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渡法是否屬於訴訟法
1. 我國的法律體系包括哪些法
你好,中國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 換屆後的十屆全國人大提出,本屆全國人大及內其常委會立法工作的目容標是「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立法重點將是「提高立法質量」。法工委有關負責人稱,基本形成即在初步形成的基礎上,將每個法律部門中支架性的、現實亟須的、條件成熟的法律制定和修改完成。
法律體系,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律體系(Legal System):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具體分為:
1、憲法
2、行政法
3、經濟法
4 、民商法
5 、勞動法
6 、環境法
7 、訴訟法
8 、刑法
9 、軍事法
2. 中國都有哪些法律
(一)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來的:「公法是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私法是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依照此標准,私法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障自身利益的追求,如民法、商法。公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宏觀調整社會財富分配,調整國家與公民的關系的法律,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社會化」現象的出現,又形成了一種新的法律即社會法,如社會保障法等。這是因為存在既非國家利益,又非私人利益的獨立的社會利益。有鑒於此,有人稱社會法是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法律。
公法、社會法與私法在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的本位、價值目標等方面存在不同。
(二)當代中國法律部門
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門: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
1.憲法。憲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在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憲法部門最基本的規范,主要反映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樣的規范性文件中。
除了憲法這一主要的、居於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外,憲法部門還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授權法、立法法、國籍法等附屬的較低層次的法律。
2.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規定行政管理體制的規范,確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則的規范,規定行政機關活動的方式、方法、程序的規范,規定國家公務員的規范等。
我國一般行政法方面的規范性文件較少,主要有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特別行政法方面有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
3.民法。民法是調整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我國民法部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則和單行民事法律組成。民法通則是民法部門的基本法。單行民事法律主要有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此外還包括一些單行的民事法規,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商標法實施細則等。
4.商法。在明確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後,商法作為法律部門的地位才為人們所認識。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事關系或商事行為的法律。從表現形式看,我國的商法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是一個法律部門,但民法規定的有關民事關系的很多概念、規則和原則也通用於商法。從這一意義講,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原則。
5.經濟法。經濟法是調整國家在經濟管理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作為法律部門的經濟法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適應國家宏觀經濟實行間接調控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一個法律部門。經濟法這一法律部門的表現形式包括有關企業管理的法律,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鄉鎮企業法等;有財政、金融和稅務方面的法律、法規,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有關宏觀調控的法律、法規,如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等;有關市場主體、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如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6.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法律。這一法律部門的法律包括有關用工制度和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職工參加企業管理、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衛生和勞動安全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保險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規范,有關勞動爭議的處理程序和辦法的法律法規等。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這一法律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文件包括勞動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等。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是關於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通常分為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自然資源法主要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法律。環境保護法是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
這一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屬於自然資源法方面的,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屬於環境保護方面的,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
8.刑法。刑法是規定犯罪和刑罰的法律,是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一個基本的法律部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刑法也是最受人關注的一種法律。刑法這一法律部門中,佔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文件是刑法,一些單行法律、法規的有關條款也可能規定刑法規范(如文物保護法中有關文物犯罪的准用性條款的內容)。
9.訴訟法。訴訟法,又稱訴訟程序法,是有關各種訴訟活動的法律,它從訴訟程序方面保證實體法的正確實施,保證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訴訟法這一法律部門中的主要規范性文件為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同時。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等法律的內容也大體屬於這個法律部門。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是國際法嗎
律師解答:
該法不屬於國際法,但是該法規定的內容有涉外因素,但是還是屬於國內法。
4. 引渡法是實體法律部門嗎
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等。與實體法相對的是程序法,就是規定行使具體實體法所要遵循的程序,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法等等。
引渡法是否屬於實體法目前還沒統一定論。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的內容
第一條 為了保障引渡的正常進行,加強懲罰犯罪方面的國際合作,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外國之間的引渡,依照本法進行。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外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進行引渡合作。
引渡合作,不得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第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外國之間的引渡,通過外交途徑聯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為指定的進行引渡的聯系機關。
引渡條約對聯系機關有特別規定的,依照條約規定。
第五條 辦理引渡案件,可以根據情況,對被請求引渡人採取引渡拘留、引渡逮捕或者引渡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
第六條 本法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被請求引渡人」是指請求國向被請求國請求准予引渡的人; 「被引渡人」是指從被請求國引渡到請求國的人; 「引渡條約」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的引渡條約或者載有引渡條款的其他條約。 第一節 引渡的條件
第七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必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才能准予引渡: 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 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對於 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為六個月。
對於引渡請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多種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項的規定,就可以對上述各種犯罪准予引渡。
第八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引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 在收到引渡請求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對於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 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 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政治見解或者身份等方面的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於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純屬軍事犯罪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在收到引渡請求時,由於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 被請求引渡人在請求國曾經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殘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處罰的; 請求國根據缺席判決提出引渡請求的。但請求國承諾在引渡後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機會的除外。 第九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拒絕引渡: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具有刑事管轄權,並且對被請求引渡人正在進行刑事訴訟或者准備提起刑事訴訟的; 由於被請求引渡人的年齡、健康等原因,根據人道主義原則不宜引渡的。 第二節 引渡請求的提出
第十條 請求國的引渡請求應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提出。
第十一條 請求國請求引渡應當出具請求書,請求書應當載明: 請求機關的名稱; 被請求引渡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國籍、身份證件的種類及號碼、職業、外表特徵、住所地和居住地以及其他有助於辨別其身份和查找該人的情況; 犯罪事實,包括犯罪的時間、地點、行為、結果等; 對犯罪的定罪量刑以及追訴時效方面的法律規定。 第十二條 請求國請求引渡,應當在出具請求書的同時,提供以下材料: 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應當附有逮捕證或者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文件的副本;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應當附有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或者裁定書的副本,對於已經執行部分刑罰的,還應當附有已經執行刑期的證明; 必要的犯罪證據或者證據材料。 請求國掌握被請求引渡人照片、指紋以及其他可供確認被請求引渡人的材料的,應當提供。
第十三條 請求國根據本節提交的引渡請求書或者其他有關文件,應當由請求國的主管機關正式簽署或者蓋章,並應當附有中文譯本或者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同意使用的其他文字的譯本。
第十四條 請求國請求引渡,應當作出如下保證: 請求國不對被引渡人在引渡前實施的其他未准予引渡的犯罪追究刑事責任,也不將該人再引渡給第三國。但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意,或者被引渡人在其引渡罪行訴訟終結、服刑期滿或者提前釋放之日起三十日內沒有離開請求國,或者離開後又自願返回的除外; 請求國提出請求後撤銷、放棄引渡請求,或者提出引渡請求錯誤的,由請求國承擔因請求引渡對被請求引渡人造成損害的責任。 第十五條 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請求國應當作出互惠的承諾。
第三節 對引渡請求的審查
第十六條 外交部收到請求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後,應當對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材料是否符合本法第二章第二節和引渡條約的規定進行審查。
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高級人民法院對請求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是否符合本法和引渡條約關於引渡條件等規定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定。最高人民法院對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進行復核。
第十七條 對於兩個以上國家就同一行為或者不同行為請求引渡同一人的,應當綜合考慮中華人民共和國收到引渡請求的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請求國是否存在引渡條約關系等因素,確定接受引渡請求的優先順序。
第十八條 外交部對請求國提出的引渡請求進行審查,認為不符合本法第二章第二節和引渡條約的規定的,可以要求請求國在三十日內提供補充材料。經請求國請求,上述期限可以延長十五日。
請求國未在上述期限內提供補充材料的,外交部應當終止該引渡案件。請求國可以對同一犯罪再次提出引渡該人的請求。
第十九條 外交部對請求國提出的引渡請求進行審查,認為符合本法第二章第二節和引渡條約的規定的,應當將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和材料轉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第二十條 外國提出正式引渡請求前被請求引渡人已經被引渡拘留的,最高人民法院接到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和材料後,應當將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和材料及時轉交有關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審查。
外國提出正式引渡請求前被請求引渡人未被引渡拘留的,最高人民法院接到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和材料後,通知公安部查找被請求引渡人。公安機關查找到被請求引渡人後,應當根據情況對被請求引渡人予以引渡拘留或者引渡監視居住,由公安部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接到公安部的通知後,應當及時將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和材料轉交有關高級人民法院進行審查。
公安機關經查找後,確認被請求引渡人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或者查找不到被請求引渡人的,公安部應當及時通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接到公安部的通知後,應當及時將查找情況通知外交部,由外交部通知請求國。
第二十一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經審查,認為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或者被請求引渡人的其他犯罪,應當由我國司法機關追訴,但尚未提起刑事訴訟的,應當自收到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和材料之日起一個月內,將准備提起刑事訴訟的意見分別告知最高人民法院和外交部。
第二十二條 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本法和引渡條約關於引渡條件等有關規定,對請求國的引渡請求進行審查,由審判員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第二十三條 高級人民法院審查引渡案件,應當聽取被請求引渡人的陳述及其委託的中國律師的意見。高級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最高人民法院轉來的引渡請求書之日起十日內將引渡請求書副本發送被請求引渡人。被請求引渡人應當在收到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意見。
第二十四條 高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後,應當分別作出以下裁定: 認為請求國的引渡請求符合本法和引渡條約規定的,應當作出符合引渡條件的裁定。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具有本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的暫緩引渡情形的,裁定中應當予以說明; 認為請求國的引渡請求不符合本法和引渡條約規定的,應當作出不引渡的裁定。 根據請求國的請求,在不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正在進行的其他訴訟,不侵害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任何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情況下,可以在作出符合引渡條件的裁定的同時,作出移交與案件有關財物的裁定。
第二十五條 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符合引渡條件或者不引渡的裁定後,應當向被請求引渡人宣讀,並在作出裁定之日起七日內將裁定書連同有關材料報請最高人民法院復核。
被請求引渡人對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符合引渡條件的裁定不服的,被請求引渡人及其委託的中國律師可以在人民法院向被請求引渡人宣讀裁定之日起十日內,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意見。
第二十六條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高級人民法院的裁定,應當根據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認為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符合本法和引渡條約規定的,應當對高級人民法院的裁定予以核准; 認為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不符合本法和引渡條約規定的,可以裁定撤銷,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查,也可以直接作出變更的裁定。 第二十七條 人民法院在審查過程中,在必要時,可以通過外交部要求請求國在三十日內提供補充材料。
第二十八條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核准或者變更的裁定後,應當在作出裁定之日起七日內將裁定書送交外交部,並同時送達被請求引渡人。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或者作出不引渡裁定的,應當立即通知公安機關解除對被請求引渡人採取的強制措施。
第二十九條 外交部接到最高人民法院不引渡的裁定後,應當及時通知請求國。
外交部接到最高人民法院符合引渡條件的裁定後,應當報送國務院決定是否引渡。
國務院決定不引渡的,外交部應當及時通知請求國。人民法院應當立即通知公安機關解除對被請求引渡人採取的強制措施。
第四節 為引渡而採取的強制措施
第三十條 對於外國正式提出引渡請求前,因緊急情況申請對將被請求引渡的人採取羈押措施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外國的申請採取引渡拘留措施。
前款所指的申請應當通過外交途徑或者向公安部書面提出,並應當載明: 本法第十一條、第十四條規定的內容; 已經具有本法第十二條第一項所指材料的說明; 即將正式提出引渡請求的說明。 對於通過外交途徑提出申請的,外交部應當及時將該申請轉送公安部。對於向公安部提出申請的,公安部應當將申請的有關情況通知外交部。
第三十一條 公安機關根據本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對被請求人採取引渡拘留措施,對於向公安部提出申請的,公安部應當將執行情況及時通知對方,對於通過外交途徑提出申請的,公安部將執行情況通知外交部,外交部應當及時通知請求國。通過上述途徑通知時,對於被請求人已被引渡拘留的,應當同時告知提出正式引渡請求的期限。
公安機關採取引渡拘留措施後三十日內外交部沒有收到外國正式引渡請求的,應當撤銷引渡拘留,經該外國請求,上述期限可以延長十五日。
對根據本條第二款撤銷引渡拘留的,請求國可以在事後對同一犯罪正式提出引渡該人的請求。
第三十二條 高級人民法院收到引渡請求書及其所附文件和材料後,對於不採取引渡逮捕措施可能影響引渡正常進行的,應當及時作出引渡逮捕的決定。對被請求引渡人不採取引渡逮捕措施的,應當及時作出引渡監視居住的決定。
第三十三條 引渡拘留、引渡逮捕、引渡監視居住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三十四條 採取引渡強制措施的機關應當在採取引渡強制措施後二十四小時內對被採取引渡強制措施的人進行訊問。
被採取引渡強制措施的人自被採取引渡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中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公安機關在執行引渡強制措施時,應當告知被採取引渡強制措施的人享有上述權利。
第三十五條 對於應當引渡逮捕的被請求引渡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採取引渡監視居住措施。
第三十六條 國務院作出准予引渡決定後,應當及時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尚未被引渡逮捕的,人民法院應當立即決定引渡逮捕。
第三十七條 外國撤銷、放棄引渡請求的,應當立即解除對被請求引渡人採取的引渡強制措施。
第五節 引渡的執行
第三十八條 引渡由公安機關執行。對於國務院決定準予引渡的,外交部應當及時通知公安部,並通知請求國與公安部約定移交被請求引渡人的時間、地點、方式以及執行引渡有關的其他事宜。
第三十九條 對於根據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執行引渡的,公安機關應當根據人民法院的裁定,向請求國移交與案件有關的財物。
因被請求引渡人死亡、逃脫或者其他原因而無法執行引渡時,也可以向請求國移交上述財物。
第四十條 請求國自約定的移交之日起十五日內不接收被請求引渡人的,應當視為自動放棄引渡請求。公安機關應當立即釋放被請求引渡人,外交部可以不再受理該國對同一犯罪再次提出的引渡該人的請求。
請求國在上述期限內因無法控制的原因不能接收被請求引渡人的,可以申請延長期限,但最長不得超過三十日,也可以根據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重新約定移交事宜。
第四十一條 被引渡人在請求國的刑事訴訟終結或者服刑完畢之前逃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可以根據請求國再次提出的相同的引渡請求准予重新引渡,無需請求國提交本章第二節規定的文件和材料。
第六節 暫緩引渡和臨時引渡
第四十二條 國務院決定準予引渡時,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機關正在對被請求引渡人由於其他犯罪進行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的,可以同時決定暫緩引渡。
第四十三條 如果暫緩引渡可能給請求國的刑事訴訟造成嚴重障礙,在不妨礙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正在進行的刑事訴訟,並且請求國保證在完成有關訴訟程序後立即無條件送回被請求引渡人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請求國的請求,臨時引渡該人。
臨時引渡的決定,由國務院徵得最高人民法院或者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同意後作出。
第七節 引渡的過境
第四十四條 外國之間進行引渡需要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的,應當按照本法第四條和本章第二節的有關規定提出過境請求。
過境採用航空運輸並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著陸計劃的,不適用前款規定;但發生計劃外著陸的,應當依照前款規定提出過境請求。
第四十五條 對於外國提出的過境請求,由外交部根據本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查,作出准予過境或者拒絕過境的決定。
准予過境或者拒絕過境的決定應當由外交部通過與收到請求相同的途徑通知請求國。
外交部作出准予過境的決定後,應當將該決定及時通知公安部。過境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等事宜由公安部決定。
第四十六條 引渡的過境由過境地的公安機關監督或者協助執行。
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過境請求國的請求,提供臨時羈押場所。 第四十七條 請求外國准予引渡或者引渡過境的,應當由負責辦理有關案件的省、自治區或者直轄市的審判、檢察、公安、國家安全或者監獄管理機關分別向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提出意見書,並附有關文件和材料及其經證明無誤的譯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分別會同外交部審核同意後,通過外交部向外國提出請求。
第四十八條 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在向外國正式提出引渡請求前,通過外交途徑或者被請求國同意的其他途徑,請求外國對有關人員先行採取強制措施。
第四十九條 引渡、引渡過境或者採取強制措施的請求所需的文書、文件和材料,應當依照引渡條約的規定提出;沒有引渡條約或者引渡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參照本法第二章第二節、第四節和第七節的規定提出;被請求國有特殊要求的,在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的情況下,可以按照被請求國的特殊要求提出。
第五十條 被請求國就准予引渡附加條件的,對於不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可以由外交部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向被請求國作出承諾。對於限制追訴的承諾,由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對於量刑的承諾,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
在對被引渡人追究刑事責任時,司法機關應當受所作出的承諾的約束。
第五十一條 公安機關負責接收外國准予引渡的人以及與案件有關的財物。
對於其他部門提出引渡請求的,公安機關在接收被引渡人以及與案件有關的財物後,應當及時轉交提出引渡請求的部門;也可以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接收被引渡人以及與案件有關的財物。 第五十二條 根據本法規定是否引渡由國務院決定的,國務院在必要時,得授權國務院有關部門決定。
第五十三條 請求國提出請求後撤銷、放棄引渡請求,或者提出引渡請求錯誤,給被請求引渡人造成損害,被請求引渡人提出賠償的,應當向請求國提出。
第五十四條 辦理引渡案件產生的費用,依照請求國和被請求國共同參加、簽訂的引渡條約或者協議辦理。
第五十五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6. 引渡法是什麼意思
引渡就是一國把在該國境內而被他國指控為犯罪或已被他國判刑的人,根據有關國家的請求移交給請求國審判或處罰。
引渡是國家的主權行為。根據主權不可分割原理, 一國的主權必須由國家統一行使,任何國家的公民、內部行政單位或地方政府均無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也無權安排兩國之間的引渡事宜。因此,引渡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包括提出請求的國家和被請求的國家。
(6)引渡法是否屬於訴訟法擴展閱讀:
引渡源於古埃及王國,公元前13—14世紀,西亞強國赫梯和古埃及王國連年征戰,彼此都削弱了,而西亞的亞述則逐步強盛起來。赫梯國擔心腹背受敵,便向埃及法老求和修好,埃及法老拉姆西斯2世接受了赫梯王哈圖里3世的議和條約,雙方締結了一份友好協定。
這份刻在銀板上的條約其中有一款如有人逃出埃及而進入赫梯國家,赫梯國王不準其在他的國家逗留,而應送回拉姆西斯的國家。
同時強調逃亡的埃及人的財產,妻室,兒女,奴僕也應隨本人送回埃及。古希臘時期,馬其頓王國曾召開科林斯大會,要求所有參加會議的國家保證不許隱匿反馬其頓的罪犯,違者將兵戎相見,公元5世紀,中國北部的匈奴族西遷至歐洲。
433年,匈奴王阿提拉致函東羅馬帝國皇帝,索取本族叛逃者,提奧多西2世雖否認了有匈奴罪犯逃至本國的事實,但同意簽訂引渡罪犯的條約,並按雙方祖先的習俗宣誓恪守條約,這份由拉丁文擬定的文書,可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關引渡罪犯的專約。
7. 中國所有法律分類
中國法律共分為七大類:憲法及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經濟法、社會法、刑法、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
憲法及憲法相關法類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城市街道辦事處組織條例(1954年)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的決定13.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1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的決定(附: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16.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17.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附件二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附件三 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2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1990年)2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22.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26.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一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產生辦法附件二 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附件三 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實施的全國性法律)2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29.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31.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3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3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35.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36.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37.反分裂國家法3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中央銀行財產司法強制措施豁免法39.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民法商法類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3.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20.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21.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22.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26.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2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29.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3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行政法類包括: 1.公安派出所組織條例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問題的決定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的決議附: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 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勞動教養的補充規定 7.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 9.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21.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22.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26.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27.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29.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3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3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34.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35.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36.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3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38.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39.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40.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4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
4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43.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44.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4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46.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47.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48.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4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5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51.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52.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53.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54.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55.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56.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5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58.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5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60.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6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6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6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6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65.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66.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6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68.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銜條例69.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70.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7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72.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7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74.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7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76.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77.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78.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經濟法類包括: 1.華僑申請使用國有的荒山荒地條例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18.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19.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20.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21.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22.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23.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2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25.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27.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28.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29.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30.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31.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3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3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34.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35.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36.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37.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38.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39.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40.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41.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42.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4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4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4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46.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47.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4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4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50.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5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5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53.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54.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社會法類包括: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附: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8.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9.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0.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1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13.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14.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15.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16.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17.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刑法類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類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決定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5.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7.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
從國際法的淵源來分析,國際法除了國際公約、條例外,還有各國國內法中涉及國際法的條款也是國際法的一部分,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是國際法的組成。
9. 引渡法屬於實體法律部門嗎
這個應該不屬於實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