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中的子女解釋
『壹』 中國法律中子女的定義是什麼包括了些什麼
中國法律中子女的定義是什麼?包括了些什麼?
子女分:
親生子女: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
非親生子女:養子女、繼子女。
一般來說,親生子女和形成撫養關系的非親生子女,有法定繼承權。
例如,父或母再婚的時候,子女已經成年,就不構成撫養關系。
=====================================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25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第10條:生父母送養子女,須雙方共同送養。生父母不明或者查詢不到的可以單方送養。有配偶者收養子女須夫妻共同收養。
繼承見繼承法。
中國法律對見義勇為的定義是什麼?
「見義勇為」這一行為是在社會上應當得到大力提倡,是寓情寓理寓法寓德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弘揚正義的體現,「見義勇為」在我國刑法上並沒有這一概念,但是刑法上的正當防衛與「見義勇為」有著密切關系,「見義勇為」在立法上僅僅體現在地方法規中,在地方法規中「見義勇為」的法律概念都不一致,見義勇為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有待於國家立法部門進行完善,在實施「見義勇為」這一過程中,四川超躍律師事務所曹明江律師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罪犯已失去抵抗力(例如昏迷等),見義勇為 者若繼續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人身侵害,刑偵、公訴機關可能會根據見義勇為者的手段、情節、目的、後果等進行指控,由人民法院依法認定是否構成犯罪。
2、在實施「見義勇為」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手持凶器負隅頑抗,極大可能傷害見義勇為者及其他人員,見義勇為者可從正當防衛角度出發,對犯罪嫌疑人實施防衛行為致犯罪嫌疑人傷亡,不承擔任何責任
性侵是犯罪嗎?中國法律對性侵的定義是什麼?
性侵在我國算作 *** 罪。
一、我國對 *** 罪是如何處罰的?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 *** 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 *** 的,以 *** 論,從重處罰。
*** 婦女、姦淫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1) *** 婦女、姦淫 *** 情節惡劣的;
(2) *** 婦女、姦淫 *** 多人的;
(3)在公共場所當眾 *** 婦女的;
(4)二人以上 *** 的;
(5)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二、 *** 罪構成要件是什麼?
(1)侵犯的客體,是婦女性的不可侵犯的權利。
(2)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以暴力、脅迫或其他使婦女不能抗拒、不敢抗拒的手段,違背婦女意志,強行與婦女發生 *** 的行為。
(3)犯罪主體、是年滿十四周歲的男子。
(4)主觀方面,是直接故意,並且具有強行姦淫的目的。
三、 *** 罪有什麼特點?
(1)必須是違背了婦女的真實意願
判斷與婦女發生性關系是否違背婦女的意志,要結合性關系發生的時間、周圍環境、婦女的性格、體質等各種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不能將婦女是否反抗作為判斷是否違背婦女意願的惟一要件。對於有的被害婦女由於受到威脅、害怕等原因而不敢反抗、失去反抗能力的,也應認定是違背了婦女的真實意志。同無責任能力的婦女(如呆傻婦女或精神病患者)發生性關系的,由於這些婦女無法正常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因此無論其是否「同意」,均構成 *** 婦女罪。
(2)行為人必須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行婦女發生性關系的行為
這里所說的「暴力」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直接對被害婦女施以毆打或人身強制等危害婦女人身安全和人身自由,使婦女不能抗拒的手段:「脅迫」手段,是指犯罪分子對被害婦女施以威脅、恫嚇,進行精神上的強制,以迫使婦女就範,不敢抗拒的手段。如以殺害被害人、加害被害人的親屬相威脅的;以揭發被害人的隱私相威脅的;利用職權、撫養關系、從屬關系及婦女孤立無援的環境相脅迫等等。
「其他手段」,是指犯罪分子使用暴力、脅迫以外的使被害婦女不知抗拒、無法抗拒的手段,如假冒為婦女治病而進行姦淫的;利用婦女患病、熟睡之機進行姦淫的;將婦女灌醉、麻醉後進行姦淫的等等。
綜上所述,違背婦女意志、強行發生性行為是 *** 罪的本質,這也是法院進行 *** 罪認定的主要依據。我國對 *** 犯罪打擊力度很大的,刑罰從三年有期徒刑到無期徒刑乃至死刑。並且,對於正在實施 *** 犯罪活動的犯罪嫌疑人,受害人正當防衛至對方死亡的,受害人不承擔責任。
中國法律包括哪些?
憲法,
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的子法。子法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法則無效。除了母法--憲法之外,我們可以把其餘一切法律、法規分為以下四大部門。即:(1)刑事;(2)民事;(3)經濟;(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據自己所打的官司,側重學習其中的一個部門法律、法規。
(1)刑事方面。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式法,即規定辦理刑事案件程式、步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等。
(3)經濟方面。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稅法、產品質量法等。程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式法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中國法制史的定義是什麼?
中國法制史的定義是我國幾千年歷史中關於傳統法律文化主要的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
中國法律有沒有間接謀殺的條例, 定義是什麼
刑法232條規定故意殺人罪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14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間接故意殺人仍定故意殺人罪
間接謀殺和間接故意殺人沒有本質區別,叫法不同。。內涵一樣
中國法律128條是什麼
刑法第128條規定,犯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葯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夫妻離婚 中國法律的話 財產怎麼分包括子女
你好,夫妻離婚分割財產僅僅是夫妻間的分割,孩子有權要撫養費但是沒有分割父母共同財產的權利
中國法律第82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章第二十二條 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十五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第一款 毆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
《人體輕微傷的鑒定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1996年7月25日釋出 1997年1月1日實施
詳細資料::laws.66law./law-8468.aspx
求中國法律中關於盜竊罪定義。
盜竊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公私財物的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13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71次會議、2013年3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1次會議通過)第一條規定: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 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凶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貳』 怎麼理解婚姻法中的父母子女關系
婚生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依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主要有:(1)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2)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3)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4)父母有管教和保護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5)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6)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非婚生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非婚生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主要有:(1)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2)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都應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3)非婚生父母子女之間相互享有繼承權。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依據《婚姻法》和《收養法》的有關規定,主要有:(1)養父母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適用《婚姻法》對婚生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但對於養子女的姓氏,《收養法》規定可以隨養父或養母的姓,經過協商同意可以保留原姓;(2)養子女和養父母的其他親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婚姻法)對子女和其他親屬之間權利義務的有關規定;(3)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暫停,在收養關系解除後生父母與生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恢復。繼父或繼母與繼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繼父或繼母與繼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主要有:(1)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2)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婚姻法對婚生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3)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與繼子女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相互享有繼承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包括祖孫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與兄弟姐妹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叄』 婚姻法二十一條司法解釋
您好!
《婚姻法》第二十一條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本條是關於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撫養和贍養義務的規定。
根據本條第一款的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撫養子女既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也是子女應享有的權利。撫養是指父母撫育子女的成長,並為他們的生活、學習提供一定的物質條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八條規定,父母應當依法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人。可見,撫養未成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義務。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是無條件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免除;即使父母已經離婚,對未成年的子女仍應依法履行撫養的義務。對成年子女的撫養是有條件的,在成年子女沒有勞動能力或出於某種原因不能維持生活時,父母也要根據需要和可能,負擔其生活費用或給予一定的幫助。對有獨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父母自願給予經濟幫助,法律並不幹預。
父母對子女有教育義務。教育子女是家庭的一項重要職能,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父母子女間的親密關系,為教育子女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教育好子女是父母雙方在法律上應盡的義務,也是社會道德的必然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父母有義務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把他們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家庭和國家、社會、學校一起對未成年人進行理想、道德、文化、紀律和法律教育,也要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共產主義教育。因此父母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德和適當的方法教育未成年子女,引導他們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未成年子女吸煙、酗酒、流浪以及聚賭、吸毒等惡習。父母不但要對未成年子女從政治上、思想上關心教育,同時為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學習和受教育提供應有的物質條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定,父母必須使適齡的子女按時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九條規定,父母應當尊重未成年子女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的未成年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子女輟學。那種對子女只撫養不教育,或者只顧眼前利益讓子女「棄學務農」、「棄學從商」的做法,是不符合婚姻法的精神的,同時也是違反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規定,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應當注意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教育義務,是父母雙方的共同義務和共同責任,而非一方的單方的義務和責任。即使夫妻離異,也不能免除該義務,這是現代各國幾乎都確立的父母共同親權的原則,這也是男女平等的體現。早期的民事立法幾乎都片面地把親權的行使交予父親一方,剝奪了母親一方對子女的親權。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33條曾規定,父母在婚姻關系存續中,親權由父單獨行使之。1970年修訂後的法國民法典第372條重新規定,父母在婚姻關系期間,共同行使親權。從而確定了共同親權的原則。日本在1948年修改民法時,在第818條中規定,親權由父母共同行使之。我國的婚姻法從體現男女平等的原則出發,也規定了父母雙方共同承擔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如果父或母一方喪失撫養能力,如身患重病,完全喪失勞動或自理能力,可由另一方承擔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
因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而引起的糾紛,可由有關部門調解或向人民法院提出追索撫養費的訴訟。人民法院應根據子女的需要和父母的撫養能力,通過調解或判決,確定撫養費的數額、給付的期限和方法。對拒不履行撫養義務,惡意遺棄未成年子女已構成犯罪的,應根據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同時子女對父母也有贍養扶助義務。贍養是指子女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扶助則是指子女對父母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和照料。父母撫養教育了子女,也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為民族培養了後代,他們理應得到社會和家庭的尊敬和照顧。我國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根據該規定,老年職工可以按照國家的規定領取退休金,沒有親屬供養的老人可以享受國家和集體提供的福利。《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也規定:國家和社會應當採取措施,健全對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健康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老年人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但是,在我國發展的現階段,贍養老人還是家庭的一項重要職能。國家和社會對老年人的物質幫助,還不能完全取代家庭在這方面的作用。子女對父母履行贍養扶助義務,是對家庭和社會應盡的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的第十條規定,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人。
子女作為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兒子和女兒都有義務贍養父母,已婚婦女也有贍養其父母的義務和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的第十一條的規定,贍養人的配偶應當協助贍養人履行贍養義務。
一切有經濟能力的子女,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維持生活的父母,都應予以贍養。對不在一起生活的父母,應根據父母的實際生活需要和子女的負擔能力,給付一定的贍養費用。贍養費用一般不低於子女本人或當地的普通生活水平,有兩個以上子女的,可依據不同的經濟條件,共同負擔贍養費用。經濟條件較好的子女應當自覺、主動地承擔較大的責任。贍養人之間也可以就履行贍養義務簽訂協議,並徵得老年人的同意。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贍養人所在單位監督協議的履行。
贍養人的義務具體還應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應當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強迫老年人遷居條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侵佔,不得擅自改變產權或者租賃關系。老年人的自有住房,贍養人有維修的義務。二是贍養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擔力不能及的勞動。贍養人有義務耕種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其收益歸老年人所有。三是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老年人有要求贍養人付給贍養費的權利。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及婚後生活。贍養人不得因老年人的婚姻變化而消除。
子女不僅要贍養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關心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各方面給予扶助。當年老、體弱、病殘時,更應妥善加以照顧,使他們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愉快地安度晚年。
如果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需要贍養的父母可以通過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在處理贍養糾紛時,應當堅持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的原則,通過調解或者判決使子女依法履行贍養義務。對負有贍養義務而拒絕贍養,情節惡劣構成遺棄罪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本條第四款特別規定了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溺嬰不僅僅指父母用水溺殺自己的嬰兒,父母殺死自己的嬰兒的行為都屬於溺嬰,包括將嬰兒用手扼死、用繩索勒死、活埋、悶死、餓死或凍死等行為。棄嬰是指父母對自己的嬰兒負有撫養義務而拒絕撫養的行為。1980年婚姻法只規定了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本次修改婚姻法,又增加了禁止棄嬰的規定。溺嬰和棄嬰是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的。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漫長的歷史時期,有些勞動人民因為生活窘迫,無力撫養子女而被迫溺嬰或者棄嬰。還由於存在著男尊女卑的制度和思想,在生育問題上重男輕女,因而溺、棄女嬰較多。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和婚姻法的貫徹執行,溺嬰和棄嬰的現象已大為減少,但並未完全絕跡。目前,仍有人出於傳統偏見,為了想生男孩而溺、棄女嬰,有的為了逃避撫養責任而拋棄患有先天性疾病、殘疾的嬰兒。認真貫徹婚姻法的這一規定,對於保護嬰兒的生命、實行計劃生育具有重要意義。
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是法定義務。除本法規定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八條中也規定,父母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子女;禁止溺嬰和棄嬰。根據這些法律規定,父母對子女的撫養義務從子女出生之時開始,不論男嬰、女嬰,不論是否患有重病、是否有殘疾,父母都有義務予以撫養,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溺嬰屬於殺人罪,應被判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棄嬰構成遺棄罪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如屬於虐待,構成犯罪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條規定,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使嬰兒重傷、死亡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適用本條時,應當注意本條適用於婚生父母子女之間、非婚生父母子女之間、繼父母子女之間、養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肆』 婚姻法中規定的不能獨立生活子女的含義
法律分析: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就是非主觀原因無法維持生活的子女,包括成年子女。我國法律規定的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指的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子女,以及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子女還有非主觀原因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對於尚未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父母又有給付能力的,仍應負擔必要的撫育費。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 第十二條
尚未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給付能力的,仍應負擔必要的撫育費:
(1)喪失勞動能力或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維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讀的;
(3)確無獨立生活能力和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