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社會生活的是現象
① 法是社會的什麼現象
法是社會生活的主觀現象。法律現象是直觀的、感性的,又是具體的、豐富的。對法律現象的准確把握有助於揭示法的本質,對法的本質進行科學抽象又有助於說明法律現象。但是,研究法律現象與研究法的本質有著不同的領域、思路與意義。法學研究有所深化的標志之一,就是藉助現代方法論變革的成就、立足於法的意義,探索、開拓法律現象領域。從法的意義出發,法律現象是綜合的、整體的、動態的范疇,而法律的意義則是在法律與其它各類社會規范的比較之中獲得。
②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是相互相成。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源於社會物質的生活關系,不能僅僅從法律關系本身來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法治是在回應社會需要中不斷完善的。盡管法律並不必然與社會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變遷從來都沒有與社會發展相脫離。
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同時,法律又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
法治既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法治的目的和價值深藏於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需求是法治發展的真實動力,大量社會問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大量社會矛盾通過法治軌道化解,從中凸顯出法治的力量。
社會的復雜性與法律的復雜性相伴而生,轉型時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是復雜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針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既要及時解決社會沖突,又要努力實現公平正義,讓法治成為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寧的黏合劑,這也體現了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統一性。推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是法治對社會發展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法治進步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治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動態的,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充分。
法治的適應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並不矛盾。法治從來都是在自由與秩序、能動與克制、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矛盾互動中發展進步的。
(2)法是社會生活的是現象擴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法治傳統和依法治理經驗,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法治文明。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力。通過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借鑒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長期探索,中國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有效務實的法治實踐必須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精神和民間習俗之中。國情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包括政治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也包括社會國情、文化國情,只有重視研究和科學判斷基本國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和發展大勢,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重大關系。
有學者指出:「國情是法治的客觀本土條件,是中國法治有別於理論形態的法治和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的『變數』,我們應當結合國情的若干要素來描述法治的特點。這種決定中國法治特點的外部因素可被稱為中國轉型法治的『國情性因素』」。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立在總結中國經驗、直面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簡單套用西方法學理論和概念來應對中國現實,只能削足適履、東施效顰,不僅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會失去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法治的漸進發展、內生性演進過程,也就是適應基本國情、紮根本國土壤、夯實法治文化根基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