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夫妻經濟獨立的規定
『壹』 婚姻訴訟法的第十七條
婚姻法 第十七條 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 工資、獎金;
(二) 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 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 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釋義】 本條是關於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
本條和第十八、十九條共同構成對夫妻財產制的規定。所謂夫妻財產制,是規定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制度,包括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後所得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以及家庭生活費用的負擔,夫妻債務的清償,婚姻終止時夫妻財產的清算和分割等內容,其核心是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後所得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法律設立夫妻財產制,調整夫妻財產關系,對保護夫妻的合法權利和財產利益,維護平等、和睦的家庭關系,並保障夫妻與第三人交易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各國有關婚姻家庭的法律均對夫妻財產制度作出了規定。
關於夫妻財產制的類型,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按照夫妻財產制的產生依據,可分為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按照夫妻財產制的內容,可分為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剩餘共同財產制、聯合財產制等;按照夫妻財產制的適用情況,可分為普通財產制和非常財產制;按照財產制所涉及的夫妻財產的范圍,可分為共同財產制和特有財產制。
各國夫妻財產制的採用,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同本國的文化傳統、倫理觀念、民主法治的發展程度緊密相連。在我國古代的宗法家族制度下,夫妻關系實行的是夫妻一體主義,「夫為妻綱」的三綱五常是婚姻家庭關系中的最高准則,妻對夫具有人身依附性,受夫權支配,一切財產歸夫所有,妻沒有獨立的財產權,正如《禮記》中說:「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此時的夫妻財產制可稱為「吸收財產制」。
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和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端,傳統的宗法家族制度和封建思想受到質疑和批判,至以「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先進知識分子大力宣傳「男女平等」的思想,對封建夫權發出挑戰,揭開了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了封建夫權,實行男女平等的法律制度,妻子在財產上享有與丈夫相同的權利,1950年婚姻法第十條規定:「夫妻雙方對於家庭財產有平等的所有權與處理權。」1980年婚姻法對夫妻財產製作了明確規定,該法第十三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雙方另有約定的除外。」從該條可以看出,我國實行的是以法定財產制為主,約定財產制為輔的夫妻財產制度,其中以共同財產制為法定財產制。
婚姻法修正案延續了1980年婚姻法對夫妻財產制的規定,仍然以共同財產製作為法定財產制,同時對約定財產製作出規定。所不同的是,修正案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作了列舉式的規定,並增加規定了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同時,對夫妻約定財產製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第一,修正案為什麼對夫妻財產製作這些修改呢?原因是1980年婚姻法產生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的夫妻財產較少,財產關系比較簡單,法律規定比較原則。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經濟、文化和人的思想、生活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夫妻財產日益多樣、豐厚,財產關系日趨復雜,各種新型的財產關系不斷出現;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個人自由和權利觀念不斷增強,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日益迫切;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快節奏地變化,特別是在年輕一代的知識階層、白領階層中,有不少人在嘗試婚前協議、AA制的生活方式,採用夫妻約定財產制的人將越來越多。這一切使得原有的有關夫妻財產制的規定愈來愈顯示出其局限性,不盡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調整變化了的夫妻財產關系,充分保護公民個人財產所有權以及對財產權利的合理行使。1980年婚姻法關於夫妻財產制的規定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過寬,根據該法第十三條的規定,除非夫妻雙方對婚後財產作出約定,否則,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基本上都歸夫妻共同所有。這一規定重視夫妻作為生活共同體的一面,但對尊重個人意願、保護個人財產權方面顯得不足,應當適當縮小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增加有關夫妻個人特有財產的規定;二、對夫妻約定財產制的規定過於簡單,對約定的要件、范圍、方式、效力等重要問題都沒有規定,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應當對夫妻約定財產製作進一步的規定。
第二,修正案為什麼延續了原有的夫妻財產制,仍以共同財產製作為法定財產制?所謂法定財產制,是指在夫妻婚前或婚後均未對夫妻財產作出約定,或所作約定不明確時,依照法律規定直接適用的夫妻財產制。本條和第十八條共同構成了我國夫妻法定財產制的內容。各國由於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和民族習慣不同,法律規定的直接適用的法定財產制也不盡相同。目前,各國採用的法定財產制主要有共同財產制、分別財產制、剩餘共同財產制和聯合財產制等形式,其中以共同財產制和分別財產制為典型的正相對立的兩種財產制。根據本條的規定,我國的法定財產制採用的是共同財產制。共同財產制,是指除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外,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制。共同財產制又具體劃分為一般共同制、婚後所得共同制和勞動所得共同制等形式。除我國外,法國、荷蘭、巴西、俄羅斯等國也採用共同財產製作為法定財產制。分別財產制,是指夫妻婚前、婚後所得的財產均歸夫妻個人所有,各自獨立行使管理、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分別財產制使夫妻婚前和婚後所得的財產不因結婚而發生財產上的共有,各自保持經濟獨立,體現了對個人價值的肯定和對個人財產權的保護。英美法系的多數國家及日本等國,以分別財產製作為法定財產制。這次婚姻法修正案之所以仍然採用共同財產製作為法定財產制,是從我國現實的國情考慮的。在當前社會中,男女兩性的經濟地位事實上仍存在著很大差距,職業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大多不如男子,而一些婦女沒有參加就業或因養育子女、照顧家庭放棄了原有的職業,這些女性基本沒有獨立的經濟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分別財產制,往往會形成事實上的夫妻不平等。而共同財產制有利於保障夫妻中經濟能力較弱一方的權益,有利於實現真正的夫妻地位平等。同時保持法律的連續性,可以避免對婚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產生劇烈的震盪。這也符合我國文化傳統和當前絕大多數人對夫妻財產制的要求。共同財產制雖然在尊重個人意願、保護個人權利上顯得不足,但更符合夫妻作為生活共同體的要求,有利於維系更加平等、和睦的家庭關系。
本條第一款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如工資和獎金、從事生產、經營的收益等,歸夫妻共同所有。這一規定表明,我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採用的是婚後所得共同制,即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除個人特有財產和夫妻另有約定外,夫妻雙方或一方所得的財產,均歸夫妻共同所有,夫妻雙方享有平等的財產所有權的制度。這里的共同所有指的是共同共有,不是按份共有。
根據本條的規定,我國的夫妻共同財產具有以下特徵:
1.夫妻共同財產的主體,是具有婚姻關系的夫妻,未形成婚姻關系的男女兩性,如未婚同居、婚外同居等,以及無效或被撤銷婚姻的男女雙方,不能成為夫妻共同財產的主體。
2.夫妻共同財產,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婚前財產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婚姻關系存續期間,自合法婚姻締結之日起,至夫妻一方死亡或離婚生效之日止。
3.夫妻共同財產的來源,為夫妻雙方或一方所得的財產,既包括夫妻通過勞動所得的財產,也包括其他非勞動所得的合法財產,當然,法律直接規定為個人特有財產的和夫妻約定為個人財產的除外。這里講的「所得」,是指對財產權利的取得,而不要求對財產實際佔有,如果一方在婚前獲得某項財產如稿費,但並未實際取得,而是在婚後出版社才支付稿費,此時這筆稿費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同理,如果在婚後出版社答應支付一筆稿費,但直到婚姻關系終止前也沒有得到這筆稿費,那麼這筆稿費也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4.夫妻對共同財產享有平等的所有權,雙方享有同等的權利,承擔同等的義務。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特別是夫妻一方對共同財產的處分,除另有約定外,應當取得對方的同意。
5.不能證明屬於夫妻一方的財產,推定為夫妻共同財產。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11月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規定:「對個人財產還是夫妻共同財產難以確定的,主張權利的一方有責任舉證。當事人舉不出有力證據,人民法院又無法查實的,按夫妻共同財產處理。」此規定即是這一原則在法律上的體現。國外也有類似的規定,瑞士民法典第226條規定:「凡無證據證明屬於夫妻一方個人財產的財物均視為夫妻共同財產。」
6.分割夫妻共同財產,原則上應當均等分割。根據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財產的來源等情況,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7.夫妻一方死亡,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夫妻共同財產的一半分歸另一方所有,其餘的財產為死者遺產,按照繼承法處理。
『貳』 全文:最新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內容解析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婚前財產的處理
- 規定內容:夫妻一方在婚前已經擁有的房地產、股票、儲蓄等財產,如果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沒有進行共同維護、改建或者為家庭生活投入,離婚時可以不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 意義:這一規定明確了婚姻關系中對於婚前財產的保護,避免了因財產分割產生的糾紛,保護了個人財產權益,對於維護婚姻關系的穩定和公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夫妻共同債務的處理
- 規定內容:夫妻一方在婚姻存續期間違反經濟管理約定,產生的債務應當由其個人承擔。
- 意義:這一規定充分考慮到了夫妻在婚姻存續期間的經濟獨立性和平等性,保護了無辜方的合法權益,避免了因債務問題導致的家庭矛盾和糾紛。
三、離婚時子女撫養的處理
- 規定內容:對於夫妻一方拒不支付撫養費的情況,可以依法採取強制措施進行處置。
- 意義:這一規定強調了子女撫養的法律地位,保障了子女的合法權益,促進了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同時,也提醒夫妻雙方在離婚後要承擔起對子女的撫養責任,避免對子女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綜上所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對於婚姻家庭領域的各種情況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旨在促進家庭和諧、維護個人權益,對於廣大公眾和律師等相關從業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叄』 新婚姻法關於婚後財產分割是怎樣規定的
在離婚案件中,若夫婦雙方曾簽訂財產分配協定,則須按其約定執行;
若未作規定,則應尊重個人財產的獨立性。
至於共有財產方面,可由雙方協商解決。
若無法協商達成一致,則需由法院依據實際情況以及保護子女、女性和無過失方的權益進行裁決。
此外,對於因撫養子女、照顧老人或幫助配偶工作而承受過多責任的一方,可以尋求經濟補償,並獲得另一方的相應補嘗。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七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對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