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淵源

行政法淵源

發布時間: 2020-12-19 16:58:59

⑴ 我國行政法一般淵源包括

1.憲法
2.法律(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一般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
3.行政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而規章的制定主體是國務院部委和一定層級的地方人民政府。
4.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效力只限於相應的行政區域內
5.法律解釋
6.國際條約(很少,但是地位很高)

⑵ 什麼是行政法的淵源

行政法的淵源就來是指行政法自規范和原則的表現形式,亦即行政法規范和原則的載體。一般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殊淵源有法律解釋,國際條約、慣例。其中,法律解釋是指有權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地方解釋。

⑶ 以下哪些是行政法的法律淵源

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可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4)地方性回法規,地方規答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可分為:(1)法律解釋;(2)其他規范性文件;(3)國際條約、慣例

⑷ 行政法各法律淵源之間如果有抵觸或者沖突,應該如何處理

基本抄法律和普通法律發生沖突,以基本法律為准;法律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以法律為准;行政法規和規章發生沖突,以行政法規為准;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發生沖突,報國務院裁決;地方性法規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如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應當適用行政法規,則以行政法規為准;特別行政區方面,變通規定優於法律;最難區分的可能就是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了。這個先由國務院來裁決,如果裁決為部門規章,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來最終裁決。
行政法規范沖突實際上就是法律規范沖突具體到行政法規范領域的特殊表現類型。因此,明確行政法規范沖突的內涵的首要前提,就是明確行政法規范的含義。廣義的行政法規范,是民事法規范、刑事法規范的對應概念,指的是一切行政法淵源的總和,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規章以及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等。而基於論證重點的選擇,本文所指的行政法規范則主要採用較為純粹的狹義理解,即主要涉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以及其他的國務院規范性文件。

⑸ 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淵源之一對嗎

是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內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在我國的法律規范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僅次於憲法,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行容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⑹ 行政法的淵源有哪些

行政法的淵源很多,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兩大類。行政法的一版般淵源,是 指國家權力機關權或行政機關各自製定的規范性文件;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則是指有關行政法 規范和原則的法律解釋,及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共同制定的 規范性文件。行政法的這兩種淵源有一定區別,前者是主流,後者則是輔助性的。

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按照制定主體、效力層次、制定程序的差別,可分為下述幾種形式 :

1

⑺ 行政法淵源能否作為法院法律適用的依據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項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在共同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立法先行。法治語境下行政執法是指行政主體依法行使法定職權、履行法定職責,實現行政目標的活動總稱,也即行政主體將法律的意志加以實現的過程,具體表現為依法律授權而為的行政檢查、行政強制、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行政行為。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要有法律依據並受法律規范制約當為行政執法的實質要義之所在。那麼,行政執法的依據應當包括哪些呢?除了法律、法規、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之外,由於立法的不明確,實踐中鮮見有行政主體將法律解釋梳理為執法依據的,近些年在具體的法律適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操作上的問題,比如包括司法解釋在內的法律解釋能否成為行政執法的依據?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如何對待行政解釋?同部門法律解釋或不同部門的法律解釋之間出現沖突如何處理?本文試圖釐清前述困惑,以明晰認識,期冀略有指導實踐之效益。

一、法律解釋作為行政執法依據的理論考量

(一)法律解釋能否成為行政執法依據的理論困惑

在大多數西方國家,法律的制定、執行、適用,分別交由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具體行使。三者只能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職權,不得超越職權、侵犯其他權力領域。在許多西方國家中,法律解釋權主要歸屬於法院或法官,因此,法律解釋主要是指司法解釋,是法院或法官在具體案件中對法律所作的解釋,按照「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則,個案中的司法解釋對下級法院今後的具體案件審理具有拘束力,形成「法官造法」的效果。行政機關執行的是議會(國會)制定的法律文件,而非司法解釋。關於法院行使司法解釋權是否屬於司法權對立法權的侵犯,在解釋史上很早就存有爭論。從古羅馬開始,法律解釋的發展道路基本上是沿著由立法禁止法官解釋法律再到立法授權法官解釋法律前進的。[1]至今,兩大法系中,司法解釋成為了最重要或最主要的法律解釋,甚至在英美法系中,司法解釋就是直接代表了其所稱的法律解釋。我國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這兩家最高級別的司法機關對法律具體適用問題有權進行解釋,我們將其稱為司法解釋。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司法解釋在性質上是一種能夠重復適用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抽象解釋,它不同於國外的具體個案解釋,這種抽象解釋在許多情形下是對法律的進一步明確界限,很大程度上屬於立法的邊界。從這個意義上講,司法權存在侵犯立法權的嫌疑。在缺失明確「糾偏」制度的情況下,行政機關為執法當如何選擇執法依據難免處於為難境地。

至於其他兩種法律解釋,首先來看立法解釋,從權力分工的角度看,立法者只是向社會輸入法律文本,解釋法律不是立法者的事情,而是司法者或執法者的工作。立法者以解釋的名義發布文件,但本質仍屬於立法。既然如此,立法者就不應當具有立法解釋權,立、改、廢才是立法機關的本職,立法者完全可以通過修法來達到立法解釋的目的。其次再來看行政解釋,權力分立原則在本質上也同樣要求法律解釋權不能交由行政機關來行使,否則,法律解釋權一旦擴大配置,將會給我國的行政管理活動帶來兩大問題:第一,這意味著行政機關可以自行實施行政管理活動而無須考慮立法機關的意志;第二,還意味著行政機關受司法機關的監督將成為一句空話。[2]

我國現有的法律解釋體制,盡管有其存在的價值和依據,但體制的架構確實存在法理中無法迴避的困境和不足。至於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能否成為行政執法的依據確實是一個極其復雜且大費思量的問題。首先,對立法解釋而言,我們一方面強調其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立法解釋在實踐中卻很少見,常被應用解釋所侵犯,致使其在理論上雖可作為行政執法的依據,但因其數量不夠,對行政執法的作用甚少;其次,對行政解釋而言,一方面存有前已述及的缺陷,另一方面,部分行政解釋程序簡單,儼然行政主體內部的抽象行政行為,與依法行政中的「法」不可同日而語,行政解釋作為行政執法的依據仍存在可爭論的焦點;再者,對司法解釋而言,雖已成為兩大法系中最重要、最主要、最具權威的法律解釋,但能否作為行政執法的依據,仍是一個需要認真探討的問題。綜觀我國的法律解釋機制,從權力的分立與制衡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存在各種困惑與邏輯不足,嚴重影響著我國行政執法主體之執法依據的范圍圈定。

(二)法律解釋能夠作為行政執法依據的理論支撐

近代國家學說認為,國家權力的存在是為了維護公民的權利。[3]如何保障、制約國家權力,使之一如既往地維護公民的權利,成為先賢們思考解決的問題。在最初英國思想家洛克的「三權分立」思想基礎之上,法國孟德斯鳩進一步將其完善並發揚光大,創設出三權分立學說,對西方國家憲政制度的創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按照「三權分立」學說,整個國家權力被劃分為三部分,即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三項權力分別由議會、法院和政府行使,三個機關之間相互分工、相互制約。孟德斯鳩主張,必須強調權力之間的分工制衡,用權力制約權力來達到防止權力濫用的目的,如若立法權與行政權相結合,則自由不再,同樣道理,如若司法權不能在立法權與行政權面前保持獨立,則自由也不再。假設司法權與立法權集中於一人或一個機關手中,專斷的權力就將凌駕於公民的生命與自由之上,這是因為法官自己成了立法者。最嚴重的一種情況則是一個國家如若法律制定權、公共決議執行權、私人犯罪裁判或者爭訟權也交由同一個人或者機關行使,那麼這個國家一切便都完了。[4]我國雖不是實行三權分立制度,但權力分工制約思想是必須體現的。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其他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在人民代表大會的基礎上產生,對其負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使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法律意志;國家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據法審判。關於法律解釋的性質,理論界一直存在著「是一種權力還是一種方法」的爭議,作為在具體的法律適用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法律解釋是從屬於上述立法、司法和行政活動的。因此,在國家權力三權劃分的意義上,主流觀點將法律解釋視為一種具有附屬性質的隱性權力,法律解釋權也並非一種獨立的權力類別。據此,可以得出法律解釋能夠作為行政執法依據的第一個理論支撐,法律解釋如果具有國家權力的屬性,那麼它就具有了能夠成為法律依據的先決條件。在我國目前的法律解釋體制下,按照「誰制定,誰解釋」的運行規則,法律解釋的主體必然與三種權力緊密相連並且附屬於特定權力主體自身的許可權,法律解釋權在權力屬性上當然地具有延伸意義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性質,適用法律解釋的過程便是三種權力運行的結果。對於立法解釋與行政解釋而言,它們成為行政執法的依據毫無問題,對於司法解釋而言,盡管情況復雜,但從三大國家權力的職責分工來講,作為在行政法律適用過程中用來調適法律關系重歸平衡的司法權,具有終局裁決的效力,當然也對前置的行政權力具有約束性。基於此,法律解釋本身所擁有的權力延伸屬性決定了其能夠成為執法依據的前提條件。

另外,按照法律解釋的主體和效力不同,廣義上可以將法律解釋劃分為正式解釋(有權解釋)與非正式解釋(無權解釋)兩種,區別二者的標准在於看其是否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通常我們採用的是狹義的觀點,法律解釋即指的是有權解釋,必須是有權主體依據有關許可權對法律的具體適用進行的解釋。據此可以引申出法律解釋能夠作為行政執法依據的第二個理論支撐,從行政法的淵源進行考察,行政法淵源作為行政法律規范的具體表現形式和載體,如果一個法律文件能夠作為行政法淵源,對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執法行為產生普遍約束力,那麼它必然也能夠成為行政執法的法律依據,對行政執法機關產生拘束力,行政機關必須依據法律的規定實施行政行為。行政法學界的通說認為法律解釋是行政法的法律淵源之一,認為一般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特殊淵源有法律解釋、國際條約、慣例等。按照解釋的主體不同,又可以將法律解釋做出立法解釋和應用解釋兩種區分,在應用解釋之下再做出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之分。[5]上文已經分析,法律解釋本身所擁有的權力延伸屬性決定了這些有權解釋均具有國家意志性、強制性、普遍性和規范性等作為法律淵源的這些基本特徵。另外,通過1981年《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以及其後一系列法律文件,在立法上也進一步對法律解釋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這一內容予以明確化。受我國現有法律解釋體制的影響,盡管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在法律解釋體系中存在著效力高低不同、法定拘束力強度不同以及適用人員、事項范圍不同的問題,但是法律解釋本身作為行政法淵源所具有的法律效力或一定的法律效力卻是釐清其能否成為行政執法依據的重要理論支撐。法律解釋作為行政法淵源之一,具有法律約束力,能夠成為行政執法的法律依據亦是應然。

基於以上分析,盡管法律解釋作為行政執法依據確實存在著源自法理上的障礙,但是從其作為國家隱性權力的基本屬性、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淵源之一等支撐來看,法律解釋在理論上是當然並且必然能夠作為行政執法的法律依據。除了法理上的支持,法律解釋作為行政執法依據還存有現實的需要,並且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不僅能夠明確行政機關的執法依據,為行政機關落實、完善國務院「三定規定」提供理論支持,有助於行政機關科學梳理行政執法依據,進一步明確各單位權責,合理配置行政職權;而且便於行政主體身份的確認,明確行政訴訟被告資格,滿足實際部門和群眾對行政行為進行准確及時監督的需要,完善法律解釋機制,進而推動行政法學的發展;最終推動我國法治建設,完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規范體系,為法制的統一提供保障,實現依法行政。

⑻ 行政法淵源有哪些行政法淵源之間的基本效力關系是什麼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發生沖突,以基本法律為准;法律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以法律為准;行政法規和規章發生沖突,以行政法規為准;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發生沖突,報國務院裁決;地方性法規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如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應當適用行政法規,則以行政法規為准;特別行政區方面,變通規定優於法律;最難區分的可能就是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了。這個先由國務院來裁決,如果裁決為部門規章,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來最終裁決。

行政法規范沖突實際上就是法律規范沖突具體到行政法規范領域的特殊表現類型。因此,明確行政法規范沖突的內涵的首要前提,就是明確行政法規范的含義。廣義的行政法規范,是民事法規范、刑事法規范的對應概念,指的是一切行政法淵源的總和,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規章以及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等。而基於論證重點的選擇,本文所指的行政法規范則主要採用較為純粹的狹義理解,即主要涉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以及其他的國務院規范性文件。
行政法淵源有單一式和混合式兩種。所謂單一式就是一個規范主要是某一部門法的內容,那麼我們說這個規范就是這一部門法的單一式淵源,如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混合式是指一部法律內容涉及多個部門法。

⑼ 行政法的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是什麼意思啊

一般淵源,是所有部門法都共有的淵源,,特殊淵源則是有的部門法有,有的沒有。

我國行政法的一般淵源可分為: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與部門規章;

4、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 。

行政法的特殊淵源可分為:

1、法律解釋;

2、其他規范性文件;

3、國際條約、慣例。

說得通俗點:

一般淵源是,我有的你也有;特殊淵源是,我有的你不一定有,所以才特殊 。例如有些小的部門法,是沒有司法解釋。

擴展材料: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合法行政原則。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我國的合法行政原則包括行政機關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2、合理行政原則。主要含義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理性基礎,禁止行政主體的武斷專橫和隨意。最低限度的理性,是行政行為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3、程序正當原則。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子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第二,公眾參與原則;第三,迴避原則。

4、高效便民原則。一是行政效率原則,二是便利當事人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它又分為實體性基本原則和程序性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依法行政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越權無效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

⑽ 行政法的淵源主要有哪些

行政法的淵源包括一般淵源與特殊淵源。一般淵源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特殊淵源有司法解釋、其他規范性文件、國際條約和慣例。

熱點內容
職業道德自查自糾 發布:2025-01-18 15:33:54 瀏覽:125
環境政策法規 發布:2025-01-18 15:32:32 瀏覽:642
法律概念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18 14:58:08 瀏覽:840
公司法律風險解決方案 發布:2025-01-18 14:45:04 瀏覽:605
兩項新民法 發布:2025-01-18 13:43:27 瀏覽:491
民法115條 發布:2025-01-18 13:40:23 瀏覽:128
人民法院錯案追究 發布:2025-01-18 13:21:33 瀏覽:81
治安處罰條例新 發布:2025-01-18 12:48:20 瀏覽:573
佔用紅樹林保護區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8 12:14:06 瀏覽:15
北京刑事沒輸過律師 發布:2025-01-18 12:09:11 瀏覽: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