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一百五十三
Ⅰ 房屋出租人的權利義務
房屋出租人的權利:
(1)租房屋的權利。
(2)收取租金的權利。
(3)確保出租房屋合理使用的權利。出租人在合同中約定房屋的用途,並對修補、擴建行使決定權。定期對出租房屋行使檢查權。
(4)提前收回自住的權利。規章規定應當事先商得承租人同意,給承租人造成損失的,應當予以賠償。
(5)終止合同,收回房屋,因此而造成承租人損失的,承租人可行使索賠的權利。
(6)合同期滿收回房屋的權利。合同期滿,是否同意續簽出租合同,是出租人的權利。
房屋出租人的義務:
1、交付出租房屋的義務。
2、出租房屋保持義務。出租人應當保持出租房屋符合約定的用途。
3、出租房屋維修義務。
4、出租房屋權利瑕疵擔保義務。出租房屋權利瑕疵擔保義務是指承租人在訂立合同時不知道出租房屋存在權利瑕疵的,出租人應當保證出租房屋交付後不因第三人主張對出租房屋享有權利而導致承租人不能對出租房屋使用、收益的義務。
5、出租方對出租房屋的安全擔保義務。出租房屋安全擔保義務是指出租房屋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訂立合同時明知該出租房屋質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隨時解除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三條
【標的物的瑕疵擔保】出賣人應當按照約定的質量要求交付標的物。出賣人提供有關標的物質量說明的,交付的標的物應當符合該說明的質量要求。 被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二十八條
【租賃物的權利瑕疵】因第三人主張權利,致使承租人不能對租賃物使用、收益的,承租人可以要求減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第三人主張權利的,承租人應當及時通知出租人。
Ⅱ 《民法典》第153條的法條內容、法條要義、法條釋義、法條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強制性規定及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關鍵詞:
1. 強制性規定
2. 公序良俗
3. 民事法律行為
4. 無效
5. 合同法
6. 效力性規定
7. 管理性規定
8. 社會公共利益
9. 國家利益
10. 意思自治
11. 公法
12. 私法
13. 判定依據
14. 行政法規
15. 法律規范
16. 行政規章
17. 國家政策
18. 公共秩序
19. 善良習俗
20. 強制性規范
解讀
本條法條規定了民事法律行為的兩種無效情形:一是違反強制性規定,二是違背公序良俗。在判斷時需關注強制性規定的定義及其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識別和適用公序良俗的標准。此外,還需注意在法律實踐中如何區分效力性規定與管理性規定。
Q&A
1. 強制性規定是什麼?
- 強制性規定不允許改變或排除適用。
2. 公序良俗包含哪些類型?
- 包括危害國家政治、經濟秩序的行為,危害家庭關系的行為,違反性道德的行為等。
3. 違反強制性規定的行為是否無效?
- 通常無效,但若該規定不導致無效,則行為有效。
4. 舉例違反強制性規定的行為。
- 商店出售違法種子給農戶。
5. 為什麼法律對民事行為施加強制性規定?
- 為保障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限制民事行為的自由。
6. 如何判斷一個規范是否屬於強制性規定?
- 通過分析規范內容是否包含「必須」、「禁止」等字樣。
7. 實際中如何處理構成刑事犯罪的民事合同?
- 合同效力需依據《民法典》規定,兼顧交易安全與善意相對人保護。
8. 如何判斷民事行為違背公序良俗?
- 通過考量行為的性質、時間、主觀與客觀要件。
9. 違反強制性規定的民事行為有哪些例外情況?
- 若該規定不導致行為無效,則行為仍有效。
10. 如何將公序良俗應用到新情境中?
- 通過類型化研究,結合具體情境解釋與適用公序良俗。
11. 違反強制性規定與違背公序良俗的法律後果?
- 兩者均導致民事行為無效,除非該規定不導致無效。
12. 如何判斷一個規范是否屬於效力性規定?
- 規定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
13. 強制性規定與裁判規范的區別?
- 強制性規定約束行為,裁判規范指導法院判決。
14. 比較《民法典》第143條與第153條。
- 143條為民事行為有效的一般要求,153條為直接判定效力的規范。
15. 如何識別行為是否違背公序良俗?
- 考慮行為的性質、時間、主觀與客觀要件。
16. 如何區分效力性強制規定與管理性強制規定?
- 效力性規定影響行為效力,管理性規定用於行政管理。
17. 強制性規定在保護國家與社會利益中的作用?
- 確保國家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不被侵害。
18. 設計新法律條款,明確強制性規定的適用標准?
- 列舉適用情形並詳細解釋識別標准。
19. 如何改進強制性規定的司法適用?
- 利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提高識別與判斷准確性。
20. 創建公眾教育項目,普及法律知識?
- 開展宣傳活動,增強公眾法律意識。
【以案說法】
案例:A與B、C簽訂股票回購條款,股價上漲後A要求回購。法院認定該條款違反金融監管與公序良俗,判決無效。
爭議焦點:違反法律與公序良俗的行為效力。
解答:此類行為通常無效,除非相關規范不導致無效。
Ⅲ 民法總則一百五十三條規定是什麼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條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解讀
就第1款而言,重點需要理解的是但書規定,根據《合同法司法解釋(二)》規定,這其實是將強制性管理性規定排除在外,因為強制性管理性規定並不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這種提高強制性規范位階(如僅限於法律、行政法規)、將強制性規范限制在效力性規定的做法,並不可取。究其原因,有興趣的同學可查閱朱慶育:「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評注」,載《法學家》2016年第3期。比較法上認為,出於對大眾利益的保護,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內容的可能性,為此內容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為無效。德國法上類似於第153條第1款規定是第134條。若要適用第134條使法律行為無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對該禁止的違反導致法律行為無效。然從第134條本身無法得出某法律規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規定以及違反該規定是否會導致法律行為無效,因為這必須根據各個法律條款的意義及目的,最終解釋確定。由此可見,這里存在的法律邏輯是違反了某一強制性規范且若讓其有效則有違該強制性規定的目的,故必須使其無效。而不是我國司法實踐中認為的那樣,因違反強制性效力性規定而無效。換言之,德國法是結合規范目的及法律行為綜合判斷法律行為效力,而我國現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規定屬於強制性效力性規定,然後因為某一法律行為違反,故無效。
關於違反禁止性法律的後果,只有當該條款未作出其他規定時,該法律行為才因違反禁止性規定而無效。於此需要注意如下兩點: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對的只是法律行為被締結時所採取的方式和方法,而並不希望阻礙法律行為的效果。因此違反此類禁止性規定,並不會導致法律行為無效。第二,其他禁止性規定因反對法律行為內容,故禁止其發生效力,即違反此類內容禁止的法律行為通常是無效的。但也存在兩個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對法律行為中一方的行為,則要特別審查該法律行為應當無效還是考慮到無過錯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比如被欺詐而締結的購買贓物的合同。如果使之無效,則對善意的被欺詐人似乎不利。(2)若禁止性法律規定所針對的是合同的內容,違反法律規定原則上無效,但為履行該無效負擔行為所實施的處分行為是有效的,因為處分行為價值中立,原則上並不存在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規定既否定了負擔行為內容又不允許商品的移轉,那麼不僅負擔行為無效,處分行為同樣無效。
就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負擔行為無效角度看,除負擔行為無效外,為締結被禁止的負擔行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權的行為同樣無效。
鑒於禁止性規定文義限制,某一法律行為雖未違反禁止性規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實現的法律效果卻被該禁止性規定所禁止,為實現禁止性規定之立法目的,應當使該法律行為無效。這就是典型的規避行為。換言之,不管規避行為採取何種方式實現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這種方式並不違反禁止性規定,但只要目的違反就要無效。於此這就意味著禁止性法律規定必須超出其文義適用於按照法律所包含的價值而應適用的情況。比如,根據法律規定,甲不得購買經濟適用房,然後甲授意符合條件的乙前往購買,然後贈與給甲。雖然甲沒有直接購買經濟適用房,但卻獲得經濟適用房的所有權,故應當使該贈與行為無效。
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則》第58條第5項以及《合同法》第52條第4項的內容,確定了「公序良俗」作為判斷法律行為效力的判斷標准。
於此需要掌握的是:
1.公序良俗是一個需要進行價值填補的概念,應根據普通人的價值觀念進行判斷,經過德國司法實踐的發展來看,違反善良風俗的常見類型如下:(1)目標在於實施被普遍否定的行為;(2)過分的束縛性合同;(3)過分利用壟斷地位可能違反善良風俗;(4)給某一債權人提供過分的擔保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5)違反婚姻家庭法規;(6)暴利行為(採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給付與對待給付之間嚴重不對稱)。
2.無效的前提需要違反善良風俗。從主觀方面看,行為人必須知悉違反善良風俗的事實情,但不以其認為違反善良風俗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則上需要雙方當事人的行為都違反善良風俗。否則如果只有一方違反善良風俗,那麼若讓合同無效,對正當的當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違反公序良俗正好體現在向行為相對方實施的行為中,那麼例外情況下單方面違反風俗即已足夠。
3.判斷違反善良風俗的時間,這要區分法律行為締結時間與法律效果發生時間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則以締結法律行為時為准,故即使善良風俗嗣後發生變化,也不影響法律行為效力。但如果不一致,則以發生效果的時間為准,畢竟違反善良風俗的目的並非在於懲罰卑鄙的道德觀念,而是阻止應被否定的法律後果,因此當事實發生變更時,產生法律後果的時間同樣重要。比如,為報答與自己通姦的情人,被繼承人在遺囑中將其作為唯一繼承人。這一遺囑顯然違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後兩人結婚,則被繼承人死亡時,該遺囑就不能被視為違反公序良俗。
就違反善良風俗的法律效果看,第一,法律行為無效,合同請求權不成立。與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一樣,原則上無效的只是負擔行為,而不包括處分行為;但若違反善良風俗恰好存在於對財產歸屬的變更中,則該處分行為無效。比如,為了擔保債權人債權,債務人將其所有責任財產均轉讓給債權人作為擔保,這對債務人的其他債權人產生重大不利,屬於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應當無效。
第二,根據《德國民法典》第826條規定,受到悖俗行為侵害且不可歸責者可對加害人主張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但我國現行法雖然沒有《德國民法典》第826條之規定,但《民法總則》第157條第2句規定「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由此可見,這里的責任最起碼可包括如下兩種類型:締約過失責任和侵權損害賠償責任。
Ⅳ 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無效情形
一、合同無效的情形具體有哪些
1、合同無效的的情形有:
(1)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的;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七條
民事法律行為無效、被撤銷或者確定不發生效力後,行為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由此所受到的損失;各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二、合同無效的訴訟時效多久
合同無效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提起確認合同無效的訴訟應屬確認之訴,而不屬於訴訟時效的客體范圍。無效合同的確認是一種事實確認,合同當事人或法院在任何時候都可提出,時間的經過不能改變合同無效的法律性質。對無效合同的確認適用訴訟時效,不符合訴訟時效制度設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