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的社會主體

經濟法的社會主體

發布時間: 2020-12-18 03:08:08

經濟法民法分別調整哪種社會關系

簡單的說,經濟法調整對象是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社會公共性經濟關系,不調整人身關系。而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具體而言,民法起源於《羅馬法》中的市民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交易順利。商品交換的習慣產生進而發展為法。民法以保護交易利益為主,適應商品交換的要求。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經濟法和民法在社會財富的分配方面所起作用的不同日益明顯。作為法律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既存在一定的聯系,又有一定的區別。
(一)經濟法與民法的聯系
經濟法和民法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法律,在調整范圍、宗旨和調整方法等方面有不同之處,然而實際上二者聯系最為密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從調整對象上看,兩者具有交叉性,都調整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作為民法,重要調整對象是財產關系,本質上是經濟關系,在經濟關系調整中與經濟法相輔相成。一方面,經濟法維護宏觀、自由公正的社會經濟秩序,而另一方面,民法規范自由從事經濟活動的主體行為,超出民法調整的范疇由經濟法作具體調整。
在法律作用上,經濟法和民法都在保護公民合法經濟權益,維護良好的經濟秩序方面發揮重要功能。
最後,兩者互為補充。民法以人為本,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宗旨,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消除個體權利本位對整體經濟發展造成的消極影響,解決個體私利與社會公利的矛盾,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二)經濟法與民法的區別
經濟法與民法既是不同的法律,自然也存在差異和個性,且兩者的區別是較大的,主要體現在:
1.兩者法律屬性不同。民法突出個體權利,以個體為本位,強調社會個體權利平等和自由;而經濟法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著眼於全局和長遠的利益。
2.兩者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同。民法調整的主體只限於公民和法人;經濟法主體除公民和法人外,還包括企業法人的內部機構和其他經濟主體。
3.兩者的調整目的不同。民法側重對私人利益的保護,目的是保障經濟主體自由基礎下的交易成果;而經濟法保護社會公共利益,追求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強調合理配置社會公共資源和公平分配社會財富。
4.兩者調整主要內容不同。民法主要調整平等主體公民、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具有平等性。具體來說,民法法律規定是為了保護市場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體現對個人權利的關照。經濟法主要管理和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具有顯著的服從性、經濟法每一條具體原則都以保護社會利益為目標,體現社會整體權益本位,追求社會公共利益內部的和諧。
5.兩者調整方法不同。民法對違法行為則更多地採用民事制裁形式,具有補償性。在民法保護范圍內,個人的行為一般不會受限制,不過多對法律行為後果予以保護,尊重市場自由交易規則,由市場主控。而經濟法則以行政性手段為主,民事、刑事的調整方法為輔,多帶有懲罰性。另外,還有經濟法獨有的獎勵手段等。在經濟法領域,若市場交易破壞公共利益的協調,即使交易是經濟主體在平等、意願基礎上進行,也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種強制手段即宏觀調控,彌補自由交易狀態下的民法的缺陷。
6.兩者的責任形式不同。民法的責任形式多位民事責任,注重事後補償性;而經濟法的法律責任則是兼有行政、民事、刑事責任。
經濟法和民法有著很多的不同點,互不隸屬,互為補充。我們更應關注的是他們之間的差異性鑄就了他們之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會發揮兩者在社會資源配置和社會財富分配中相得益彰的作用。

❷ 經濟法主體的責任種類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形式:民事責任形式、刑事責任形式、行政責任形式。

經濟法的法律責任是指在國家干預和調控社會經濟過程中因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而依法應強制承擔的否定性、單向性、因果性經濟義務。 經濟法責任是由經濟法律法規所確認的各種責任形式的總稱。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特徵:
1. 責任目的的社會整體利益性。經濟法律責任的社會整體利益性是經濟法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在經濟法責任制度上的反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不受侵犯是經濟法責任的第一目的,是經濟法作為社會法的客觀要求。
2. 歸責原則的公平性。在過錯、無過錯和公平歸責的選擇中,經濟法選擇了以公平歸責為重心的歸責原則。區別於民法和行政法側重於過錯歸責和無過錯歸責的作法,體現了歸責原則的公平性特徵。它是經濟法追求經濟公平的反映。
3. 政府責任的突出性。政府作為調制主體,是與調制受體相對的一方經濟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的經濟法價值理念要求我們,要重視政府主體在履行調控或規制職能時對個體、群體、集體。國家和社會帶來的不利後果,凸顯政府責任。
4. 經濟法責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和不均衡性。經濟法責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社會責任為本位,改變了原來法律責任中權利與義務對等,責任與義務對等性。經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責任往往是單向義務,不存在對等性。
5. 責任形式的多樣性。基於此,經濟法的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應該是包括民事、刑事、行政責任在內的綜合責任形式

❸ 如何發揮經濟法社會中介主體的作用

  1. 在市場主體法中,重塑和完善經濟體制的基礎———企業制度。

  2. 在市場規製法中,經濟法致力於維持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及其活力,採取相關措施維護競爭秩序,促進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市場規製法是國家干預這只「有形之手」糾正市場調節「無形之手」所導致的弊端,同時又力求使「無形之手」在最大范圍內、最高程度上發揮作用的產物。

  3. 在宏觀調控法中,經濟法致力於確保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科學制定、有效實施,以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健康、快速、穩定增長。

  4. 在社會保障法中,經濟法重點調整以國家和社會為主體,保障有困難的勞動者和其他社會成員以及特殊社會群體成員的基本生活並逐步提高其生活質量。

【補充】:

我國經濟法的產生背景

我國的經濟法與國外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法產生的背景不盡相同,我國經濟法在最初產生之時,其思維出發點在於企業,在於把企業從高度行政管制下松綁出來,在於為企業爭取到作為平等經濟主體所應有的權利等。因未能擺脫舊的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同時也由於我國關於改革思想的搖擺於「以市場為導向」與「堅持計劃經濟」之間的不斷摸索前進:「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以十二大為標志)――「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以十三大為標志)、「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治理整頓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十四大為標志)。與此同時,經濟法學理論研究的重心亦逐漸發生了變化。以1993年為標志,開始由原來的企業「支點」轉向國家干預。

❹ 急求!~~作為經濟法主體的社會組織包括什麼 A公司 B企業 C企業集團 D事業單位 E個體工商戶

ABD

❺ 經濟法主體包括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內部組織,請問:內部組織的定義是怎樣的社會組織又有哪些

經濟法主體包括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司、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
內部組織不屬於經濟法的主體。
社會組織,比如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保險業協會等等,就屬於社會組織。

❻ 經濟法的主體結構

經濟法主體結構,是在一國的經濟法的基本框架內,按照一定的標准劃分和歸納所形成的各類經濟法主體,基於各自在本國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形成的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模式。簡言之,經濟法主體結構就是一種由各類經濟法主體有機組合所形成的關系模式。經濟法主體結構的構建,首先須對經濟法主體進行系統劃分和歸納;然後基於各自在本國經濟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將各類經濟法主體加以有機組合,進而形成一種較為科學、合理的關系模式暨經濟法主體結構。
我國經濟法的「三層框架」其本身就隱含了三類經濟法主體(即政府、市場和社會中間層)之間的三種關系模式:①「政府←→市場」的關系模式;②「政府←→社會中間層」的關系模式;③「市場←→社會中間層」的關系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層框架」就是以上三種關系模式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關系模式(即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有學者認為,理想的「三層框架」應該是對稱互動的「三層框架」,在這中理想的關系模式下,社會中間層有適度獨立的地位,政府通過社會中間層協調市場的力度與市場通過社會中間層作用與政府的力度大體均衡。理想的「三層框架」,是一種以「社會中間層」為中點,以「政府」和「市場」為端點,左右對稱互動的(直)線型的關系模式。在中國的現實中,社會中間層尚未成為與政府、市場相對獨立的第三種力量,在許多領域還不存在社會中間層或者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政府通過社會中間層協調市場的力度遠遠超過市場通過社會中間層作用與政府的力度。因而,在中國的經濟法律關系的現實中,線型的左右對稱的「三層框架」的關系模式是尚未定型的。但是,組成「三層框架」基礎的三類經濟法主體(即政府、市場和社會中間層)又是客觀存在的。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法主體結構是非線型的關系模式
這種「三角」型的關系模式是政府、社會中間層、市場等三大類經濟法主體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共同組成的一種較為合理的經濟法主體結構。

❼ 經濟法案例的主體客體和內容

目前我國經濟法權威採用的概念是: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含義:經濟法屬於法的范疇,屬於國內法的體系,但他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 [編輯本段]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目前法界權威認為:經濟法具有自己獨立的調整對象。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指經濟法所干預、管理和調控的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a.國家規范經濟組織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規范組織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壟斷組織的出現,從組織上保證市場經濟順利發展。這方面的法律有公司法、外商投資企業法、合夥企業法、個人投資法等。
b.國家干預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進行干預是經濟法的重要調整方式,這方面的法律有證券法、票據法、破產法、金融法、保險法、房地產法、環境法、自然資源法等。
c.國家管理、規范經濟秩序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日本學者丹宗昭信認為::經濟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這方面的法律有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和產品質量法。
d.國家在經濟調控中發生的經濟關系。此種經濟關系的特點是國家對市場經濟運行實行宏觀調控,使經濟各部門運行協調,使整個國家經濟運行平穩。這方面的法律有財政法、稅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價格法、會計法和審計法等。 [編輯本段]三、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包括社會本位原則、實質公平原則、經濟效率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❽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組織 是對的還是錯的

一、錯,作為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有國家機關、社會經濟組織和其他組織以及公民個人。
在這里不能說主體主要是組織。就算以數量而言,公民個人都是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公民的數量一定比公司等組織數量為多,但仍然不能說主體主要是公民個人。

二、只能針對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來判斷,而不能籠統地說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是什麼。
法理如下:
經濟法律關系的主體也稱經濟法主體,是指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依法享有權利(權力)和承擔義務的社會實體。
由於主體的社會活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決定了同一主體可以參加不同的法律關系。由於法律關系的性質不同,同一主體在不同法律關系中的性質、地位也有所不同。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經濟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來進行理解。
1.經濟法主體一定是被經濟法律、法規所規范的社會實體。
社會實體是自覺地、能動地進行社會活動的個人和社會組織,是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直接參與者,能夠以自身的行為享受權利,承擔義務,並對其行為的社會後果承擔責任的國家機關、社會經濟組織和其他組織以及公民個人。當社會實體參加其他社會關系並為有關法所調整時,便成為其他法律關系的主體。
2.經濟法主體是可能參加或實際參加經濟法律關系的法律主體。
經濟法主體可分為經濟活動主體、經濟競爭主體、經濟管理主體、經濟監督主體和經濟調控主體五大類。
3.經濟法主體是經濟權利(權力)義務的主體。
並不是所有的社會主體,法律主體都能成為經濟法主體,只有擁有權利(權力)和義務的經濟組織、國家經濟機關等,才能成為經濟法主體。
4.經濟法主體之間存在著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
經濟法律關系與民事法律關系不同。民事法律關系中主體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隸屬關系。而在經濟法律關系中,由於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主要是在國家協調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因此,主體之間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和許多層面上都存在一個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管理者依法行使法律規定的職權,而被管理者應當依法接受管理者的管理。
總之,經濟法主體是法律設定的社會實體,是社會主體中的法律主體,是法律主體中的經濟權利(權力)義務的主體。如果法律沒有規定具體的經濟許可權,則任何主體都不成為其為經濟法主體。社會主體只有依據法律的規定,參加現實經濟法律關系,才能達到自身的一定經濟目的。我們只能針對具體的經濟法律關系來判斷其中的主體,以及多寡。

熱點內容
蘇軾的法治 發布:2024-12-26 19:44:40 瀏覽:400
道德的火焰女主的妹妹 發布:2024-12-26 18:42:46 瀏覽:554
司法局兩學一做 發布:2024-12-26 18:18:16 瀏覽:123
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4-12-26 18:17:56 瀏覽:24
勞動合同法若干問題28條 發布:2024-12-26 16:50:44 瀏覽:918
行政法與民商法的關系 發布:2024-12-26 16:41:14 瀏覽:694
經濟法基礎題型及分值 發布:2024-12-26 16:20:54 瀏覽:697
法院拍賣車有違章 發布:2024-12-26 15:54:33 瀏覽:834
公司安全經理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6 15:53:50 瀏覽:310
有法律效力的貨款欠條模板 發布:2024-12-26 15:51:28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