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有關合同法的論文題目

有關合同法的論文題目

發布時間: 2025-04-29 02:18:55

⑴ 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加強建議論文

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加強建議論文

現今很多公民的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合同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它也是實現專業化合作的紐帶。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合同書怎麼寫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加強建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 :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定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與義務的重要書面協議,也是構建勞動關系的重要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第十六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制度在我國已經普遍推行,但是在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是理順勞動關系的重中之重。文章從以下幾方面分析探究,提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具體對策,進一步理順勞動關系。

關鍵詞 :勞動合同管理;勞動關系;企業發展;

勞動關系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最為普遍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的和諧程度決定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和諧程度。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給我國勞動合同管理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因此,企業要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進一步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

一、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重要意義

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有助於構建和諧融洽的勞動關系。加強勞動關系管理有三方面意義,第一,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第二,有助於協調經濟發展狀況,減少侵權案件或者是勞動保障爭議的發生;第三,規范用人單位的用工行為,維護勞動者與企業的合法正當權益。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理順勞動關系是促進勞動者與企業和諧相處、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重要措施,有利於幫助企業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當前勞動合同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相當一批企業並未完善企業勞動合同管理相關規章制度,未建立健全勞動合同管理台賬,導致勞動合同管理缺乏指導性,規范性。筆者認為,依法制定勞動合同管理規章制度一方面可以保障企業的有序規范運作化,將風險糾紛降低到最低限度,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滿足員工公平感需求,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自用工之日起勞資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

在現實用工環境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情況有用人單位的原因,也有勞動者的原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可歸結為法律意識薄弱和社會責任感欠缺。一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法律責任故意不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僥幸認為可以節約企業社會保險費用,減少支付經濟補償金等費用,殊不知,一旦發生勞動仲裁,企業成本不但減不了,反而增加了企業的管理費用,甚至在勞動者當中產生負面影響,不利於和諧勞動關系的產生,久而久之,影響企業長遠發展。勞動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見的情況是存在未完結的用工關系,用人單位在錄用員工之前要進行必要的背景調查以減少企業的用工風險。

(三)勞動合同履行情況不容樂觀

勞動合同履行的原則包括親自履行、實際履行、全面履行、協作履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全面履行原則貫徹落實不到位尤其突出。《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當事人雙方按照勞動合同規定的條件,履行自己所應承擔義務的行為。從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全面履行原則欠缺的地方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執行,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加班,未能及時補休或者發放加班工資;二是勞動報酬也是全面履行原則中最容易出現爭議的地方,最常見的'就是雙方就勞動報酬是否按時足額發放存在爭議;三是隨著勞動者維權意識的加強,近年來,社會保險繳納問題成為繼勞動報酬之後第二大爭議點;四是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執業危害防護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出現也逐漸成為勞動合同履行爭議的焦點。

(四)未規范解決勞動合同終止、解除等事宜

用人單位可以合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情形,在《勞動合同法》中都一一作了規定,具體而言包括:第三十六條的協商解除、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過失時的單方解除、第四十條勞動者無過失時的單方預告解除、第四十一條經濟性裁員、第四十四條合同終止。在大部分情況下,用人單位解除與終止勞動合同,都需要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隨著用人單位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加強,以及國家社會保險扶持性政策的出台,用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的爭議案較之前有減少的趨勢。對於勞動者提出終止、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用人單位權衡利弊之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應答。

三、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具體建議

(一)用人單位依法制定勞動規章制度

勞動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通過一定程序對勞動者制定的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生產管理制度,合法有效的勞動規章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能力,更關鍵的是可以在發生勞動爭議時作為仲裁或訴訟時適用的依據,有效解決勞動糾紛。

勞動規章制度的建立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即應當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平等協商;規章制度的內容不能違反法律法規,違反的部分無效;規章制度應當經過公示或告知程序。《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企業可以將涉及勞動者利益的事項以及員工管理規范融入企業《員工手冊》中,在勞動者辦理入職手續時分發給勞動者並且做好簽領記錄工作,以此規范勞動者的合同管理。《員工手冊》一方面可以保障企業的有序規范運作化,將風險糾紛降低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的任意性,滿足員工公平感需求,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建立勞動合同管理台賬與職工名冊

在發展過程中,企業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發展觀念,與時俱進,提高自我認識與管理,優化勞動管理體制,正確行使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用人單位要用戰略的眼光正確看待勞動關系積極參與宣傳、落實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將構建和諧融洽勞動關系,作為提高企業發展管理水平的重中之重。

結合《勞動合同法》中的第七條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工名冊備查。傳統花名冊的內容包含勞動者姓名、性別、身份證號、戶籍所在地、聯系方式、用工起始時間和形式等各項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各種人力資源管理應用也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供了更加快捷的方式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企業的人力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使得小到花名冊合同管理,大到整個人力資源管理實現動態化、實時化,其中最關鍵的是企業動態管理要以勞動合同為依據,滿足企業發展需要。

(三)政府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力度

為了進一步調控並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的合理運行,政府必須要彌補勞動合同制度存在的不足之處,有效解決勞動合同制度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用工問題,制定出科學完善的法律法規,緩解勞資矛盾,構建規范有序的勞動關系。政府在宣傳的過程中,要通過各類有效的活動來吸引民眾的注意力,讓民眾了解《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並且讓民眾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樹立一定的法制觀念,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當中,都能夠利用《勞動合同法》捍衛自己的正當權益。

近些年,這地政府相繼出台了多項扶持性政策,一方面減少了企業經濟負擔,另一方面穩定了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路上,政府一要繼續加大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力度;二要加強領導,為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創造更好的條件;三要努力達到維護職工權益和企業健康發展雙贏的目的;四要進一步發揮工會在協調勞資關系中的作用。

四、結語

結合上述內容,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理順勞動關系有助於構建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企業要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結合法律法規構建科學完善的規章制度加強對於勞動者的規范管理,為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共獻力量。

五、參考文獻

[1]范圍.勞動合同形式強制的反思與完善[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08):17-19.

[2]康紀田.勞動者權獨立於勞動權的法治價值[J].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7(03):11-15.

[3]毛尉.試論如何捍衛勞動者的合法權益[J].法制博覽,2016-05-25(11):101-103.

[4]王照亮.關於規范勞動合同管理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方法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7(18):50-51.

[5]張翠玉.規范勞動合同管理構建促進和諧勞動關系[J].知識經濟,2018(18):135.

;

⑵ 急求一篇關於法律的2000字左右論文。在線等。。。

例文

論《勞動合同法》及其法律效益的實現
摘要《勞動合同法》從法領域看是社會法從法本位看是社會本位法從法對社會的反映視角看是回應型法《勞動合同
法》的法律效益受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因素以及法治境界的影響,可以通過貫徹回應性,落實主體保和發揮機製作用來實
現。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法律效益回應性
法與時轉則治,法與時宜則有功我國《勞動合同法》是的制定和
實施回應了社會的潮流,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歷史條件,與國際上保護
勞工的價值觀一致。本文是這一新法的回應,堅持其為良法的觀點,
對其三大屬性進行了分析,並提出《勞動合同法》法律效益實現的途

一、《勞動合同法》的三大良法屬性
筆者從法理上研究認為《勞動合同法》應當是一部良法,具有社
會法,社會本位法,回應型法的屬性。
從法領域來說,基於公法、私法、社會法的三元結構劃分《,勞動合
同法》是社會法。如『基於人類對秩序需求的心理,需要相應的規范調
隨整社會關系』,②社會法強調的在事實不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對強勢
群體設定更多更嚴格義務性規范來保障弱勢群體權利,從而滿足其對
勞動用工秩序的心理需求。勞動關系是重要的社會關系,勞動法是社
會法的重要部分,《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子體系之一的勞動關系法。
勞動關系不是平等的契約關系,勞動力所有關系背後的資本增值關
系,是在表面平等掩蓋下的事實上的不平等。《勞動合同法》配置權利
義務時向有利於勞動者的一方傾斜,如關於無固定期限的合同和試用
期及經濟補償金的規定,有助於保障勞動合同關系,糾正這種不平等,
促進結果公平。
從法本位來說,《勞動合同法》是社會本位法。社會本位不同於
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個人本位,社會本位法,以社會為本位,追求社
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關注社會均衡發展,以增進社會整體效率為價
值追求《勞動合同法》是以規范勞資之間矛盾,解決社會問題的身份
進入到經濟生活領域的,它協調勞動關系,實現社會整體利益,這與社
會本位法的內容與目標是一致,符合社會本位法的基本特徵雖然《勞
動合同法》在勞資利益搏弈中注重分配正義,但並不是把所有權利都
配置到勞動者一方它只是強調社會本位,通過各種規范使勞資雙方
個人利益的次優化,從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比如,依據《勞
動合同法》中任意性規范而自願締結的勞動合同是雙務合同,勞動者
的權利是用人單位的義務,勞動者的義務則是用人單位的權利依據
法《勞動合同法》中的強制性規范而產生勞動者或用人單位的義務限
定了對方的權利空間。在這情況下,雙方不能隨意改變或放棄自己的
權利,其實際上都是一種義務人,不能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
從法對社會的反映視角看《,勞動合同法》是回應型法法律既是
政治和智識歷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社會和經濟歷史的反映。心』《,勞動
合同法》是我國改革開放後,計劃經濟時代結束,公法私法化的趨勢
下,勞動法對勞動合同制度的設計不到位,礦難頻發,超時加班,職業
病危害嚴重,勞動者工資水平低下,拖欠和剋扣勞動者工資,社會保險
體系尚未建立的這樣一個歷史條件下,回應社會的普遍需要的和廣大
勞動者的願望,而創制的具有工具性價值的能動性的法律《勞動合
同法》要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整頓單位內部規
章制度,遵守最低工資標准,禁止用人單位濫用試用期等規定,都是有
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有效工具《勞動合同法》對近幾年社會不斷出現
的新用工形式產生的社會問題做出反映,首次在法律上對勞務派遣進
行了規制,就是其具有回應性的一個體現
所以《,勞動合同法》以其具有回應性,堅持社會本位,謀求實質平
等,滿足了大多數人的願望,用邊沁的功利主義觀點來看《,勞動合同
法》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一部「良法」。
二、《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益
一什麼是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益
根據法運行的不同環節,筆者認為,法律效益是立法、執法、司法
和守法過程中法律產生的最接近法律屬性和立法目的有益效果的總
和。《勞動合同法》的法律效益就是《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執法、司法
和守法過程中產生的最接近其屬性和立法目的有益的自身效果和社
會效果的總和前文筆者己論及《勞動合同法》的屬性社會法,社會
本位法和回應型法。其立法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
關系和諧穩定。只要《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各個環節
中體現社會性,社會本位性和回應性,切實發生積極的效果,就是具有
法律效益。法律效益越大,有越接近法的價值。

⑶ 法學專業本科論文題目大全

法學專業本科論文題目大全


一、民商法領域


1. 合同法實踐中的誠信原則研究


解釋:此題目探討合同法中誠信原則的具體應用,包括合同簽訂、履行、變更和解除等各個環節中誠信原則的作用和影響。


2. 物權法中的擔保物權制度研究


解釋:該題目主要研究物權法中的擔保物權制度,包括其歷史發展、功能作用、實際應用以及與其他法律制度的關聯。


二、刑法領域


3. 網路犯罪的法律問題研究


解釋:此題目關注網路時代下的新型犯罪形態,研究其特點、法律規制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


4. 刑法中犯罪形態與刑事責任關系研究


解釋:該題目深入探討刑法中不同犯罪形態與刑事責任之間的關系,分析其理論依據與實踐意義。


三、國際法領域


5. 國際法中的人權保護問題探討


解釋:此題目聚焦國際法在保護人權方面的實踐和挑戰,分析國際法人權保護原則的內涵及發展趨勢。


6. WTO規則及其在全球貿易中的作用和影響研究


解釋:該題目關注WTO規則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分析其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及其面臨的挑戰。


四、法律實務領域


7. 論民事訴訟中的證據規則及其應用


解釋:此題目研究民事訴訟中的證據規則,包括證據的收集、審查、認定及其在案件處理中的應用。


8. 企業法律風險防控策略研究


解釋:該題目關注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法律風險及其防控策略,探討企業法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以上論文題目涵蓋了法學專業的多個領域,為本科學生提供了廣泛的研究方向。每個題目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適合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希望這些題目能為法學專業學生選擇論文題目提供參考。

⑷ 鍚堝悓娉曡烘枃鎽樿佽寖鏂囩ず渚

鍚堝悓娉曡烘枃鎽樿佽寖鏂囩ず渚

紺句細鐨勫彂灞曢渶瑕佹硶寰嬶紝鑰屽悎鍚屾硶鏄娉曞緥涓璋冩暣鍚勭被浜ゆ槗鍏崇郴鐨勬帾鏂戒箣涓錛屽湪甯傚満涓錛屽悎鍚屾硶鏈夌潃鏋佸ぇ鐨勬敮鎾戜綔鐢錛屽緱鍒頒簡涓嶆柇鍦板彂灞曚笌婕斿寲銆傚叧浜庡悎鍚屾硶鏂歸潰鐨勮烘枃錛岃佹庝箞鎵嶈兘鍐欏ソ鎽樿?涓嬮潰灝忕紪鏉ヨ窡澶у跺叿浣撹亰涓鑱婂惂銆

鍚堝悓娉曡烘枃鎽樿佽寖鏂囩ず渚1

璐鋒懼悎鍚屽彂鏀劇殑鏍囧噯涓昏佷緷鎹鏄璐鋒句漢淇$敤鐘跺喌鐨勫ソ鍧,緗戠粶鍊熻捶涓鑸鏃犳姷鎶間笖鍙屾柟鏃犻渶瑙侀潰鍗沖彲閫氳繃緗戠粶鏂瑰紡絳捐㈠悎鍚,綰﹀畾鍒╂伅鍜岃繕嬈炬棩鏈熴傛湰鏂囦粠涓鍒欑綉緇滃熻捶綰犵悍鍑哄彂,寮曞嚭緗戠粶鍊熻捶璇夎,浠庢堜歡鐨勪簤璁鐐規潵闃愭槑緗戠粶鍊熻捶璇夎間腑鎵闇瑕佹敞鎰忕殑闂棰樸傞氳繃瀵圭綉緇滃熻捶璇夎肩¤緰鏉,娑夊強鐨勭數瀛愭暟鎹浠ュ強緗戠粶鍊熻捶涓鐢靛瓙鍚堝悓鐨勬垚絝嬮棶棰樿繘琛岀悊璁哄垎鏋,騫剁粨鍚堟堜歡鍜屽垽鍐,璁鴻堪妗堜歡涓鏈夊叧緗戠粶鍊熻捶璇夎肩¤緰鏉,鐢靛瓙鏁版嵁,鐢靛瓙鍚堝悓鎴愮珛鐢熸晥瑕佷歡浠ュ強鍒ゅ喅鐨勪緷鎹銆傚湪鏂囩珷鐨勭粨灝,緇撳悎鐜板疄涓緗戠粶鍊熻捶鐨勫疄闄呭彂灞曠姸鍐,緇欏嚭鑷宸辯殑寤鴻銆

鍚堝悓娉曡烘枃鎽樿佽寖鏂囩ず渚2

鍊哄姟鍔犲叆鏄鍊哄姟鎵挎媴鐨勪竴縐嶅艦寮忋傛垜鍥藉悎鍚屾硶騫舵湭瀵瑰哄姟鍔犲叆浜堜互瑙勫畾銆備絾闅忕潃紺句細緇忔祹媧誨姩涓嶆柇娣卞叆錛屽悎鍚屾硶鐨勭珛娉曢潰涓村畬鍠勪笌鍙戝睍錛屾湰鏂囬氳繃鍚堝悓娉曞悎鍚岃㈢珛鐨勫熀鏈鍘熺悊瀵瑰哄姟鍔犲叆浠ヤ簣鎺㈣錛屼互渚垮徃娉曞疄璺典腑璁ゅ畾浠ュ強鏈鏉ュ悎鍚屾硶鐨勪慨璁銆

鍚堝悓娉曡烘枃鎽樿佽寖鏂囩ず渚3

鍚堝悓娉曚腑騫挎硾浣跨敤浜嗏滃悎鐞嗏濅竴璇嶏紝鍚堢悊鍗沖悎涔庡父鐞嗐侀亾鐞嗐佹硶鐞嗐傛硶闄㈠強浠茶佹満鏋勫湪璁ゅ畾鏄鍚︹滃悎鐞嗏濇椂錛岃佷互鐞嗘т漢鐨勫簲鏈夌珛鍦猴紝閲囧彇閫傚綋鐨勬硶寰嬫柟娉曪紝騫朵緷鎹鍚堝悓鐨勬瀯鎴愯佺礌銆佽瘹瀹炰俊鐢ㄥ師鍒欏強浜ゆ槗涔犳儻鏉ュ垽鏂銆

⑸ 80個法學論文選題參考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廣泛,下面整理出80個論文題目以供參考:

一、法治與人治辨析,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析。

二、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法治與德治,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對策分析。

三、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

四、維穩與維權的關系探析,試析重大改革要於法有據。

五、論改革與法治的關系,試析公民法律信仰的培養。

六、試析大學生法治觀念的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七、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法治反腐是反腐倡廉建設的根本出路。

八、試論法與科學技術的關系,某一社會熱點問題或某一案件的法理學分析。

九、宋代的繼承製度,唐代化外人的法律規制。

十、試析德主刑輔思想指導下的西周立法活動,論清朝的文字獄對法制的影響。

十一、王安石變法在法律之中的實踐,包拯的法治思想。

十二、試析漢朝的春秋決獄,評述元代體現民族習慣於民族壓迫的刑事法律。

十三、論公司法股東代表訴訟的缺陷,弱勢股東及其法律保護制度。

十四、從《公司法》的視角探討民營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公司擔保行為效力因素分析。

十五、公司法進化的動力,論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

十六、有限公司股東資格確認,《公司法》第十六條作為強制性規范的效力研究。

十七、監事代表訴訟理論及實踐,完善我國《公司法》社會責任制度的建議。

十八、「親親相隱」刑事立法化之提倡,論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規定。

十九、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及其制裁的新理念,青少年違法犯罪原因淺析。

二十、完善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刑事司法制度,「見死不救」行為定性的法律分析。

二十一、刑法因果關系研究,針對網路犯罪之認定探討。

二十二、網路中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及其刑法保護,論我國網路犯罪的界定。

二十三、論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論家庭暴力中的正當防衛。

二十四、論死刑罪名與死刑限制,試論死刑適用應設年齡上限的合理性。

二十五、關於社區矯正若干問題的思考,論轉化犯。

二十六、期待可能性研究,商標權的限制研究。

二十七、商標先用權研究,商標法上公有領域的保護。

二十八、微信商標案探討,法官的職業道德

二十九、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人民代表的權利和義務。

三十、試論民事訴訟中第三人與共同訴訟人的區別,試論民事執行問題。

三十一、論我國環境保護法的體系,論民法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中的作用。

三十二、論我國實行法人制度的幾個問題,論侵權行為民事責任的原則及其發展趨向。

三十三、論辨護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任務和地位,論刑事訴訟中的間接證據。

三十四、論玩忽職守罪,婚姻法執行中若干問題的研究。

三十五、論行政法在依法行政中的作用,論合同法中的鼓勵交易原則。

三十六、比較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三十七、論市場經濟與法治,試論執行在司法審判中的地位。

三十八、論法院調解制度的完善,試論直接言辭原則。

三十九、郊區失地農民權益保護的法律思考,論我國農村土地物權制度的完善。

四十、社區應急能力建設的現狀分析與路徑選擇。

⑹ 法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的魂,題目的好壞影響論文的曝光率,甚至影響論文是否能順利被期刊錄用發表。論文題目要求用盡可能少的精彩語言,准確描述論文內容,表明 文章 的核心亮點。下面我給大家帶來法學相關專業的本科 畢業 論文題目參考,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1、試析狄驥法學理論的思想史淵源

2、社科法學還是法教義學?

3、馬克思主義法學視野下的民生法治研究

4、工程法學體系構建研究

5、「知識-法學」的基本邏輯

6、西方後現代女性主義法學性別理論評析

7、美國新現實主義法學的發展及其啟示

8、我國法學研究生 教育 芻議

9、法學本科教育中研究性學習理念及其實施

10、我國司法考試與法學教育的沖突及協調

11、馬克思對德國歷史法學派的法哲學批判

12、通過羅馬法超越羅馬法

13、民國時期法學教育的歷史與 反思

14、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實現路徑研究

15、德國歷史法學派的發展及其意義

16、美國女權主義法學平等觀研究

17、法學視野中的國家利益研究

18、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互動關系研究

19、法學教師群體之角色沖突研究

20、美國女權主義法學平等與差異觀研究

21、分析法學的日常語言分析轉向

22、1949-1957年的中國法學教育

23、晚清社會變遷中的法學翻譯及其影響

24、法學精英培養模式研究

25、中國法學教育網路資料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26、略論西方馬克思主義與法學 方法 論

27、我國本科法學教育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運行

28、法制現代化視野下中國法學教育研究

29、論後現代主義哲學下環境法學研究方法

30、從「案例教學法」到「法律診所教育」

31、全日製法學本科教育若干問題研究

32、農業合作社的法學定義

33、控權--行政法的內在精神與永恆主題

34、中國本科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理性思考

35、馬克思主義法學方法論及其當代價值

36、政策定向法學派淺議

37、後現代法學述評

38、現代行政法學「服務控制論」研究--行政法學理論基礎的新探索

39、反思女性主義法學

40、環境倫理學的法學批判

41、李達與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研究

42、歷史法學的浪漫主義淵源

43、中國現階段家庭暴力法律問題的研究

44、法學實踐課程的教學改革

45、論霍姆斯的現實主義法學思想

46、教育法學視角下中小學校園暴力研究

47、美國高校案例教學法的嬗變及啟示

48、論「制度事實」對制度法學的意義

49、試論美國法學教育現代化視野下的判例教學法

50、《知識產權法學》第一章翻譯 報告

刑事訴訟法畢業論文題目

1、美國刑事訴訟法對隱私權的保護

2、刑法與刑事訴訟法交互作用研究

3、論偵查權的憲法控制

4、技術偵查證據若干問題研究

5、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6、論新《刑事訴訟法》對犯罪人的人權保障

7、偵查權新論

8、技術偵查 措施 研究

9、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

10、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11、論司法鑒定啟動程序的修改與完善

12、論辯方證據開示義務

13、程序性制裁機制研究

14、我國技術偵查制度研究

15、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

16、刑事訴訟中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研究

17、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職務犯罪偵查工作研究

18、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研究

19、刑事訴訟法寬容倫理觀及其實現

20、逮捕必要性問題研究

21、論非法證據排除制度

22、論刑事訴訟法中違法所得沒收程序

23、論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保障

24、從新《刑事訴訟法》的角度淺析職務犯罪案件的偵辯關系

25、我國刑事訴訟法中關於未成年人特別程序研究

26、我國監視居住制度之理性思考

27、非法證據排除制度研究

28、刑事訴訟法中的「等」字研究

29、我國偵查階段律師會見權研究

30、論我國技術偵查制度

31、論檢察機關的調查權

32、論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之被害人權利保障

33、新刑事訴訟法下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研究

34、新刑事訴訟法下監視居住制度研究

35、未成年人犯罪訴訟程序研究

36、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問題研究

37、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38、論新《刑事訴訟法》中的技術偵查措施

39、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證據銜接

40、論新刑事訴訟法下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41、論刑事被害人的權利保護

42、新《刑事訴訟法》視野下的死刑復核程序研究

43、論我國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保障制度的發展與完善

44、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新問題研究

45、論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46、論我國偵查訊問制度的完善

47、《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996)英譯本之錯誤分析

48、論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制度之完善

49、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審前程序律師辯護權行使問題研究

50、論我國新刑事訴訟法中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合同法畢業論文題目

1、論我國《 勞動合同 法》的缺陷與完善

2、論合同法中的法定連帶責任

3、《勞動合同法》對外資企業勞務派遣員工的影響研究

4、論利他合同-兼評《合同法》第64條

5、基於《勞動合同法修正案》的S公司勞務派遣用工問題研究

6、高校教師勞動合同法律適用問題研究

7、民法目的性價值研究

8、論違反強制性規定合同之效力

9、《勞動合同法》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制度研究

10、勞動合同法的經濟學分析

11、勞動合同法視野下的勞務派遣分析

12、新勞動合同法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的影響研究

13、基於契約分析的勞動關系管理研究

14、合同法中的錯誤制度研究

15、合同解除制度研究

16、國際商事合同統一路徑研究

17、新中國合同法的制定與完善之

18、《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件下濟南市勞務派遣市場發展研究

19、合同法定解除之損害賠償研究

20、《勞動合同法》施行後電力企業 人力資源管理 面臨的問題研究

21、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問題研究

22、和諧勞動關系構建之研究

23、勞動合同法誠信原則研究

24、合同法定解除權研究

25、勞動合同法視野下的勞動關系和商業秘密保護

26、《勞動合同法》對勞務派遣的影響研究

27、《勞動合同法》實施過程中利益平衡問題研究

28、完善《勞動合同法》中競業限制制度的法律思考

29、新《勞動合同法》對農民工勞動關系的影響研究

30、勞動合同法利益平衡功能的定位與實現

31、我國《勞動合同法》中競業限制規定研究

32、基於《勞動合同法》的旅遊飯店勞動關系研究

33、勞動合同法下實施勞務派遣的對策研究

34、新勞動合同法的變化分析及其對企業員工激勵的影響研究

35、合同法定解除之損害賠償制度研究

36、現代合同法約束下的期待利益損害賠償研究

37、無權處分合同效力之再探析

38、我國合同法中的任意解除權問題研究

39、派遣勞工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

40、違約損害賠償計算問題研究


法學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論文題目相關文章:

★ 法學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法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

★ 法律本科畢業論文題目大全

★ 法學本科生畢業論文題目

★ 電大法學大學本科畢業論文題目選題

★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題目

★ 法律本科論文題目

⑺ 關於合同法論文

探析勞動者的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權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和國勞動法》是勞工人權之法,是促進經濟與社會全面進步之法,但《勞動法》隨著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且《勞動法》本身也有爭議的地方。本文針對勞動者的辭職自由-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權展開論述,首先分析了關於此項自由規定的第31條的立法理論基礎,然後著重解析理論界與實踐中適用第31條的問題與缺陷,筆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勞動法第31條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 勞工保護,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權,預告期,「棄權條款」

我國《勞動法》第31條規定了勞動者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一般情形,具有重要意義,即「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此條文字體現的立法精神,理論界與實務界多給予很高的贊賞。但是,法律的功能不僅是要進行權利宣言,更要追求權利實現。由於《勞動法》第31條規定的內容過於籠統,理解上有歧義,適用多有不便。為此,很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第一部分 《勞動法》第31條的理論基礎

一、勞動法立法意義

法律中每個條文的理論基礎都離不開整體的理論基礎,對於《勞動法》而言,它體現的理念很多,基本的是勞動者的人權保護以及以社會為本位的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兩方面,我國《勞動法》的立法宗旨要適應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國的國情以及與國際社會勞動保護的接軌。市場經濟中,勞動力是一種不同於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在運用民法、經濟法來規范勞動力市場,以保持勞動力市場與整個市場體系相統一的同時,還必須針對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在勞動立法規定勞動力市場的特殊規則,以保護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合法權益,維護勞動力市場的運行秩序。概括地講,我國勞動法的意義有:(1)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勞動及社會保障體制改革。(2)合理配置勞動力,提高勞動效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3)維護勞動者基本人權。(4)解決勞動爭議,保障社會安定團結。(5)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⑴

二、《勞動法》第31條立法意義

從宏觀的角度把握了勞動法制的意義後,針對本文所要論述的勞動法31條規定,我們便可作進一步的思考,此條實際規定了勞動者的辭職自由,因為不管從推動勞動效率、還是經濟發展、還是勞工保護方面看都有理論上的意義,而且直接體現勞動者的擇業自由,是擇業自由的擴大化處理。

1、人權保護方面。此條規定充分映射了現代勞動立法的理念-保護勞工。現代勞動法誕生於19世紀的「工廠立法」⑵,勞動法的發展史和工人階級斗爭,都可以充分印證勞動法保護勞工的正義追求。我國《勞動法》第31條雖僅為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單項規定,卻使勞動者獲得了充分的職業選擇自由,保障了勞動者的獨立地位,也是對弱者地位的有利救濟,可以說,《勞動法》第31條的規定不僅是勞動自由的法律保障,更使勞動者人格獨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表現。⑶

2、經濟發展方面。此條規定有利於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最大價值。勞動力資源是人力資源,使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最優配置勞動力的最佳手段是市場,是勞動力流動的最佳方式,勞動法是建立維護勞動力市場的重要制度工具。使人盡其能,按勞分配,使勞動者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相結合,激勵勞動者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從客觀上看,一種資源的組合未必是最優的,需要不斷地調整;從主觀上看,勞動者出於興趣、愛好、專業,待遇等考慮,認定現有的單位和職業不適合於自己時,其工作積極性和效率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也需要實現新的選擇。勞動者享有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自由,就可以積極主動地調整資源的組合方式,為實現新的更優的組合提供了可能。

3、憲政方面。此條規定也體現了我國憲法中表明的有關勞動方面的原則,憲法是根本大法,規定了我國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因此憲法必然對勞動法起決定性影響。由於勞動關系與勞動制度體現了社會經濟制度的特點,勞動性質反映了不同社會制度的本質,所以憲法對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也規定得比較詳細和具體。根據憲法,此條規定了國家促進就業的原則,也體現了國家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更有國家尊重和保護人權原則。人權理論和人權保障運動的影響,是勞動立法得以興起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勞動法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人權保護的落實。
第二部分《勞動法》第31條的解釋與評析

一、理論界爭議的問題

1.《勞動法》第31條是授權條款還是義務條款?

一般而言,授權條款在表述上通常使用「可以」、「能夠」、「有權」等法律用語;義務條款則通常使用「應當」、「必須」、「不得」等詞語。據此斷定,第31條的規定是義務性條款。但若對第31條進行整體解釋和目的解釋,就會發現,本條還是一個授權條款。理由是,「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情形,而這種情形並非指第32條規定的特殊解除有特定的使用條件(即在程序上只需隨時通知,無需提前通知)。從《勞動法》整個內容來考察,也找不到第31條適用的具體情形。基於此,第31條的前半段「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不單純是事實陳述,實際上也是對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授權,確立了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的一種獨立情形。勞動部1994年發布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也解釋為:「本條規定了勞動者的辭職權」。⑷那麼有一個問題不能迴避:提前解約,究竟是勞動者的權利還是義務?如果認為提前解約是勞動者享有的權利,這對用人單位無疑是不公平的,這會導致有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條款只能約束用人單位而無法約束勞動者的現象發生,致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勞動者在合同期限內可以隨意解除合同,這將使企業時常面臨著高級客戶經理及技術人才流失的威脅。相反,如果認為不得提前解約是勞動者的義務,那麼,該義務將與《勞動法》規定的權利相違背。⑸我國《勞動法》第31條作為「混合條款」,融權利授予和義務施加於一體,表述方式上不甚妥切,授權內容過於模糊,易造成誤解。

2.「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是程序還是條件?

《勞動法》第31條規定的「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是程序還是條件?直到今天,對這個問題仍沒有明確的答案,有待法律明確規定。
需要的話,請追問。

⑻ 關於「勞動合同法對維護勞動者權益的意義」方面的論文

關於「勞動合同法對維護勞動者權益的意義」方面的論文:
一、頒布勞動合同法的意義
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關系的一部重要法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屬於社會法。近幾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進程加快,企業制度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形式和勞動關系日趨多樣化,勞動用工制度發生深刻變化,勞動用工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勞動合同短期化,用人單位利用自己在勞動關系中的強勢地位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情況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因此,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意義重大。
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為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勞動關系提供了法律保障,為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權益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勞動法律體系。
二、勞動合同法的主要特點
針對這部法律的頒布實施,全社會都充滿了期待。主要是這部法律有其鮮明的特點。一是擴大了適用范圍。勞動合同法在勞動法的基礎上,擴大了適用范圍,增加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作為用人單位,並且將事業單位聘用制工作人員也納入本法調整。還對非全日制用工用了專門規定。二是強調勞動關系雙方應當通過規范形式確立勞動關系。為解決當前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的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對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規定了應的法律責任。三是引導勞動關系雙方建立穩定的勞動關系。針對勞動合同短期化導致勞動關系不穩定,勞動者合法權益易受侵害的突出問題作出了明確規定。四是為保證勞動者及時足額取得勞動報酬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救濟手段。在立法上對解決工資拖欠問題作出規定,提出建立工資支付長效機制是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五是對競業限製作出了規定。對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雙方都會起到制約和保護作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六是對集體合同作了進一步規范。明確了集體合同的訂立程序、效力,並首次在法律層面上明確規定了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以及專項集體合同,這有利於充分發揮集體合同制度在協調勞動關系中的作用。七是對勞務派遣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規范。從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義務分配、勞動合同期限、勞務派遣使用范圍、同工同酬、連帶責任等方面對勞務輸出進行了規范和限制,對建立健全我國勞務派遣制度,維護勞務派遣職工權益提供了重要依據。八是加強了監督檢查和法律責任。明確了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勞動合同制度實施的監督檢查。對用人
單位和勞動者違反勞動合同的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給予細化,並著重規定用人單位的罰則,突出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主旨,加強了勞動合同制度的普遍推行,有利於構建與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三、認真學習、廣泛宣傳,積極推進勞動合同法實施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勞動合同法是一部好法,但即使是一部好法,如果得不到實施,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好《勞動合同法》,是各級工會組織和工會工作者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是要樹立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的觀念。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財富。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廣大勞動者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奮勞動。不論科學技術如何進步,經濟形式如何變化,勞動都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要在全社會開展勞動合同法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多種形式,有效地提高廣大幹部群眾對勞動合同法的認識。
二是要推動《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實施。《勞動合同法》堅持和突出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工會要通過各種渠道,利用多種形式,對廣大職工和企業主加強《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堅持以維護職工利益為基本職責,依法、主動、科學維權,檢查督促用人單位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尊重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三是要抓住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主線。要充分發揮《勞動合同法》對勞動關系的規范和調整作用,要加大勞動關系和諧企業的創建力度,緊緊圍繞勞動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等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利益問題,抓住勞動合同、集體合同、職代會、勞動爭議調處等關鍵環節,積極推動建立健全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著力推動用人單位做到各項制度規范合理、職工權益充分保障、雙方協商平等合作、工會作用有效發揮,真正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四是要堅持勞動執法與群眾監督相結合。實施《勞動合同法》,必須強化勞動行政執法和群眾監督。嚴格而有效的勞動行政執法是用人單位依法規范自身行為和遵循法律規定、履行法定義務的重要保證。同時,要建立和完善群眾勞動法律監督制度,充分發揮群眾監督作用,確保《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

⑼ 求一篇論文《新勞動合同法對企業人力資源的影響》

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人力資源管理的若干影響
摘要: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對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的方式、手段必然需要進行調整,來適應勞動合同法的規則。從對勞動合同法的解讀中,分析其對人力資源管理和開發的要求,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轉變,以適應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滿足組織的自身發展。
關鍵詞:新勞動合同法;人力資源管理;薪酬管理;制度建設

中國的人力資源管理是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勞資之間的力量差距越來越大,勞資沖突突出,社會兩極分化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勞動合同法應運而生。中國在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方面還很落後,勞資關系管理非常薄弱。而在市場經濟國家,人力資源管理最中心的內容是勞資關系的協調。現有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主要是成本控制,導致了勞動者對企業的忠誠度很低,員工流動率很高,勞動關系不穩定。所以,很多企業對新法要求簽訂長期勞動合同都不能理解,其實長遠來看企業會發現其中的好處。中國人力資源管理歷史轉型過程中,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和全新的戰略機會,勞動合同法對一個組織來說,即是挑戰,也更是機遇。

一、勞動合同法頒布的歷史背景

《勞動合同法》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常凱教授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經濟原因、社會原因和政治原因。
1.經濟原因。30年的經濟高速持續增長,中國很大程度上發揮了勞動力價格低廉的比較優勢,但這樣的路不可能永遠走下去。在經濟原因上新法傳遞的信息是:國家引導、鼓勵企業創新以保持經濟持續增長,而不再鼓勵企業僅僅是依靠勞動力價格比較優勢保持經濟增長。中國如果想保持經濟的高速而又健康的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是急迫的,必須完成的任務。
2.社會原因。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全社會的財富大大增加了,但社會不公平的問題突出了。貧富兩極分化引起的社會矛盾已經影響了全社會的經濟穩定與和諧發展。以往中國憲法所規定的按勞分配原則,實際上已經被按資本、權力分配的趨向所替代,而且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在社會原因上新法傳遞的信息是:企業不能無限制地擴大資本與勞動分配的差距,不能以過分犧牲勞動者權益的代價換取企業的財富增長。
3.政治原因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要充分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如果大多數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那麼社會主義的基礎就會動搖,中國共產黨的基礎就會動搖。在政治原因上新法傳遞的信息是:國家不能容忍企業蔑視法律,不能容忍企業在對待勞動者的待遇上蔑視國家的權威,不能容忍企業損害國家的人力基礎。

二、勞動合同法對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1.關於勞動合同的簽訂問題。在勞動試用期的期限上,新法做了極大的細化。比如,勞動合同1年之內的,試用期不超過1個月;為了防止企業以連續簽訂合同、連續規定試用期損害勞動者利益的行為,規定了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僅僅約定試用期的合同不成立,視為勞動合同期限;新法還就無固動期限勞動合同的簽訂做出了更有利於勞動者的非常明確的規定。
2.關於經濟補償金問題。在延續以前的關於經濟補償金的部分規定基礎上,新法還擴大和提高了經濟補償金的支付范圍和金額。比如,以前規定的經濟補償金最長不超過12個月,現在不再有這個限制,而是按照勞動者的實際工作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以前的規定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新法規定,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與勞動者協商一致的也要必須支付經濟補償金。另外,勞動合同期滿不再續簽的,用人單位也要支付經濟補償金。新法還規定,以上經濟補償金如果用人單位不按期、足額支付,勞動部門在責令限期支付仍不支付的情況下,用人單位要按照應支付的50%~100%加付勞動者賠償金。由以上可見,新法關於經濟補償金的規定,對企業的壓力顯然加大了,成本也增加了。
3.關於違約金問題。新法只規定了兩種可以約定違約金的情況:第一,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違約金;第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就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進行約定,並就勞動者違反約定要求其支付違約金。除此之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這在法律上明確禁止了企業在與勞動者簽訂合同時違法要求勞動者支付各種違約金,極大地保護了勞動者的權利。
4.關於企業的法律責任問題。對於用人單位違反新法的行為制定了嚴厲的懲戒措施。比如,超過一個月未滿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要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資。再比如,應當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而不訂立,按照應當訂立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2倍的工資。還有關於用人單位不給勞動者合同、違法規定試用期、扣押勞動者證件、不予辦理檔案轉移手續、非法收取勞動者財務、拖欠工資、加班費、經濟補償金等等企業違法損害勞動者權利的行為,新法都相應地制定了嚴厲的處罰措施。使得企業在侵害勞動者利益時所付出的成本高於其因此獲得的非法利益,有利於企業規范勞動管理制度,嚴格遵紀守法、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

三、中國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現存的問題分析

1.現行人力資源管理對成本控制過於重視,忽視勞資關系的協調。人力是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資源而不是成本,企業對人的管理強調通過「控制」和「服從」來實現人與事相適應,而忽視人才能的發揮,把人看做是成本而不是可供開發的資源,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節約成本上,忽視員工培訓開發;實行傳統的人事管理使人不能盡其才,缺乏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的種種做法,使得勞資關系緊張,員工缺乏對企業的認同,導致人力資源的潛力無法得到發揮。
2.現行人力資源管理對企業文化培育不足。優秀的企業文化是成功的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重要依據。但若使一種文化能深入人心,普遍被接受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磨合,而且要適合企業且能促進其發展,同時還要能感染每個員工,並突出自己的特色。中國企業由於戰略缺位、初始條件、經濟宏觀及微觀的局限性等限制性原因,企業文化建設有著相當的困難,最終破壞了員工的工作環境。
3.對績效管理重視度不足,沒有建立較好的科學的績效管理體系。實施科學的績效管理已經成為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一項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成為企業充分利用資源、培育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的一條重要途徑,對企業實現制度性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顯著的支持作用。但具體實踐中,卻存在各種問題。績效考核體系設計的非科學性、績效考核標准模糊化、績效考核角度的單一、考核過程的形式化等都在中國企業中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

四、對組織人力資源管理的幾點建議

1.塑造良好組織文化,建立合理的薪酬結構。新法提高了勞動者的地位,賦予勞動者更多的選擇權。因此,對所有的企業來說,吸引和留住核心員工將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新法雖然對於企業終止勞動合同設置了種種限制,規定了很多的賠償條款,但是對員工與企業中止勞動合同,只是在第九十條有所規定:「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員工轉換工作變得更加容易,而企業對於員工轉換工作的限制越來越小。通過提高薪金的方法來吸引員工,只會使得員工的忠誠度下降,企業間陷入工資競爭的惡性循環。要吸引和留住核心員工,企業需要科學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設計科學的薪酬結構來吸引留住核心員工。 2.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制度。由於新法規定企業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需要規定勞動報酬,另外向員工支付經濟賠償也以員工的工資作為標准,因此,企業應更加註重全面報酬體系的觀念。在降低基本工資的情況下,為了對現有的員工進行有效激勵,企業會重視除工資外的其他薪酬構成要素。
要加大績效加薪和浮動薪酬的比例,注重員工持股等長期激勵報酬;福利對員工的激勵作用有限,企業應按法律的基本要求為員工繳納基本的社會保險,同時設計合理的帶薪休假制度;企業應更加註重靈活的工作安排,更加關注員工的健康,並在員工需要援助時向員工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企業應提升績效管理能力,對於績效計劃、績效監測和績效反饋等環節不斷改進,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職業發展與晉升機會是企業需要關注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員工技能的培訓、工作訓練和指導以及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會使員工在選擇企業時不再過高關注薪酬因素。同時,新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使得組織定期培訓也成為企業留住核心員工的重要方法。
3.選聘人才,組織培訓。在招聘環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會比以往投入更多精力。根據新法規定,企業解僱員工需要向員工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這會直接導致企業在招聘時會比以前更加謹慎,「寧缺毋濫」的思想會成為企業人力資源招聘部門的重要原則。招聘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時首先要選聘既懂法又有經驗的人才,並聘請勞動法專家對用人單位人力管理人員進行新法培訓。加強對招聘體系的管理,企業需要建立起一套素質模型,便於企業招募到符合企業文化和價值觀,符合崗位核心素質、能力要求,同時又符合企業未來發展戰略的人才,防止因為招聘不慎為企業帶來損失。
4.嚴格制定勞動規章制度,明確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新法會促使企業加強其內部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因為新法規定,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或者嚴重違反企業規章制度的,企業才能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關系。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建立起一套嚴格的內部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為每個職位制定科學的職位說明書和清晰的績效指標,明確定義什麼叫做「不能勝任工作」,什麼叫做「嚴重違反企業規章制度」,否則,面對員工提起的勞動合同訴訟,企業將會非常的被動。

五、結語

總之,只要我們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制定人力資源的架構時已經充分地考慮了企業和員工雙方的利益,而不是純粹從企業利益出發,就不會在面對新法時有失措之感。

參考文獻:
[1]新勞動合同法助推人力資源法制化管理[N].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2007-11-09.
[2]黃海東.勞動合同法下的人力新資源[EB/OL].成都鋼鐵網,2007-12-3.
[3]新勞動法下的人力資源管理[EB/OL].新浪財經,2007-12-19.
[4]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5]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96

⑽ 求一篇合同法和招投標方面的論文

《合同法》與招投標

問過好多招標代理機構的年輕人,整個招標投標程序操作至全過程結束的目的是什麼?大都一臉的茫然加疑惑,部分人能回答:省錢。這種答案不能不說是行業中的悲哀了,其實答案只有三個字:簽合同。

招標投標的整個過程是一個為簽訂合同做准備直至合同簽訂完成的過程。招標代理則是招標代理機構受招標人委託為招標人尋找一個完成招標項目的合同當事人,即選一個有能力又經濟的合作夥伴。

既然是簽訂合同的過程,就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的有關規定行事。《合同法》中第十三條「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要約-承諾」是合同訂立的基本過程,是受法律保護的。一旦要約成立(即到達受約人處),發出的一方即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同樣,承諾成立,發出承諾的一方也應該承擔法律責任。招標投標就是通過招標方式,完成「要約-承諾」的全過程,用於約束簽訂合同的雙方當事人。

看似簡單,其實具體落實到招標投標活動中的各個階段,對比起來就比較復雜了。現在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以下簡稱《招標投標法》)中規定的「招標投標」與《合同法》中規定「要約-承諾」他們之間的關系分析一下。

一、招標公告和投標邀請書

在招標投標活動中「招標公告」和「投標邀請書」是 「要約邀請」,是希望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意思表示,是引誘他人向自己發出要約的一種特殊方式。它不是要約的意思表示,只是要約邀請,屬於事實行為,不是法律行為。

在招標投標活動中「要約邀請」引誘的不只是一個要約人,而是不少於三個,所以應當廣而告之。要約邀請不承擔法律責任,如果你不想向我發出要約,可以不參加招標投標活動,如果你有興趣,可以按照我「要約邀請」中的提示,即通過「招標公告」或「投標邀請書」了解項目情況,了解向招標人發出要約的有關事項。

二、編制和發售招標文件

編制、發售招標文件,招標文件中對項目情況進行詳細闡述,並初步規定(這里是規定,不是協商)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使要約人了解更詳細的項目情況。

招標文件算「要約」、 「要約邀請」 還是「承諾」,現在還有些爭議。一般大家習慣把它算做「要約邀請」,即我編制招標文件邀請你來向我發出要約,你要是不想向我發出要約,可以不參加投標,即不遞交投標文件。它符合《合同法》的「要約邀請」條件。可招標文件中又有一些受要約人和要約人雙方應負的法律責任在裡面。例如合同部分,大家都知道,合同是附在招標文件里的,是承諾人的意思表示,是法律行為,而要約邀請不屬法律行為,招標文件的解釋順序一般又在投標文件前,也就是說此處的本應「承諾」的內容跑到「要約邀請」裡面去了,還有要約的內容也攙雜其中,所以單講招標文件是「要約邀請」還有些問題。大部分行內人士認為招標文件是要約邀請內容的具體化,是要約邀請的繼續,是要約邀請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個人認為招標文件有別於合同法的「要約邀請」,它包含了部分「承諾」的成分和本應要約人發出的要約信息。它應該屬於合同一方當事人即招標人的提前承諾,雖然不受《合同法》的約束,但在《招標投標法》中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在開標前十五天受其約束,不得隨意改動。這是一般法與特殊法的關系問題,有些盤根錯節。

《招標投標法》有其特殊性,依據《招標投標法》的第十三條、第二十八條規定,在招標投標活動中發出要約的要約人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法人或其他組織,是准備通過競爭來獲取承諾的多個當事人,招標文件是向多個投標人發售的,它不是《合同法》中所指的合同雙方的哪一方,因為合同的另一方還沒有確定,即要約人還沒有確定。

招標文件自發售之日起至提交投標文件截止時間至少十五日至,這一段時間招標文件還可以認定為「要約邀請」,因為還可以做必要的澄清和修改。但開標前十五日後,招標文件對招標人產生了的約束力,此時只認定是事實行為而沒有法律行為,在招標投標活動中就有些太隨便了,不能因為招標人發出的招標文件,在法律上認定為「要約邀請」,沒有法律行為,就可以在承諾前迴避或逃避責任,對於做為參加投標的要約人和當事人的投標人來講,就談不上公平了。在實際項目操作中,有很多招標人對這個十五天的規定極端的不重視,經常隨意修改招標文件的內容,其實與只認定招標文件是「要約邀請」有很大關系關系。

招標文件有好多內容是招標人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法律責任,所以不能單單將招標文件認定為「要約邀請」或「要約」。它是由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即招標人做出的部分「要約邀請」加部分的「提前承諾」揉合在一起的具有一定法律約束力的文件,是合同的組成部分。

三、遞交投標文件

遞交投標文件截止、開標是要約到達的時間即要約生效時間。其實,對於投標人來講遞交投標文件截止時才是比較重要的時刻,因為要約人的所有法律責任在這一時間成立,遞交投標文件截止時(包括投標文件的修改和撤回均應在這一時刻之前),即要約成立。

《合同法》第十三條規定要約到達要約人時生效。招標過程中生效時間即為投標截止時間,即開標時。《合同法》規定了撤消通知應當在要約到達受要約人之前或同時,也就是說投標截止後就不可以撤回投標,當然也就不可以補充和修改投標文件,投標截止時(開標時)發出要約的投標人,已經接受了要約邀請,作出了要約的意思表示,法律行為成立。投標人受其約束,不可隨意改變法律條件,在招標投標活動中為投標人實質性響應招標文件要求,並不得隨意改變,如改變將按違約處理,承擔響應責任。

四、評標、推薦和確定中標人

評標、推薦和確定中標人的過程,是從眾多發出要約的人中選出最優秀的法律意思表示人,接受要約的過程。對各要約人的意思表示進行評比直至確定中標人,即要約—承諾。整個過程在《合同法》中沒有時限要求,只在《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了「承諾應當在要約確定的期限內到達要約人」,這里可理解為雙方的事先約定。《招標投標法》也沒有對其作出明確時間限制,只是規定了發出《中標通知書》後簽訂合同的時間,但《招標投標法》有其特殊性,它使要約人和承諾人在招標投標活動中受投標有效期的約束,所以各部委又在各種辦法和規定中相應制定了部分時間的限制,而且各部委之間的規定各有差異,不好掌握,是個有待統一解決的問題。

五、發出《中標通知書》

發出中標通知書,即招標人做出了承諾,它是受要約人同意要約的意思表示。《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承諾生效時合同成立。發出通知後是否可以理解為招標文件中的合同就成立了,其實不然,招標文件中的合同是一個不完善的合同,如果代理機構認真負責些,業主又比較明白,那麼合同會嚴謹和完整些,如果文件編制膚淺粗糙,那麼合同的簽訂便十分麻煩和困難。此時已經承諾確定了中標人,再談合同細節內容,互不相讓,這時候再回頭看招標文件的性質時,還能看做只是「要約邀請」嗎?對雙方來說,它還含有一部分「要約」和「承諾」在裡面。

還有一個經常被業主和代理機構以及監督機構忽視的問題,即《招標投標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由招標人向中標人發出中標通知書。此處的「招標人」有可能是業主,也有可能是招標代理機構,還有可能是他們雙方,看是如何委託的了。在招標活動實際操作中,招標代理機構往往習慣以自己的名義向中標人發出《中標通知書》,此項工作就由代理機構代勞了。那麼,代理機構有權向中標人發出中標通知書嗎?我個人認為,如果招標人全權委託代理機構,並對中標結果予以認可,還是可以的,但往往代理合同在雙方權利和義務中並沒有明確規定,我看招標代理機構不去自以為是的代理此事也罷。

誰來做出「承諾」是《合同法》中規定的法律地位主體能否成立的重要條件,所以以招標代理機構名義發出中標通知書,總歸不符合法律規定,有些篡權的味道。中標通知書是承諾人的第一承諾,是確定合同主體的第一個正式文件,可不能兒戲。如果中標人收到的中標通知書是以招標代理機構名義發出的,那麼一旦發生問題,招標人可以否認其合法性,到時約定俗成的東西,就沒有法律依據了,官司難打。雖然此類事情極少發生,但合同主體還是清楚點比較好,這也是招標人的權利。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一個投標人,中標通知書所加蓋的紅章是招標代理機構的,我會放心嗎?我又不是與你們招標代理機構簽訂合同,你哪有權利向我的要約做出承諾,承諾人是項目業主,講的通俗些,是支付給我工錢的人,我哪裡會承認你。

現在是買方市場,投標企業競爭太激烈,大家都不去計較這些,趕快簽了合同,我投標人再也不用與代理機構打交道了。簽訂合同後,承諾的主體確定下來,大家即可按照合同履行責任和義務,下步工作也就按部就班了。

了解了以上內容後發現,以《合同法》解釋招標投標的過程,其中有一個問題不好確定,就是招標文件的定位,是否理解為「要約邀請」,還是「承諾」?我想不好加以定義。那麼如果算做「要約邀請」,只是招標人一方的意願,是否能理解為雙方的前期溝通,那麼是否需雙方協商法律責任?而不是招標人自己說了算。倒是理解為「提前承諾」或含部分「要約」比較合適,招標人已經將自己簽訂合同後的法律責任和部分承諾事先寫在里頭了,例如:工期、付款方式、計價方法等,並且規定了一段時限的法律約定,就不能只認作是「要約邀請」了。看來,兩部法的融會貫通還是個復雜的問題,或許法已經到了該重新修訂的時候了。

二○○六年十月

熱點內容
人大立法公文樣式 發布:2025-04-29 05:27:59 瀏覽:990
刑法主體是指 發布:2025-04-29 05:19:58 瀏覽:220
勞動法試用期解僱員工 發布:2025-04-29 05:11:20 瀏覽:489
承銷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9 05:10:46 瀏覽:182
勞動合同法中的計時工資 發布:2025-04-29 05:05:47 瀏覽:230
成都私人法律顧問費用 發布:2025-04-29 05:05:45 瀏覽:94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全集20 發布:2025-04-29 05:04:21 瀏覽:561
刑事訴訟法認罪悔罪 發布:2025-04-29 04:47:40 瀏覽:634
連雲港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9 04:47:03 瀏覽:864
案件在法院排期 發布:2025-04-29 04:47:02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