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離婚適用合同法的規定嗎
A. 離婚協議的賠償金是否可以反悔
一、 離婚協議 的 賠償金 是否可以反悔? 離婚協議書 因為涉及到身份關系,因此不受我國《 合同法 》調整。但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相關規定,離婚協議書在夫妻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時成立。故一般情況下,夫妻雙方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時成立。然而,成立並不意味著協議生效。 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當事人 離婚 應到 婚姻登記 機關辦理 離婚手續 ,進行 離婚登記 ,離婚協議書是其中需要攜帶的文書材料。 因此,離婚協議書只有雙方在民政部門婚姻登記機關辦理了相關的離婚登記手續後才能正式生效,而非簽字後生效。 離婚協議書是否可以反悔,也應該具體分情況看: 1、 離婚協議書未生效之前,可以反悔。 2、 離婚協議書生效後,一般應嚴格遵照協議履行,但離婚後一年內對 財產分割 問題反悔,必須是屬於欺詐、脅迫等情形。 二、簽離婚協議書要注意哪些問題? 1、首先夫妻雙方應確定是否 自願離婚 。 2、離婚前的首要問題--小孩的 撫養權 。 離婚對於夫妻雙方的精神打擊和痛苦,成年人都難以承受,何況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小孩。因此,夫妻雙方再 協議離婚 時,應盡量降低離婚對小孩的傷害。在討論小孩撫養權問題時,應更多的從有利小孩今後成長的角度來考慮,誰 撫養 對小孩今後的生活、教育、成長更有利,應協商由誰撫養。作為非撫養方應支付相應的 撫養費 ,同時享有探望小孩的權利,怎麼支付撫養費及如何行使探望權應在離婚協議書中明確下來。 3、 離婚財產分割 --離婚的難點問題。 離婚財產 的分割包括夫妻 婚前財產 的分配工作、夫妻婚後 共同財產 的分配工作、夫妻共同 債權債務 的分配工作。離婚財產的表現形式不僅僅限於雙方的銀行存款,還包括股票、債券、 住房公積金 、 養老金 、房產、汽車、貴重首飾、家用電器等等。在做好分配工作之前,雙方最好先應明財產清單,並註明財產購買時間、現在在誰名下、由誰管理,然後針對每一個財產雙方進行協商分配。雙方在 離婚財產分配 時,可以根據約定優於法定原則,雙方自願對財產自由的約定歸屬。如果說對一些重要財產產生爭議,可以一起咨詢法律專業人士,獲取專業意見後,再根據法律規定來約定財產的分割方式。 三、簽訂離婚協議有什麼要求? 1、協議內容不能違反法律的規定。如雙方離婚,規定另一方不得 再婚 、不得離家,即所謂的離婚不離家,這一條款違法了《 婚姻法 》的規定,干涉了另一方的婚姻自由,是無效的。 2、不得損害他人的利益包括子女的利益。如有的協議中以撫養費為籌碼,約定放棄 探視權 不付撫養費,這一條款因損害了未成年子女的利益也應認定為無效。 3、不得有其他違反公序良俗的條款。 4、必須雙方自願。非自願採用威逼、脅迫手段簽訂的協議的財產分割等部分的協議是無效的。比如對財產協議的某部分不簽就要殺害對方、或對方的親屬,被逼方無奈簽署的部分。 5、應由雙方親自簽署,不得由他人代簽。 6、協議應當履行,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質,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其履行。經過法院認可,一方不執行的,另一方可以申請 法院強制執行 。 7、對於離婚這種身份行為不得再附其他條件和期限。 所以,沒有什麼特殊情況的話,離婚協議當中約定的賠償金是多少就應該支付多少。可是,雙方只寫了離婚協議卻沒有到民政局 領結婚證 的,那也沒有必要按照離婚協議書當中的約定來履行自己的相關義務了。或者說關於賠償金的約定是對方脅迫自己寫的,這樣的話也是無效的。
B. 結婚離婚等與人身關系相關的協議什麼適用合同法的規定
結婚離婚等與人身關系相關的協議並不適用合同法的規定,一般情況下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法律會做出特別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C. 離婚協議書上的內容受法律保護嗎
離婚協議受法律保護,離婚協議受法律保護 ,依據我國婚姻法規定, 離婚協議應當是夫妻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不能有欺騙,強迫行為,離婚協議書內容應當符合法律規定,離婚協議內容不能有侵害國家或者他人權益的內容,使用該協議辦理離婚的,協議書具有法律效力
離婚協議書需要具備以下幾點,才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離婚協議書是夫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不存在欺詐,脅迫等情形;
第二,離婚協議書中的內容不違法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第三,離婚協議書中不侵害國家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第四,依據該離婚協議書辦理離婚證。第一,如果協議是雙方離婚時在民政局或者法院的工作人員監督下簽訂並蓋章的,那麼該協議屬於有效協議,受法律保護。
根據《婚姻法》解釋(二)第8條規定:「離婚協議中關於財產分割的條款或者當事人因離婚就財產分割達成的協議,對男女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
第二,如果協議是雙方私下簽訂,那麼就屬於夫妻雙方原簽訂的離婚協議,在離婚訴訟中,夫妻雙方原簽訂的離婚協議不能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充其量法院只能把協議中涉及婚姻關系的處置問題作為一個可參考的因素在裁判過程中予以考慮。其理由如下:
1、離婚協議的效力不應等同與一般民事上的合同、協議,它具有特殊性。
《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顯然,婚姻關系包括涉及婚姻的身份關系和財產關系的處理應適用《婚姻法》、《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而不應適用合同法的有關精神。上述兩種觀點他們都是基於同一個理論基礎,即用合同法的有關原則精神來處理婚姻關系糾紛。
2、離婚協議應屬於不生效的協議或效力待定的協議,當條件成就時協議即生效,反之即不生效為協議離婚而簽訂離婚協議應是一種附條件、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這種民事法律行為只有在符合所符條件時才能生效。
雙方簽訂的離婚協議所附條件就是要協議離婚,所附期限是雙方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離婚證。當這兩種情況符合時雙方所簽訂的離婚協議才生效。當然,夫妻雙方簽訂離婚協議時不會象一般當事人在簽訂合同、協議時對所附條件、所附期限表達得那樣明確,但不管其表述如何,離婚協議應體現這一精神。所以當引起離婚訴訟時,離婚協議所附條件、所附期限顯然沒有成就,故不應發生法律效力。
3、離婚協議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產生的,當事人在主觀上、客觀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民法通則規定: 民事法律行為的成立應當具備三個條件,即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同時要求不能有存在無效的或可變更、撤銷的情形。作為協議,首先要求應是平等主體之間所簽,其次一定要體現是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再次,協議內容應當公平。
4、從對離婚協議簽訂後未履行引起糾紛的處理來看,也能進一步說明其效力問題的存在與否離婚協議簽訂後未能履行引起訴訟,作為法院受理的仍然是婚姻案件,而不是一般的合同糾紛,否則,一方在起訴時僅要求對方履行協議即可,而不必作為繁瑣的婚姻案件來對待了。可見,雙方簽訂離婚協議後未能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離婚證,而引起訴訟,說明雙方未履行所簽的離婚協議,對此應視為雙方已經反悔。 同時 也說明已不能實現協議目的,可以解除該協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條第一款夫妻雙方自願離婚的,應當簽訂書面離婚協議,並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登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二款夫妻一方要求離婚的,可以由有關組織進行調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果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的,應當准予離婚。
D. 夫妻私下寫的協議有雙方簽字.離婚時是否有效
雙方簽訂的協議內容,不具備法律效力。如果產生爭議,司法機關可以認定該協議為無效協議。具體原因如下:
首先,夫妻雙方原簽訂的離婚協議不能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充其量法院只能把協議中涉及婚姻關系的處置問題作為一個可參考的因素在裁判過程中予以考慮。
其次,離婚協議雖然不適用合同法,但卻具有合同的基本屬性,聯系無效合同的規定,離婚協議無效的情形包括以下幾種:
(一)行為人不具有行為能力實施的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行為,因沒有意思能力,不發生法律行為之效果意思的效力。法人實施行為能力范圍以外的行為,特別是違反禁止性規定的行為,也不生效力。
(二)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行為
意思的形成自由和意思表示自由是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若在意思形成和表示過程中欠缺自由甚至完全不自由,按合同法的規定,一方以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手段訂立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則應屬無效,不能依照該意思表示的內容發生效力。
(三)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行為,是行為人雙方共同合謀進行的,以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為目的的民事行為。它須具備下列條件:
1.須表示與內心不一致。即外部表示與內心意思不一致,所表示的並不是行為人的真實意思,行為人內心中存在牟取不正當利益或損害他人的意思,但是卻故意製造某種進行民事法律行為的虛假現象。例如為逃避強制執行而假裝把財產贈與相對人,事實上當事人並沒有出贈和受贈的意思。
2.須有惡意通謀。即表意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不但表意人單方面了解自己的表示是虛偽的,而且相對人也了解這一情況。串通指他們之間有勾結,有意思聯絡。而惡意則指對於該串通是完全了解的,表意人自己了解其表示與意思的不一致,不一致是惡意造成的,而不是出於認識上的錯誤。
3.須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串通的意思表示,必須具有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目的。串通人之所以惡意串通,必然有其損人利己的非法目的。
(四)偽裝行為
即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是指以虛假的合法行為作表面行為,掩蓋非法的隱蔽行為的行為。偽裝行為,它由表面行為與掩藏行為互為表裡構成。其表面行為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無效,而隱藏行為則因為內容違法而無效。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的根本屬性之一在於意思表示內容的合法性。因此,意思表示如果違法,當然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所謂違法行為,不僅指違反民法規范,也包括違反其他部門法的規范,同時包括違反國家政策,損害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