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外部
1. 試述行政法的法源
一、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淵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現形式。
二、根據制定主體、效力等級以及制定程序的差別,行政法的法源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形式:
1.憲法。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一切立法的依據。其中有關國家行政管理的部分,對行政法的各種具體規范起統率作用。因而憲法中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的設置、組成及基本職權、職責、活動原則,公民在有關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等的規定即是行政法的法源之一。
2.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作為行政法淵源的法律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某一項法律的全部法律規范均屬於行政法規范;二是某一項法律的一部分或某一條款屬於行政法規范,其他部分或條款屬於其他性質的法律規范。
3.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部門規章則是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行政法的最主要的淵源。
4.地方性法規和地方行政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地方行政規章,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關於地方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活動方式等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范是行政法的重要淵源。
5.與行政法有關的法律解釋。國務院及其組成部門以及有權進行解釋的地方人大和地方人民政府對有關行政法規范所作的解釋,也是行政法的淵源。
6.行政法的其他淵源。包括我國政府簽訂、加入或承認的國際條約中有關行政管理的內容、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聯合發布的有關法律文件等。
2. 中外行政法歷史發展的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3. 對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的監督,按照監督的來源劃分有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
一般監督,是指行政隸屬關系中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進行的監督. 專門行政監督,是指行政系統內部設立的專門監督機關實施得法律監督,它包括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 我認為選,A 行政外部的監督包括政治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和法律監督。在行政法上,最重要的是與人民的權利義務保障有直接關系的法律監督。 行政內部監督,包括行政機關自發地進行自我反省和基於行政指揮監督權而進行的自律作用。一般說來,各國的行政機關都具有較強的特權性和封閉性色彩,一般難以自發地進行自我反省;至於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進行的行政監督,從理論上講,違背了「任何人都不能成為審判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原則,即違反了禁止同事審判的原則,其公正性難免受到懷疑,並且現實中也不乏官官相護的事例。因此,對行政內部監督,我們不可以期望過高。尤其是在民主法制機制尚不完備的我國,不僅要強調行政內部監督,而且更要重視行政法律監督。誠然,在近代法治國家裡,行政內部的監督得以或多或少的運用,例如苦情處理、行政監察等,作為簡便、迅速處理人民怨憤的行政監督方式,有其獨到的優點和長處。象歐美等發達國家所廣泛實施的、富有成效的行政監察員(Ombudsman)制度,成為世界各國紛紛效法的楷模,可是,該制度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行政監察員被賦予更高層次的、更廣泛、更強大的許可權。顯然,這種監督機制超出了單純的行政內部監督的范疇。
4. 行政法的行政行為
1. 涵義
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對相對人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第一,行政行為的主
體是行政機關,得到法律、法規或規章授權的非行政機關組織體(包括行政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第二,行政行為必須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第三,行政行為必須是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法律影響的行為。比如,有一些行政主體的行為,象單純的建議、勸告等行政,一般不可能對行政相對人產生權利義務的影響。2. 類型
(1)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區別可從三方面進行:
a) 看該行政行為終結時相對人是否明確、固定。
b) 看適用效力是「一次性消費」還是反復使用。
c)抽象行政行為的通常表現形式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2) 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區分主要應看行政行為所涉及的權利義務。如果涉及的是行政機關公務員特有的權利義務,該行為必然是內部行政行為。反之則為外部行政行為。
(3) 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4) 單方行政行為和雙方行政行為。
(5)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這是借用民法學原理所作的區分。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建立在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變化是否由行政主體的意思表示決定這一點上,它是行政活動的元形式。
3.構成和合法
構成要件:主體要件、權利要件、法律要件、目的要件。
合法要件: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是指一個行政行為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各項條件。它的選取應考慮要件的同層次性、涵蓋性、均衡性和不重復性。其具體要件包括:第一,行政主體及其職權合法。第二,行政依據合法且充分。第三,行為內容明確且正當。 第四,行政程序合法且正當。
4. 效力
行政行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為在法律上所發生的效果。包括:
(1)公定力。行政處理的公定力指行政處理一經作出,除非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即具有被推定為合法而要求所有機關、組織或個人表示尊重的一種效力。
(2)確定力。行政處理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處理具有不受任意改變(撤銷、變更、廢止注銷或吊銷等)的法律效力。它包括形式確定力和實質確定力兩個方面。形式確定力,又稱不可爭力,是行政處理對相對人而言的不可改變力,相對人不得任意請求改變該行政處理。指在復議或訴訟期滿後相對人不能再要求改變行政處理。實質確定力又稱不可變更力,是指行政處理一旦做出,非有法定原因或事由出現,應遵循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不得任意變更自己所作的行政處理。
(3)拘束力。行政處理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處理生效後,所具有的約束和限制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行為的法律效力。
(4)執行力。執行力是指已生效的行政處理要求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對其內容予以實現的法律效力。執行力是實現行政處理內容的效力,這里的實現方式包括自行履行和強制履行。其中對行政相對人的強制履行,包括行政強制執行和司法強制執行;對行政主體的強制履行通常則由行政相對人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來實現。
5. 內部行政法律關系與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有何區別
內部行政法律關系指的是: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所屬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
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特定行政職權的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
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指的是:公共行政關系,主要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作為管理和被管理關系。
(5)行政法外部擴展閱讀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即關系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是行政法律關系,而且在我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則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之間不能互為原被告(與民訴不同之處)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在我國,只有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
2、行政主體是依法擁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是行政權的歸屬者。
3、行政主體有權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代表國家並獨立行使職權
4、行政主體能以自己的名義單獨參加訴訟
內部行政關系
包括
一、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
二、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
三、行政機關與所屬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
四、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
五、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特定行政職權的組織之間的關系
六、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
6. 什麼是我國行政法的基本法源
行政來法的涵義
1、含義:指源調整行政關系,規范和控制行政權的法律規范系統。
2、行政關系:指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因行使行政職權或接受法制監督而與外部國家機關、組織,個人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相互之間所發生的關系。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指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外部關系。
3、行政權:指憲法和行政組織法授予行政主體執行國家法律、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事務的國家權力。
4、行政關系的基本內容:
行政管理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重要規定對行政主體行使職權行為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行政救濟關系內部行政關系:主要規定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7. 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分別指什麼
1、外部行政行為,是與行政機關內部行為相對應的一個行政法學概念。行政行為的意思是說是一種法律行為即引起權利義務變更的行為,其次要能夠發生行政法效果的行為,具有外部性、單方性和強制性的特點。
2、內部行政行為是「外部行政行為」的對稱。發生於行政組織內部,基於行政隸屬關系,是指隻影響行政組織內部事務的措施。如行政首長對工作的指揮,對機關內部的組織和管理以及對下級公務員發布的命令和指示等。
(7)行政法外部擴展閱讀:
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主要區別:
1、行為與相對人之間的關系不同。
實施內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必定存在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以及其它隸屬關系,或者存在一種監督與被監督的法定的監督關系。
實施外部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與該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之間,基本上不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隸屬關系或者其它隸屬關系,而只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這種管理與被管理關系最終取決於外部行政行為的實施者所擁有的對某類行政事務的管理職能而不來源於該行政機關的領導職能。
2、行政行為的作用力不同。
內部行政行為通常只涉及行政機關的內部行政事務,其作用主要和行政機關的正常運轉有關,不影響外部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外部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對外行使公共權利的行為,因而直接影響著外部相對人的利益。
由於這兩種行政行為的上述區別以及行政機關行使這兩種權利的性質和依據也不同,因此,不同性質的行為引起的爭議應由不同的途徑予以解決,即內部行政爭議由行政機關自身解決,外部行政爭議由法院解決。
如果將行政內部爭議也交由法院解決,一方面法院不熟悉行政機關內部事務,並缺乏具體的爭議處理手段,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法院干擾行政機關正常工作,影響依法行政的效力。因此,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法院不受理就行政機關對行政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
8. 行政法調整對象有哪些
行政法調整的是行政關系。
行政關系包括: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治監督關系 行政救濟關系 內部行政關系。
9. 如何理解行政法研究的主要是外部行政行為
內部行政行為是行政機關內部管理事務,不歸行政法規制。
10. 行政法它是如何控制和規范行政權的
首先從上來說,行政法就是來約束和監督行政權力行使的。其次,在我國,調整行政機關內部關系,也就是行政機關內部人員出現了問題該怎麼解決,我國的法律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調整行政機關外部法律關系主要有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這兩部法律主要是規范行政權力行使的規范的,最後,對於在前兩部分,如果行為人對行政機關的行為不服,或是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害其合法權益可以提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