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發展慈善事業,弘揚慈善文化,規范慈善活動,保護慈善組織、捐贈人、志願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動參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進步,共享發展成果,制定本法。第二條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適用本法。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三條本法所稱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願開展的下列公益活動:
(一)扶貧、濟困;
(二)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
(三)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
(四)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
(五)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六)符合本法規定的其他公益活動。第四條開展慈善活動,應當遵循合法、自願、誠信、非營利的原則,不得違背社會公德,不得危害國家安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第五條國家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依法開展慈善活動。第六條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慈善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慈善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第七條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第二章慈善組織第八條本法所稱慈善組織,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規定,以面向社會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組織。
慈善組織可以採取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組織形式。第九條慈善組織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
(二)不以營利為目的;
(三)有自己的名稱和住所;
(四)有組織章程;
(五)有必要的財產;
(六)有符合條件的組織機構和負責人;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第十條設立慈善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申請登記,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准予登記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本法規定條件的,不予登記並書面說明理由。
本法公布前已經設立的基金會、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組織,可以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申請認定為慈善組織,民政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決定。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予以認定並向社會公告;不符合慈善組織條件的,不予認定並書面說明理由。
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登記或者認定期限的,報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批准,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的期限不得超過六十日。第十一條慈善組織的章程,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並載明下列事項:
(一)名稱和住所;
(二)組織形式;
(三)宗旨和活動范圍;
(四)財產來源及構成;
(五)決策、執行機構的組成及職責;
(六)內部監督機制;
(七)財產管理使用制度;
(八)項目管理制度;
(九)終止情形及終止後的清算辦法;
(十)其他重要事項。第十二條慈善組織應當根據法律法規以及章程的規定,建立健全內部治理結構,明確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許可權,開展慈善活動。
慈善組織應當執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建立健全會計監督制度,並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管理。第十三條慈善組織應當每年向其登記的民政部門報送年度工作報告和財務會計報告。報告應當包括年度開展募捐和接受捐贈情況、慈善財產的管理使用情況、慈善項目實施情況以及慈善組織工作人員的工資福利情況。第十四條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不得利用其關聯關系損害慈善組織、受益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慈善組織的發起人、主要捐贈人以及管理人員與慈善組織發生交易行為的,不得參與慈善組織有關該交易行為的決策,有關交易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第十五條慈善組織不得從事、資助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活動,不得接受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條件的捐贈,不得對受益人附加違反法律法規和違背社會公德的條件。
2. 什麼是社會組織什麼是NGO —— 不專業的學習筆記
社會組織和NGO是兩個常被提及的概念,卻時常讓非專業人士感到困惑。本文將嘗試從多個角度解析這兩個概念,以及它們在中國的定義和分類。
社會組織,指的是公民基於共同意願,通過設立章程,以非營利性為目標,開展活動的組織。它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等類別。社會團體通常由公民自願組成,涉及文化、藝術、體育、教育、科研等領域,如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等。民辦非企業單位則是由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利用非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的組織,如民辦幼兒園、醫院等。基金會則利用捐贈財產,以公益為目的設立,包括慈善、教育、環保等方向。
NGO,全稱為非政府組織,它在國際上指的是一系列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中立作用、獨立於政府體系之外的社會組織。這類組織可以參與國際決策,提供中介服務,不以盈利為目的,強調志願精神。NGO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藝術、慈善、教育、環保等多個領域。在中國,NGO逐漸被等同於公益組織的概念。
慈善組織是中國在2016年《慈善法》通過後出現的概念,它強調財務透明、內部治理和社會責任等嚴格要求,是社會組織的一部分。慈善組織區別於一般社會組織,更側重於慈善活動的規范性和透明度。
在現實應用中,社會組織的分類和數量在中國非常豐富,據統計,截至2021年,全國登記的社會組織超過90萬個,涵蓋了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勞動、民政等多個領域。其中,科技領域社會組織超過4萬家,登記的全國性社會組織236家,國際科技組織17家。這些數據反映了社會組織在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過查詢中國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可以進一步了解社會組織的詳細信息,如分類、規模、地區分布等。以地區、行業、關鍵詞進行搜索,能獲得更具體的數據和信息,比如觀察各地行業商會協會的規模,或者了解與特定主題相關的社會組織數量。
本文旨在提供對社會組織和NGO的初步理解,以及它們在中國的定義、分類和應用。由於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專業領域的復雜性,本文可能存在遺漏或錯誤,希望讀者能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深入研究,並歡迎專業人士提供反饋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