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發布時間: 2020-12-19 15:37:57

1.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A,促進就業的原則B

以下僅供參考:
(一)平等原則

(二)合同自由原則

(三)傾斜保護原則. 傾斜保護原則在於彌補平等原則的不足,並通過矯正勞動關系事實上的不平等而實現法律的公平價值。

(四)工資續付原則.勞動者即使未提供勞務給付,但在一定條件下其對僱主的工資請求權仍存在,此時對僱主而言,即存在工資續付義務。

(五)勞動義務不得強制原則

(六)危險責任僱主承擔原則
或者:
相關法律依據: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對合同關系的本質和規律進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貫穿於合同法始終的根本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三條: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平等原則)

第四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自願原則)

第五條: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原則)

第六條: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

第七條: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序良俗原則和合同原則)

平等原則: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決定了民法的根本原則是平等原則。
含義:(1)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平等;(2)民事主體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3)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受法律的平等保護;(4)民事主體的民事責任平等。

自願原則是指:自願原則又稱為意思自治原則,是指民事主體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斷,自主參與民事活動,管理自己的私人事務,不受國家權力和其他民事主體的非法干預。

公平原則:公平原則包含了等價有償的意思,即在民事活動中,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外,當事人取得他人財產利益應向他方給付相應的對價。

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中應誠實可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

保護公序良俗原則是指:民事主體的行為應當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風俗,不得違反國家的公共秩序和社會的一般道德

合同自由原則 合同爭議原則 鼓勵交易原則為合同法的原則

2.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包括以下內容:
1、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
2、保護勞動專者合法權益屬的原則;
3、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勞動法》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3. 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哪些基本原則

我國《勞動法》規定了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四個,即:
(1)公民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的原則。
(2)按勞分配原則。
(3)男女平等原則。
(4)勞動者民主管理原則

4. 簡述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幾項

勞動關系協調的合同化原則;
勞動條件的基準化原則;
勞動者保障的社會化原則;

5. 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內容是

一、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1、基本原則
勞動既是權利又是義務的原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2、勞動是公民的權利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3、勞動是公民的義務
這是勞動尚未普遍成為人們生活第一的現實和社會主義固有的反剝削性質所引申出的要求。
4、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原則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5、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原則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二、勞動法辭退怎麼賠償
1、用人單位與你解除勞動關系,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的,你沒有《勞動合同法》三十九條規定的情形,可以認定該用人單位行為屬於《勞動合同法》八十七條規定的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情形,應該支付你賠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2個月的本人工資;
2、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十九條規定情形與你解除勞動關系的,其中符合《勞動合同法》四十六條規定的,應該支付你經濟補償金,即每工作一年支付你一個月本人工資;
3、你存在《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的情況,用人單位與你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支付任何經濟補償金,也不需要提前通知你。
三、勞動法試用期規定
一、限定能夠約定試用期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最短期限。並且在勞動法規定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的基礎上,根據勞動合同期限的長短,將試用期細化。具體規定是:
勞動合同期限在三個月以上的,可以約定試用期。也就是說,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能夠約定試用期的最低起點是三個月。
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
這是針對用人單位不分情況,一律將試用期約定為六個月,勞動合同法的具體措施。

6.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1、勞動法基本原則是指勞動法所包括的,並在調整勞動關系以內及密切相關的社會關系時所容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是整個勞動法部門的原則。
2、與基本原則的特點相適應,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來對基本原則進行規定。憲法是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法律淵源。憲法與部門法是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勞動法也和其他部門法一樣,必須以我國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為依據。

7. 試述我國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勞動法基本原則是指勞動法所包括的,並在調整勞動關系以及密切相關的社會關系時所必須遵循的指導思想,是整個勞動法部門的原則。
可以將勞動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概括為: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保護勞動者的原則。
(一)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是我國憲法總綱第六條規定。這一原則體現生產和分配的統一,具有豐富的內涵。
「各盡所能」是「按勞分配」的前提,調整生產過程中的社會關系。首先,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可以「盡其所能」。對於尚未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用人單位,從而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進行具體的結合;對已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來說,為本人、也為社會勞動,勞動既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公民的義務。其次,對用人單位來說,應該不斷改進勞動組織,調整和改善勞動者的分工和協作形式,使勞動者的「所能」盡量地發揮。最後,對國家來說,社會主義國家應該鼓勵和保障勞動者「盡其所能」。
「按勞分配」是調整分配過程中社會關系的原則,它要求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量(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工資制度的改革,將使國家從直接控制轉向間接控制。企業有了經營自主權,集中化決策向分散發展。由於經營情況、設備條件、自然環境等不同,造成企業間經濟效益不同,不可能實行按勞分配。企業間只能按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市場聯系起來。按分配只能在企業范圍內實行。按勞分配的實現要受價值規律的制約,按勞分配的量是價值規律作用的結果,價值規律通過商品價值與價格的波動,決定著按勞分配的實現程度。如果市場上供求平衡,商品價格與價值相符,按勞分配就能正常地實現;如果供求不平衡,價格高於或低於價值,按勞分配就可能超額實現或者不能充分得到實現。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分配依據的勞動量,不能是個別勞動量,而應該是以企業實現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為依據,而且按勞分配是從整個社會的長期趨勢來說的。
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財產關系屬性和平等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我國的勞動關系作為一種財產關系是一種等量勞動相交換,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相交換的關系。勞動力是勞動者賴以謀生的手段,也是其交換消費資料的財產。然而勞動力是一種蘊含在勞動者體內的非對象化的因素,它是不能計量的,因此也無法直接按勞動力分配。只有「各盡所能」,讓勞動者實際發揮,作為勞動表現出來,才成為可以計算的依據。「按勞分配」正是根據勞動力實際發揮的狀況進行分配。這種以勞動力的實現程度作為分配尺度,比較好的體現了勞動關系在建立時所具有的那種平等的特徵和財產的屬性。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等量勞動相交換或等價有償原則。
(二)保護勞動者原則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我國憲法第二章「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中一系列規定體現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開宗明義,在第一條中就明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在我國,「保護勞動者原則」主要是通過提供勞動者的就業機會或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健康和安全,防止過度勞動的傷害,在勞動者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時給予物質幫助來實現的。勞動立法既要維護用人單位的經營權,也要維護勞動力的所有權。而在維護雙方當事人合法權益時,依據「保護勞動者原則」,有必要在立法時有所傾斜,把保護的重點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
「保護勞動者原則」是由勞動關系所具有人身關系的屬性和隸屬關系的特徵所決定的。作為一種人身關系,勞動者是勞動力的物質載體,兩者不可須臾分開。然而兩者又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勞動力的過度使用會損害勞動者的健康;勞動力在不安全狀況下使用又可能危及勞動者的生命。當著勞動力由勞動者本人來支配時,矛盾並不突出,而當著勞動力的所有和勞動力的支配在一定條件下分離之後,由於用人單位掌握了勞動力的支配權,形成了帶有從屬性質的縱向關系,可能會導致權利、義務的失當,出現損害勞動者權益的情況,從而危及勞動者的健康和生命。可見,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並不完全相等,勞動者處在一個相對較弱的地位,因此勞動法應將保護的重心放在勞動者這一方面。「保護勞動者原則」也可以說是勞動領域中的保護弱者原則。

8. 勞動法的基本原則

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公民都有從事勞動的同等的權利:
(1)對公民來說意味有就業權和擇業權在內的勞動權;
(2)有權依法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職業和用工單位;
(3)有權利用國家和社會所提供的各種就業保障條件,以提高就業能力和增加就業機會。對企業來說意味著平等地錄用符合條件的職工,加強提供失業保險,就業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的職責。對國家來說,應當為公民實現勞動權提供必要的保障。 (1)偏重保護和優先保護:勞動法在對勞動關系雙方都給予保護的同時,偏重於保護處於弱者的地位的勞動者,適當體現勞動者的權利本位和用人單位的義務本位,勞動法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
(2)平等保護:全體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各類勞動者的平等保護,特殊勞動者群體的特殊保護;
(3)全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論它存在於勞動關系的締結前、締結後或是終結後都應納入保護范圍之內;
(4)基本保護:對勞動者的最低限度保護,也就是對勞動者基本權益的保護。 (1)雙重價值取向:配置是否合理的標準是能否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雙重價值取向,勞動法的任務在於,對勞動力資源的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進行規范;
(2)勞動力資源宏觀配置:即社會勞動力在全社會范圍內各個用人單位之間的配置;
(3)勞動力資源的微觀配置:處理好勞動者利益和勞動效率的關系。

熱點內容
司法局三下鄉 發布:2025-01-18 09:44:41 瀏覽:370
堅持統一立法 發布:2025-01-18 09:35:30 瀏覽:236
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有哪些 發布:2025-01-18 09:31:40 瀏覽:362
司法考試主觀題題型 發布:2025-01-18 09:13:25 瀏覽:816
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8 08:36:27 瀏覽:777
中國古代經濟法判例 發布:2025-01-18 08:20:17 瀏覽:732
公司瞞報收入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08:00:38 瀏覽:602
15年中級經濟法講義 發布:2025-01-18 07:09:07 瀏覽:878
經濟法是屬於政治嗎 發布:2025-01-18 06:19:31 瀏覽:69
行政法法不溯及既往概念 發布:2025-01-18 06:16:35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