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上權利與權力的關系

行政法上權利與權力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4-16 08:52:55

❶ 試談行政法與行政權之間的關系:保權論平衡論控權論

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應該說,這二者都是從自由主義文化出發的。
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致對立的統一。當然,二者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假如沒有個人本位主義與私權,就不可能有自由與平等的追求,從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解放與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假如沒有國家本位主義與統治權,就不可能形成統治與秩序。但是,社會是在努力克服不斷出現的各種對立與矛盾中而發展的,單靠行政法與民法自身的力量是不能兼顧這一目標的.民法與行政法均強調形式正義,行政法通過行政權的行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私權的泛濫;民法通過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和責任制度可以阻止行政權的對私權的無端侵擾.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❷ 行政機關、行政主體、行政法主體三者之間的關系

他們之間的關系簡單概括:1、行政法主體中包括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
3、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4、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監督主體:如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時,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體。又如行政復議中的上級行政機關等4、行政主體:行政機關不等於行政主體,除行政機關外,一定的行政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定授權,也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公務員並不是行政主體。
一、行政的概念:指國家行政機關和其他公共行政組織對國家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組織、管理和調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
1、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兩層含義:(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2、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
三、行政法關系概念和分類
(一)行政法關系:指經過行政法(實體、程序)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系。
(二)主要有兩類法律關系:
1、行政法律關系:指經過行政法調整之後,具備了權利義務內容的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亦稱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指行政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包括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方(人)。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四、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和行政法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外,還包括監督主體。
(一)行政主體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力,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特殊主體,在具體法律關系中佔有主導地位。
(二)行政相對方也是行政法上權力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是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另一主體。
2、監督行政法律關系:指在監督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國家有權機關與行政主體以及有關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之間形成的,受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各種關系。
監督行政法律關系特徵:
第一、一種多重、復雜的法律關系。
第二、包含著行政訴訟法律關系。
第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具有非對等性。行政主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多的權利,承擔較少義務,而在監督行政法律關系中享有較少權利,承擔較多義務。

❸ 論行政法與公民權利的關系1000字左右

一、行政法中有關「平等」若干理論的再澄清
行政法是專門負責調整公民與政府,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域中相互關系的部門法。理應以明確地肯定、設立並保障實現兩者之間平等的法律關系為其宗旨然而,近年來,在我國行政法學的理論研究中,探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平等問題,一直被視為畏途
如果分析其社會歷史原因,自然應歸結到從前的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使政府行政機關集所有、經營、生產者於一身。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直至到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生產數量,包括定價銷售等,均須無條件從命於前者。其結果必然導致後者由於是前者的附庸,而最終成為與一般國有山林、土地、公共設施等無異的行政管理標的物至於對客觀存在於行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身份、地位加以消極被動地認可,則是其時所謂的行政法所能作的唯一選擇。
市場經濟賦予了一般生產者或生產組織獨立的法律主體資格、使他們能夠真正做為享有充分自主自由權的市場主體,參與社會中的各項經濟政治活動這為實現公民與政府的平等提供了前提條件。
但是,欲將凝聚現代法精義神髓的平等觀念及原則溶入行政法,尚有如下的理論問題需進一步澄清。
(一)應當確認行政法主體之間地位的平等與否
在1983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具有添補空白意義的《行政法概要》以及彼時與繼後的眾多教材辭書中,曾把行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不平等,歸結為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主要特徵且加以說明論證。
筆者認為,這種理論觀點的主要識障在於,其把行政法律關系只當做行政關系的簡單描述而混淆了一般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原則區別界限
行政關系,其主要特徵有二:
1.它是一種完全的隸屬關系嚴格說在其中並不會、味看有雙方或多方的存在。所體現出來的僅僅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部分不能分離或獨立於整體之外諸如行政系統內部上、下級之間的關系便是如此。
2.它是一種絕對化的支配關系。就是說,只具有「我令你從」這一種單向性的運動程式。以往專制制度下,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管制,就是採取這種方式
3.它表現為一種固定不變的主動與被動關系就是說。其中一方處於絕對、永恆的主動地位。一切意志表示、指示命令等,均由之發出、實行而相對方始終於、過是純粹的客體而已。
而行政法律關系則不同。它的根本性質於:
1.在行政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存在一種相互獨立的關系一即是說,做為國家權力實際享有者的公民,與公共權力具體行位使者的政府,兩者之間的關系大體近似於信託人和受託人。具有的是雙方在各自意志存在基礎上的一致。
2.它不是一種完全單向性的支配關系具體體現為,行政相對人在一般情況下,是接受支配者。但是在某些特定場合,又可轉化為支配者諸如,公民要求公安機關偵察破案、打擊犯罪等,實質上也含有「支配」的意思即後者只能無條件地服從這種「命令」由此可見,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雙方的支配與被支配關系具有雙向性,即允許角色的相互換位。
3.在行政法律關系中,主動與被動只是相對的。即是說,其中並不存在絕對的主動者與被動者。諸如,對於行政主體來說,它既是實施管理者,同時又是提供服務者、接受監督制約者。而行政相對人既是接受管理者,也是享受服務者、實行監督制約者。直至罷免權的行使者。再如,在日常行政管理領城中行政主體可以主動要求行政相對人如此這般。而行政相對人也可以主動要求行政主體如此那般。如主動要求其給於救濟扶助、批准其提出的申請等。此外,同一行政主體,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可能是主動的,到廠行政訴訟程序中可能又是被動的。
通過上述比較,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如果把行政法律關系僅僅解釋或使之成為行政關系的法律化,那將是荒謬的甚至是倒行逆施的。縱觀與分析現代行政法產生的原因背景。歷史發展等,顯而易見,其根本宗旨和意義,在於要把行政關系民主化,而不是要把行政關系法制化。
當然,不可否認,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確存在或者說保留有某些行政關系中所體現的「不平等」特徵。尤其是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並一不諸如一般民事法律關系那樣,其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設定與分配幾乎完個對等均衡,而是由行政主體享有較多的指揮命令權乃至行政特權。但是,這僅僅是一種建立於平等基礎之上的有限的「不平等」。絕不能把這種「不平等」的表象做為一種本質加以肯定因為在此,「不平等」實際是為實現最終的「平等」而使用的手段而已。而且還並非是唯一的手段尚還有行政合同、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服務、行政建議等,諸多體現「平等」的,具有契約、給付性質的行政手段與之並用。
(二)關於對行政法本質的認識
我們有待於徹底擺脫前蘇聯的行政法教科書中,關於「行政法即是國家管理法」的理論學說的影響。在我國,曾較為通行的觀點是,把行政法定義為「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解釋說它「負責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可以行使的權力」。認為研究行政法學的目的,在於「以利行政權力的行使」。從這一視管理需要、行政權力行使需要為行政法實質的邏輯推斷,必然會得出行政法不過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專司治民的管理工具的結論。
其實,現代行政法的終極目的,不在於實施管理,甚至也不在於西方行政法理論所提出的「控權」,而在於保障一般公民法人等,被憲法法律所賦予的各項人身、財產、自由權利,不在其接受行政管理的過程中,遭到具有擴張、侵犯本性的行政權力的侵奪吸納。至於負責保證一般行政管理活動順利進行的,_主要是行政權而不是行政。在沒有行政法存在的情況下,國家行政管理行為照樣可以通暢無阻。專制制度下便是如此。
在民主制度一凡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依舊屬於非勢均的故且又永恆存在著矛盾的兩者。就某種意義而言,此起彼伏是雙方基本的運動程式代表開負責維護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的法律包括行政法,在處理兩者之間的矛盾關繫上,該把保護重心置於何處應是不言而喻的。

❹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所調整和規定得的,具有行政法上的什麼和什麼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為行政所調整和規定得的,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和義務回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答。

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託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政管理的當事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

(4)行政法上權利與權力的關系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關系不同於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

行政關系構成了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行政管理關系;第二類是行政法制監督關系;第三類是行政救濟關系;第四類是內部行政關系。

❺ 行政法律關系與行政關系的區別

行政法律關系與行政關系主要有三大區別:

1、關於性質的區別

行政法律關系屬於思想社會關系,體現了國家的意志,而行政關系不屬於思想社會關系。這一分類是基於列寧對社會關系分為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的劃分。

2、關於范圍的區別

也就是說並非是所有的行政關系都屬於行政法律關系的調整范圍,例如行政指導、行政建議、行政咨詢等行政關系,就不屬於行政法律關系的范疇。

3、關於調整的不同

行政法律關系不同於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行政法調整的對象,而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調整的結果;行政法並不對所有行政關系作出規定或調整,只調整其主要部分。

(5)行政法上權利與權力的關系擴展閱讀:

學術界對行政法律關系的概念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主要區別在於對行政法調整對象的理解不同。這里我們主要看看周有永教授的觀點。他認為,行政法律關系是指行政法調整行政權力行使所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後,通過行政法規范而形成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行政主體是指具有行政權力和行政能力的社會組織,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權力,並獨立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一概念看似一般,但對於具體行政法律關系的適用,尤其是行政訴訟中的具體行政法律關系的適用,由於行政主體是否具有主體資格,是否具有法律權威,是否具有獨立性,都具有重要意義。Y承擔法律責任是審查的重要內容。

❻ 行政法的主體的在權利能力上與民法的主體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先了解什麼是行政主體,什麼是民事主體.
其次,做為國家機關,如一方政府機關,可以是行政主體,也可以是民事主體,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某地方政府下達政府規范性文件時,他是行政主體,實施的是行政行為,如果某地方政府與某公司簽訂合同,購買其辦公傢具,那麼,此時的某地政府即是民事主體,其與某公司之間是民事法律關系.
最後,行政法的主體的權利能力與民法上的主體的權務能力是不同的,民法上的權利能力有兩種,一種是個人的,一種是法人的,法人的權利能力自成立之日起具有,而應與其行為能力相一致.而行政主體的權力能利,一般是法律賦予的,如那些部門具有行政處罰權,要依據行政處罰法的相關規定.

❼ 什麼是行政法,它調整什麼關系

行政法,是規范有關行政之組織、職權、任務、程序以及國家暨其他行政版主體與人民間之權利義權務關系之法規例外情形亦包括人民相互間之權利義務關系的公法法規。行政法是國家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它規定著國家行政機關的組織、職責許可權、活動原則、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以此來調整國家和各種行政機關之間,以及國家行政機關同其他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者說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所謂調整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就是規定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❽ 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和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被稱為

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和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被稱為行回政法律關答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❾ 行政管理過程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在行政管理的過程中,個人與行政機關會形成行政關系,雙方之間不是民法意義上的平等的主體關系,而是行政法意義上的不平等的行政關系。
其中,作為主體的個人與行政機關各自享有一定的權利和必須履行一定的法定義務。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還要看具體的情形或案件,依據其所形成的不同行政管理關系來判定和分析,如此過於籠統。

❿ 權力和權利的意思

合同中的權力和權利的意思是一樣,只是習慣的用語不一樣。合同,作為民法中的一種,屬於私法,在私法中雙方地位平等。
1.權力是公法上的用語;比如行政法、刑法
2.權利則民法,行政法,刑法都可用。
權利指的是私權利(一般指的是公民的權利,用right表示),權力指的是公權力(一般指的的國家的權利,用power表示)。
權利
一般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力
僅為衡器,權力,是平衡的力量、平衡的能力。
權力有三個屬性:公權(政府)、私權(市場)和共權(社會)。相互之間相互制衡。以正向運作。
權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權力是指某種影響力和支配力,它分為社會權力和國家權力兩大類;狹義的權力指國家權力,即統治階級為了實現其階級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統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種組織性支配力。

熱點內容
勞動法懷孕不給交保險 發布:2025-02-14 07:28:25 瀏覽:801
借錢用於賭博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4 07:25:02 瀏覽:477
澳門法院圖片 發布:2025-02-14 07:18:38 瀏覽:366
生存者法規 發布:2025-02-14 06:38:09 瀏覽:64
成人自考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2-14 06:24:14 瀏覽:386
司法局刑事案件法律援助全覆蓋 發布:2025-02-14 05:52:54 瀏覽:93
北京西城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2-14 05:44:56 瀏覽:95
民法析理 發布:2025-02-14 05:33:07 瀏覽:652
刑事訴訟法133條 發布:2025-02-14 05:30:51 瀏覽:985
夫妻只有一個人工作勞動法 發布:2025-02-14 05:03:10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