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人權
『壹』 新刑事訴訟中怎樣限制公權,保障人權
新刑事訴訟法頒布以來,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積極反映。這些積極的反映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新刑事訴訟法將保障人權明確寫入了總則之中。第二,新刑事訴訟法將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作了更為明確、具體、擴展的規定。在筆者看來,辯護權的擴大其實就保障人權的表現,換句話說辯護權的擴大也只是保障人權的一個方面。雖然在我國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也明確了保障人權,但憲法的規定體現的只是一種立法的精神,在實踐中卻無法只以憲法中的一句「保障人權」就能切實的保障得了人權。如何將保障人權在實踐中轉化為可依據、可操作的東西,那就需要在下位法的立法活動中將保障人權貫徹到具體法律條文中去。顯然,新刑事訴訟法不但在總則第二條關於我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里明確了保障人權,更重要的是在具體的法律條文的修改中體現了這一主題,使得保障人權不再是一句口號。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委託律師作為辯護人。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第一次訊問或者採取強制措施起,具有委託辯護人的權利;偵查機關在第一次訊問犯罪嫌疑人或者對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時,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在現行刑訴法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審查起訴、審判階段可以委託辯護人,在偵查階段只能聘請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非嚴格意義上的辯護,顯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中享有的辯護權在偵查階段被剝奪了一部分。現在新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不但找回了缺失的這部分權利,而且還對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的權利作了明確的規定: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這樣修改,進一步明確了律師在偵查階段的法律地位,有利於更好地發揮律師的作用,從而得以切實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各項權利。
第二,拘捕必須在24小時內通知家屬,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的情形,僅限於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現行刑訴法規定:「拘留後,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以外,應當把拘留的原因和羈押的處所,在24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或者他的所在單位。」也就是說,不管什麼罪名,只要是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都可以不通知,實踐中偵查機關就可能為了便於偵破案件而以上述理由犧牲犯罪嫌疑人家屬的知情權。針對這種情況,新條文至少做了三個限定:首先,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不再適用於任何罪名,而是只限定於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其次,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不像過去一樣可通知也可不通知;第三,必須通知家屬,而不是家屬或他的所在單位,家屬知情權得到保障。顯然三個方面,都是限制公權,保障人權的體現。
第三,在審判階段的法律援助修改為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均提供法律援助,擴大了法律援助的范圍。具體規定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從以上可以看出,法律援助的對象增加了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而且在刑事訴訟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尋求法律援助,符合條件的犯罪嫌疑人或家屬尋求法律援助的方式更多了,不再只由人民法院指定,而是可以自行向法律援助機構提出申請,並同時規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其中的義務——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可以說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做到了雙重保護,這是我國人權保障的一大進步。
當然,新刑事訴訟法還增加了很多保障人權方面的規定,如:對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這可以減少誘供、逼供的發生,從而保障犯罪嫌疑人免受不公正的審訊和審判。再如,新法擴大了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范圍,使一些原本要被關押的但也無社會危害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不用被關押,這也是保障人權的表現。而且,本次修法不但體現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對保障被害人及其家屬的人權也有體現,如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的完善,對保障被害人及時得到賠償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新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和頒布是我國保障人權方面的一個極大的進步。雖然還存在需要進一步深入和完善的地方,就其不僅僅只把保障人權放入總則,而是延伸到其修改的具體條款中去,就這樣的立法活動而言就是進步,就是我國對保障人權不懈努力的最好體現。筆者相信,新刑事訴訟法的頒布和實施必將為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特色的法制強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貳』 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意義
刑事訴訟是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最容易發生激烈碰撞與沖突的領域,其中公權力的行使直接影響到包括自由、財產、生命等在內的公民基本權利和利益,因此旨在規范刑事訴訟活動的刑事訴訟法一直有「小憲法」之稱,被視為「行動中的憲法」,是一國法治文明與人權保障的試金石。2004年「尊重與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由此開啟了我國法制史上關於人權保障問題的先河。2012年「尊重與保障人權」被寫入刑事訴訟法,這是自「人權」入憲以來首次被寫入國家基本法中,不僅具有宣示意義,更具有普世價值和規范意義,保障公民能夠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生活得更有尊嚴感和安全感。這也昭示著我國刑事立法和司法正在不斷地朝著更加人性和理性的方向發展,意味著我國的人權保障事業的又一次飛躍。
怎麼看
「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的宣示意義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這是我國刑事訴訟法自1996年修改後16年來的再一次大修。其間我國的社會形勢和民主法制建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依法治國」、「尊重與保障人權」被寫進憲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和權利意識也有了極大提高。對於此次修法,社會各界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整個修法過程也受到社會的廣泛、高度關注。其中,「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成為此次修法的一個最大亮點,被視為是繼2004年「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憲後,我國刑事司法文明與民主通過法律修訂釋放出來的一個積極信號,是刑事法制捍衛憲法原則、保障人權的重要舉措,是我國人權保障事業具有實質意義的一次飛躍。
刑事訴訟是國家行使刑罰權的活動,國家權力的動用不僅具有主動性、普遍性,而且具有強制性,作為被追訴一方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則始終處於被動、防禦、受制的訴訟地位,其自由權、健康權、財產權乃至生命權隨時面臨被公權力限制甚至剝奪的危險,其人格、尊嚴、名譽等也容易受到不利影響。「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意味著國家在強調追究犯罪、懲罰犯罪功能的同時,要求規范偵查權、起訴權和審判權等國家權力的運用,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尊重和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證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和其他正當權益,而不再將他們僅僅視為協助國家機關辦案的主體甚至是國家機關辦案的工具或手段。這同時也表明,追究犯罪、打擊犯罪不再是刑事訴訟唯一重要的目的和任務,那種「不擇手段」、「不計代價」、「不問是非」的追訴犯罪理念和做法已經或者將要成為歷史。可以想見的是,在「尊重與保障人權」理念的指引下,刑事訴訟與刑事司法將超越打擊犯罪的純粹工具價值,逐步發揮其在維護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利益,促進訴訟公正和司法公正,實現從制度文明到司法文明等諸多方面的價值和作用。
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發展史可以發現,無論是1979年的刑事訴訟法,還是1996年第一次修法以及2012年第二次修法,貫穿始終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就是要規范公權力的行使,避免濫捕、濫訴等侵犯公民權利現象的發生,使公民真正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此次「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充分反映出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繼續朝著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的刑事訴訟和刑事司法也將更加人性化、合理化。
怎麼看
「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的現實意義
從表面上看,「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後最直接的受益者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證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但實際上,作為一項憲法原則和訴訟原則,「尊重與保障人權」所要保護的是作為社會成員的每一位公民——無論其身份地位高低,也無論其貧富貴賤的權利和利益,因此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彌足珍貴。
有人可能認為,自己這一輩子都不會犯罪,也不會跟公安司法機關打交道,因此在刑事訴訟中規定「尊重與保障人權」與否與自己關系不大。持這種觀點的人無疑是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刑事訴訟相對於刑事犯罪而言,往往具有滯後性,在國家機關確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前甚至在法院依法作出判決之前,任何公民都可能成為國家機關懷疑的對象,都可能被作為嫌疑人、被告人並因此受到追訴,進而被裹挾到刑事訴訟中來,即所謂「你可以保證自己永遠不犯罪,但你永遠不能保證自己不會受到公安司法機關的追究」,而一旦作為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受到國家機關的追究,沒有人會願意自己在拘捕、偵查、起訴或者審判過程中,尊嚴或者人格被踐踏,健康、自由、財產乃至生命被無端剝奪。實際上,無辜者被追究責任甚至被判刑入獄一直以來都是困擾刑事司法界的一個無解難題。因此,尊重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實際上也就是尊重與保障作為普通公民的所有人的人權。同樣,「尊重與保障人權」對被害人也適用,因為作為普通公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犯罪的受害者,即所謂「你可以保證自己永遠不害人,但永遠不能保證自己不被人害」,因而在刑事訴訟中強調尊重與保障被害人的人權,實際上也就是保護所有普通公民的人權。同理,「尊重與保障人權」也適用於證人、律師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因為沒有人能夠保障自己一輩子不充當證人或者不需要證人的幫助;即使不從事律師這一職業,也沒有人能夠肯定自己一輩子不需要律師的幫助,由此可見,尊重與保護證人、律師等訴訟參與人的人權,從一定意義上講,也就是保護所有普通公民的人權。
也有人可能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是因為實施了犯罪、做了壞事才受到國家追究的,對這些人沒有必要保障他們的權利和利益。這種觀點實際上也是長期以來人們對刑事訴訟和刑事司法活動存在的一個誤區。其錯誤之處在於:首先,古今中外的刑事司法史一再警示我們,無論司法人員多麼專業和敬業,也無論司法過程多麼精密,冤假錯案都只能減少而不可能杜絕,被我們「依法嚴懲」的很可能是與我們一樣善良、正直而無辜的人。其次,現代法治國家要求,只有在確定有罪後才能懲罰犯罪人,在被依法確定有罪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懲罰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所謂「人人得而誅之」的做法早已成為歷史。再次,即使是有罪的人,也必須由司法機關對其判處刑罰並交付執行機關執行,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對其施以刑罰,更不能法外施刑。偵查機關和控訴機關在偵查和起訴過程中對犯罪嫌疑人所採取的諸如拘留、逮捕等強制措施僅僅是為了防止其逃避或者妨礙偵查、起訴或者審判,因而僅具有預防性質,而非懲罰措施。最後,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有罪的人,他們也只需要對其犯罪行為負責,依法接受國家判處的刑罰即可。這種刑罰對犯罪人而言即所謂的「罪有應得」,對社會和普通民眾而言是「罰當其罪」。除此之外,國家和任何人都不能一方面懲罰犯罪人所實施的「惡害」,另一方面對犯罪人施以「惡害」,採用不當手段侵害其作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利益,如對其實施刑訊逼供等。
怎麼看
「尊重與保障人權」的規范意義
在此次刑事訴訟法修改中,「尊重與保障人權」除了被作為原則寫入總則部分外,在證據制度、強制措施、辯護制度、偵查措施、審判程序、執行規定、特別程序等訴訟制度或程序規則的修改中也都得到體現,因而具有較強的規范意義。
其一,加大了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保障力度。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駁指控、進行辯解,維護自身權益的一項基本訴訟權利。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就可以獲得律師的辯護,並擴大了指派法律援助的案件范圍,規定對於「可能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公安司法機關要依法通知法律援助機構為其指派辯護人。同時,為了保障被告人能夠獲得有效辯護,此次修法還完善了律師會見程序,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律師的「閱卷難」、「會見難」、「取證難」問題,解除了律師在履行辯護職責時的後顧之憂,明確規定「辯護人涉嫌犯罪的,應當由辦理辯護人所承辦案件的偵查機關以外的偵查機關辦理。」
其二,在發現事實真相與尊重和保障人權之間進行平衡。發現事實真相歷來被視為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使命,並常常與人權保障問題產生沖突。此次修法在二者之間進行平衡,突出了人權保障的重要性,首次規定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並設置了非法證據排除程序,以杜絕刑訊逼供和採用非法方式收集證據的現象。此外,立法在明確強制證人出庭作證的具體情形的同時,加大了對證人、鑒定人、被害人的保護力度,避免因作證行為導致其本人或者近親屬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同時,為了維護家庭和諧與穩定,尊重人性,關照人倫,此次修法中還首次規定「不得強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證」。
其三,在公權力與個人權利的博弈中,加大了保障人權的力度。此次修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進一步規范了包括監視居住、取保候審、拘留、逮捕等在內的強制措施的適用條件,嚴格限制國家機關採取強制措施後不通知當事人家屬的例外情形,要求對於被逮捕和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除無法通知的以外,應當在24小時內通知其家屬,並將拘留後不通知家屬的情形嚴格限制為危害國家安全犯罪和恐怖活動犯罪兩種,以避免公民「被失蹤」現象的發生,保障其家屬的知情權,並保障被採取強制措施的人能夠及時獲得幫助。同時,考慮到我國檢察機關依法具有法律監督職責,因此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明確規定檢察機關要加大對重要訴訟階段和訴訟行為如偵查、拘捕、審判和執行等的監督力度,預防和及時糾正侵害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其四,確保被告人獲得公正審判權。「由獨立、中立的審判機關進行公開、公正的審判」是刑事被告人享有的一項重要訴訟權利,是國家尊重與保障被告人合法權利和利益的體現與要求。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從以下方面保障了被告人的此項權利:一是明確二審法院開庭審理案件的范圍,限制二審法院因事實不清問題發回原審法院重審的次數,確保被告人能夠獲得及時審判,並嚴格上訴不加刑原則的適用,禁止原審法院在二審法院發回重審時加重被告人的刑罰;二是明確啟動再審程序的理由,規定上級人民法院發回重審時,應當指定原審法院以外的其他同級法院進行審理;三是規定在死刑復核程序中,應當提訊被告人,聽取被告人的意見,如果辯護律師提取要求的,還要聽取律師的意見;四是針對特殊對象和特殊案件設置特別程序,如針對未成年人的特點,設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明確附條件不起訴程序的適用,並創立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怎麼看
「尊重與保障人權」關鍵在落實
「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不僅昭示著我國立法朝著民主與法制方向前進了一大步,也指明了我國刑事司法發展的趨勢和必然方向。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充分認識到,「法的生命在於實施」,「尊重與保障人權」入法還遠遠不夠,關鍵在於落實。只有將「尊重與保障人權」這一憲法原則和訴訟原則以及各種相關制度和規定貫徹落實到辦案過程中,才能真正促進刑事司法的文明與進步,實現對人權的尊重與保障,立法的進步意義也才能最終得以彰顯。
考慮到我國有「重打擊犯罪、輕保護人權」、「重實體公正,輕程序公正」的歷史遺留,雖然現今人們已經意識到正當程序對於實現司法公正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意識到尊重與保護包括被告人、被害人等在內的訴訟參與人的權利和利益是衡量一國刑事司法文明與民主的一個重要標示,但是要真正做到「打擊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並重」,不僅需要廣大司法人員轉變訴訟觀念和司法觀念,不斷提高司法能力和司法水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還需要在全社會培育並形成正確的法治理念和訴訟理念,切實提高廣大民眾的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而這一切的實現都必須假以時日,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安司法人員以及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和人權保障意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修改甚至摒棄之前的某些不符合司法規律和訴訟規律的做法,諸如「不問過程,只問結果」、「聯合辦案」等都屬於這種情形,切實尊重司法規律和訴訟規律,並嚴格按規律辦事,為「尊重與保障人權」創造良好的司法環境與社會環境。
『叄』 《關於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問題的決議》第十八條
第十八條 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貪污賄賂犯內罪,國家工作容人員的瀆職犯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二款就是檢察院立案偵查的。
『肆』 哪一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將尊重和保障人權明確寫入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憲法修正案修正的內容,不是刑事訴訟法修正的內容。專
中華人民共和屬國憲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主席團公布施行)
第二十四條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三款相應地改為第四款。
『伍』 刑事訴訟法中關於人權保障功能的例子
會矛盾糾紛日益復雜化、社會管理形勢嚴峻、國內外反動勢力干擾的情況專,如何牢固樹立屬「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過硬、公正廉潔、忠於黨和人民的高素質政法幹警隊伍,是政法系統面臨的重大挑戰。結合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我認為「忠誠、為民、公正、廉潔」是時代對政法幹警的嚴格要求,要結合雷鋒精神學習活動、背篼幹部學習活動,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永遠做黨和人民忠誠衛士,永遠忠於祖國,為祖國的繁榮而努力。
一、踐行忠誠要有責任心
當前,是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國內外反動勢力干擾的特殊時期,牢固樹立「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政法幹警核心價值觀,讓政法幹警思想堅定
『陸』 我國刑事訴訟法尊嚴和保障人權的正確解釋
你好,我國刑事訴訟法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正確解釋為,
一,刑事訴訟法是程專序法,是為追屬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而制定的法定程序;
二,依法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中,要堅持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
三,當處罰犯罪與保障人權之間產生沖突時,要以保障人權為第一位的理念(無罪推定,疑罪從無是體現),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個人也包括罪犯,憲法不權是善良公民的護身符,同時也是犯罪人的大憲章。
四,人民公安、檢察、法院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嚴格依據法定程序進行。
『柒』 )為什麼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很好地貫徹了尊重和保障人權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為刑事訴訟法進一步適應中國社會的改革開放的現實需要和法治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做出了積極努力。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了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基本任務,體現了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並重,是從《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後,又一部法律規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權,標志著我國人權保障的顯著進步。
2012年新通過的《刑事訴訟法》,不僅僅是將尊重與保障人權寫入了刑訴法總則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從證據制度、強制措施制度、辯護制度、偵查程序、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各個方面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相比舊刑訴法,新的刑訴法更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訴訟、刑事和解、違法所得沒收、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等特別程序,都彰顯了我國著力加強人權保障的立法宗旨,體現了建設平安法治中國中追求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相平衡的價值取向,雖然新的刑訴法在一些原則或者制度上還有一些欠缺之處,如無罪推定、司法審查、辯護制度等,都有需要或者可以完善的地方。但不管怎樣,新的刑訴法給了法律人太多的期待,相比舊的刑訴法,新刑訴法還是有很多的進步,也標志著我國在保障人權方面所做的努力,體現了我國法治朝著民主法治中國方向發展邁出了一個大的台階。
1、總則上,新刑訴法將尊重與保障人權寫入了刑訴法總則的第二條,彰顯了我國刑事制度中尊重與保障人權的法律地位。尊重與保障人權原則是一項從憲法中移植過來的基本法律原則,將該原則寫入刑訴法總則部分,不僅充分體現了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原則,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在保障人權上的顯著進步。不論是公安機關還是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活動中都必須嚴格遵循和貫徹執行這一憲法原則。為每個公民在刑事活動中提供了基本的人權保障,為法治中國打下了結實的基礎。
2、辯護制度上,將被告人委託辯護人的權利階段提前到偵查階段,規定了辯護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調查取證權,實現了與新《律師法》的基本銜接。除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案件外,律師憑借律師證、所函、委託書即可在偵查階段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需偵查機關批准,並會見過程不被監聽,完善了律師閱卷制度,將法律援助的范圍從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案件擴大到可能判處無期徒刑的案件。新刑訴法無論是從被告的辯護保障,還是律師的執業保障,還是法律援助制度的擴充,都進行了完善。不僅保證了控辯雙方的平衡,也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為尊重與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提供了辯護制度上的保障。
3、證據上,對證據的內涵、證據的種類進行了修正和補充,增加了辨認筆錄、偵查實驗筆錄、電子數據等新的證據形式,將「鑒定結論」改為「鑒定報告」,不僅是證據概念更加科學,而且也更加豐富了證據的種類,有助於查明案件事實,為保障人權提供了證據制度上的基礎保障。舉證責任上明確了控方的舉證責任,對「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進行了完善與細化,並引入了發達國家「排除合理懷疑」經驗。與此同時,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共同建造了防範刑訊逼供的一道屏障。完善了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與證人保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證人出庭作證、鑒定人出庭接受質詢的難題。新刑訴法在證據制度規定的顯著進步,為被告人的人權增添了新的保障。
4、在強制措施上,強化了取保候審措施的監管與執行,細化了保證金制度,強化公安機關執行力度與責任;完善了監視居住措施,賦予其不同於取保候審的適用條件;強化了審查批捕程序,規定了審查批捕的詢問犯罪嫌疑人程序和聽取辯護人意見程序以及檢察機關對於羈押必要性進行審查程序,細化了逮捕條件,對「發生社會危險,而有逮捕必要」情形進行了明確的列舉,為逮捕的實際適用提供了明確具體細化的依據;對拘留、逮捕的羈押場所,新的刑訴法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這些都是圍繞著尊重與保護人權而展開修改的,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在拘留、逮捕等偵查措施上了提供了人權保障。
5、在偵查程序上,完善了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規定,規定了訊問時全程錄音錄像制度,嚴格規定了訊問的時間、地點以及羈押的場所,規定了偵查結束前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制度,強化了檢察機關對偵查活動的監督,賦予了利害關系人對於違法偵查行為的申訴、控告的權利,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提供了偵查制度上的保障。
6、在審判程序上,新增加了開庭前的准備程序,聽取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與審判有關活動的意見;規定了訴訟中止制度;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限制了二審發回重審的次數,避免多次發回重審,影響訴訟效率;規定了死刑復核程序中訊問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內容。審判程序的改革,特別是限制二審發回重審的次數以及死刑復核中聽取辯護意見,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提供了審判程序上的相應保障,也標志人權保障在訴訟中朝著訴訟化的方向發展。
7、在執行程序上,增加了社區矯正的規定,對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增加社區矯正規定是新的刑訴法最大的亮點之一,對罪犯進行社區矯正,讓罪犯能充分的改過自新,很快的重新融入社會,不再犯罪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是尊重和保障罪犯人權的充分體現。
8、在特別程序上,新的刑訴法專門單設一篇,規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反所得的沒收程序,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四種特別程序,特別是未成年犯罪的檔案封存制度,都體現了新刑訴法在對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提供了特別的保障。
新的刑事訴訟法雖然對訴訟程序等進行大量的修改,規定了非法證據的排除規則,擴大了辯護權的范圍,強化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保障,但同時也規定了指定地點監視居住,賦予了偵查人員法定的技術偵查、秘密偵查手段以及相關措施缺乏救濟等富有爭議性的規定,這也顯示了我國法律制度在犯罪控制與人權保障之間的平衡,不可否認,新的刑訴法雖有不足,但從尊重和保障人權上看,新刑訴法具有非常大的進步,為我國刑事訴訟程序進一步朝著文明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道路前進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
『捌』 為什麼說刑訴法的原則應該是保障人權,而不是打擊犯罪
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程序法的作用主要是為了保障實體法在實現過程中的程回序正當性。刑法的目的是打答擊犯罪,在沒有經過法院認定前,犯罪嫌疑人是應該得到公正的待遇的,他享有一個自由人應該享有的權利。如果程序法不來維護其人權,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受到其他的因素影響,致使法律的本質受損。再者,即使是罪犯,其部分人權也是完全享有的。
『玖』 談談如何切實貫徹執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實現《刑事訴訟法》所增加規定的「尊重和保障人權」。
是。
下面的刑事訴訟法規定:
第二十條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的法專院:
(一)反革命屬案件,危害國家安全案件;
(B)有可能被判處終身監禁或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C)犯下的罪行的外國人的刑事案件。
『拾』 刑事訴訟法是從哪些制度和規則實在對人權的保障的,它是如何實現的
一是將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得以進一步彰顯和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規定的重要原則。刑事訴訟法在程序設置和具體規定中都貫徹了這一憲法原則,這一原則寫入刑事訴訟法,將更有利於這一憲法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貫徹落實;體現了我國司法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體現了我國對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視。二是強制措施適用條件的嚴格設定。強制措施對於及時、准確查明犯罪事實,防止行為人再次犯罪和危害社會,保障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但又涉及公民人身權利的剝奪和限制涉及人權保護。刑事訴訟法對強制措施的規定,既考慮了司法實踐中懲治犯罪的需要,又體現了對公民權利的保護。如明確了逮捕條件和審查批准程序;明確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程序;對監視居住進行適當限制;完善取保候審和監視居住應當遵守的規定;採取強制措施應當通知家屬;明確檢察院對羈押進行必要性審查。三是保障辯護權的行使。明確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委託辯護人;明確辯護律師會見程序;擴大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四是嚴禁刑訊逼供。規定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如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明確非法證據排除的范圍、證明責任、審查程序和救濟途徑等。五是在審判程序中,明確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提高庭審質量;規定簡易程序要經過被告人同意,公訴人要出庭;明確二審開庭審理案件的范圍等,強化被告人接受公正審判的權利。六是在死刑復核程序中,明確規定應當訊問被告人,對進一步慎重適用死刑,化解死刑犯的恩怨,具有重要意義;規定檢察院可以對死刑復核提出意見,對保障死刑的正確適用和死囚的人權也有幫助。七是在特別程序中,細化對未成年被告人合法權利的保障;明確了被害人刑事和解的自願原則,強化了對特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權利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