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時間整理
A. 《行政法》中的期限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分述如下:
第一,《行政許可法》中的期限全部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八十二條:本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二,《行政強製法》中的期限10日以下的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六十九條:本法中十日以內期限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三,《行政復議法》中的「5」日和「7」日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四十條第二款:本法關於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假日。
第四,《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只有兩個期限15日和20日都是工作日:
該條例第十八條: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
該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行政機關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並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
第五,其他行政法律規范中皆沒有明確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但一般來講,3日、5日、7日這些較短期限都應當理解為工作日,因為本身時間較短,如果算自然日,趕上節假日國家機關不上班,就會使得公眾喪失期限利益,顯然是不公允的。另外《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拘留日期當然是自然日。
B. 法考怎麼背誦
法考的復習順序實際上是需要去仔細思考、權衡輕重緩急、巧妙搭配的。因為不同的部門法有不同的復習特點和要求。有的部門法就像一塊硬骨頭,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利用較多時間去消化、理解,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就需要用較多時間去建構一種思維模式。而經濟法、法制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則能在短時間內迅速上手。所以,建議復習順序是:法理—民法—刑法—刑訴—民訴—商法—三國法—經濟法—法理—中國法律史—行政法。
同時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的階段來復習不同的科目:
在最初復習階段我認為需重點復習理解型的科目,例如民法、刑法。因為這些科目不是靠簡單的背誦就能拿分的,需要一定的理解,而且有一定難度,必須是看過一遍再重新整理一下思路才做真題。這兩門大法建議是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去復習。
然後再復習商法以及刑事、民事訴訟法,這幾大法分值較大,商法里的小法較多、分值又不確定,訴訟法靠背誦。建議是用12天去聽完課件做完一次真題!
其次再復習復習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做真題。這門科目比較抽象難懂,分值也不算太高,很多考友都說會放棄,但是看了總比沒看好,就算看不懂,也可以記一記,花十幾天時間快速聽完背完是足夠的了。
最後就是三國法、法制史、法理學、憲法、經濟法等純記憶的科目了,這時差不多離考試時間不多了,純記憶的科目繼續堅持背誦。這里就不多說了,就是靠背。
C. 2020年法考行政法要怎麼復習
一、行政法的考試特點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內容比較分散,許多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吃力。不過行政法的特點在於:入門比較難,入門之後學起來比較輕松,關鍵看考生如何學習。
二、行政法的重點
行政法沒有統一的行政法典,在備考中主要以單行法律的形式呈現: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以及行政訴訟法。還包括有公務員法、國家賠償法的內容。為了避免學的知識散亂無章,需要建立一個行政法的知識體系搭建起一個學科框架,從而在復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行政法學的邏輯美。
三、行政法應該如何備考?
1、第一階段:建立行政法框架
聽課,建立行政法框架,行政法既重理解又重記憶,對於2020法考的考生來說,想要熟練掌握行政法,首先需要先踏進它的門檻,在腦海中對行政法的體系有清晰的認知。
2、第二階段:熟悉考點
聽課+做題+看書,有基礎的同學可以邊聽課便看書,沒有基礎的同學建議過一遍行政法再去做題,可以將做題的時間穿插在學習其他新部門法里,這樣每天抽出1個小時做行政法題目可以靈活學習。
3、第三階段:理解背誦
理解記憶各個部門法提煉的核心內容,不要過多糾結一些考點,在背誦的基礎上理解練習進行鞏固,背誦重點把握理論、商經、三國和訴訟,背誦和理解並存,如果前期基礎打得牢,行政法也屬於「背多分」學科。
4、第四階段:查漏補缺
背誦+模擬題+筆記整理+回顧知識點
D. 我國行政法頒布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國家行政復管理的法律、法規制統稱為「行政法」,所以沒有一部具體叫「行政法」的法律。行政法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一千多部,在這里不可能一一列出。
E. 司法考試,行政法1個月的時間要怎麼安排復習時間
你需要先聽老師講課,然後對照課程看講義,這樣更好的配合自己學習的需要,可以自己獨立學習及思考,並且有老師給你講解知識點,讓你在復習的過程中,不斷的積累,循序漸進。
F. 行政法中的期限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分述如下:
第一,《行政許可法》中的期限全部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八十二條:本法規定的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期限以工作日計算,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二,《行政強製法》中的期限10日以下的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六十九條:本法中十日以內期限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法定節假日。
第三,《行政復議法》中的「5」日和「7」日為工作日,依據如下:
該法第四十條第二款:本法關於行政復議期間有關「五日」、「七日」的規定是指工作日,不含節假日。
第四,《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只有兩個期限15日和20日都是工作日:
該條例第十八條: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
該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行政機關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並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
第五,其他行政法律規范中皆沒有明確是工作日還是自然日。但一般來講,3日、5日、7日這些較短期限都應當理解為工作日,因為本身時間較短,如果算自然日,趕上節假日國家機關不上班,就會使得公眾喪失期限利益,顯然是不公允的。另外《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的拘留日期當然是自然日。
希望能幫到你。
G. 我國行政法頒布的時間是什麼時候及相關的訴訟法和處罰法
目前我國綜合性的行政法律主要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許可法、公務員法、國務院信息公開條例等,行政強製法尚在審議中,行政程序法的出台還遙遙無期。另外,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省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部門發布的規章,都是行政法律。
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頒布,1990年10月1日實施。其作用是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行政處罰法1996年10月1日開始實施。
H. 行政法中對時間的規定依據是什麼
因為我國司法資源較少,另外也是為了促進公民能夠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因而法律設置了期限,至於期限的長短是根據一般情況的需要,沒有絕對的標准,對行政復議的申請等權利行使的期限設置一般考慮了當事人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的時間,決定是否申請的時間,去申請所需的時間等等因素。
I. 弱弱的行政法時間問題
應當是第一種。
但是實踐中,在有效期屆滿前,也是可以提交申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