約第5條規定:「本公約不適用於賣方對於貨物對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傷害責任。」這一條將
公約的調整范圍與產品責任法、侵權法區別開來。但公約並未排除缺陷產品給買方造成的財產損失問題,而很多國家的產品責任法也調整財產損失的賠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應適用相應的國內產品責任法,還是應適用公約呢?公約第7條第1款,「在解釋本公約時,應考慮到本公約的國際性質和促進其適用的統一」,可見應該適用公約,否則會損害公約的統一法的功能。此外,如果買方根據國內的產品責任法或侵權法,可能負有沉重的舉證責任(如證明賣方有過錯),而適用公約則減少了買方的這種舉證責任(無須證明賣方有過錯)。
8、 公約第6條允許當事人通過協議使本來可以由公約調整的合同關系不適用公約,相反的問題是,
當事人能否通過協議使不符合公約條件的合同關系適用公約?這就是所謂的參加公約(opting in cisg)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區分不同情況。對於公約第2條(a)項、第4條(a、b)項以及第五條所規定的事項,因為會涉及到有關國家的強制性法律,所以當事人不能通過共同約定來擴大公約的適用范圍,否則會造成約定無效的後果。至於當事人明確排除第2條(d、e、f)項或第3條的規定,使上述條款中規定的銷售適用於合同的管轄,在不違反公共政策、強制性國內法的前提下,似乎應該准許。如果交易與締約國無關,並且不符合第1條第1款b項規定的情況,此時當事人之間約定適用公約,可能要遭到那些要求交易與當事人選擇的法律有「合理聯系」的國家的反對。再假如只有合同一方在締約國內,雙方約定適用公約,能否得到允許?筆者認為,由於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不違反強行性國內法的前提下,已為多數國家所承認,因而這種情況下公約可被允許約定適用。在我國的實踐中,內地公司企業與香港、澳門的公司企業之間簽訂的合同也被視為涉外經濟合同,那公約是否可以適用呢?有仲裁裁決表明,這種情況下,公約不能自動予以適用。雖然香港、澳門屬於中國,但根據公約第93條,我國政府並未聲明公約可用於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因而,香港、澳門的公司企業與營業地位於公約其他締約國的公司企業之間的貨物買賣合同,不適用公約。但如果雙方在合同中明確約定適用公約,則會被允許。

⑸ 經濟法答疑精華:代表和代理的區別

代理與代表有如下區別:
(1)代表人與被代表的主體之間是同一個回民事主體;代理人與被代答理人是兩個民事主體間的關系,是兩個獨立的民事主體。
(2)代表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就是被代表的主體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不存在效力歸屬問題;代理人從事的法律行為不是被代理人的法律行為,只是其效力歸屬於被代理人。

⑹ 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

我國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經濟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

1.經濟管理關系:國家作為社會管理者運用一系列手段在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它是以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宏觀領域的經濟關系。

2.市場管理關系:國家在市場管理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社會關系。具體包括第一,維護公平競爭關系;第二,產品質量管理關系;第三,消費者權益保護關系。

3.組織管理性的流轉和協作關系:其一,國家通過政府機構或設立企業、委託代理人直接參與經濟活動或經濟關系,如進行招標、定(購)貨、發包、出讓、信貸、擔保等活昌如動滾迅舉時發生的合同關系;其二,平等的國家機關或財政主體之間的經濟協作關系。

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不能簡單地認為經濟法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民商法也調整經濟關系。因此,有觀點認為,經濟法屬於社會法的范疇。

熱點內容
內陸漁政水產品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16 07:25:20 瀏覽:475
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16 07:22:58 瀏覽:542
行政法李佳音頻上律 發布:2025-04-16 07:04:38 瀏覽:271
普法發民法典 發布:2025-04-16 07:03:42 瀏覽:827
統計局法律服務 發布:2025-04-16 06:49:06 瀏覽:710
公司法事業 發布:2025-04-16 06:45:41 瀏覽:276
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十四 發布:2025-04-16 06:44:49 瀏覽:890
財經法規案例分析題35天 發布:2025-04-16 06:41:13 瀏覽:867
法治主題題目 發布:2025-04-16 06:29:32 瀏覽:881
刑事訴訟法輕傷害 發布:2025-04-16 06:24:45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