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繼承法
❶ 現在的社會還存在「父債子還」
有父債子還的法律規定,但是父債子還是附條件的。 《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 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該法第二十五條規定:「 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 根據上述規定,繼承人繼承遺產的,在繼承遺產范圍內償還債務;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可以不償還債務,但是應當在遺產分割前放棄繼承。 === 父債子還有法律依據嗎 分兩種情況: 一在兒子沒有繼承父親的遺產的情形下不承擔父親的債務責任。 二在兒子繼承父親的遺產後在繼承的遺產的限度內負有償債責任 《繼承法》 第三十三條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 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 ==== 「父債子還」有法律依據嗎? [日期: 29] 來源: 作者: 天經地義 [字體:大中小] 【案情簡介】 王劍於1986年結婚,1987年10月得一子,取名為王慶。1994年王劍與妻子的感情不和離婚,經協商兒子由王劍獨自扶養。2003年11月,在單位的一次常規體檢中,王劍被查出患了晚期肺癌,而此時王慶正讀高一,他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父親。2004年5月,王劍病故。在此期間,王劍為治病欠下12500元債務,王慶處理父親的後事由向他人借1000元。喪失處理完之後,債權人李某,周某找上門來要求王慶償還債務。在親戚的幫助下,王慶清理了父親所有的遺物,包括5間平房和一些傢具雜物等。經協商,李兩人同意將3間平房並傢具折價雜物7000元用來抵債,留下2間給王慶居住,剩下的6500元債務由王慶畢業以後再還。李某要求王慶立下字據,保證將來一定替父還債。此事被王慶在外地做律師的姨父所知,遂告訴王慶無需履行該協議。而李某等人則稱,自古以來父債子還,天經地義,再說王慶也簽字畫押,同意償還他父親留下的全部債務。 【評析】 本案涉及的是被繼承人所遺留產資不抵債情況下所欠債務的清償問題。 被繼承人所欠的債務是指被繼承人生前以個人名義欠下的、依法應當由其個人承擔法律責任的債務。對於遺產不能完全清償債務的情況,《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願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連帶責任。」本案中,首先去確認王劍為治病所借的12000元是其個人債務,而王慶處理父親後事所借錢款為王慶的個人債務可以不負連帶責任。因為殯葬被繼承人是繼承應盡的義務,因此而發生的借款應由繼承人以其個人財產以清償。據此,王慶應在其父遺產的實際價值限度內償還王劍的生前所欠下的債務。王劍留下的3間房屋並傢具雜物共折價7000元,再加上兩件平房的總價值約11000元。王慶應在該限度內以全部遺產清償其父所欠下的債務,至於超過的部分,他願意償還的法律不加禁止,不願意償還的,他人不得強制其償還。 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六十一條指出:「繼承人中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即使遺產不足清償債務,也應為其保留適當的遺產,然後再按繼承法第三十三條和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條的規定清償債務。」本案中,王慶年僅17歲,正在求學階段,既沒有生活來源又缺乏勞動能力,因此應為他保留必要的遺產。而李等人僅給他留下了兩件房屋顯然無法維持其正常生活,該處理違反了上述規定。王慶雖然在協議上簽了字,但他屬於限制行為能力的人,不能單獨處分這么重大的債務問題,按照《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他的簽字是無效的。他將來可以不償還其父的剩餘債務。
❷ 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有哪些
社會是人的組合體,而家庭則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由一定血緣關系構成的社會最小單位,具有生產職能與消費職能。家庭的生產職能,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的繁衍。在我國,相當一部分家庭仍然是一個物質資料的生產單位,如農村的承包經營戶及城鎮的個體工商戶,而另一部分家庭已不再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單位,如以工資收入為生活來源的家庭,但所有的家庭都具有人的繁衍及養老育幼的基本功能。所有的家庭也都是一個消費單位。因此,家庭職能的正常發揮,事關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繼承是維持家庭的社會職能的重要制度。繼承,在古代民法中包括身份和財產的繼承。身份繼承,主要是官爵的繼承及家長地位的繼承。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身份繼承較之財產繼承更具有特別的意義,且多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廢除了身份繼承而只保留了財產繼承。我國社會主義的繼承也專指財產繼承。因此,在現代社會中,繼承就是將死者遺留的財產轉歸有權繼承的人所有的制度。1985年4月1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並於1985年10月1日起生效,共五章三十七條。
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繼承有法定繼承與遺囑繼承兩種,以法定繼承為主,遺囑繼承的效力又優先於法定繼承。
法定繼承,是按照法律規定的繼承人范圍和順序及遺產分割方式發生的繼承。依我國繼承法規定,法定繼承分為兩個順序,第一順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在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的情況下,第二順序繼承人不得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法定繼承,遺產原則上平均分配,但應照顧未成年人、老年人及生活有困難的人,對被繼承人生前盡了較多贍養、扶養義務的可以多分遺產,有能力盡義務而不盡或少盡義務的,應當不分或少分遺產。
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女婿或兒媳,可以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
遺囑繼承是按照被繼承人生前立的合法有效遺囑發生的繼承。遺囑是處分遺產的行為。遺囑的內容必須合法,必須為未成年人或其他喪失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留下必要的遺產份額。遺囑指定的繼承人叫遺囑繼承人。立遺囑人必須在法定繼承人中指定遺囑繼承人,但不受法定繼承人順序的限制。遺囑也可以表示將遺產在其死後贈給國家、集體或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遺囑是死者生前處分自己財產的行為,當然受法律保護。因此,繼承財產時,有遺囑的,按遺囑繼承,無遺囑或遺囑未處分的財產,按法定繼承處理。我國繼承法的具體規定,與家庭成員間互相盡義務的情況是一致的,也是與養老育幼的家庭職能一致的。因此,繼承法是維持家庭社會職能的重要法律。
❸ 柳州社會檔案隔代的繼承權
規定是,死者死亡之後,屬於死者個人合法擁有的財產,可以由繼承人申請辦理繼承手續。
需要先看死者是否有在遺囑指定繼承人,有遺囑就需要按照遺囑執行繼承。
無遺囑,就需要有死者第一序列繼承人,死者配偶,子女,父母,三方平分繼承死者遺產。
當事人和死者隔著一代人,在沒有遺囑指定當事人繼承前提,當事人沒有繼承權。
除非當事人的父母作為序列繼承人先於死者死亡,當事人可以作為代位繼承人,代替行使繼承權。
《繼承法》:
第五條 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第十一條 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❹ 當今社會女性在實際上是否擁有平等的繼承權
《繼承法》第9條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確立了在遺產繼承方面的基內本原則。《婦女權益容保障法》第34條第1款規定:「婦女享有的與男子平等的財產繼承權受法律保護。在同一順序法定繼承人中,不得歧視婦女。」《繼承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全面貫徹了男女平等的原則,在繼承方式、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遺產分配等方面,賦予了婦女在繼承遺產時與男子享有平等的繼承權。也就是說,婦女無論是健康還是殘疾,無論是已婚還是未婚,無論居住在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在職還是待業,均與男子享有同等的繼承權。
❺ 繼承法的起草人是誰
1.奴隸社會的繼承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生產中逐漸形成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母權制隨之為父權制所取代。其主要標志之一,就是按男性計算世系和按父系進行繼承。父親死後,由其子繼承其身份,並繼承其財產。奴隸制社會形成了部落酋長的世襲制和財產繼承製,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如公元前18世紀的《漢穆拉比法典》有關繼承權的規定達23條,內容比較詳盡。中國的《周禮》、《禮記》中,也有對西周奴隸制時期婚姻繼承的記載,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制度的經濟基礎是奴隸佔有制及大家族所有權,國王和各級貴族就是奴隸制大家族的族長,一族的權力集於族長一身,這種身份就是各種權利包括財產權的依據。所以,從歷史上看,最早出現的繼承是身份繼承。族長死後,就由其嫡長子繼承其統治身份和政治地位,尤其是繼承宗廟祭祀權,隨之掌握財產。身份繼承是財產繼承的前提。
2.封建社會的繼承
國王和大小貴族是土地所有者,也是各級統治者。他們從血緣關系、宗族關系出發,構成寶塔式的階級統治體系。為了保護私有財產不被分散,使之世代相承,國王和貴族死後,其權位、土地以及其他財產,由其嫡長子繼承。這種以嫡長子繼承為中心的繼承製度,稱為宗祧繼承。宗祧繼承是宗法社會制度的產物。以嫡長子為主要繼承人,有子立長,無子立嗣,成為歷代的法例。次子、庶子只能分得部分土地和財物,不能承襲權位。《唐律疏議·戶婚律》規定:「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這種法律制度,影響到日本、朝鮮和越南諸鄰國。在日本舊民法中的「家督相續」,就是由嫡長子繼承家長權和主要財產權。按照宗祧繼承製,遺產的承受是以宗祧繼承為前提的,只有有宗祧繼承權者,始有財產繼承權。而且立長、立嗣都是以男性為限,否認女性的繼承權,明顯地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封建特點。
3.資本主義社會的繼承
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財產繼承製才獨立起來,並最終取代了身份繼承製,反映出繼承關系同其他法律關系一樣,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又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的一種社會意志關系。馬克思說:「繼承法最清楚地說明了法對於生產關系的依存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0頁)。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繼承製度,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保護資產階級的既得利益的。1804年《法國民法典》設有專編規定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其中的第1章就是繼承。資本主義社會實行契約自由的原則,把遺囑繼承提到了重要地位,尤其在英美法系諸國,實行遺囑自由,立遺囑人在遺囑中可以任意指定遺產繼承人,以保證其財產得以傳給自己中意的繼承人,讓他們繼承攫取他人的勞動成果的權利。
4.社會主義國家的繼承
4.1蘇聯的繼承
俄國十月革命後,曾於1918年4月24日宣布廢除繼承權,財產所有人死後其遺產均歸國有,後又規定不超過一萬盧布的遺產可由死者一定的近親屬繼承。1922年《俄羅斯聯邦民法典》規定了繼承人范圍和遺產繼承的最高限額。1928年廢除了關於 1萬盧布的最高限額的規定。從1945年開始,遺產可以通過遺囑繼承。1961年《蘇聯和各加盟共和國民事立法綱要》,對於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等主要問題,又進一步作出規定。
4.2中國繼承的發展
中國歷代律例雖有繼承方面的規定,但作為獨立的繼承法,則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開始起草的,於宣統三年(1911)完成,列為《大清民律(草案)》的第5編,仍以宗祧繼承為主。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因襲德、法、日民法典的體例,把繼承法列在親屬編之後,從法律上廢棄了宗祧繼承,採取財產繼承製。
❻ 從個人角度出發,談談民典法與社會生活有哪些關系
民法典與公民的關系:人身關系、財產關系
一、人身關系:是基於公民自然人身體、健康、姓名、名譽而發生的人身關系,與自然人享受和行使民事權利有關,它賦予了公民人身權利。
人身權利又具體分為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主要有生命健康、姓名、榮譽、信用、隱私等權利。法人的人格權包括名稱、名譽、信用等權利。身份權是公民因特定身份而產生的權利,並非人人都有的權利。
二、財產關系:民法典中的財產關系,是指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社會組織之間,自願發生的、受價值規律支配的經濟關系。包括經濟關系的建立、變更、與消滅。主要表現為財產的支配、佔有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它分為靜態財產關系和動態財產關系。
靜態財產關系也稱為財產流轉關系,比如夫妻財產、贈與、買賣、租賃等。動態財產關系也稱財產支配關系,主要包括物權關系、知識產權關系、股權關系、遺產繼承等。
(6)社會繼承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於基礎性地位,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❼ 遺囑一定要執行嗎:關於繼承法的一個案例,請大家幫忙
其實我向來不同意所謂"法是道德最低標准"的說法
法與道德是平行的社會規范版,他們的價值取向和作用都大權相徑庭,有些關系法律不調整而道德來調整,如朋友、師徒,有些關系道德無法調整而必須由法律來調整,如稅收、轉移支付,法傾向於利益的權衡,而道德傾向於良心的拷問。而良心這種東西是捉摸不定的,到底怎麼才符合「公序良俗」也沒標准答案。
就該案的情況來看,法律明文規遺囑自由優先於法定繼承,而法院卻認定遺囑違反「社會公德」,這是超出了法院的職責范圍的,法律原則的應用只能是在法無明文的情況下用來防止案件無法得到裁決,法院在法有明文的情況下拋棄條文,拿法院(法官)自己的標准去衡量一個行為的合法性,這是越俎代庖,做了立法者的事情,這是違背權力分立原則的。
❽ 無子女老人入住社會福利院死後財產處理相關政策
這樣老人屬於農村的「五保」老人,對於其遺產的處理應根據我國《繼承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的相關規定來處理。
1、根據《繼承法意見》第五十五條的規定:「集體組織對 「 五保戶 」 實行 「 五保 」 時,雙方有扶養協議的,按協議處理;沒有扶養協議,死者有遺囑繼承人或法定繼承人要求繼承的,按遺囑繼承或法定繼承處理,但集體組織有權要求扣回 「 五保 」 費用。
2、根據《繼承法意見》第五十六條的規定:「扶養人或集體組織與公民訂有遺贈扶養協議,扶養人或集體組織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致協議解除的,不能享有受遺贈的權利,其支付的供養費用一般不予補償;遺贈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致協議解除的,則應償還扶養人或集體組織已支付的供養費用。
3、法律依據是《繼承法》:第三十一條,公民可以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
4、根據《繼承法》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
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因此,在此五保戶沒有配偶、子女,父母過世的情況下,他的遺產應當由其兄弟姐妹繼承。
五保戶是指《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中的五保供養對象,主要包括村民中符合下列條件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無法定扶養義務人,或者雖有法定扶養義務人,但是扶養義務人無扶養能力的;
(二)無勞動能力的;
(三)無生活來源的。法定扶養義務人,是指依照婚姻法規定負有扶養、撫養和贍養義務的人。
所謂五保,主要包括以下幾項:保吃、保穿、保醫、保住、保葬(孤兒為保教)。
❾ 父母立了遺囑,指定一人繼承,其他子女有無繼承權
其他子女無繼承權。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後,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
第十六條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並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9)社會繼承法擴展閱讀
遺囑訂立有效要件:
1、遺囑人須有遺囑能力
遺囑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設立遺囑,以依法自由處分其財產的行為能力。遺囑為民事行為,設立人必須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依我國現行法規定,只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才有設立遺囑的行為能力即遺囑能力,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不具有遺囑能力。
2、遺囑須是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遺囑必須是遺囑人處分其財產的真實的意思表示,因為意思表示真實是民事行為有效的必要條件。遺囑是否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原則上應以遺囑人最後於遺囑中作出的意思表示為准。
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偽造的遺囑無效;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
3、遺囑不得取消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繼承權
我國《繼承法》第19條規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這一規定屬於強行性規定,遺囑取消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繼承權的,不能有效。
4、遺囑中所處分的財產須為遺囑人的個人財產
遺囑既是遺囑人處分其個人財產的民事行為,就只能就遺囑人個人的合法財產作出處置。遺囑人以遺囑處分了屬於國家、集體或者他人所有的財產的,遺囑的該部分內容,應認定無效。
5、遺囑須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
違反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民事行為無效。遺囑若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或者其內容違反社會公德,則也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