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行政法
『壹』 我國是否有系統完整的行政法法典
沒有,有關行政法分散在行政處罰法法、行政許可法、行政強制等相關法律之中
『貳』 行政法的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是什麼意思啊
一般淵源,是所有部門法都共有的淵源,,特殊淵源則是有的部門法有,有的沒有。
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可分為:
1、憲法;
2、法律;
4、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
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可分為:
1、法律解釋;
2、其他規范性文件;
3、國際條約、慣例。
說得通俗點:
一般淵源是,我有的你也有;特殊淵源是,我有的你不一定有,所以才特殊 。例如有些小的部門法,是沒有司法解釋。
擴展材料: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合法行政原則。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我國的合法行政原則包括行政機關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2、合理行政原則。主要含義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禁止行政主體的武斷專橫和隨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3、程序正當原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子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第二,公眾參與原則;第三,迴避原則。
4、高效便民原則。一是行政效率原則,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它又分為實體性基本原則和程序性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依法行政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越權無效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
『叄』 我國哪些法律屬於行政法的范疇
首先要確定是廣義的法律還是狹義的法律,如果是廣義的法律,行政法有很多。
1、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例如《工傷保險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事實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等。
2、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是行政規章,具有法律效力,屬於行政法的范疇。
3、由國務院部委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是部委規章,屬於行政法的范疇。
狹義的法律,是全國人大或者其常委會通過的行政法律文件,例如:
《中華人民公告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等。
(3)我國行政法擴展閱讀
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
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肆』 我國行政法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哪些
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1.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其監督等根本性問題的規定,奠定了行政法的基礎,因此,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表現形式。憲法中規定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
(1)國家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原則;
(2)行政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體制;
(3)行政機關的設立、許可權和職責;
(4)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的規定。
2.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法律中涉及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對其加以監督補救的規范均為行政法律規范。法律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1)關於行政權力的設定及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等。
(2)關於行政權力行使及運用方面的法律。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稅收徵收管理法等。
(3)關於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予以監督及對受侵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如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
5.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有行政法規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6.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7.其他行政法表現形式
除上述6類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伍』 我國行政法中行政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則的內容是什麼
1、內容。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基本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項:
第一,正當性。即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在主觀上必須出於正當的動機,在客觀上必須符合正當的目的。
第二,平衡性。即行政主體在選擇作出某種行政行為時,必須注意權利與義務、個人所受損害與社會所獲利益、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利益之間的平衡。
第三,情理性。即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合乎情理。不能要求行政相對人承擔其無法履行或違背情理的義務。
2、范圍。行政合理性原則的適用范圍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合法行政。即行政合理性原則應在合法的行政行為上體現。換言之,在行政行為合法的前提下,應該也必須貫徹合理性原則。行政行為不具合法性,這一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原則便無從談起。更不能強調行政行為的合理性原則而不顧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合理是指合法范圍內的合理。
2、具體行政行為和抽象行政行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根據其確立的特點,既適用於具體的行政行為,亦適用抽象的行政行為。因為不但特定的行政行為要合理,而且所制定的法律、法規包括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決定和命令也要合理。
3、純行政領域。行政合理性原則僅適用行政領域,即只能在合法的行政行為上體現。並且這一原則只適用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以內的行為。合理性原則不適用司法主體的行為。這一點應特別注意。
4、實體與程序。行政法有行政實體法與行政程序法之分,它們是行政法律制度的兩個方面。行政合理性原則既是一個行政實體法原則,而且更是行政程序法原則。
5、行政、司法審查。從法律救濟上說,自由裁量行政行為要接受行政審查和司法審查。如對造成顯失公正結果的行政濫用職權,《行訴法》第54條第(四)項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的,可以判決變更。」所謂顯失公正的認定,靠的是行政合理性原則。
(5)我國行政法擴展閱讀:
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具體要求包括以下三方面:
1.行政行為的動因應符合行政目的。凡有悖於法律目的的行為都是不合理的行為。
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要有正當的動機。行政行為不得違背社會公平觀念或法律精神,不得存在法律動機以外的目的或追求。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活動時必須出於公心,平等地對待行政相對方。
3.行政行為的內容應合乎情理。即應符合事情的常規或規律。
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共同構成行政法治原則。合法性原則主要解決行政合法與非法問題,合理性原則解決行政是否適當的問題。
我國行政法學家王周戶在《行政法學》中對這一原則的論述為: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政府的行為應當符合法律的意圖或精神,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這里的「理」不是指「社會道德」「倫理」而是指法的精神,即法理,其具體內容包括:
1、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法律的立法目的。
2、政府的行政行為應有正當的動機。
3、政府的行政行為應考慮相關因素。
4、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客觀規律。
5、政府的行政行為應符合公正法則。
總之,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要客觀、適度、合乎理性,要求行政機關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不得濫用自由裁量權。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情況有三種:
1、在法律沒有規定限制條件情況下,行政機關在不違反憲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所採取的必要措施。
2、法律只規定了模糊的標准,而沒有規定明確的范圍和方式,行政機關根據實際情況和對法律的合理解釋,在不違背常規情況下所採取的具體措施。
3、根據法律明確規定的范圍、幅度和方式,由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採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合理性原則
『陸』 行政法的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法規范中是如何體現的
行政給付權益對於受益人至關重要。尤其在行政救助中,救助或幫助是受益人生存保障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依靠,行政主體必須保障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或利益的穩定性。
其次行政給付和信賴保護均可以看作是一種利益的調整機制,只不過調整方法不同。行政給付通過積極的利益分配直接改變社會成員的利益佔有狀況,信賴保護原則則以利益可期性和穩定性的形成來確保公共負擔平等。
行政指導實施完畢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實現了行政主體與相對方所期望的結果,還有一種是行政指導方因自身的信息或判斷有誤,無惡意地誤導了被指導者,結果使被指導者遭受到重大損害。在這兩種情況下均應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對相對人予以補償。
(6)我國行政法擴展閱讀:
行政法注意事項:
行政審批可以是內部行為,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
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授益行政行為的,即使事後發現有違法情形,只要這種違法情形不是因為相對人的過錯(行賄或提供虛假資料信息)造成的,行政機關亦不得撤銷或改變,除非不撤銷這種違法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
行政行為作出後,若事後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根據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廢止或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行為。但是行政機關在作出撤銷,改變或廢止的決定之前,應進行利益衡量。
『柒』 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那些這些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即合法行政原則的各項要求,具體包括「依法行政」、「正當行政」。依法行政又分為「法律優越」、「法律保留」。
(二)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
1、法律優越
法律具有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地位和效力。一方面,行政立法應服從於法律位階高的要求,以法律作為立法根據;另一方面,行政立法不得與上位階的法律相沖突或抵觸。
2、法律保留
法律保留包括憲法意義上的保留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
第一、憲法意義上的保留(立法保留)。
絕對保留,凡是涉及犯罪與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立法事項,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不得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相對保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權作出決定,但可以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制定行政法規。
第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指沒有法的授權,行政主體不能合法地作出行政活動。
職權法定。任何行政職權的存在都必須基於法的授權。
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必須具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否則便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3、行政正當。行政主體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當體現法的實質正義或正當性。分為實體上的行政正當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第一、實體上的行政正當。
平等對待。行政主體在針對多個相對人實施行政活動時,應做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符合比例性。符合比例性要求是專門針對行政裁量行為的要求,又包含三個具體要求:一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適當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必須適合於實現所追求的法律目標;二則行政活動應當有必要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盡可能使相對人的權益損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三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相稱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可能產生的損害應與該活動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對稱。
信賴保護。當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及其管理活動行程值得保護的信賴時,行政主體不得隨意撤銷或廢止該行為,否則必須合理補償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損失。
第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資訊公開。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將行政職權運行的依據、過程和結果向相對人和社會公眾公開。
行政參與。受行政活動影響的利害關系人有權參加行政權的運作過程。包括利害關系人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聽證的權利等。
說明理由。行政主體在作出涉及行政相對人一方權益的行政活動時,必須向行政相對人說明作出該行為的事實根據、法律依據及其他相關事項。
『捌』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長期以來,統一的行政法典一直被許多人視為非分之想。行政權的不斷擴張、行政事務的紛繁復雜以及國外鮮有行政法典的現實,使行政法法典化的思路一直難以被立法部門及行政法學界的主流所接受。但隨著行政法學研究的深入及國內外行政法治的發展,克服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已觸手可及,在此背景下,中國行政法是否應和其他部門法一樣,選擇一條法典化的發展道路,這關系著中國行政法發展的宏觀戰略和未來形貌,值探討。
一、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
迄今為止,認定行政法難以法典化的理由顯然出自技術方面的考慮。「行政法之所以不存在統一的法典,其原因有三:第一,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行政關系過於廣泛,且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行政關系又在較大的別,很難以統一的規范加以調整;第二,部分行政關系的穩定性低,變動性大,有必要留給法律位階較低的法規和規章調整,而不宜由統一法典進行規范;第三,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較晚,規范各種行政關系的基本原則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基本原則雖已形成,但尚不完全成熟,從而不具備將之編篡成統一法典的條件。」①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將上述三點原因分別概括為行政關系廣泛說、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行政法不成熟說。首先,對於行政關系廣泛說,筆者認為並不
能服眾。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很難說行政法的調
整對象比民法的調整對象更廣泛。現代行政權的
觸角盡管已延伸至從搖籃到墓地的時空領域和社
會領域,但其基礎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財產及人
身關系,即民事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說,無論被
塗上了權力色彩的行政關系如何擴張,其范圍都
難以超越作為其基礎的民事關系。就淵源而言,
總是先有涉及搖籃和墓地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
對搖籃和墓地的行政關系;總是先有涉及互聯網
上的「網財」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對「網財」
的行政關系。作為公法關系的行政關系與作為私
法關系的民事關系之間的這種淵源關系,使行政
關系廣泛說失去了賴以立論的歷史佐證。而且,
行政活動的種類再多,也多不過民事活動,甚至
不見得多於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動。而不同的行政
關系之間的差別,也很難說比不同民事關系之間
的差別更大,甚至不好說比不同性質的犯罪間的
差別更大。更何況,行政關系的廣泛性是近現代
行政權擴張的結果,在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就
是最好的政府」的年代,西方國家行政關系的范
圍並不算廣泛,但行政法的法典化仍然沒有實現。
因此,按照行政關系廣泛說的邏輯,既解釋不通
民法和刑法何以能夠法典化的現實,也解釋不通
在行政關系簡單的年代行政法何以仍然沒有實現
法典化的現象,以行政關系廣泛說為依據來反對
行政法的法典化,恐怕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就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而言,其立論的
依據,實際上是擔心統一的行政法典會損害行政
機關應對豐富多彩的社會事務的能力,但這種擔
心實際上並不必要。因為,統一的行政法典並不
會將所有的行政法規范一網打盡———正如民法典
也沒有將所有的民事規范一網打盡一樣,統一的
行政法典既不會完全取代法律位階較低的行政法
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會取消行政機
關的自由裁量權及行政立法權,甚至不會影響立
法機關在行政法典之外製定單項行政法律的權力,
因而不會損害行政機關的應急能力,也不會降低
行政機關的回應性。
最後,對於當今各國罕有行政法典的原因,
應當承認,行政法不成熟說提出了一種非常有力的解釋。正是由於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不成熟,
才導致支持行政法法典化的主張無論在立法實踐
領域還是學術研究領域都難以占據主流地位。但
另一方面,任何法律部門及法律學科都有一個由
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而法典化則是其成
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顯然,行政法不成熟說有助
於我們認識行政法在過去為何無法實現法典化,
卻不能用來否定行政法法典化的未來趨勢。隨著
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漸趨成熟,行政法完全可以
緊隨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的腳步,走上一條
法典化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不
僅在理論上可以克服,在實踐中也同樣可以跨越。
拋開已成為歷史的德國、前蘇聯等國在此方面的
努力不談,《荷蘭一般行政法》的生效、一些國
家和地區行政程序法典所呈現出的實體化的傾向
(即,行政程序法中納入實體性條款)、以及卷帙
浩繁的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編篡,都表明阻礙行
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絕非堅不可摧。
二、行政法法典化的非技術障礙
如果說過去各國行政法難以實現法典化的原
因主要出自技術障礙的話,目前阻礙我國行政法
法典化的深層原因則主要出自非技術障礙。這種
非技術障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行政法法
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二是行政領域的立法
存在路徑依存。
(一)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
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不僅在於使行政法形式
上更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減少行政法制中的法律沖突
法典化最明顯好處在於它能夠減少和避免行
政領域單項立法之間的法律沖突。在法典化之前,
由於在行政領域存在著若干個單項法律,這些法
律盡管都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但
由於其側重點不同、參與起草的部門不同、審議
的人員不同、制定的時間及背景不同,因而在同
一事項上的規定可能會有所不同。同時由於各個
單項立法均屬同一個法律位階,互不隸屬,且缺
乏可以統轄這些單項立法的行政法律原則,這樣
在同一事項上的不同規定就演變成為法律沖突。
而在法典化之後,行政領域的一些單項立法被並
入行政法典之中,且行政法典確立了統一適用於
行政一般領域的行政法原則,這既有利於避免或
減少在同一事項上存在不同的法律規定,又有利
於解決因這些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律沖突。
2.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
盡管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行政法領域的法律空白依然存在,而且還會繼
續存在。由於行政領域的單項法律均各管一段,
在這些單項法律間的空白地帶行政權就處於無法
可依的狀態。在此無法可依的空白地帶,無論行
政機關有所做為還是裹足不前,均會均會授人以
柄,受到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責難。而統一的行
政法典通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可以為行
政機關在法律空白地帶行使權力或約束權力提供
法律依據,從而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使
政府擺脫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
3.減少行政法制中的重復條款
在目前單項行政法律中,存在著一些內容完
全雷同或基本相近的條款。例如,無論行政處罰
法、行政許可法,還是起草過程中的行政強製法,
均有內容相近的關於行政公開的條款。這些內容
重復的條款,不僅增加了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數量,
製造了行政法條款的虛假繁榮,而且還為起草、
審議及學習掌握該條款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制
定統一的行政法典可以將這些內容雷同或相近的
條款合並集中,從而消除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泡沫。
4.避免公法拖累私法
盡管私法公法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公法
與私法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條大致清晰的分界線。
但在我國,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卻常常為人所忽視,
從而導致私法侵凌公法的現象,即在原本屬於私
法體系的法律文件中不適當地吸納公法條款。而
基於該公法條款而引發的爭議,又拖累了該私法
文件的審議通過,由此導致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
有關行政壟斷條款的爭議對於反壟斷法的影響,
即是公法拖累私法的典型事例。②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的
出現,其原因固然非常復雜。但公法與私法之間
的界線不被國人所尊重,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而行政法典的出台,有助於國人明確公法與私法
的界線,從而有助於消除或減少公法拖累私法的
現象。
應當指出的是,對於行政法法典化的上述現
實意義,無論學界還是立法部門在理解上並不存
在困難,但由於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
不足,學界和立法部門對行政法的法典化表現得
相當冷淡。
『玖』 我國行政法體系都包括哪些具體法律
行政法部門的來法律主要有自:《行政許可罰》、《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監察法》、《公務員法》。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和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獎懲;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財政、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