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原告
Ⅰ 民事訴訟法第145條_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1)民事訴訟法原告擴展閱讀:
原告申請撤訴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撤訴的主體只能是原告。
起訴和撤訴的主體具有同一性,申請撤訴和起訴只能是同一方當事人,通常是原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由於向人民法院提出了獨立的訴訟請求,其訴訟地位相當於原告,可以撤回自己的起訴,但其撤訴不影響原被告之間的訴訟照常進行。
在反訴的情況下,反訴的原告即本訴的被告可以撤回反訴。
(2)要有申請撤訴的具體行為,即必須向人民法院明確提出撤訴的請求。
通常是要遞交撤訴申請書,在申請書中有撤訴的明確意思表示。
(3)申請撤訴必須是原告的自願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包括審判人員不得強迫原告申請撤訴。
(4)申請撤訴的目的必須正當、合法。原告對自己訴訟權利的處分要符合法律的規定,不得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會受到國家的干預。
(5)原告的撤訴申請必須在受訴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
原告提出撤訴申請後,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原告的撤訴申請符合條件的,裁定準予撤回起訴;反之,裁定不準許撤回起訴。
Ⅱ 如何理解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有明確的被告」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第(二)項的規定,「有明確的被告」是起訴的四個條件之一。
對於它的理解如下:
一種認為「明確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訴時必須提供被告的身份資料,如被告自然人,則需提供其身份證或相應的戶籍證明資料,如法人等組織的,則需提供工商登記資料或組織機構代碼證;
另一種意見認為「明確的被告」是指能夠確定被告的身份,能夠將特定的被告予以特定化,即有明確的住所等,能夠與他人區分即可。
《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所稱「明確的被告」是指在法院的管轄確定並正確無誤時,在該法院管內的被告必須有
(一)姓名(自然人)或名稱(法人)、字型大小(法人分支機構、非法人社會組織、合夥),
(二)必須有住所,或者在該法院管內有經常居住地(連續居住一年以上)。
(2)民事訴訟法原告擴展閱讀:
對於「明確被告」的判定:
其一,被告的身份情況。
在被告的身份情況中,被告的姓名或名稱是否准確或正確最為重要。籍貫、職業或工作單位和職務等身份情況並非起訴的必要條件。有的法官要求原告提供被告的身份證、電話的號碼,均出於法官確認被告身份或方便聯系被告的需要,不應成為起訴的充分必要條件。
其二,被告的住址或住所地。
當被告是公民的,以派出所的戶籍登記為依據確定其家庭住址,公民被告的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除寫明住所地外,還應寫明經常居住地。當被告是企業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以工商檔案或有關登記、備案部門的登記、備案材料(黨委、政府除外)為依據確定其住所地。
其中,企業法人或非企業法人以營業場所為住所地,而其他組織如學校、機關等則以辦公場所為住所地。
其三,被告與原告之間存在某種法律關系。
原告起訴時應當舉出初步證據以證明或明確其與被告之間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或存在事實上或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Ⅲ 在民事訴訟中,原告可不可以當庭改變訴訟請求
在民事訴訟中,原告可以當庭改變訴訟請求,被告若不同意原告改變訴訟請求,可以反訴。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1、第五十一條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2、第一百四十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必須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否則法院不予支持。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
1、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2、對於當事人逾期提交的證據材料,人民法院審理時不組織質證。但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的除外;
3、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
(3)民事訴訟法原告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3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舉證期限可以由當事人協商一致,並經人民法院認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舉證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於三十日,自當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次日起計算。」
也就是說,舉證期限分當事人商定和法院指定兩種情況,不知你的案子屬於哪種情況。總之,只要沒有超過舉證期限,原告就可以改變訴訟請求。被告沒有理由不同意。反之,就不行了。
民事訴訟原則: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訴訟請求歸納的三個原則:
其一,從新原則。
當事人的訴、辯內容前後矛盾,按照從新的原則歸納訴、辯內容。如第一次開庭陳訴請求與第二次陳訴請求不一致,按照第二次開庭陳訴請求為准;起訴書和開庭陳述不一致,按照開庭陳述為准。
其二,庭審結束後意見不歸納。
其三,歸納從新亦從真。
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流程:
1、當事人要求增加、變更仲裁請求或者提起反訴的,應當在開庭三日前提出(開庭三日前不包括開庭當天和開庭之日的前面三天,例如星期五為開庭之日,則開庭三日前為含星期一在內的星期一之前)。
2、當事人應當提交一式兩份的申請書,一份仲裁委存,一份交對方當事人。
3、通知對方當事人領取申請書副本和新的證據,並給予被申請人10日答辯期,被申請人明確表示放棄答辯期的除外。
4、10日答辯期從被申請人收到申請書之日的第二日開始計算,如果給予被申請人10日答辯期後已經超過了開庭之日,應當到排庭人員那裡重新排庭,並製作改期開庭通知書,將開庭通知書一並送達至雙方當事人。
Ⅳ 民事訴訟中原告主體不適格應如何處理
原告主體不適格,應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因原告本身沒有起訴權,法版院即便依據實體法權作出判斷,也應從程序上作出處理。被告主體不適格,應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民事訴訟立法對被訴主體是否適格未作受理條件規定,即對被告應訴應該具備什麼條件等資格審查,沒有訴訟法依據,目前只能從原告是否明確表示被告應否承擔民事責任的角度對原告的請求作出實體判斷。
Ⅳ 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原告起訴時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版民、法人權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Ⅵ 關於法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定
被告住任丘市,按照民訴法第21條一般地域管轄,原告就被告。況且你這個情況和22條沒關系。
民訴法第28條關於侵權行為規定了可以由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
所以,應該是可以的
Ⅶ 民事訴訟中原告與被告的主體資格分別是什麼
民事訴訟中的原告的主體資格是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一方當事人或單位(法人),即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請求法院保護其權益,因而使訴訟成立的個人或單位(法人);
民事訴訟中的被告的主體資格是相對於原告來說的,即被指明侵犯原告利益,需要追究民事責任,並經法院通知其應訴的個人或單位(法人)。
當事人訴訟資格為正當當事人或者合格的當事人,是指對於特定的訴訟可以自己的名義成為當事人的資格;民事訴訟主體是參與民事訴訟活動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訴訟主體是人民法院、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7)民事訴訟法原告擴展閱讀:
適格當事人就具體的訴訟作為原告或者被告進行訴訟的權能,稱為訴訟實施權。具有訴訟實施權的人即是適格的當事人;
提起訴訟的當事人未必是適格的當事人,法院只有針對適格當事人作出的判決才有法律意義,也只有正當當事人才受法院判決的拘束;對於不適格的當事人,應裁定駁回起訴或者更換。因此,當事人是否適格是法院作出有效判決的前提。
在刑事自訴案件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原告是認為被告人犯罪行為侵犯其正當權益的人。原告向法院起訴。要求法院對其請求進行審判,人民法院就案件審理後作出的裁判,對原告有約束力;
原告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法人或非法人單位,無訴訟行為能力的原告,其訴訟行為應由法定代理人代為進行。在訴訟中,原告依法享有一系列訴訟權利,並承擔法律規定的訴訟義務
Ⅷ 原告訴訟請求不當,法院駁回訴訟請求是哪條法律條文規定的
駁回訴訟請求適用於原告提出的請求,沒有法律依據。
需要引用實體法來確定原告的訴訟請求是否正當,是否合法。
實體法的應用,要結合案件具體情況來認定,即查找實體法的規定,訴訟請求沒有法律根據的或者與法律相沖突的,即為不合法的訴訟請求,引用該條法律予以駁回。
駁回訴訟請求是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實體請求權的一種否定評價。是人民法院認為原告請求的內容沒有事實依據或者沒有法律依據而作出的對其請求不予支持的判決。只能發生在案件庭審結束之後。
駁回訴訟請求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只能發生在案件庭審結束之後;
2、是人民法院對當事人實體意義上的即勝訴權的否定;
3、不僅適用於一審程序,而且適用於第二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
4、既適用於原告及提起反訴的被告,也適用於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5、只能適用書面判決形式;
6、當事人如果不服,可以上訴或申請再審。
(8)民事訴訟法原告擴展閱讀:
下列情況可能被判決駁回訴訟請求:
第一 、原告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依據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必須有明確的訴訟請求,且該訴訟請求應有具體的事實、理由支持。但立案庭在受理案件時,並不可能對原告陳述的「事實」作實質性的審查,
該「事實」實際上尚處於一種待定狀態,與通過開庭審理後查清的據以作出裁判的事實未必一致。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基本原則,原告有責任對自己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否則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因此,如果在審理過程中,原告不能提供證據,而人民法院依職權也調取不到支持原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的證據時,則應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以保護被告的合法權益。
第二 、原告的訴訟請求沒有法律依據
只有有法律依據的訴訟主張,人民法院才能予以保護,沒有法律上的支持,法院則必然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例如原告的訴訟請求超過了被告依法應承擔的責任部分,因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其超過部分的訴訟請求將被駁回;
另如被告依法應承擔某種責任,而原告卻提出要其承擔他種責任的。對這些類似情形,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有關被告應承擔何種民事責任的條款,在判決被告承擔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時,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第三、原告錯誤地主張法律關系
錯誤主張法律關系是指原告在起訴時提出的訴訟請求與案件事實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由於當事人不可能都具備較深的法學理論水平,往往對案件事實的法律關系性質難以確定,通常是以常理認為而向法院提起訴訟,
因而不可避免提出錯誤的法律關系主張;這種錯誤的法律關系主張將因案件本身事實證據與訴訟請求不具關聯性,而導致原告必然敗訴,其訴訟請求必然被駁回。
第四、原告超過訴訟時效提起訴訟
對於訴訟時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2]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一百三十六條、第一百四十一條及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均有詳細的規定,即「當事人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起訴的,
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訴訟時效屆滿後(包括特殊訴訟時效),原告喪失的僅為勝訴權,並未喪失程序上的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