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 2020-12-16 18:28:22

❶ 社會保障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權利保障原則

2、普通性原則

3、平等性原則

4、基本生活保障與提高生活質量相結合的原則
參考資料沃保網。

❷ 應如何理解社會保障法的普遍性原則

對公民實行普遍的社會保障,是各國社會保障立法共同奉行的一條基本原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人人有權享受社會保障。我國憲法第45條所規定的物質幫助權利的享受自然是對全體公民而言。從世界范圍看,經濟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很廣,尤其是二次大戰以後,社會福利政策幾乎惠及每一個人。在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不夠發達,一般只能首先在勞工中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而後逐漸擴大實施范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在逐步擴大職工勞動者社會保險及其他保障制度的實施范圍和完善項目設置,並改革不合理內容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給社會保障工作造成極大破壞。直到現在,仍有人對社會保障缺少應有重視。有些人認為,社會主義是最優越的社會制度,它本身即意味著對每一個人的良好保護,社會保障法律並非必需。這種認識上的落後狀況近些年來已有所改變。我國幾十年來的正反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必須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體現出來;如果體現不出來,所謂優越性只不過是一句空話。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急須加快立法。在改革中求得完善和發展。要落實憲法規定,擴大實施范圍、力求使之覆蓋到所有公民。而且,只有真正體現了普遍性原則,才能依照「大數法則」,更好地顯示互助互濟的特點和優越性。

❸ 簡述我國社會保障法基本原則有哪些

您好:
1、權利保障原則
2、普通性原則
3、平等性原則
4、基本生活保障與提高生活質量相結合的原則

❹ 社會保障中社會保障法的原則有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的特徵
社會保障法律關系具有廣泛性、強制性和復雜性的特徵。
廣泛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涉及面極其廣泛,它涉及社會的各個層面與角落,城鎮、農村、企業、機關、團體、個體勞動者,工、農、兵、商、學、城鄉一般居民,老、弱、病、殘、傷、死、生、失業、天災,等等,幾乎無所不包。這一點,除憲法、民法等少數法律以外大部分法律都難以與社會保障法相比。
強制性是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最主要的特點之一,無論是社會保險制度,還是社會救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社會優撫制度,凡屬覆蓋范圍之內的,所有單位和公民、職工個人均須五條件參加,不具有參加與否的任意選擇權。
雖然在社會保險法律關系中,簽署保險合同可以有選擇的自由,但是合同自由原則在社會保障法律關系中的適用必須要受到限制,這主要是為保證受保障對象的權利不受侵害。因此在訂立社會保險投保和經辦委託等有關合同時,應該貫徹法律規定的內容,只能有條件地適用合同自由原則。
復雜性是指社會保障法律關系既包括行政性法律關系,又包括平等性法律關系,另外還包括涉及社會保障爭議處理時的仲裁、訴訟法律關系。
它們相互獨立,有時卻又糾纏在一起,社會保障基金來源不一,籌集方式多樣,各項待遇享受的條件和標准各有不同,其中內容紛繁復雜,跟一般法律相比,復雜性更為突出。

❺ 社會保障法學1,解決社會保障爭議的方式與原則有哪些

憲法的主要特徵:
1、憲法是國家的基本法:
(1)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務
(2)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憲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一切規范性文件都要依據憲法制定,是憲法的具體化
二是一切規范性文件都不能和憲法相抵觸,或則要被撤消和宣布無效
三是憲法是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以及公民的最高行為准則
(3)憲法有嚴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憲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
綜觀世界各國憲法,對公民權利通常採取兩種方式:
一種是例舉式。(我國採取此種方式)
另一種是限制式。
3、憲法是各種政治力量對比關系的集中表現
所謂政治力量的對比,首先是階級力量對比。具體表現兩個方面:
一是階級力量強弱的對比關系。
二、階級力量強弱懸殊程度的對比關系。

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
(一)平等原則
民法上的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另一方。
平等原則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尤其是集中表現了作為民法主要調整對象的商品經濟關系的客觀要求。從民事活動的角度看,平等原則要求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自願協商的原則。從立法的角度來看,平等原則要求立法者必須奉行「行為立法」的原則(即以主體的行為為制定法律規范的出發點),而不能採用「主體立法」(即以主體的不同身份為制定法律規范的出發點),亦即一切民事主體,無論其經濟能力如何(大公司或小企業),所有制性質如何(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其行為均應遵循同樣的准則,其權利在法律上應得到同樣的保護。
(二)意思自治原則
意思自治原則指民事主體可以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由地創設其權利義務,任何機關、組織或個人均不得非法干涉。意思自治原則在合同制度中的表現即合同自由原則,其賦予合同當事人以訂立合同的自由、決定合同內容的自由以及選擇合同形式及合同相對方的自由。
意思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的法律表現,它反映和保護了市場主體人格的獨立、財產和責任的獨立,是對民事關系(尤其是合同關系)一般法律准則的高度概括。我國民法確立這一原則,有利於清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權力本位」、「官本位」的法律觀念,有利於彌揚尊重民事主體合法權利之風,促進我國具有充分開放度和自由度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意思自治原則表現了民事主體的個人意志在經濟活動領域內依法獲得的最大限度的自由,而法律有關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稱「公序良俗」)的規定,則是對這一自由的法律限制。
意思自治排除了他人對當事人自由意志的不法干預,也排除了不當行使的國家權力對民事權利的侵犯,集中反映了民法之私法的性質。
(三)誠實信用原則
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都分別對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必須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作出了規定。
對於「誠實信用」一詞,不能僅從其字義去理解,認為它僅指「恪受信用,不搞欺詐、脅迫」。歷史上,「誠實信用」作為法律用語,是根據德文翻譯的。作為外來語,誠實信用本身的含義是以維持法律秩序(即利益平衡)為目的,以抽象的公平要求為內容的規則。因此,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的目的是維持民事主體雙方利益的平衡,維持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
誠實信用原則確定了民事主體的一般行為標准。誠實信用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必須「善意」地實施民事行為,在民事活動中應尊重他人利益,不得進行欺詐、脅迫,不得惡意地損害他人利益或者放任他人合法利益遭受損害,以誠實的態度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民法上的「善意」與「無過錯」不同。一般情況下,「過錯」是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但過錯是指當事人實施不法行為(如侵權行為)時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包括故意和過失),以當事人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為前提。而「惡意」則與當事人是否實施違法行為無必然聯系,其指的是其實施民事行為的動機不正當以及對於影響其民事行為效力的因素知情或應當知情(例如,明知是贓物仍然予以購買)。因此,善意是指行為人行為動機正當以及對於他人利益有可能受損之事實不知情的一種主觀心理狀態。
(四)權利不得濫用原則
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指當事人在行使民事權利時,必須尊重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不得破壞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平衡,不得損害他人依法享有的正當利益,否則,當事人的權利將依法被限制、剝奪或承擔民事責任。
權利不得濫用原則是誠實信用原則派生出來的一項原則,主要用於解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和失衡,其適用范圍主要是對於權利(特別是所有權)不當行使的必要矯正,是對所謂「私權絕對性」的一種必要限制。

婚姻法》第10條的規定,無效婚姻的情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
凡具備以上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也即婚姻關系自始無效,不產生法律上的婚姻關系。

❻ 社會保險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保險法》的基本原則是進行保險活動,解釋和執行《保險法》的基本依據,主要版有:
①遵守法權律與行政法規的原則
保險活動屬於民事活動,因此保險當事人必須遵守法律與行政法規。因為只有守法,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違法就就受到制裁。保險活動的當事人,不但要遵守《保險法》及有關的行政法規,而且要遵守國家所有的法律與行政法規。
②自願原則
③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的含義是,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民事主體在保險活動中,要維持雙方的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意志,即立法者要實現以上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
④境內投保的原則

公平競爭的原則
⑥專業經營的原則

❼ 簡述社會保險法的基本原則

1、強制性原則
社會保險的強制性原則是社會保險基金三方負擔籌集的原則的保證。一方面,受到利益的驅使,很難保證僱主自願為其雇員加入社會保險並承擔相應的保險費用;另一方面,盡管參加社會保險的直接受益者是廣大勞動者,但勞動者的個體差異很大,其具體情況紛繁復雜,使其自願地加入社會保險體系並按期如實地繳納社會保險費用在實踐推廣中也是非常困難的。在社會保險的參預與費用的繳納等方面必須實行強制性原則,這樣才可以有力地保證社會保險的推廣和運作。
2、保險基金徵用法定原則
保險基金徵用法定原則可以說是強制性的派生原則。它包含著兩層基本含義:一是保險基金的徵收法定;二是保險基金的用途法定。保費徵收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是,社會保險費用徵收的種類和費率的確定都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任何社會保險機構和其他機構不得未經法律授權而擅自改變。如果對保費徵收的許可權不加以嚴格限制,就可能出現保險費率和種類變動失控,加重投保人負擔,促成社會不安因素。另一方面,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機構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用途對基金進行妥善的管理和運用。通過對保險基金徵用進行嚴格的法律限制,可以更好地防止相關機構對權力的濫用,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正常運作。只有保證社會保險基金按照法定用途使用,社會保險才能正常運行。
3、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是在社會保險基金的給付和具體糾紛的處理上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公平原則要求社會保險體系中每一個成員承受的負擔與其自身的經濟狀況保持一致;而相同社會經濟區域條件下的投保人所獲得的基本保障也應當是相同的,不論其最初繳納的保險費用的多少。在出現社會保險糾紛時,應以此項公平原則作為處理事務的指導精神。社會保險實際上是一種收入的再分配,使收入在不同年齡、健康狀況、時期以及就業機會的人們之間發生轉移,雖然它在縮小貧富差距上的作用不盡人意,但卻可以改善整個社會的福利狀況,符合實質公平的要求。

❽ 《社會保險法》的立法堅持以下哪些原則

《社會保險法》從草案起草,到國務院審議,再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改,始終堅持了以下原則:

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事業發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特別是關於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等帶有根本性、管長遠的基本方針,關於社會保險要獨立於用人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管理服務社會化以及加強基金管理監督的要求等,都在法律制定中得到充分體現。

二是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社會保險法》確立的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框架,把城鄉各類勞動者和居民分別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險制度,努力實現制度無缺失、覆蓋無遺漏、銜接無縫隙,使全體人民在養老、醫療等方面有基本保障,無後顧之憂。

三是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適應。《社會保險法》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在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險制度上,優先體現公平原則,做出適當的普惠性安排,通過增加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加大社會財富再分配力度,防止和消除兩極分化,促進社會和諧;同時體現激勵和引導原則,堅持權利與義務相適應,把繳費型的社會保險作為社會保障的核心制度。

四是確立框架,循序漸進。《社會保險法》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借鑒世界各國社會保險的有益做法,確立了我國社會保險體系建設的總體框架、基本方針、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同時,基於我國社會保險體系建設正處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需要繼續探索和實踐,《社會保險法》也保持了必要的靈活性,作出了一些彈性的或授權性的規定,為今後的制度完善和機制創新留出了空間。

熱點內容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
反對永居條例 發布:2024-09-19 21:41:27 瀏覽:602
民法315 發布:2024-09-19 21:33:56 瀏覽:483
刑法的根基與哲學 發布:2024-09-19 20:59:19 瀏覽:462
潮州基層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09-19 20:45:47 瀏覽:552
蘋果售後條例 發布:2024-09-19 19:51:38 瀏覽:510
合同法第211條規定是什麼 發布:2024-09-19 19:15:50 瀏覽:488
不能成為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事 發布:2024-09-19 16:35:44 瀏覽:350
民事訴訟法司法第二百二十五條 發布:2024-09-19 16:34:45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