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同龢行政法
1. 光緒為何突然將其恩如父母的老師翁同龢勒令回鄉呢
一、認為是慈禧太後強令光緒皇帝下令將翁同龢開缺、革職,慈禧太後之所以這么做,有幾點原因:第一就是翁同龢支持光緒變法,《慈禧外紀》曾記載:“太後告帝 ⋯⋯言必去翁同龢,不可遲疑 , 謂彼近日煽動排滿 , 恐其危及朝廷也。”持這一看法的前提是慈禧太後一開始就是反對維新變法的,因而對極力主張變法的翁同龢十分不滿,並且慈禧認為罷免翁同龢可以讓光緒帝陷入孤立之境。第二是甲午戰後朝廷內激化了帝後黨爭,這與翁同龢援引康、梁等維新派密切關系。
三、慈禧、光緒罷免翁同龢的說法最為普遍,此外還有一種說法也值得注意,即認為是以剛毅、榮祿等為代表的朝中守舊大臣彈劾的結果,歸根到底是翁同龢援引維新派、支持戊戌變法。此外,也與翁同龢在朝廷目中無人,樹敵眾多有關,《四朝佚聞》一書中說 : “光緒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議事,偶有不合,翁輒拂然,常入報帝必伸己意,眾已側目。”不過這一說法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必須得到慈禧和光緒的同意。
2. 光緒帝為推行變法所採取的措施
戊戌變法是我國19世紀末,在空前的民族危機下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自救運動,目的是救亡圖存,富國強兵。變法的主導者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但是變法僅僅維持了一百零三天便宣告失敗,學術界關於變法失敗的原因已經有很多討論,本文從維新派採取的變法措施方面來分析變法失敗的必然性。
戊戌變法
1. 維新派採取的改革措施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正式宣布變法維新,採用維新派官員的建議,頒布一系列詔書和命令。改革措施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第一是經濟方面,設立路礦總局和農工商總局,鼓勵實業發展,積極支持私人開辦企業,保護商業和農業發展,獎勵創造發明,保護專利;第二是政治方面,允許廣大官民上書皇帝言事,廣開言路;精簡政府機構,裁撤閑散部門;仿照康熙、乾隆時的舊例,在紫禁城開設「懋勤殿」,積極任用維新派人士參與政權。;第三是軍事方面,裁撤綠營和老弱病殘士兵,組織團練和民兵,採用西式軍事訓練方法。籌備設立武備學堂,武舉停試弓箭等冷兵器,改試槍炮;最後則是教育文化方面。設立京師大學堂,書院、義學、社學、祠廟均改為學堂,各省普遍設立高等學堂、中等學堂和初等學堂。同時設立專科學堂,培養各種專業人才,派人出國留學,學習國外先進知識和技術,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改考政治、時務、經濟等內容,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獎勵翻譯者。
光緒皇帝
2. 這些措施的合理性探討
從維新派頒布的措施來看,非常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對中國的社會進步有著重大的促進意義,但是變法為何很快就會失敗呢,我們可以逐條分析維新派採取的措施在當時的中國是否合理。
3. 翁同龢是誰
翁同龢
發布於:2006-6-11 瀏覽:230次
翁同龢(1830——1904)曾被康有為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他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書法家。
半畝園是常熟趙氏的藏書樓,背山面溪,亭邊花木扶疏,軒畔湖石嶙峋,閣下竹影搖曳。幽雅的環境正適合文人雅集。1872年至1874年,翁同龢因丁憂回籍守制,有短暫的賦閑,常熟及周邊地區的文人便雲集於此邀翁氏談書論法。盛情難卻,翁同龢便把多年來自己的心得和盤托出——
翁同龢認為,秦漢時期,書法家中的上乘者寥若晨星。他敬佩蔡邕,《魯峻碑》寫得「骨氣洞達,爽爽有如神力」。還敬佩鍾繇,《乙瑛碑》如「雲鶴游天,群鴻戲海」。在隋唐以後的書法名家中,翁同龢特別推崇顏真卿的書法,《多寶塔》工整嚴謹,用筆勁健;《家廟碑》柔中寓剛,綿內藏針;《爭坐位》蒼秀流利,舒捲有度。顏字的誕生,使中國的榜帖匾額一展新的形容,顏字的風格,體現了雄視四方的盛唐氣象。翁同龢還認為懷素筆走龍蛇,氣勢磅礴,活而不脫,離而不散,為學習草書的範本。
清末,學習秦漢篆隸、北碑的風氣日盛,翁同龢認為學習碑帖重在學其氣勢,輕在形似。學習碑帖的態度應是「博採」而不「專一」,陶冶眾體自成一家。
翁同龢認為臨池者應掌握分布和著筆這兩大關鍵,對字的結體和行的章法上,「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入險絕,復歸平正。」這些話已領略到否定之否定的意趣。翁同龢還強調:「橫劃之平,亦為書家一大關鍵。」至於落筆,則「須曲折並須靈動」、「須懸臂,筆勢要張」。又指出書寫的常見病是「下筆處未能頓足」,「不頓則全字結構皆散且飄走站不起」。「要留意落墨時圓潤有力」,「講逆鋒法,則搦管要虛和」,字的結體才能「剛柔俱美」。
翁同龢還強調成熟的書法應具備「氣」、「勢」。氣勢大而體現在篇幅的章法上,小而體現在點劃的結體上。結體應有硬度,「書貴瘦硬方通神」。硬度和運腕有關系,「腕中無力,不得佳書」,而執筆堅實,腕方有力。
翁同龢認為臨摹古帖和研習書論兩者相得益彰。「名家之書,左規右矩,毫芒皆有法度,非墨池筆zzzz不能造此境。」而臨帖不應忘閱覽書論,只有不斷吸取前人和當代人有關書法的經驗,書法才能日益精進。他研習書論,上追孫過庭、宋四家、元代趙孟頫的書法策論,對本朝的包世臣的《藝舟雙揖》也推崇備之。
娓娓而談、款款而論,一席話使聽者心悅誠服。隨著聽者的鴻雁傳遞,翁氏半畝園論書,影響遠播四方常熟籍的宦遊之人。不久,京城有識之士也紛紛談論此事。
4. 帝師翁同龢為什麼會被罷官呢
對於翁同龢被罷官的原因,老一套的說法是慈禧太後為了阻止光緒帝的改革,是要斬斷光緒帝的臂膀,是後黨的一大陰謀。雲雲。其依據一是康有為逃亡海外之後如此敘說,二是在罷免翁同龢的同時清廷還進行了重大人事調整:調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入值軍機補翁同龢的缺,由榮祿接替王文韶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5月27日,光緒帝再次向翁師傅索要康有為的著作,翁同龢堅稱自己與康沒有往來,光緒惱了:你之前推薦康有為,說得天花亂墜的,怎麼我這准備見人,要提拔重用了,你卻說他居心叵測,政治小人,你這是逗誰玩哩?可任憑光緒怎麼說,翁師傅都堅稱自己不會進呈康有為的著作,皇上如果一定要的話,可以通過總理衙門。光緒氣得夠嗆。
5. 為什麼說李鴻章是千古罪人
1879年,李鴻章要辦中國電報,保守派攻擊以夷變夏
1881年,李鴻章要修鐵路,全都反對。李鴻章堅持在開平礦務局開建唐胥鐵路,又遭清議反對,說是震動東陵,使得李鴻章只好用馬拉火車運煤。
6. 女人干政有多麼慘烈的下場,讓慈禧留下這種遺言
誰也沒曾想到,女人慈禧會主宰大清王朝浮沉47年,宮牆粉黛的顏色塗抹了一張傾城傾國的臉,也賦予了她抓住關鍵機會登上歷史舞台。當慈禧從青春美麗的溫柔,在權力的加持下逐漸變成了陰森可怕的老太,其一生經歷跌宕起伏,傳奇色彩異常濃厚。經歷了喪夫、喪子,不得已將外甥載湉抱上帝座,也曾母愛泛濫對其疼愛有加,為何在日後二人翻臉成仇,以至於臨死前對光緒痛下殺手。晚年的慈禧政權在經歷八國聯軍慘烈清洗後,在逃亡的路上也曾痛苦進行反思,甚至希望周遊列國學習經驗,以求振作,說明這個女人一生都在為這個帝國而努力,而臨終遺言竟是堅決防止女人再度干政,或許詮釋了她內心的遺憾和恐懼。她是女強人,雖然成功,卻並不幸福;她雖然執掌帝國47年,卻難以走出女人思維困境。
郭嵩燾畫像
當年慈禧苦勸郭嵩燾出洋,最後又將一切罪責推給郭嵩燾。正如慈禧後來委派曾紀澤接替郭嵩燾時倒是說出了真諦:「你替國家辦這等事,將來這些人必有罵你的時候,你卻要任勞任怨。」《出使英法俄國日記》
以此可見後世所觀的慈禧外在雖然凌厲端莊嚴肅,其本質上的愛好和性格依舊是女人,權力之內隱藏的刀光劍影的外在卻也百花爭艷,無比芳香。只不過是權力之外的豪奢鋪張的不一樣的女人,她死前留下的遺言竟是,「此後,女人不可干預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以為鑒!」,或許這句話詮釋了女人慈禧在命運安排下執掌帝國後的疲倦與無奈。
7. "和"與"龢"在古代意思是一樣的,這種說法正確嗎
這種說法不正確。
1、和【hé】:
(1)作為連詞,意思是「與」,也可作動詞,表示應和或攪和。也表示連通。
(2)作為形容詞,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關系是令人滿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歡喜的一種狀態。例如:和諧、和而不同、和為貴、和平。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與楚以和。(譯文:與楚國和諧相處)
2、龢【hé】
調也。讀與「和」相同,指編管吹奏樂器,是後來小笙的前身。只是讀音一樣,意思是完全不一樣的。
(7)夏同龢行政法擴展閱讀:
「和」與"龢"的關系:
古人曾經用音樂來詮釋和,美妙的音樂之所以悅耳動聽,是因為創作者能夠將清濁、快慢、高低諸元素完美地協調起來,達到「和」的狀態。
古文中的「和」一般寫作龢。這個字由表音和表義的兩部分組成。表義的這部分看起來很像蘆笙或編蕭。大家知道,在樂器中,不管是蘆笙,還是編蕭,都由許多竹管組成。
古人造字時,用樂器的形象指代音樂,進而以音樂表現「和」的狀態。因此,從字源學上講,動態的「中」,有「美」的涵義。
8. 夏同龢府弟前後門對聯
夏同龢狀元故里牌坊主楹聯:
上聯:毓秀鍾靈,高梘長留才子第;
下聯:崇文尚學,麻江猶沐狀元風。
夏同龢狀元故里牌坊副楹聯:
上聯:學貫中西,黔中嶺南無雙士;
下聯:術通儒法,清末民初第一人。
上聯:同仰高才,才因報國才尤貴;
下聯:龢臻盛景,景以宜人景自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