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財產法

合同法財產法

發布時間: 2020-12-18 01:26:11

合同法不是財產法對不對

合同法不是財產法。復
依據製法律規定,《合同法》是涉及財產問題的民事法律,但是,不是所有的合同都是涉及財產問題的。
《合同法》里規定的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這裡面有涉及財產和不是財產兩種情況的。
下面是合同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
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⑵ 夫妻離婚協議對財產的約定適用合同法嗎

《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因此,有關人身關系性質的協議不適用合同法,夫妻關於財產處理的約定以財產關系為內容,屬於合同法的調整范圍。鑒於婚姻家庭關系的特殊性,對夫妻財產問題的處理應優先適用《婚姻法》等相關法律,當這些法律沒有規定時才適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等法律。

⑶ 贈於的五個條件在合同法的哪一條

第十一章 贈與合同

第一百八十五條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
受贈與的合同。
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
,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八十七條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第一百八十八條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
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
第一百八十九條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
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九十條贈與可以附義務。
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
第一百九十一條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附義務的贈與,贈與
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
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
責任。
第一百九十二條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
(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第一百九十三條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
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銷贈與。
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
六個月內行使。
第一百九十四條撤銷權人撤銷贈與的,可以向受贈人要求返還贈與的財產。
第一百九十五條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
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

⑷ 合同法中關於財產糾紛

一、合同糾紛解決方式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的規定,合同爭議的解決方式有四種: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其中,和解和調解並非解決合同爭議必經的程序,即使合同當事人在合同爭議條款中作了相應的規定,當事人也可不經協商和解或調解而直接申請仲裁或提起訴訟。故選擇仲裁還是訴訟解決合同爭議是訂立合同爭議條款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仲裁指雙方當事人根據有效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給仲裁機構進行處理的一種爭議解決方式。仲裁協議一旦依法成立,當事人不得再就爭議事項向法院提起訴訟。同訴訟相比,仲裁具有快速、便捷、高度保密、裁決便於執行、能夠充分體現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利於維持和發展爭議雙方之間的商事關系等特點。
訴訟是解決合同爭議中使用得最多的糾紛解決方式。它是一種強制管轄,假若合同中沒有有效的仲裁條款,也沒有另外達成有效的仲裁協議,即使合同中沒有約定訴訟,當事人仍有權就該合同爭議向人民法院起訴。我國訴訟制度比較仲裁製度而言具有程序嚴格、公正、對當事人的訴權保障全面、法官審判經驗豐富等特點。

二、選擇以仲裁方式解決合同爭議應注意的問題

合同當事人將合同爭議提請仲裁,必須基於有效的仲裁協議。根據《仲裁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仲裁協議內容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是要有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二是要有仲裁事項;三是要有選定的仲裁委員會。其中對第一項和第三項的規定,合同當事人往往會由於不了解仲裁製度和仲裁機構的設置,在合同爭議條款中做出以下幾種不規范的仲裁協議:
第一、約定了仲裁地點,但沒有約定仲裁機構,或雖然有約定,但約定的仲裁機構名稱的方式、術語不規范。如:爭議在"合同簽訂地(履行地)仲裁解決"、"爭議所在地仲裁解決"、爭議由"本市仲裁機關仲裁"、"本市有關部門仲裁"、 "當地仲裁委員會仲裁"、爭議由"XX市經濟合同仲裁委員會仲裁"等。
第二、同時約定兩個仲裁機構仲裁。如:爭議可提交"A市有關仲裁機構仲裁"或"B市有關仲裁機構仲裁"。
第三、既約定仲裁,又選擇訴訟。如:發生爭議向"合同履行地(簽訂地)仲裁機關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爭議由"合同履行地仲裁機關仲裁,對仲裁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等。
在現實案例中,上述各類不規范的仲裁協議,雖不是一律被認定為無效,但多數會因為無法明確當事人的仲裁意思表示或無法確定仲裁機構而導致無效。
此外,合同當事人如何對仲裁事項進行規定也是應注意的問題。我國仲裁法規定: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可以仲裁。這項規定不難理解,但在實際操作中合同當事人如何針對自身的情況確定將提請仲裁的事項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如合同當事人屬長期合作關系,雙方在前合同尚末履行完畢時又簽訂了含有仲裁條款的合同,且兩合同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交叉性,這樣會導致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一部分在仲裁管轄范圍內,一部分在訴訟管轄范圍內,所以一旦發生合同爭議,就會出現合同當事人既要進行仲裁,又要到法院訴訟的情況。故為防止類似問題的產生,合同當事人在約定仲裁協議時,應將對前期沒有約定仲裁方式的前合同一並寫入新合同爭議條款中。

三、選擇以訴訟方式解決合同爭議應注意的問題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有因合同發生的糾紛,可以由雙方當事人通過訂立合同爭議條款自由約定由哪個法院來管轄,這在法律上稱「協議管轄」。合同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法院(往往規定在本地法院)來管轄案件,以節省費用,避免地方保護主義因素產生的不利影響。應注意的是,合同當事人的這種自由選擇權是有條件限制的,這些限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協議管轄不得違反級別管轄與專屬管轄。如:按照規定,在重慶市一般財產案件訴訟標的超過人民幣200萬元的,應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對於標的低於200萬元的合同,約定"有關本合同的一切糾紛,應由某中級人民法管轄"是無效的。又如,海事案件,只能由海事法院管轄,合同當事人約定由普通法院管轄是無效的。
2、被選擇的法院必須與合同有關聯,即只能在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的法院中進行選擇,而當事人在制訂合同爭議條款時應做到表述明確,選擇的管轄法院是確定、單一的,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協議選擇兩個以上管轄法院。如類似"因本合約發生的任何訴訟,雙方均可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約定,雖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被認定為無效,但若發生合同雙方當事人同時提起訴訟的情況,則很容易引起管轄爭議,造成訴訟程序的延長,訴訟成本的增加,給當事人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3、合同當事人只能就第一審案件決定管轄法院,而不能以協議決定第二審法院。
4、雙方必須以書面方式約定管轄法院,口頭約定無效。

⑸ 有關贈與合同在《合同法》及相關法條有哪些

第一百八十五條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29.贈與人明確表示將贈與物贈給未成年人個人的,應當認定該贈與物為未成年人的個人財產。

130.贈與人為了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將自己的財產贈與他人,如果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的,應當認定贈與無效。

第一百八十六條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

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第一百八十七條贈與的財產依法需要辦理登記等手續的,應當辦理有關手續。

第一百八十八條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

第一百八十九條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九十條贈與可以附義務。

贈與附義務的,受贈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二十一條遺囑繼承或者遺贈附有義務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應當履行義務。沒有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的,經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遺產的權利。

第一百九十一條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不承擔責任。附義務的贈與,贈與的財產有瑕疵的,贈與人在附義務的限度內承擔與出賣人相同的責任。

贈與人故意不告知瑕疵或者保證無瑕疵,造成受贈人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九十二條受贈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

(一)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者贈與人的近親屬;(二)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贈與合同約定的義務。

贈與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一年內行使。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43.附義務的遺囑繼承或遺贈,如義務能夠履行,而繼承人、受遺贈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經受益人或其他繼承人請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附義務那部分遺產的權利,由提出請示的繼承人或受益人負責按遺囑人的意願履行義務,接受遺產。

第一百九十三條因受贈人的違法行為致使贈與人死亡或者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銷贈與。

贈與人的繼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銷權,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原因之日起六個月內行使。

第一百九十四條撤銷權人撤銷贈與的,可以向受贈人要求返還贈與的財產。

第一百九十五條贈與人的經濟狀況顯著惡化,嚴重影響其生產經營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贈與義務。

⑹ 關於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你還沒有完全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基本內涵。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一點幫助。 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本條是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的規定。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出現無處分權人利用合同擅自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如何對待這些合同的效力,這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問題,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在合同法中予以規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處分他人財產」,是指對他人財產的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財產的贈與、轉讓、設定抵押等。處分財產只能由享有處分權的人行使,即使是對共有財產享有共有權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處分其應有的份額,而無權擅自處分共有財產。 無權處分合同和無權代理合同在性質上都是效力待定的合同,但是二者是有區別的。無權處分是無權處分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的行為,而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以本人的名義即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的行為。 因無權處分行為而訂立的合同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合同是有效的: 第一,權利人的追認。權利人是指對財產享有處分權的人,追認是指權利人事後同意他人處分自己財產的單方意思表示,即全力人事後同意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追認的目的在於是無權處分行為發生法律效力。追認必須以明示的方式作出。可以直接向買受人做出,也可以向處分人做出。 追認的法律後果有 1、如果權利人事後向處分人做出追認,實際上是委託處分人處分自己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合同的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合同的一方當事人由處分人變成了真正享有財產處分權的人。 2、如果真正享有處分權的人明確表示不同意該無權處分行為,那麼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3、在權利人追認之前,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買受人可以終止履行義務。在追認以後,此種效力待定的合同將得到補正,因此合同將溯及既往的發生效力,任何以方當然有權請求另一方履行債務。 4、因權利人拒絕追認而使無權處分合同被宣告無效,不應當影響善意買受人根據善意取得制度所取得的權利。 第二,如果無處分權的人事後取得權利,如根據權利人與無處分權的人訂立的出讓財產合同或者贈與財產合同,而事後取得處分權,就可以消除導致合同無效的因素,而使其訂立的合同有效。

⑺ 《合同法》中哪條規定了簽訂合同時財產的合法佔有人

在租賃期內乙是房屋的合法佔有人。《合同法》中的租賃合同第二百一二條規定:租賃合同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⑻ 【解析】《合同法》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分別指什麼

財產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這兩種不同的損失,在司法實踐中必須仔專細加以區分。直接損失是受害人屬現有財產的減少,也就是加害人不法行為侵害受害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致使受害人現有財產直接受到的損失。例如財物被毀損而使受害人財富的減少,致傷、殘後受害人醫療費用的支出,人格權受到侵害後支出的必要費用,等等,都是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即應當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權行為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包括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

⑼ 判斷 合同法只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中的財產關系

正確。
依據《合同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回間設立、變更、終答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民事法律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合同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其調整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同時第二條第二款排除了對身份關系的調整,綜上,合同法只調整財產關系。

⑽ 合同法轉移財產界定撤銷權

【合同撤銷權】撤銷權成立的要件。
為什麼要在《合同法》中設立撤銷權?就是因為實踐中嚴重存在著債務人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資產或者與第三人通謀而轉移財產的行為,造成債權人「討債難」的現象,這就是撤銷權的立法基礎。
撤銷權是要想成立,必須具備主、客觀要件,對於無償行為,僅需滿足客觀要件即可成立撤銷權,而對於有償行為,撤銷權的成立除具備客觀要件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主觀要件。
1、撤銷權的客觀要件:(1)必須有債務人的行為即行使撤銷權須有債務人減少其財產或增加其財產負擔的行為。如甲向乙借款十萬元整,到期後稱無錢而不履行還款義務,乙通過調查後得知甲卻於近日將自己價值十餘萬元的桑塔納轎車無償地贈與一朋友丙,那麼,這種贈與行為就屬於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另外,還有債務人主動放棄到期債權的行為,以及減價出售屬於自己的財物等行為,均屬於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債務人增加其財產負擔的行為,如債務人為第三人提供擔保的行為,若第三人欠他人款到期不能清償的話,那麼擔保人就會有負連帶責任的情況存在,明顯地上述債務人的擔保行為就是為自己增加了財產負擔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債務人的無償行為或者非對待給付行為才會導致債務人財產的減少。撤銷債務人的無償行為僅僅使受益人失去無償所得的利益並沒有損害到其既有的利益,因此法律應當保護債權受到危害的債權人。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如對物品的毀棄行為,收養行為以及在關於婚姻方面的行為,還有以禁止扣押的財產或權利為標的物的行為均不屬於撤銷權的標的。(2)債務人的行為危害了債權。由於債務人的行為導致其責任財產減少,從而造成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實現或者債權人的債權不能獲得足額補償,危害到了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可行使撤銷權。債務人的財產既使減少了,但不影響債權人債權的完全實現,債務人的行為危害不到債權,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3)債權人的債權已經有效成立並繼續存在,對於無效的債權或不成立的債權,從成立之日起就無效或根本就不成立,因而不存在撤銷權問題,因此,如果債權並未依法成立或法律不予認可或者已經超過時效的債權,債權人均不得行使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5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A、對於已過時效的債權,債權人雖然有債權存在。但是已經喪失了勝訴權,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否則耗費不必要的時間、精力、經濟上損失更大並徒增訟累。B、債權並未依法成立,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並不發生債權債務關系,債務人的行為只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法律不能限制債務人權利的行使,債權並不存在,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C、對法律不予認可的債權。如由於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參與賭博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我國法律是不予保護,不予認可的,二者雖有事實上的債權債務關系,但法律不賦予強制執行力,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因此只有債務人的損害行為發生於債務成立之後同時該債權須有效成立並繼續存在,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才會成為可能。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除具備了一定的客觀要件外,對於有償行為,還要具備一定的主觀要件,撤銷權才可成立。若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這種行為是有償行為,法律就要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態度。

2、撤銷權的主觀要件:有償行為的撤銷於客觀要件外尚須有債務人及受益人均存在惡意。若僅債務人有惡意而受益人為善意的則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否則會直接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也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因此我們要弄清什麼是債務人的惡意,什麼是受益人的惡意。(1)債務人的惡意是指其行為時明知其行為可能造成或加重其本身的償債能力的喪失,從而損害債權的主觀心理狀態。債務人的惡意以行為時為准。比如債務人隱匿、私分、毀損拋棄財產的行為,那麼通常情況下,怎樣才能證明債務人行為是否存惡意呢?它適用推定原則即債務人明知其財產已不足清償全部債務而為財產減少行為的,可推定為惡意行為。(2)受益人的惡意:受益人分直接受益人和轉得人。直接受益人指依債務人的行為直接取得利益的人。轉得人指由直接利益人處承受詐害行為標的物或權利的人。受益人在取得一定財產或利益時,已經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即是受益人惡意。若受益人於受益後才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債權的,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在僅有直接受益人存在而無有轉得人的情況下,只要是證明受益人為惡意的,撤銷權即可行使。

綜上所述,債權人要行使撤銷權,要分清債務人的行為是無償行為,還是有償行為,只有同時或單獨具備一定的主觀和客觀要件,撤銷權才能成立。

熱點內容
黃偉律師 發布:2024-11-15 08:47:39 瀏覽:208
平等責任死亡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5 08:47:28 瀏覽:351
法官講理 發布:2024-11-15 08:41:50 瀏覽:196
港中文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1-15 08:41:08 瀏覽:712
從本質上說法律責任分哪幾種 發布:2024-11-15 08:35:07 瀏覽:334
北京勞動法陪產假規定2015 發布:2024-11-15 08:33:41 瀏覽:576
日本庭倫理道德電影 發布:2024-11-15 07:34:38 瀏覽:599
法治觀後感200字 發布:2024-11-15 07:09:44 瀏覽:519
有限責任公司企業法律形態 發布:2024-11-15 06:52:35 瀏覽:834
淄川司法所 發布:2024-11-15 06:51:45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