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契約論自然法

社會契約論自然法

發布時間: 2020-12-18 06:38:13

① 試述近代自然法與社會契約論及其確立的政治原則是什麼

帶自然法與社會契約論及其確立的政治原則,是因為社會契約論是講述法制的一些問題,探討了法制的由來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② 什麼是「自然法」 他有什麼意義

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切制定法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其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一種無論何處均具有同樣權威、通過理性可以發現的自然法或者正義。斯多噶學派引進了一種新的看法,並設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認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狀態則為理性控制的和諧狀態,但已為自私所破壞,故而應當恢復自然狀態。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羅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於此。中世紀教會法學者慣於使自然法與上帝法相一致,不過有的學者在自然法中強調上帝的理性,有的學者卻強調上帝的意志罷了。 啟蒙運動後,自然法理論終於變成一個獨立的理性主義思想體系。謂其獨立,是指獨立於教會與神學而言。荷蘭法學家H·格老秀斯相信宇宙受理性自然法統治,自然人由人的基本性質必然必然產生的准則所構成。英國的T·霍布斯提出了社會契約假說,認為社會契約是為走出自私和殘酷的自然狀態、而賦予統治者以管理權的契約,但統治者必須遵守自然法。19世紀,自然法的思想普遍受到責難,認為社會契約論是虛構,純理論性作為法國革命的口號帶來了許多過分的結果,認為自然法已經死亡,並判定其不可能死灰復燃。但在20世紀,自然法又有再生跡象,有些學者恢復了對自然法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對待自然法觀念的態度時,批判其歷史唯心主義的本質,卻不拒絕其合理成分。 以上關於自然法學說,林林總總,各有不同,但卻在以下表現其共性:(1)自然法是永恆的、絕對的。(2)人的理性可以認識、發現自然法。(3)自然法超越於實在法之上,後者應當服從前者。 自然法是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對它的詮釋與使用在其歷史進程中千差萬別。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義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盡管二者的本質在邏輯上互不相干。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范,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准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准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 在自然法的哲學體系中,法律與道德的概念時有交會,這種理念稱作「交疊命題(overlap thesis)」。 自然法的學派可謂百花齊放,其差異在於,在法律規范的確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本條目傾向分別闡釋對自然法的不同理解,而避免簡單地將那些理論拼湊糅合。 「自然法」這個術語涵義頗豐,它既是一類道德理論,又是一種法理學說,而這兩種社會科學的核心卻是截然不同的。

③ 自然法是什麼

自然法是一種主張一定的權利因為人類本性中的美德而固然存在,由自然賦予(傳統上由上帝或超然的來源),並且這些權利可以通過人類理性得到普遍理解的哲學。因為是由自然所決定的,自然法則被認為是客觀和普遍的,它獨立於人類的理解,以及特定國家,政治秩序,立法機構或整個社會的制定法而存在。 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

關於自然法的含義,在人類認識史上出現過多種不同的認識。但通常是指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

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則斷定能夠發現永恆不變的標准,以作為評價成文法優劣的參照。其中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一種無論何處均具有同樣權威、通過理性可以發現的自然法或者正義。斯多噶學派引進了一種新的看法,並設想了均等的自然法,認為理性乃人所共有,自然狀態則為理性控制的和諧狀態,但已為自私所破壞,故而應當恢復自然狀態。按照理性去生活,就是按照自然生活。羅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即源於此。中世紀教會法學者慣於使自然法與上帝法相一致,不過有的學者在自然法中強調上帝的理性,有的學者卻強調上帝的意志罷了。

啟蒙運動後,自然法理論終於變成一個獨立的理性主義思想體系。謂其獨立,是指獨立於教會與神學而言。荷蘭法學家H·格老秀斯相信宇宙受理性自然法統治,自然人由人的基本性質必然產生的准則所構成。英國的T·霍布斯提出了社會契約假說,認為社會契約是為走出自私和殘酷的自然狀態、而賦予統治者以管理權的契約,但統治者必須遵守自然法。

19世紀,自然法的思想普遍受到責難,認為社會契約論是虛構,純理論性作為法國革命的口號帶來了許多過分的結果,認為自然法已經死亡,並判定其不可能死灰復燃。但在20世紀,自然法又有再生跡象,有些學者恢復了對自然法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者對待自然法觀念的態度時,批判其歷史唯心主義的本質,卻不拒絕其合理成分。

以上關於自然法學說,林林總總,各有不同,但卻在以下表現其共性:⑴自然法是永恆的、絕對的。⑵人的理性可以認識、發現自然法。⑶自然法超越於實在法之上,後者應當服從前者。

自然法是獨立於政治上的實在法而存在的正義體系。對它的詮釋與使用在其歷史進程中千差萬別。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義包括道德理論與法學理論,盡管二者的本質在邏輯上互不相干。根據自然法的倫理學說,在某種意義上,支配人類行為的道德規范,起源於人類的自然本性或和諧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學理論,法律准則的權威,至少部分來自針對那些准則所具道德優勢的思量。

在自然法的哲學體系中,法律與道德的概念時有交會,這種理念稱作「交疊命題(overlap thesis)」。

自然法的學派可謂百花齊放,其差異在於,在法律規范的確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著何等重要的角色。本條目傾向分別闡釋對自然法的不同理解,而避免簡單地將那些理論拼湊糅合。「自然法」這個術語涵義頗豐,它既是一類道德理論,又是一種法理學說,而這兩種社會科學的核心卻是截然不同的。

影響
自然法主張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它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利。這種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

④ 1 8世紀自然法學派的社會契約論的產物是什麼

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又譯社會學法學派。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為該派具有下列的一個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法國A.孔德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與早期社會學法學家的主要區別是:他們不僅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特別強調法的社會作用和效果;他們不是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是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調和;他們不是僅從人種學、生物學或心理學一個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解釋法律現象。龐德曾將社會法學派和其他法學派(主要是分析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的區別歸納為以下幾點:該派著重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它將法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才智和努力,予以改善,並以發現這種改善手段為己任;它強調法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而不是法的制裁;它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在20世紀的西方法學中,還有不少派別雖與龐德等人的社會法學派觀點有所不同,而在許多基本觀點上又極為類似,因此可列為社會法學派的支派,如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見狄驥)、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歐洲大陸各國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北歐各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以及心理學法學派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法學派在理論上並無顯著改變,但在方法論上日益與自然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而成為一種應用法學。

⑤ 試古典自然法理論中關於社會契約論的主要理論觀點

主要理論觀點

⑥ 霍布斯 洛克 盧梭三個人在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觀點上的不同認識

霍布斯,洛克,盧梭三者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有何區別
社會契約說是17世紀和18世紀最有名的政治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社會契約說是對國家神權說的直接否定。它的兩個基本功用是:解釋國家的起源;規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

關於霍布斯,洛克,盧梭三者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因該理解為:這是以「自然狀態」作為事實前提,社會契約論的三個版本,這三個版本是一脈相承的,盡管各個版本的社會契約論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但都是非本質的,社會契約論的基本邏輯線索在霍布斯那裡已經奠定了,洛克和盧梭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霍布斯的繼承者,盡管他們結合時代的需要對社會契約論作了較大的改進。

關於三者之間的區別,由於篇幅問題,我就簡單的概括一下:

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可以簡單的概括為由於自然資源匱乏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戰爭狀態。在此前提下,霍布斯提出的「社會契約」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即霍布斯將自然狀態的描述過於糟糕以及霍布斯對於秩序的渴望有關,可以簡單概括為個人放棄管理自己的權利,賦予某一擁有強大力量者(即利維坦),並承認他的一切行為。由此可見,霍布斯的「社會契約」還沒有脫離神學影響,而且具有專制的特點。

但是不可否認,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已經提供了西方主權文明的基本邏輯線索,即「自然狀態——社會契約——主權文明」。後面的社會契約論的經典作家如洛克和盧梭都基本上是遵循這樣的邏輯線索,對社會契約論提出了更加細致、世俗化和適應時代需要的修正。

洛克:代表作《政府論》;洛克的「自然狀態」,是一種自由和平等的狀態,人們自覺的依據自然法來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自然狀態的標志是沒有共同的裁判者。洛克將作為理性規則的自然法引入了自然狀態之中,並且賦予每一個遵守自然法的人以自執行的權力,一定意義上洛克的自然狀態已經披上了文明的外衣,盡管還遠不夠完備。洛克的「社會契約」則是因為自然狀態時時的受著戰爭狀態的威脅,所謂的自由與平等存在但缺乏保障和極不穩定,因此自然狀態中的每一個人「同其他人協議聯合組成為一個共同體,以謀他們彼此間的舒適、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穩的享受他們的財產並且有更大的保障來防止共同體以外任何人的侵犯。」屬於有限政府原則,這一原則將作為以後發展起來的現代憲政的重要原則基礎。同時,由於社會契約中人們自由的保留,人民在邏輯上便保留了對政府的抵抗權或革命權,如果政府違背社會契約所附加的基本義務的話。

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盧梭對於人類「自然狀態」的認識主要反映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即《論社會不平等的起源》中。盧梭看來,在真正的自然狀態中,人在叢林里健康、自由而平等的生活著。但是隨著文明不知不覺發生以後,自然狀態的美好日益遭到破壞。盧梭同時承認美好的「自然狀態」已經不可能通過從文明社會的簡單後退實現,而必須重新設計社會社會制度。盧梭在這里是美化了「自然狀態」,從批判現實的策略來講,這種美化可能反映了一種「述古」與浪漫的情懷,借古諷今,以求改變現實。因此,在這里盧梭與霍布斯和洛克都產生了距離,因為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更關注的是對現實社會制度的整體性改造,這一改造的規范起點就是社會契約,而改造的對象也許可能就是霍布斯或洛克版本的社會契約所要達到的文明社會。具體的社會改革方案反映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之中。盧梭在這部書中首先論證了強力不構成權利的基礎,只有同意才構成權利的基礎。「即使是最強者也絕不會強得足以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 盧梭在這里對於強力的看法與霍布斯是接近的,因為霍布斯同樣論證了個體力量不可能作為強力構成穩定的秩序,只是霍布斯更多的是在事實的意義上言說,而盧梭則更進了一步,在合法性或道德的意義上否定強力可以構成權利。盧梭在書中提出了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即「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他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並且由於這一結合而是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的自由。」 盧梭是要在個體自由的世俗基礎之上建立政治共同體的秩序,使得個體的自由不妨礙這種政治共同體秩序的建構,同時已經建立的政治共同體的秩序又不至於危害個體自由,個體的自有與共同體層面的整體的自由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們高度集合成了一個意志,即「公意」——這是共同體本質意義上的最高意志,而不同於代議制民主程序產生的統計意義上的「眾意」。

為求此目的,盧梭反對代議制民主和社會中間組織,主張直接民主和政治參與。因此,在社會契約的具體內容上,盧梭便堅持「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的集體。……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於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並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間,這一結合行為就產生了一個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 我們看到盡管盧梭的邏輯是堅持在個人自由的世俗基礎上建立政治共同體的秩序,但是他所描述的這一過程卻充滿了神聖性。如果說霍布斯的社會契約過程充滿一種「恐嚇氣氛下」(這可以理解為是霍布斯所故意製造的)的功利選擇以及洛克的社會契約過程是人們相對從容的工具理性過程,那麼盧梭的社會契約則是一次道德的轉化,即被文明所扭曲的人性在締結社會契約的一瞬間,由於個體所擁有的全部都已讓渡給一個「道德的和集體的共同體」並且個人也立即的成為整個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是我們看到,作為共同體成員的每一個人都彷彿立即分享了他們集體表演的「道德轉化」的結果。這是一個極其精緻的邏輯想像,也因此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實際上成為三個版本的社會契約論中最富美感的一個,盧梭所提出的整體性的社會改革方案也是那麼的激動人心。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中羅伯斯比爾的實踐 便充分展示了盧梭理論的巨大沖擊力,盡管這種巨大的沖擊力常常是破壞性的。

盧梭版本的社會契約論的最大問題在於無論在民族國家的規模上得到政治實現,因為直接民主受到特定的時空的限制,只能在「小國寡民」的條件下(比如希臘城邦)實現。代議制民主在後來的政治實踐中被證明可以較好的解決現代政治共同體的秩序建構問題,同時又能夠較好的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對於代議制政府,密爾 在理論上作了必要的展開,這里不再贅述。

這是我復制的,感謝原作者啊!!!!O(∩_∩)O~

⑦ 霍布斯、洛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有何異同

1、社會契約論各家的比較 自然狀態: 

霍布斯 

在自然狀態中,人們按著自己的本性生活著。他對人性比較悲觀,認為而人的本性

是趨利避害、無休止地追求個人權利和利益的。這樣,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產生爭執,最後導致戰爭,所以自然狀態就陷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人與人就象狼一樣」。在這里,沒有善良與邪惡、是非曲直,唯有欺詐和力量,一切陷入混亂之中。 

2、社會契約論

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人人自危的戰爭狀態,這有違於人類自我保全的原則,所以理性為人們提出一些簡單可行的和平條款,即「自然法則」。

但是只要自然狀態繼續存在,人的理性無法有效制約激情,「自然法則」就不能有效地得到實施。因此,需要一種外在力量的約束,以確保和平及實施自然法。於是人們就締結一項契約,每個人都同意把其全部權利轉讓給一個人或由一些人組成的議會,把眾人的意志變成一個人的意志。

也就是說,指定一個人或一些人組成的會議擔當起他們的人格,集合在一個人格里的人群就是國家,承擔著這個人格的人,叫做元首,擁有主權。 

約翰洛克認為,雖然在自然狀態下的人們都擁有完整的自然權利,但自然狀態也有缺陷。

一是人們所享受的自然權利沒有穩定的保障,常常面臨著受他人侵犯的危險。二是一旦自然權利被侵犯,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案件中成為適用自然法的法官。人都是有超越理性的激情,這種自己當自己法官的做法顯然有違自然公正原則。

因此,為了終止自然狀態中存在的混亂與無序,人們應該建立一項政治國家的契約,但人們在簽訂契約後仍然保留著他們在自然狀態中所擁有自然權利,讓渡給政治國家的不過是實施自然法的權利(司法權),即保護人們自然權利的權利。 

盧梭 認為,人類由自然狀態過渡到社會狀態,是歷史的必然。因為,人類有一種自我完善的能力,而各種客觀條件的綜合作用則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這由於個人獨立生活非常艱難,生存

斗爭的需要使先前離群索居的個人通過訂立契約的方式而生活在一起,以便人們能夠以共同的力量來護衛和保障每個人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在締結社會契約時,

每個人都將自己的全部權利完全轉讓給集體,又可以從集體那裡獲得自己所讓渡出的同等權利,還可以以更大的力量來保全自己,這樣一個訂立契約的過程就是國家形成的過程。  

3、個人與國家的關系

霍布斯認為:在締結契約時,人們把自己的一切權利轉讓給一個人格——國家,而主權者即國家元首就不是訂立契約的一方,因此他不受契約也不受法律的制約,是集全部權力於一身的人。主權者至高無上,對臣民執有生殺大權,而人民則只能對主權者表示絕對的服從,不能有任何抵抗。  洛克 

認為:人們在訂立契約時讓渡的只是保護自己的權利,至於生命、自由、私有財產權等自然權利,不但沒有轉讓,而應受到國家的保護;

執政者也是簽約的一方,因而必須忠實地履行契約,保障人們的自然權利,按大多數人的意志行事。如果執政者違背了社會契約,侵犯或者不能保障人們的自然權利,違背了大多數人的意志時,人們就可以反抗他,推翻他的統治。

盧梭試圖通過社會契約來努力調節個人與國家的沖突,尋找個人與國家之間完美的結合點。他雖然強調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但他更關注個人與整體的同一性,更提倡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對整體的服從。盧梭這一頗具兩面性的解答,為後人留下了廣闊的思想空間。

也正因為他的理論在吸納自由主義因子的同時又兼具集體主義的傾向,盧梭時而被尊奉為民主自由的先鋒人物而備受推祟,時而被作為極權主義的始作俑者而成為眾矢之的。  

3、試比較霍布斯、洛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霍布斯、洛克、盧梭是十七、八世紀歐洲的政治思想家,他們都以自然狀態為邏輯起點,以社會契約論來論證國家的起源,進而探討國家的本質。        

總之,他們都從人性論出發,以社會契約來說明國家的起源,以對抗中世紀神學和「君權神授」論,有其積極性的一面,但他們筆下的人是離開了具體社會歷史環境的抽象的人,這是他們的缺陷。

在他們筆下,處於國家產生之前自然狀態下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性,有的性善,有的性惡。他們都認為國家權力來源於人民轉讓的權利,但人民轉讓權利的多少以及轉讓給什麼人也不相同,由此帶來他們在處理個人與國家關系方面的觀點也就不一樣。 

(7)社會契約論自然法擴展閱讀:

霍布斯的社會契約思想

1、人在自然狀態下總是處於自然狀態。每個人對一切事物的自然權利會導致戰爭;

2、為了保護自己 ,個人把自然權利轉讓出來組成政府;

3、這個「主權」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4、如果主權者侵犯了個人經濟權利,個人可以拒絕服從,不過革命是不允許的。

總體上,霍布斯是推崇國家權力,這適應了當時國家統一的要求。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

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托馬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

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他的著作也大為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許多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勛。他的理論被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上。

洛克的精神哲學理論通常被視為是現代主義中「本體」以及自我理論的奠基者,也影響了後來大衛·休謨、讓·雅各·盧梭、與伊曼努爾·康德等人的著作。

洛克是第一個以連續的「意識」來定義自我概念的哲學家,他也提出了心靈是一塊「白板」的假設。與笛卡爾或基督教哲學不同的是,洛克認為人生下來是不帶有任何記憶和思想的。

在盧梭看來,社會契約的核心是權力的轉讓。在轉讓什麼、轉讓給誰等關鍵問題上,盧梭的回答與他的前輩都不同:霍布斯要求把除生命權以外的全部權力都轉讓給代理人,洛克要求只把財產代理權轉讓給代理人,盧梭卻認為,社會契約的要旨是一切人把一切權力轉讓給一切人。

由於,這種轉讓的條件對每個人都是同樣的,因而每個人並沒有把自己奉獻給任何一個人,反而從所有訂約者那裡獲得了與自己轉讓給他們的同樣多的權力,所以每個人在訂約後仍然只是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自由。

社會契約所產生的結果既不是霍布斯所說的有絕對權力的「利維坦」,也不是洛克所說的只有有限權力的政府,而是集強制的權力和自由的權力於一身的「公意」。所謂公意,指全體訂約人的公共人格,是他們的人身和意志的「道義共同體」,它是「每一個成員作為整體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⑧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什麼結合社會契約論的思想和觀點,談談政府守法的理解。

自然法學說是西方一切法哲學流派的濫觴,是價值法學派。自然法學派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價值存在著,這個法價值乃獨立於實定法之外,且作為檢定此實定法是否有正當性的標准。自然法學說認為,在自然,特別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著一個理性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一個獨立於人〔國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觀價值立場,並以此立場去對法律及政治的結構作批判性的評價。自然法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謂著由自然,也就是說由人的本性、由社會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繹出某些法則,這些法則可供給一個整體而言對人類行為舉止適切的規定。自然法學派起初的權利觀念更多帶有「天賦」權利的色彩,人生於自然,人的權利也來自於自然。
自然法思想淵源於古希臘, 中世紀的自然法思想淵源於西塞羅,並具有斯多葛哲學的傳統,17世紀的歐洲時代屬於「形而上學」時代,自然法的思想經過啟蒙運動的「祛魅」而日益世俗化,18世紀中後期,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逐漸興起,自然法和自然權利學說遭遇到激烈批判。慘痛的「二戰」經歷,為自然法的復興提供了契機,其中以德沃金、羅爾斯等為代表的自然法學派在各種論戰中逐漸建構了新的自然法理論,個人的權利和法律的正義性重新得到人類較為廣泛的承認。「認真對待權利」成為了世界各國的政治和法律的價值重心。
自然法學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權利觀念的發展史。自然法學的權利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並各有其特點:古代與中世紀自然法學的權利觀是以正義為基礎的,近代自然法學的權利觀是以自由為核心的,現代自然法學的權利觀是以平等為內涵的。在這里,我們以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權利學說為基線,簡要解析洛克、盧梭、羅爾斯和德沃金的權利理論。

⑨ 社會契約論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法國自然法學派的()。 A、 盧梭  B、 洛克  C、

社會契約論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是法國自然法學派的
盧梭選A

⑩ 社會契約論對西方法治的意義

給你摘抄一段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蔣先福的論文《現代法治國家的邏輯構想——社會契約論新論》,裡面對這個問題有比較詳盡的論述。

一般認為,近代社會契約論之所以能夠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就在於它借用了時代熟悉的語言,充分表達了人們要求變革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願望。例如,羅素在論及西方近代社會變革時指出:
「……政治在某種意義上必須有一種強人服從的權利,若不說那是神意,似乎只好說是契約授予的權利了。因此,政治是由契約設立的這個學說,幾乎在所有反對王權神授說的人當中都得人心。」在羅素看來,契約論之所以能夠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能動的精神力量,似乎就在於它適合了人們的心理需要。羅素的這個看法是有失偏頗的。盡管社會契約論並非人類思想理論寶庫中唯一正確的國家法律學說,甚至社會契約論本身也因其自身的理論缺陷,在後來不斷地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它作為一種革命的和批判的國家法律學說,之所以能夠獲得歷史的認可,並非僅僅由於它適應了人們的心理需要,而在於它深刻地反映了經濟基礎發展變革的要求。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舊的上層建築一旦變成阻礙經濟基礎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那麼,經濟基礎就必然提出打破原有的上層建築結構,代之以新的上層建築結構的要求。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依筆者之見,社會契約論在近代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就在於它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了這一時代發展進步的總規律和總趨勢,其中映現了社會契約論者融革命性和建設性於一爐的天才創造。

首先,就其革命性的一面來看,近代社會契約論者之所以假借「自然狀態」、「自然權利」作為自己的理論前提,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滿足其邏輯運演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在於為人民主權思想尋找理論根據。因為人民主權的思想不能成立,破舊、立新就失去了意義。而「天賦人權」說或「自然權利」說在17、18世紀的歐洲,不僅有其深刻的經濟基礎,而且有其深厚的文化傳統。社會契約論者抓住人民主權這個關鍵問題,並從理論上證明其自然性和神聖性,其革命的意義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為社會契約論的理論體系包容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現實生活中尚未實現和尚待實現的,它也就能夠起到一種吸引人、鼓動人的社會歷史作用。因此,黃克劍在論及社會契約論的邏輯價值和歷史價值及其相互關系時指出:「『社會契約』是自然法理論的中心環節,這一中心環節需要『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的邏輯預設。從科學的觀點看,為理論提供第一個命題的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的說法顯然是荒誕無稽的,但從歷史的觀念看,非科學的邏輯預設卻獲得了最可珍視的時代價值。自然法學派的『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的預設是在特定的時代條件下嵌入歷史的,因此,重要的不再是演繹某種價值系統的初始邏輯是否真實,而在於由這種初始邏輯所衍生出的道理是否被人們歷史地認可。」事實也是如此,法國大革命與盧梭的社會契約思想直接聯系在一起。人們對社會契約論所闡發的「道理」的接受和認可性勝過了對其理論邏輯的關注。盡管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陣營內部派別林立,明爭暗鬥,但卻在盧梭的思想中找到了共同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盧梭的思想成為革命信念的象徵,這是頗為有趣的歷史事實。至於社會契約論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傑斐遜、潘恩等人,其自由、平等、主權在民的思想被充分吸收到1776年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中,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

其次,就其建設性的一面看,近代社會契約論之所以能夠成為後來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建構政治法律制度的「藍本」,就在於它適應了近代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的歷史趨勢。社會契約論者運用契約論的原理,系統地提出和論證了一整套規范和約束公共權力的法治方案,第一次把公共權力的設立及其運作納入受人民主權規制的法治軌道上來。這是他們奉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理論財富。因為在近代社會,隨著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一方面打破了傳統社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與政治相分離的二元社會格局;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或突出了如何設計和規范政治權力,以保障其運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權力被濫用的問題。社會契約論者恰恰根據契約論的原理,把公共權力置於人民主權的委託和監控之下,同時又從技術上把公共權力分解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並使之既互相獨立,又互相制約,這就較好地解決了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的分配問題,抓住並解決了社會生活法治化所面臨的這一關鍵問題。可以說,社會契約論實質上就是有關權力分配和控制的理論,它作為人類探討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智慧結晶,是值得我們珍惜和重
視的寶貴精神財富。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社會契約論作為自然法思想在近代的理論產物,它仍然是對國家和權力的合理性的主觀論證,其基礎和前提是唯心主義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方面對以盧梭為代表的社會契約論者在歷史上所起的革命的,批判的歷史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麼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和國家形式,一切傳統觀念,都被當作不合理的東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從今以後,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恆的真理,為永恆的正義所取代,為基於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另一方面他們又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會契約論及其所主張的「自然狀態」說是「十八世紀流行過的一種臆想。」

正因為社會契約論者按照理性主義的「臆想」原則,主觀地演繹出一套所謂公平、正義的政治法律秩序來,其結果必然導致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相矛盾。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這個理性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所以,社會契約論由於其自身的階級局限性和唯心主義缺陷,它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主權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問題。而對其唯心主義形式的克服和對其權力制約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完善和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熱點內容
公安執法規范化講話 發布:2024-09-17 03:51:16 瀏覽:162
道德無力論 發布:2024-09-17 03:37:34 瀏覽:695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依法治國 發布:2024-09-17 02:39:34 瀏覽:648
黨員交通違法規定 發布:2024-09-17 01:56:11 瀏覽:777
2020年婚姻法離婚協議離婚 發布:2024-09-17 00:42:59 瀏覽:499
判緩刑後司法局的流程 發布:2024-09-16 23:00:30 瀏覽:969
漢川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4-09-16 22:45:52 瀏覽:772
勞動法18周歲 發布:2024-09-16 22:44:13 瀏覽:740
民事訴訟法咋寫 發布:2024-09-16 22:41:55 瀏覽:640
擔保法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4-09-16 20:56:28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