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249
① 如何理解最高法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49條
第二百四十九條 審理附帶民事訴訟的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如果第一審專判決的屬刑事部分並無不當,第二審人民法院只需就附帶民事訴訟部分作出處理。如果第一審判決附帶民事部分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應當以刑事附帶民事裁定維持原判,駁回上訴、抗訴。
就是說你對刑事附帶民事案件的民事部分不服,當事人提起上訴或檢察院提起抗訴的,法院應該就全案審查一遍,不僅僅審查民事部分,也要審查刑事部分。
——這就是刑事上訴審中的「全面審查原則」,不僅適用於一般的刑事上訴,也適用於刑訴中附帶的民事訴訟部分。
② 刑事訴訟法論文 胡某、顧某、姜某因搶劫罪分別被縣法院判處有期徒刑8年、7年、5年。一審宣判後,胡某向市
你這個情況應該是共同搶劫吧?因為時間較短,給你個大致參考,你可以拓展,加一點理論依據,抄一些書上的相關只知識。
(1)市中級法院辦理此案時存在訴訟程序上的錯誤:
首先是一審法院在判決書送達三被告的次日將被告顧某、姜某交付執行是錯誤的,應當等到法律判決生效以後才能交付執行;
其次,二審法院單獨審理胡某不合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48條規定,共同犯罪案件,如果提出上訴的被告人死亡,其他被告人沒有提出上訴,第二審人民法院仍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
第三,市中級法院對全案宣告終止審理的做法不對。按照以上第248條規定,死亡的被告人不構成犯罪的,應當宣告無罪;審查後認為構成犯罪的,應當宣布終止審理。對其他同案被告人仍應當作出判決或者裁定。所以,本案二審法院應當認定胡某無罪。
(2)二審法院對上訴人上訴的一審案件審理結束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
(三)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可以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48、249、260--273條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第46條的規定。
③ 醉酒駕駛逃逸,致兩人嚴重傷殘,酒精249可以取保嗎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只要符合條件就可以辦理取保候審。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第三條「交通運輸肇事後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第四條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傷五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六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六十萬元以上的。
第五條「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交通肇事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
第六條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後為逃避法律追究,將被害人帶離事故現場後隱藏或者遺棄,致使被害人無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應當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
第七條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者機動車輛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章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規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第八條在實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內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和本解釋的有關規定辦理。
在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圍外,駕駛機動車輛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傷亡或者致使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二百三十三條等規定定罪處罰。
第九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三十萬元至六十萬元、六十萬元至一百萬元的幅度內,確定本地區執行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條第(三)項的起點數額標准,並報最高人民法院
④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9條是什麼規定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9條的規定是:
在訴訟中,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轉移的,不影響當事人的訴訟主體資格和訴訟地位。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對受讓人具有拘束力。
受讓人申請以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許。受讓人申請替代當事人承擔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准許;不予准許的,可以追加其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這體現了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恆定原則。
⑤ 韓國三大懸案分別是什麼
從人人上找的,我只是知道一個,原來看過《殺人回憶》
1、華城連環殺人案: 80年代中後期令韓國陷入一片恐慌的華城連環殺人案隨著上訴時效終結,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殺人回憶」。
華城連環殺人案是從1986年9月15日到1991年4月3日在京畿華城市泰安一帶發生的婦女強奸殺人案。在4年零7月內罪犯作案10次。截止到2日,第十起事件的上訴時效(15年)宣告終結。即使今後抓到罪犯,也不能判刑。警方只抓到了與連環殺人案無關的第八起事件(1988年9月)的罪犯。
第十起事件的受害者是權某(69歲,女)。1991年4月3日下午9時左右,在東灘面盤松里荒山上發現了遭到暴行的權某的屍體。當時,權某的脖子上纏著長統襪。此後,殺人案再也沒有發生,罪犯仍是個謎。連環殺人案的受害者都被勒死,行凶工具是長統襪、襪子等受害者的衣物。而且從受害女性的陰部發現了各種異物,令國民為之震驚。
根據前五起案件中收集到的兇手的精液、血液、毛發等,確定兇手的血型為B型。據距離第四起事件發生半個月前遭到性暴力後,勉強逃出來的受害者提供的口供,兇手的年齡大約在20多歲,身高165~170厘米,身材偏胖。對兇手的全部資料只有這些。國立科學調查研究所保留了當時在現場採收集的兇手的遺傳因子。如果今後抓到嫌疑犯,就可以進行確認。警方說:「從殘忍、紊亂的手法看,可能是犯罪時沒有罪責感,反而享受殺人的『精神病患者(psychopath)』所為。」
這起案件是有史以來警方動員人數最多的事件。警方先後投入了205萬名警察,嫌疑犯和證人達到21280人。40116人接受了指紋鑒定。另有570人和180人分別接受了遺傳基因(DNA)鑒定和毛發鑒定。調查記錄裝滿了5個大塑料袋。警方和檢察機關決定,與上訴時效終結一年後銷毀所有記錄的其他事件不同,永久保留該記錄。這是考慮到事件的重大性和國民的關注程度,為了上訴時效結束後也能查明真相。該事件還成為迫使警方盡快引入科學調查方法的契機。在第八起事件中首次採用了毛發中子分析法。第九起和第十起案件委託日本對兇手的精液進行了DNA鑒定。DNA鑒定法正是從這時開始引入。
目前,華城警察署的暴力第三組接手該事件,收集線索。2003年上映後吸引500萬名觀眾的影片《殺人回憶》證明人們仍很關心華城連環殺人案。
隨著該事件的上訴時效終結日期的接近,再次掀起了延長重大犯罪的上訴時效的爭議。
開放的我們黨議員文炳浩在去年8月向國會遞交了把殺人罪的上訴時效延長至20年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該法案目前擱置在在小委員會。
華城警察署署長崔元一說:「即使上訴時效結束,也要追查到底。一定要查明真相。所以暫時將保留專門調查組。」
其中朴海日演得是最後一個被懷疑的嫌疑人,一度被我懷疑成是真正的犯人,但是影片最後還是沒有說誰是兇手。
2、李炯浩被誘拐事件:電影《那傢伙的聲音》是15年前轟動韓國的「李炯浩被誘拐事件」的真實案例為題材製作的。1991年1月29日,在首爾鴨歐亭被綁架的9歲小孩李炯浩,44天後在漢江邊上他的屍體被發現。這起案件中罪犯用周密的計劃擺脫了警察的搜捕,並用威脅電話沉痛的打擊了李炯浩的父母。當時這起案件同「青蛙少年失蹤案」和「華城連環殺人案」被稱為是三大未破要案。所以當時警方投入了大量的警力和運用了高科技手段來進行搜捕,在過去的15年時間里共累計投入了15萬人力和10多萬警力,但連罪犯的樣子都沒能查出,並在1月份很遺憾的訴訟期限也到了期。1992年SBS紀實節目《想知道真相》節目中導演朴鎮彪作為副導演參與了「李炯浩被誘拐事件」的製作,當時他感到非常震驚和憤怒。他決心要把這件事情拍成電影,要讓國人不要輕易忘記這件事情。
「怎麼喝酒也感覺不到醉。殺死炯浩的那傢伙一定還在哪裡快活的活著,一想到這些我幾乎要窒息。我還沒有原諒那傢伙,但怎麼已經有人說被原諒了……」
——炯浩父親
根據韓國刑事訴訟法第249條規定,死刑犯的訴訟期限為15年,2006年1月「李炯浩被誘拐事件」訴訟期已滿,這意味著人面獸心的罪犯即使是被抓到已經無法用法律來處罰他。但一夜間失去兒子的父母在心中已經留下了永遠的痛,炯浩的父母怎能會原諒罪犯呢?電影《那傢伙的聲音》也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最後發起的通緝令,除了商業電影本身,這部電影還加入了它的社會性。以感動劇情喚起人們對「誘拐兒童」和「訴訟時效」的理解,通過實際罪犯留下來的唯一線索,讓全國民記住這件事情,通過全國民去解決這件事情是電影《那傢伙的聲音》的主要意圖。
3、青蛙少年失蹤案:青蛙少年是指1991年5名小學生去抓青蛙時失蹤,過了11年6個月的2002年9月才發現他們的遺體的事件。
1991年3月26日,因為地方議會的議員選舉30年來第一次舉行,全市放假一天。最後一個目擊證人說在卧龍山附近見過孩子們, 但到處都找不到他們。當時孩子的父母為了找孩子走遍全國, 也有不少以青蛙少年為主題的電影和歌曲,小學生們也展開了「尋找大邱青蛙少年」的活動。
當時的警方根據盧泰宇總統的特別指示,搜查范圍擴大到全國各地,動員的警力據說31萬8千之眾,創單一事件動員警力最多之記錄。社會團體發了7百多萬張的傳單,企業界也在商品包裝上印刷了失蹤少年的照片,懸賞達4200萬元。
曾經甚至還有人說外星人綁架以及北朝鮮間諜誘拐還有用於疑難雜證實驗品等等。但2002年失蹤少年的遺骨卻在卧龍山被發現, 死亡原因確定是他殺, 但目前為止並未抓到犯人。
韓國殺人案的訴訟時效為15年, 也就是說2006年3月25日就到期, 即使抓到犯人也無法懲處。
青蛙少年案的疑點:
一、文化日報稱25日下午6時左右,有一位40多歲男人打電話過來說大邱卧龍山埋有青蛙少年,警察以打電話來的這一天正巧發現遺體,而且地點准備等關鍵點為由正在追查這個男人。
二、 警察發表死因為「迷路後凍死」,而少年的家人講遺體發現處離村子只有不到500米的距離,發現遺體的吳鵡根先生也說遺體上壓著大石頭,屍體是互相壓著的,能看出分明是他殺。
三、 發現遺體現場的附近發現了多種子彈,警察認為有可能是當時附近軍隊的射擊場上的子彈誤傷孩子, 但軍部極力反駁。
四、 幾個孩子的衣服以獨特的形態被系住,專家們都說這種系法是見所未見的一種。
五、 其中有四具屍體的頭部有類似槍傷的洞,附近也發現彈頭及彈皮,更加重他殺的可能性,但也有法醫不認同此觀點。
六、 現場並沒有頭發令人疑惑,很多人猜測發現處並非死亡現場。
七、 牙齒也少了很多,更加證實了遺體是被搬到此處的可能性。
⑥ 《刑事訴訟法》第249條和「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執行」矛盾嗎,謝謝!
檢察機關上訴肯定是存在加刑或收監判決並執行的問題,一般說的上訴不加刑是版被告上訴,不權包括公訴方上訴。你用紅筆畫出的不存在收監問題,是在法院判決無罪或免除責任的前提下不收監執行,這個收不收監是判決罪與非罪的執行方式,在無罪或免責的情況就直接釋放,若再收監等判決書生效的話,就存在司法機關侵犯人權和濫用職權的問題。如果在有罪應當執行刑罰的情況下,不管是誰上訴也只存在是否加刑的問題,而收監則是必定的。
⑦ 什麼叫民不告,官不究啊
民不告官不究指的是訴訟原則中的不告不理原則,有時候也作為一種暗諷,指有的執法者或執政者懶政不作為,對老百姓的疾苦漠不關心。
不告不理指對未經起訴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即刑事訴訟必須由檢察機關提起公訴或自訴人進行自訴,民事訴訟必須有原告人提出訴訟請求,法院才得受理;在審理中受原告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范圍的約束,不審理訴訟請求范圍以外的問題。
但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原則,在審判中可以發揮積極主動作用,不消極地受起訴范圍的限制,以便使案件能夠得到正確、合法、及時的解決。
(7)刑事訴訟法249擴展閱讀:
不告不理的歷史發展
不告不理早在奴隸制羅馬訴訟中就已出現,當時採取控告式訴訟形式(見刑事訴訟法),每個公民(奴隸主和自由民)在得到最高裁判官的許可後,即可作為告訴人提起控訴,法院則根據其控訴在指定的日期進行審理,如果告訴人不到,則撤銷控訴。
近代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訴訟的過程中,繼承了古代羅馬的不告不理原則並加以發展。在刑事方面,提出了對任何人未經法定程序起訴,不得判刑。
在民事方面,須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提出訴訟要求時,才予受理。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各國相繼確認了這個原則。英國雖無系統的成文法,但在習慣法中,採用了不告不理原則:如果沒有個人、團體和政權機關直接的、罪名肯定的並附有誓言的控訴書,法院不能進行審理。
法國1791年憲法第5章第9條規定:「在刑事方面,倘非根據陪審員所收到的控告,或根據立法議會在其有權提起控訴的情況下提出公訴令,任何公民均不得受到審判。」1808年和現行法國《刑事訴訟法典》,要求法官對案件的審理必須根據檢察機關的起訴。
法國《民事訴訟法典》第1條則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的情況外,唯有當事人可以起訴。在訴訟因取得審判結果或者根據法律規定而終止之前,當事人有停止訴訟的自由」(見處分原則)。日本1890年《刑事訴訟法》第 184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31條;現行《刑事訴訟法》第249、378條和《民事訴訟法》第176條,都規定了不告不理的審判原則。
⑧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49條是什麼規定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條的規定是:
在訴訟中,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轉移的,不影響當事人的訴訟主體資格和訴訟地位。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對受讓人具有拘束力。
受讓人申請以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予准許。受讓人申請替代當事人承擔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准許;不予准許的,可以追加其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這體現了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恆定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