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
1. 行政法第六十六條之規定和行政法問題若干解釋九十三條之規定是什麼
你急也該把問題說清楚啊,是《行政訴訟法》吧?害人查法條!
行政專訴訟法:
第六十六條 公民、法屬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在法定期限內不提起訴訟又不履行的,行政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者依法強制執行。
最高法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後,應當在30日內由行政審判庭組成合議庭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並就是否准予強制執行作出裁定;需要採取強制執行措施的,由本院負責強制執行非訴行政行為的機構執行。
另: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解釋」第93條有關行政機關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作出裁定期間的規定,未區分特別情形下適用的具體期限,這與明年1月1日起即將施行的《行政強製法》中有關稍有出入。
2. 行政訴訟第63條第一款第十四項
你找來的是這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000年03月10日
(1999年11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88次會議通過)
法釋〔2000〕8號
第六十三條裁定適用於下列范圍:
(一)不予受理;
(二)駁回起訴;
(三)管轄異議;
(四)終結訴訟;
(五)中止訴訟;
(六)移送或者指定管轄;
(七)訴訟期間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或者駁回停止執行的申請;
(八)財產保全;
(九)先予執行;
(十)准許或者不準許撤訴;
(十一)補正裁判文書中的筆誤;
(十二)中止或者終結執行;
(十三)提審、指令再審或者發回重審;
(十四)准許或者不準許執行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
3. 行政訴訟法63條第一款十四項
第63條只來有3款,沒有項。
第自六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地方性法規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並以該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依據。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規章。
4. 舊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的第六十三條 第十五款
就是個兜底條款啊,類似於「等」的意思。
5. 行政訴訟法第39條和46條
你說的39條是過去的《行政訴訟法》已經廢止,現在是46條。比如說公安局對你罰回款答,自你接到處罰決定之日起6個月內起訴,逾期,法院不再受理
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九條 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
第四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不動產提起訴訟的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超過五年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6.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三條第一款第(十一)項之規定
您好,新的行政法司法解釋總共只有二十七條,沒有第六十三條。
7.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三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六十三條機動車在道路上臨時停車,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在設有禁停標志、標線的路段,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人行道之間設有隔離設施的路段以及人行橫道、施工地段,不得停車;
(二)交叉路口、鐵路道口、急彎路、寬度不足4米的窄路、橋梁、陡坡、隧道以及距離上述地點50米以內的路段,不得停車;
(三)公共汽車站、急救站、加油站、消防栓或者消防隊(站)門前以及距離上述地點30米以內的路段,除使用上述設施的以外,不得停車;
(四)車輛停穩前不得開車門和上下人員,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
(五)路邊停車應當緊靠道路右側,機動車駕駛人不得離車,上下人員或者裝卸物品後,立即駛離;
(六)城市公共汽車不得在站點以外的路段停車上下乘客。
本條是有關違反車輛停放的規定。若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條例第六十三條,則罰款,各地方罰款幅度可能不一致,但罰款額度都在20-200元之間。
(7)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三條擴展閱讀:
首先值勤民警在查獲該違法行為時,使用技術取證設備記錄當事人交通違法事實,然後填寫《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處理通知書》並放置於違法車輛前車窗上,告知其在規定時限內(15日)到指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接受處理。
涉及交通違法的機動車車主或者駕駛人、管理人(以下簡稱當事人)到指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以下簡稱「交管部門」)查看相關交通違法記錄資料,並作出陳述和申辯;
交管部門依據相關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進行口頭告知其違法行為的基本事實、擬作出的行政處罰、依據及其依法享有的權利(在聽取陳述和申辯後,若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交管部門將採納),製作簡易程序處罰決定書;告知當事人在15日內到指定的代收機構繳納罰款。當事人繳納罰款後,該違法行為處理完畢。
對處罰有異議的,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在60日內向市交通警察支隊申請行政復議,或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在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復議、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
8. 行政訴訟法全文
第六章 起訴和受理
第七章 審理和判決
第八章 執 行
第九章 侵權賠償責任
第十章 涉外行政訴訟
第十一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三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四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七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八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九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二章 受案范圍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的訴訟: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第三章 管 轄
第十三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四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
(一)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
(二)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三)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第十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第十七條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八條 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十九條 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時,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不得自行移送。
第二十二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十三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判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也可以把自己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移交下級人民法院審判。
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
第四章 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 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
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3條11項
第六抄十三條裁定適用於下列范圍:
(一)不予受理;
(二)駁回起訴;
(三)管轄異議;
(四)終結訴訟;
(五)中止訴訟;
(六)移送或者指定管轄;
(七)訴訟期間停止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或者駁回停止執行的申請;
(八)財產保全;
(九)先予執行;
(十)准許或者不準許撤訴;
(十一)補正裁判文書中的筆誤;
(十二)中止或者終結執行;
(十三)提審、指令再審或者發回重審;
(十四)准許或者不準許執行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
(十五)其他需要裁定的事項。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第三項規定
首先來看一下法條原文:
第六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是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
這一條是對於上訴案件的規定。要理解這條法規,要結合第六條的規定來看。
第六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我國訴訟法體系是用兩審終審制,這一制度不只是在行政訴訟法,在刑事、民事訴訟中都在採用。行政訴訟尖第六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的情形,和第一第二款的區別就在於認定事實是否清楚,在認定事實清楚的情形下,適用前兩款規定。在「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這是案件實體方面;「或者由於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這是程序方面。在這兩種情形下,上級法院「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就是說上級法院對這兩種情況可以有兩種處理方式發回重審或直接改判,至於採用哪一種,上級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審判資源決定。
如果是上級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這個判決或裁定就是第二審判決或裁定,是終審判決或裁定,不能再上訴。如對此不服,只能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來申訴。
如果是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那就是重新進行第一審程序,重審的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