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分析麻旦旦案件

行政法分析麻旦旦案件

發布時間: 2022-04-16 19:17:03

『壹』 對精神慰藉寫進法律的理解

精神損害賠償
內容摘要:社會日新月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規定以經濟懲罰來補償或賠償加害人的精神損害已成必然。然而我國現行法律對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存在著較大的缺陷,民法通則120條未對侵害他人身權如生命健康權的行為,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這種觀點..國家賠償法中對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侵權行為影響范圍內, 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但對麻旦旦的案子僅給受害人物質補償,不給精神補償.由此看來我國現行法律精神損害賠償存在許多不足.
第一小節通過我們教科書上對精神損害`精神損害賠償的定義說明作為精神損害賠償的意義所在。
第二小節論述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和目的.。
第三小節通過對現行有關法律條文的分析,歸納現行有關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不足。
關鍵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
精神損害賠償系現代民法損害賠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發展的今天完全可以這樣說,精神損害賠償在我國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話語,而是被人們身體力行的從而具有一定實踐品味的法律技巧。但我國精神損害賠償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精神損害及精神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這一概念在劉雲生和宋宗宇主編《民法學》一書中是這樣定義的「精神損害是對民事主體精神活動的損害;。精神損害與財產損害相比所表現出來的法律特徵都與精神利益的無形性在關,其中精神損害表現形式的客觀性和精神損害事實的可辨認性尤為重要。精神及精神利益固然是抽象的、無形的,但當受害人受到精神損害時,表現形式各種各樣的,而且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損害為肉體的疼痛,或為心理的障礙,也可能表現為社會價值的貶損。《牛津法律大辭典》對精神損害析義時指出:精神損害不僅僅是一種驚嚇,而且是一種可辨認的身份和精神上的損害.該處所指的精神損害的可辨認性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確定精神損害。輕重的可靠性,它對於侵害人是否承擔法律責任,承擔何種損害的辨認方式又因是否存在精神疾患而不同。特別是在一切價值或精神活動多得以金錢衡量之今日,對精神損害給予適當的物質賠償正是社會文明發達的產物,和人類精神權利價值重視的表現,是人們的法律意識漸漸提高的深化的反應由此有了精神損害賠償的稱謂,並漸漸為各國理論和實務界接受。
精神損害賠償指什麼呢?在劉雲生和宋宗宇主編的《民法學》一書中對其定義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又稱非財產損害,是指由於加害人因其侵權行為侵害了他人的精神利益而應承擔的賠償責任。精神損害賠償的辨認方式又因是否存在精神疾患而有不同,那麼當人們受到精神損害時除以通過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獲得救濟外,受害人請求金錢損害也是一種途徑。我們認為精神損害賠償就是權利主體因其人身權利或其他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喪失。因此得要求一定的財產賠償以進行救濟和撫慰的制度,但不等同於財產損害賠償中以等量的價值填補等量的損失,因為精神損害是難以用精神的金錢額次度進行計算的,所以這種「賠償」不是單純的財產補償,而是對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給予的物質撫慰和對精神利益減損的填補,當然,作為一種民事權利救濟手段,精神損害賠償也具有懲罰性,能對侵害人以制裁和警示。
二、精神損害賠償的功能和目的
精神損害賠償究竟是補償性的,,還是撫慰性的.,還是懲罰性的,或者補償性為主, 懲罰性的為輔?要麼是三者兼具?大多數學者認為精神損害賠償有補償性撫慰性和懲罰性三種功能,精神損害賠償的補償功能,就是通過加害人的物質賠償,填補精神上的損害,使受害人的損害得到平復. 精神損害賠償的懲罰功能,是法律通過責令加害人支付金錢,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加重對受害人的處罰,以達到防止侵權行為,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精神損害賠償撫慰功能是指金錢作為衡量價值和權利的一般尺度,可以滿足受害人人身和精神需要的物質手段。盡管它無法彌補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喪失,但是使害人,在此其他方面得到享受,因此,金錢賠償在這種情況下是民法唯一可以採用的給受害人以物質滿足的方法,這種需要滿足,恰恰是為了平復受害人的精神創傷,慰藉其感情的損害,改變受害人心理、生理及精神利益損害所帶來的影響,恢復身心健康。
三、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現狀和缺限
我國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法律始見於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20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時,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120條只對侵犯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法人的名稱權,名譽權的行為適用精神損害賠償而對侵害他人身權如生命健康的行為,則不得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這種觀點有失偏頗。首先 「人為萬物之夷」,人類社會的各種努力都是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延續和發展。作為個體的人,其先天下之憂而憂 健康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因此,生命健康權成了法律賦予人的量基本的權利,不僅民事法律,而且刑事法律有及其他的部門法律博物院 切實保障機制公民的生命健康權不受非法貧寒的權利。但是,如果這種保護僅停留在生理層面上,則是不完整的,因為人的生命健康既包括身體的存在與身體的健康,也包括精神的存在與精神的健康,這兩方面是一個整體。因此,行為侵害了人的身體,也就不同程度地侵害了人的精神。現實生活中,侵害公民生命健康等人身權的行為,不僅會給受害人帶來肉體痛苦,造成財產損失,而且給受害人或其親屬帶來精神痛苦,有的甚至是嚴重的精神損害,特別是那些影響到一個人外觀的傷殘狀態的人身傷害以及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案件,其精神損害的程度遠遠超過名譽權、榮譽權等人格權受到損害。「有損害即有救濟」這句英國的古老法諺,已成為現代工業侵權法的基本准則,法律不令人難忘可以強制迦人承擔實際的費用,還應該給受害人以一定的精神撫慰,否則有公平原則的民事法律的立法宗旨。另一方面,人格權作為人的生命健康權這一基本權利的延伸與體現,其目的也是為了保障生命個體的生存,從本質上來講,兩者具有邏輯也現實的一致性,是同一內容在不同方面的表現形式。在這兩種權利中,人的生命健康權是根本,是核心,人格權是其邏輯的發展與擴充,如果僅僅依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認為侵害人的生命健康權等人身權不能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就會出現基本的權利不能用金錢來賠償而其體現的人格權卻可以的怪異現象。
其次,從冰封方面來看,按照精神損害的定義,一般將損害分為生理、心理(或感覺、感情)的痛苦造成的損害和精神利益的損害。對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的規定,可以看出該法條是對涉及精神利益的一部分人格權所做的規定,我們能據此就認為並未作任何限制性規定,相反,《民法通則》的意圖在於更全面充分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如《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該法條表明對權利主體因受到侵害而在財產權和人身權方面產生的一切損害,無論是財產損害還是非財產損害,加害人均必須承擔賠償的責任,而且這里的「民事責任」並不限於財產損害的方式,還包括《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規定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其他非財產方式的民事責任。這種關於侵權行為的成立要件、效果等內容以及立法技術增色符合現代民法有利於權利主體的權利保護的發展方向。而且是,從《民法通則》的整體來看,對生命權、健康權、自由權等其他人身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給受害人或其親屬造成的肉體或精神痛苦的損害請求賠償權應包括在「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的法律後果——「承擔民事責任」之內。從賠償的項目來看,<,民法通則>第191條規定了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或殘疾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人員的生活費,其他必要的費用等。該條雖然沒有規定:應當冷汗財產以外損害,也沒有基礎在賠償項目中規定撫慰金,但它並不是限定性規定,從其不完全列舉方式中,也推斷不出該法條有排除對因侵害公民人身權給予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意圖。有學者認為,該條中的「等費用」理應包括非財產損害的賠償金在內,正如可以人第一百二十條「贈償損失」推斷出對侵害人格權的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失和非財產損失一樣。此外,《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損害國家、集體的財產或他人財產的,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並應當賠償損失。」筆者認為,該條的立法本意在「其他重大損失」中涵蓋了對精神損失的賠償。至於法律為什麼不明確規定對侵犯生命健康權等其他人身權得適用精神損害,是因為從立法學上來講,非財產損害由於其表現形式的非直觀性衡量標準的主觀性,其設立和實施適合於採用法律作原則性規定由司法實務通過實踐積累加以確立的方式。那種否認侵害生命權等人身權利不能適用精神損害賠償的的觀點是其實是一葉障目的。
我國《國家賠償法》自1994年正式通過,1995年1月1日開始實施,其關於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只見於第三十條規定,賠償義務機關對依法確認有關本法第三條:(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第十五條:(一)對沒有犯罪事實或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二)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有以上情形之一,並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
響的范圍內,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2001年1月8日晚19歲的女孩麻旦旦在其姐姐發廊看電視的案例,學法的大多都聽過的吧,對被害人麻旦旦被刑訊逼供,精神遭受極大痛苦,一審、二審判決都是賠償74.66元,這種判決結果,法學界及關注此案的公眾也難以接受,當時學生們都為麻旦旦感到不平,在受到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以國家名義作出的違法行為侵害時受到的侵害,不僅表現在肉體上,同時表現在精神上,因此當侵權行為糾正以後,僅給受害人物質損害補償,不給其精神損害補償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雖然法院作出這種判決並不違背現行法律,但法律的正確執行並不代表事實上的公正,立法上的殘缺必將導致執法上的狹隘,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國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立法的不完善。從法律的原則和精神來看,精神損害賠償應作為一項重要的權利補救制度,藉助金錢、物質等手段達到精神撫慰之目的,以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但從國家賠償法上述賠償法上述規定以及我國的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國家賠償法》對精神損害的賠償在債權責任承擔上有在賠償范圍,過窄,只限於名譽權、榮譽權,而未包括自然人的生命權、身體權、人身自由等人格權賠償方式未包括金錢賠償,賠償標准不同於民事賠償,對違法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具懲、戒性等一些缺陷。
不用多言,精神損害賠償已成為現代社會對人身權得受到損害的一項重要救濟方法,當然,這個過程是漸進的,萬事萬物不是絕對的是相對我國精神損害賠償還存在缺陷的,我們期待精神損害賠償能夠漸漸完善,最後達到公平合理,立法工作者也在對其逐步完善,2001年司法解釋里程碑式的標志

『貳』 可否幫我解答一下 :談談你對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賠償的認識 謝謝!!!

行政賠償的作用
國際文化教育學院 法學2班
於思睿 20087227
提要:國家賠償法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其立法目的不僅保護被侵權人依法獲得國家賠償的權利,而且促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對於國家賠償法條文規定,以及在社會中的實施效果。下文對國家賠償法的具體內容作了如下闡述。
關鍵詞:公民權利 和諧社會 改革與不足
前言:國家賠償法規定違法致相對人損害的國家機關必須承擔賠償責任,從而可以遏制國家機關違法失職行為的發生,達到監督和控制權力的目的;國家賠償法又規定國家在賠償相對人損失後,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公務人員行使追償權,這將進一步防止公務人員濫用國家權力,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這不論是對國家公務人員還是社會百姓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下面對它的作用進行一個簡單的論述。
一.依法行使職權得到全面落實
國家賠償法實施十餘年來,發揮其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作用,執法水平大大提高,取得了實效 。
(一)促進了法律法規清理。國家賠償制度的確立,對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制定相關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更加嚴格地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制定規范性文件,並對違反法律、法規的文件及時進行修改和廢止

(二)促進了執法行為規范。
國家賠償法實施後,濫用職權亂執法、消極怠慢不執法等嚴重影響法律權威和國家形象的問題,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已深入人心,成為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和開展工作的指導思想,把執法活動進一步納入了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
(三)促進了法制工作加強。國家賠償法的實施大大推進了法制建設工作,各國家機關把法制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為了進一步做好政府法制工作,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加強政府法制工作決定》,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按照要求加強了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建設,選拔、關心、培養專門從事政府法制工作的專業人才,充分發揮政府法制工作在各級政府中的積極作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司法行政、監獄管理機關,也建立起了相應的法制工作部門,專門負責部門重要的法律事務,推進了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了內部管理。人民法院本來就是審判機關,主司國家的審判權,一直高度重視自身法制建設。在國家賠償法的推動下,人民法院更加重視自身的公正司法和司法水平,不斷加強審判業務管理,提高案件質效,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穩步推進審判事業健康發展。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一)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國家賠償法實施前,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及公安部、國務院法制局和財政部等國家機關和部門,都下發了貫徹執行國家賠償法的通知,要求積極組織學習、進行宣傳、培訓幹部和提高認識,對實施國家賠償法作出了具體部署。如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各部門都要向人民群眾廣泛深入地宣傳國家賠償法,使它成為人民群眾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執法違法行為作斗爭的有力法律武器。主動將行政機關直接置於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國家賠償法實施後也從沒有停止法制宣傳和普法工作。後來出現的佘祥林等國家賠償案,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了人民群眾和輿論媒體關注的焦點
(二)宣傳了國家賠償法。國家機關、新聞媒體以及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到宣傳和關注國家賠償法和國家賠償工作中來,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態勢,為國家賠償法的實施和國家賠償工作推順利進奠定了堅實的社會輿論基礎。
三.個案糾錯發揮基礎作用
司法是社會公平正義事業的最後一道防線,而國家賠償是其最後一條戰壕。這充分說明了,國家賠償審判工作在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國家賠償工作對具體的職權行為進行全面審查,對個案的差錯和違法行為進行糾正。在國家賠償確認和國家賠償案件辦理過程中,一旦發現原職權行為有錯或違法,就要本著有錯必糾的原則,堅決給予糾正,並依法決定賠償 。正是通過國家賠償確認和國家賠償的個案辦理,以實現對職權行為作出違法與否的評價和糾錯,對國家機關原職權行為帶來損害的救濟和賠償。這是國家賠償工作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最直接和具體的體現。各賠償義務機關和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在辦理國家賠償確認案件和國家賠償案件中,要全面審查原職權行為作出所依據的證據、事實和法律規定,對原職權行為錯誤、違法的原因進行分析,並作糾正,還要做好與原行使職權的機關和工作人員的情況、意見交換,以國家賠償案件的辦理工作促進原辦案單位和辦案人員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提高案件辦理質量,促進司法和執法水平提高。個案糾錯是國家賠償的基礎性工作,國家賠償法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個案糾錯來實現,並以此為出發點,推動以各種方式和措施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四.國家賠償中的不足與提高空間
我國的國家賠償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以陝西麻旦旦案為例,公安機關將麻旦旦傳喚至派出所,審訊23個小時後,又以「嫖娼」為由對其做出行政拘留15天的行政處罰裁決。麻旦旦不服,向咸陽市公安局申請行政復議,後麻旦旦訴至法院要求國家賠償,經過了一審、二審,法院最終判賠74.66元,而對麻旦旦要求的500萬精神損害賠償予以駁回。一個少女被以「嫖娼」的荒唐理由無辜限制人身自由達2天之久,還被迫以處女膜檢查這一有損人格尊嚴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清白,到頭來卻只獲得了區區74.66元的賠償金!但是,法院這一判決卻是依法作出的。因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第26條的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2000年我國職工每日平均工資為37.33元,麻旦旦被限制2天人身自由,所以只需賠償其74.66元。因此,麻旦旦悲劇的根源在於《國家賠償法》本身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拒絕。從麻旦旦案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講,70多元的賠償金都根本不可能撫慰受害人心靈和精神上的巨大創傷。該案也表明,我國採取的撫慰性賠償標准已不利於公民基本人權—人身權的有效保護。
我國的國家賠償採用的是違法歸責原則,這意味著國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是以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為衡量標準的。這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由誰來確認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從程序正當的角度講,任何人都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但是,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違法」是要由賠償義務機關來確認的。而實踐中,侵權機關一般即為賠償義務機關,自己確認自己的行為違法,這顯然違反了公正原則,是不利於受害人求償的。作為申請國家賠償的前置程序,這「無異於與虎謀皮」。這也是國家賠償實現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結論:一個公民受到國家機關違法行為的侵害,本身就是對社會正義和公平的侵害。對蒙受或者受到損害的人依法給予賠償,不僅是對公民個人權利的恢復,更是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匡復。」國家賠償制度的有無和國家賠償標準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發展程度的標志。雖然現在世界各國國家賠償制度的賠償范圍與賠償標准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發展趨勢,即國家賠償的范圍越來越廣,國家賠償的標准越來越高。我們期盼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賠償法》將越來越完善,真正實現對公民權利的完全救濟。

『叄』 誣告他人,造成後果的,賠償可以自願賠償超出國家賠償標准可以嗎

一、精神損害賠償的實質
精神損害是指對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造成的非物質損害,包括心理上的痛苦或失常,名譽、榮譽的損害等。精神損害賠償,就是對此種損害以金錢進行物質性賠償。對自然人而言,對其造成的侵權後果,無非是物質損害與非物質損害。物質損害暫且不談,非物質損害則又可劃分為生命、健康和人身自由、人格、名譽所遭受的非法損害帶來的精神痛苦。隨之而來,救濟途徑方法則為:對於生命因無法恢復,只能對其親屬進行精神撫慰;對於健康可一程度上進行恢復,以康復費的形式出現;對於人身自由、人格、名譽,因不可再恢復也只能進行撫慰。由此,非物質損害不像物質損害那樣易恢復,它體現的是一種撫慰或慰藉,大多採用金錢來賠償,並藉此達到賠償的目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精神賠償的實質,是對受害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所遭受的非物質損害進行撫慰,從而減輕精神痛苦。
對精神損害予以賠償或救濟,體現在法理上,也就是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也正基於此點,精神損害賠償已成為各國的通例。法國行政法院在1961年11月24日對勒都斯蘭德案件的判決中,確立了對精神損害進行物質賠償;俄羅斯、英國、德國、瑞士等絕大多數國家也對精神損害予以金錢賠償。
二、我國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現狀及缺陷
對於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我國法律相當長時間都規定很模糊。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實施了關於確認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了賠償確定辦法,擴大了精神損害賠償范圍,但國家賠償法卻沒作出相應規定。
時至今日,精神損害賠償仍局限於《國家賠償法》第15條和第30條的規定,即:(一)違法拘留或者違法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的;(二)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三)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拘留的;(四)對沒有犯罪事實的人錯誤逮捕的;(五)依照審製程序再審改判無罪,原判刑罰已經執行的。有以上規定情形之一,並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可見,我國《國家賠償法》對精神賠償明顯表現為賠償范圍、方式狹窄。
三、完善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有利於憲法精神的切實體現。國家賠償法同其他法律一樣,都是以憲法為根據制定的。我國憲法第3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它方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41條明確規定:「由於國家機關或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取得賠償的權利。」因此,為保障憲法實施,切實保障民權,防止國家權力濫用,我國國家賠償法有對精神損害賠償問題予以完善的必要。
2、有利於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由於我國《國家賠償法》沒有對精神損害賠償作出物質賠償的規定,在現實生活中受害人得不到法律救助,合法權益不能維護的現象,屢屢見於報端。如2001年在全國轟動一時的麻旦旦「處女賣淫案」,因法律規定不明確,麻某僅得到74.66元的賠償。不僅原告難以接受,法學界及觀注此案的公眾也難以接受。面對此類案件給當事人造成的精神損害,按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只能是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而不能進行物質賠償。很顯然,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因而,只有作出物質金錢上的賠償,才能相對減輕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才能做到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有利於國家賠償法與民事法律相協調。國家侵權與民事侵權,其本質沒有區別,都會造成被侵權方的物質損害與非物質損失(也即精神損害)。從被侵權方的角度來,權利受到損害就應得到法律同等的救濟。然而在《國家賠償法》中,精神損害卻沒有受到救濟。這種人為規定的不一致,給人以法律之間相互矛盾的印象。因此,《國家賠償法》有必要作出與民事立法在此方面大體一致的規定。
4、有利於限制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權力的濫用。如對精神損害明確作出物質賠償的規定,則可以起到在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頭上高懸法律之劍,起到很好威懾作用,使他們不敢濫用權力,時刻惦量著亂用權力會導致經濟上的損失。
5、符合社會發展潮流,有利於社會和諧。完善精神損害賠償,也即對其作出物質賠償的規定,不僅可以落實憲法規定的原則,做到法律之間協調一致,還有利於與國際接軌,符合世界潮流。同時,對無辜者予以慰籍,盡量撫慰其精神傷害,可以減少上訪纏訴,促進社會和諧。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法令解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共6章35條,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國家賠償范圍、國家賠償義務機關、國家賠償方式和標准、國家賠償程序):
國家賠償范圍
國家賠償的范圍是國家賠償法的核心問題。它是指國家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中的侵權行為所承擔的賠償責任的范圍。它要解決的是國家對哪些國家機關造成的哪些損害給予賠償的問題。對相對人來說,國家賠償范圍意味著其求償權的范圍。國家賠償范圍確定的大與小、寬與窄,直接關繫到國家對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保護程度。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國家賠償范圍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法治進程的尺度之一。由於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只涵蓋了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所以,我國國家賠償的范圍包括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不包括立法賠償和軍事賠償。
行政賠償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職權時,違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賠償的制度。
司法賠償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職權過程中,違法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司法賠償又可分為刑事賠償和其他司法賠償。刑事賠償是指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違法行使職權,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其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其他司法賠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除刑事司法職權以外的其他司法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國家依法向受害人予以賠償的制度。
行政賠償在國家賠償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因為行政機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國家約80%的法律法規,是由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來實施的,因此,在國家機關中,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系最直接、最廣泛、最經常。如果他們違法行使職權,必然直接侵犯公民和組織的合法權益,負面影響也很大。所以,行政賠償是國家賠償的重點。
在行政賠償中,行政機關的違法致害行為包括兩類:一類是具體行政行為,一類是事實行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只對這兩類行為承擔賠償責任。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不屬賠償范圍。
另外,國家賠償法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保護也只限於人身自由權、生命健康權和財產權的損害賠償。
國家賠償義務機關
由於國家賠償的責任主體是國家,而國家是抽象的政治實體,受害人不可能直接請求抽象的國家承擔具體的賠償義務,這就需要有一個義務主體來代表國家履行賠償義務,這個義務主體就是賠償義務機關。所以,賠償義務機關就是具體履行國家賠償義務的組織,它代表國家接受國家賠償請求,參加國家賠償程序,支付賠償費用。
我國國家賠償法在確定賠償義務機關時,基本採用的是誰致害,誰負責的原則。即實施侵害的機關或工作人員所屬的機關負責賠償。
國家賠償方式和標准
國家賠償的方式,即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各種形式。由於損害的性質、情節、程度不同,賠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由於國家機關承擔著國家運轉的各項職能,為保證公務的正常履行,賠償的方式應力求便捷易行,以避免國家機關陷入繁瑣的個案糾纏之中而貽誤公務。因此,我國國家賠償是以金錢賠償為主要方式,以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為補充。
國家賠償的計算標准,是指國家支付賠償金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時適用的標准。由於國家侵權損害的類型多種多樣,損害造成的結果也各不相同,設定一個計算標准尤為重要。
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大都建立了國家賠償制度,其賠償標准大致有如下三種: 懲罰性標准。侵權主體除向受害人補足其實際損失的費用外,還應支付額外的費用,這種額外的賠償金超出了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帶有懲罰的性質。 補償性標准。侵權主體支付的賠償金僅僅是填平補齊受害人的實際損失。 撫慰性標准。國家賠償不足以填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僅僅是象徵性、安慰性的給予一定的補償,這種賠償的數額往往少於受害人的實際損失。 由於賠償標准與國家財力直接相關,基於當時的經濟條件,我國的賠償基本採取的是撫慰性標准。
國家賠償程序
國家賠償程序是指國家機關受理解決國家賠償糾紛所要遵循的步驟、順序、方式和時限的總和。對國家賠償請求人來說,這一程序是獲得國家賠償、實現權利救濟的途徑和手段。對國家賠償義務機關來說,是確定其賠償義務和責任的程序。對人民法院來說,則是最終解決國家賠償糾紛案件的程序。我國國家賠償法分別就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規定了不同的程序。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行政賠償可以由法院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而司法賠償則是法院通過非訴的方式解決。 新中國成立前,當時的晚清政府、尤其是民國政府,雖然頒布了一些法律法規,但沒有一條是關於國家賠償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第一部憲法(1954年)中就確立了國家賠償的原則,其中第97條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之後在1982年憲法(現行憲法)中進一步重申了這一原則,並提出了立法的任務,其中第41條第3款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法律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律制度的建立也經歷了一個漸進過程。在沒有制定國家賠償法前,我國是適用有關民事法律的規定進行國家賠償的。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則》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此後,為了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1989年我國制定了《行政訴訟法》,其中,第67條第1款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或者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造成損害的,有權請求賠償。」盡管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賠償的相關問題作了規定。但是,僅有三條的規定,並且非常概括,缺乏操作性。因此,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同時也為了解決司法領域的國家賠償問題,在1989年制定行政訴訟法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就開始組織起草國家賠償法。經過四年多的努力,1994年5月12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7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於1995年1月1日施行。國家賠償法對行政賠償和刑事賠償的范圍,賠償義務機關,賠償的方式、標准和計算方法,賠償的程序,賠償費用等,作了全面具體規定。這部法律的出台,擴大了公民權利的救濟途徑,健全了我國國家責任制度,標志著我國國家賠償法律制度的全面確立。 國家賠償法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如保障公民權利、調整公私利、規范國家權力等,具體來說,國家賠償法有以下作用:
規范國家賠償,建立健全國家責任制度
國家賠償通常規定在憲法中,但要將高度概括的憲法條文變成實際可操作的具體制度就需要相應的法律去完成,國家賠償法及其他有關賠償的規定正是為了執行憲法,對國家賠償的有關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予以規范,以真正確立起國家責任制度。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恢復法治建設後,先是逐步確立了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但國家責任制度卻相對落後,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和1994年頒布的《國家賠償法》,使得這一狀態得以改觀。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行使國家賠償請求權國家賠償請求權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但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十分原則,不具有可操作性。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國在1954年憲法中就規定了公民享有國家賠償請求權,但由於缺乏配套的具體規范,國家賠償制度並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一權利只停留在憲法條文中而沒有變成一項實際的權利。所以,我國《行政訴訟法》和《國家賠償法》的制定,貫徹了憲法保障公民權利的立憲精神和目的,是對現行憲法關於國家賠償請求權規定的具體化,尤其是《國家賠償法》對國家賠償的范圍、賠償請求人、賠償義務機關及賠償程序方面的規定,有效地保證了受害人行使國家賠償請求權。
監督和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國家賠償法》一方面規定違法致相對人損害的國家機關必須承擔賠償責任,從而可以遏制國家機關違法失職行為的發生,達到監督和控制權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國家賠償法》又規定國家在賠償相對人損失後,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公務人員行使追償權,這將進一步防止公務人員濫用國家權力,促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國家賠償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以下簡稱《國家賠償法》)第2條規定:「國家機關和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在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根據該條可知,國家賠償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其中國家機關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獄管理機關。
行政賠償定義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國家賠償分為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行政賠償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因其行為違法而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
司法賠償定義
司法賠償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司法權的過程中,因其行為違法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司法賠償又分為刑事司法賠償與民事司法賠償、行政司法賠償。刑事賠償是指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刑事審判權、監獄管理權的國家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時,違法實施侵權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並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法律制度。民事、行政司法賠償則是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行政案件的過程中違法採取強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由國家承擔的賠償責任。 國家賠償是從民事賠償的區別
國家賠償是從民事賠償發展而來的,因此兩者有許多共通之處。但是,國家賠償是獨立於民事賠償的自成體系的法律制度,兩者的區別可概括為:
(1)賠償發生的原因不同。國家賠償由國家侵權行為引起;而民事賠償由民事侵權行為引起。(《民法通則》規定的公務侵權與國家公權力的行使有關,公務侵權的民事責任實際適用《國家賠償法》的規定。)
(2)賠償主體不同。國家賠償的主體是抽象的國家,具體的賠償義務由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履行。賠償主體與賠償義務人相互分離。而民事賠償的主體通常是具體的民事違法行為人,賠償主體與賠償義務人相一致。
(3)賠償的歸責原則不同。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是違法原則,而民事賠償的歸責原則體系由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公平責任原則構成。
(4)賠償程序不同。國家賠償的程序較民事賠償更為復雜,其區別在於:首先,在提起國家賠償訴訟之前,除在行政訴訟中一並提起賠償外,請求人應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即實行賠償義務機關決定前置原則,不經該決定程序,法院不予受理,而在民事賠償程序中,受害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賠償請求,無須經過前置程序。其次,證據規則不同。國家賠償一般實行「初步證明」規則,即賠償請求人首先要證明損害已經發生,並且該損害第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所引起,繼而,證明責任轉移到被告,而在民事賠償訴訟程序中則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
國家賠償與國家補償的區別
國家補償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因其合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的損失,國家對其給予彌補的制度。國家補償責任在國家賠償責任之前就已經存在。其與國家賠償的區別為:
(1)兩者發生的基礎不同。國家賠償由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引起,以違法為前提;國家補償由國家的合法行為引起,不以違法為前提。
(2)兩者性質不同。國家補償的根本屬性在於國家對特定受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損失的填補,旨在求得因公共利益而遭受特別損失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補救,以體現其與普通公眾間的利益平衡,並不意味著任何對國家的非難。這可以說是兩者最主要的區別。
(3)時間要求不同。國家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是損害的實際發生,即先有損害,後有賠償;而國家補償即可以在損害發生之前進行,也可以在損害發生之後進行。
(4)兩者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國家賠償責任以金錢賠償為原則,以恢復原狀,返還財產等方式為輔;國家補償責任多為支付一定數額的金錢。
(5)工作人員的責任不同。國家賠償制度中有追償制度。在國家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以後要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作出違法行為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追償,但是國家補償制度中沒有追償制度。 賠償的范圍過窄,賠償的標准過低
以陝西麻旦旦案為例:該案的基本情況是:2001年1月8日,陝西省涇陽公安局蔣路派出所幹警以涉嫌賣淫為由,將19歲的農家女麻旦旦傳喚至派出所,審訊23個小時後,又以「嫖娼」為由對其做出行政拘留15天的行政處罰裁決。麻旦旦不服,向咸陽市公安局申請行政復議,市公安局竟兩次要求其到醫院作處女膜檢查,但結果證明其仍為處女。後麻旦旦訴至法院要求國家賠償,經過了一審、二審,法院最終判賠74.66元,而對麻旦旦要求的500萬精神損害賠償予以駁回。一個少女被以「嫖娼」的荒唐理由無辜限制人身自由達2天之久,還被迫以處女膜檢查這一有損人格尊嚴的方式去證明自己的清白,到頭來卻只獲得了區區74.66元的賠償金!但是,法院這一判決卻是依法作出的。因為根據《國家賠償法》第26條的規定: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賠償金按照國家上年度職工日平均工資計算。2000年我國職工每日平均工資為37.33元,麻旦旦被限制2天人身自由,所以只需賠償其74.66元。因此,麻旦旦悲劇的根源在於《國家賠償法》本身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拒絕。從麻旦旦案來說,無論從哪個角度講,70多元的賠償金都根本不可能撫慰受害人心靈和精神上的巨大創傷。該案也表明,我國採取的撫慰性賠償標准已不利於公民基本人權—人身權的有效保護。
另外,在我國公有公共設施致人損害賠償沒有納入國家賠償范圍,這不利於受害人受損利益的維護。
賠償程序設置不盡合理
我國的國家賠償採用的是違法歸責原則,這意味著國家是否承擔賠償責任是以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為衡量標準的。這里包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由誰來確認侵權機關的行為是否「違法」,從程序正當的角度講,任何人都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但是,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違法」是要由賠償義務機關來確認的。而實踐中,侵權機關一般即為賠償義務機關,自己確認自己的行為違法,這顯然違反了公正原則,是不利於受害人求償的。正如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馬懷德教授所說,將司法機關對自身違法行為的確認,作為申請國家賠償的前置程序,這「無異於與虎謀皮」。這也是國家賠償實現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雖然,國家賠償法為受害人實現行政賠償提供了兩條途徑,即受害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也就是說,受害人可以在提起行政訴訟的同時一並要求賠償,但由於我國目前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過於狹窄,使得一些行政賠償案件不能直接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受害人仍需先向侵權機關要求賠償。
為了解決國家賠償法所存在的不足,充分保障人權,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著手對《國家賠償法》進行修改,擴大賠償范圍、提高賠償標准、完善賠償程序是其修改的主要內容。目前,專家修改建議稿和法院方面的修改建議討論稿都已提出。
「一個公民受到國家機關違法行為的侵害,本身就是對社會正義和公平的侵害。對蒙受或者受到損害的人依法給予賠償,不僅是對公民個人權利的恢復,更是對社會公平和正義的匡復。」國家賠償制度的有無和國家賠償標準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發展程度的標志。雖然現在世界各國國家賠償制度的賠償范圍與賠償標准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發展趨勢,即國家賠償的范圍越來越廣,國家賠償的標准越來越高。我們期盼著,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賠償法》將越來越完善,真正實現對公民權利的完全救濟。

『伍』 與行政管理有關的案例

大部制改革、省管縣改革(現在熱點)、創新社會管理等方面,你網路一下可以有很多哦~

『陸』 根據新的國家賠償法麻旦旦可通過哪些途徑請求國家賠償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對於行政訴訟的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行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行使行政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共同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賠償義務機關。
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在行使授予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被授權的組織為賠償義務機關。
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使受委託的行政權力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委託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賠償義務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沒有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撤銷該賠償義務機關的行政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對刑事訴訟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
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該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依照本法的規定應當給予國家賠償的,作出拘留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對公民採取逮捕措施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的,作出逮捕決定的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再審改判無罪的,作出原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二審改判無罪,以及二審發回重審後作無罪處理的,作出一審有罪判決的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

『柒』 麻旦旦的介紹

2001年1月8日晚,陝西省涇陽縣蔣路鄉派出所民警與聘用司機來到該鄉一家美容美發店,將正在看電視的19歲少女麻旦旦帶回派出所訊問,要求麻承認有賣淫行為。麻旦旦拒絕指控後,受到威脅、恫嚇、猥褻、毆打並被背銬在籃球架桿上。非法訊問23小時後,1月9日,涇陽縣公安局出具了一分《治安管理處罰裁決書》,該裁決書以「嫖娼」為由決定對麻旦旦拘留15天。少女麻旦旦在裁決書中被寫成了「男」,時間竟寫成一個月後的2月9日。

『捌』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的圖書目錄:

案例1 王麗英不服信豐縣公安局消防科行政處罰決定案
案例2 溫某訴武漢市規劃土地管理局洪山分局強行拆除案
案例3 廣州市海龍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訴廣州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行政處理決定糾紛案
案例4 路世偉不服靖遠縣人民政府行政決定案
案例5 建陽市第二建築公司訴建陽市第二輕工業局處罰決定案
案例6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規劃局與黑龍江匯豐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行政處罰糾紛上訴案
案例7 樊興華訴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拒絕授予學士學位資格案
案例8 漵浦縣中醫院訴漵浦縣郵電局不履行法定職責案
案例9 長沙市郵政局訴婁底市婁星區交通運輸管理所道路運輸行政處罰案
案例10 賴恆安與重慶市人民政府不予復議行政糾紛上訴案
案例11 劉兵訴天津輕工業學院開除學籍處分案
案例12 穆棱風筒廠不服穆棱煤礦保衛科查封財產請求行政賠償案
案例13 福建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不服省地礦廳行政處罰案
案例14 福建省地方電力福州經營部訴該省廣播電視廳等行政處罰案
案例15 李發森訴互助土族自治縣工商局行政處罰案
案例16 點頭隆勝石材廠不服福鼎市人民政府行政扶優扶強措施案
案例17 陳代榮不服懷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心市場管理處收取管理費案
案例18 寧德市五洲廣告公司不服寧德市城建監察大隊徵收商業廣告佔用費案
案例19 何承旭等23戶集資建房戶訴江華建委拒絕頒發許可證案
案例20 張家偉等不服昆明市民政局頒發收養證案
案例21 山西省經貿委、大同市新榮區人民政府與大同市北方礦業公司吊銷許可證糾紛上訴案
案例22 平山縣勞動就業管理局不服稅務行政處理決定案
案例23 劉明忠等不服梨樹縣公安局治安處罰決定案
案例24 吳勇訴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分局扣押財產案
案例25 曙光廠訴南區人民政府強制拆除案
案例26 重慶瑞月廣告設計製作有限公司訴某區市政管理局強制拆除廣告燈箱案
案例27 徐振華不服九江市潯陽區民政局、九江縣民政局發放喪葬費、撫恤金案
案例28 張恆壽訴渾源縣國稅局、大同市國稅局不履行兌現舉報獎金法定職責案
案例29 原告23戶村民不服新羅區人民政府確定山林權屬決定行政附帶民事訴訟案
案例30 葛銳訴質監局要求撤銷「購物放心商場」榮譽稱號案
案例31 徐娜訴沙坪壩區公安分局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案
案例32 喬占祥狀告鐵道部鐵路票價上浮違反決策程序案
案例33 劉志宣等不服沅江市公安局治安處罰行政抗訴案
案例34 田志生不服琿春市公安局控告申訴答復意見書案
案例35 古田縣大橋錦輝膠粘劑廠訴該縣工商局違法採取行政強制措施賠償案
案例36 邵秀蘭訴焦作市解放區建設委員會行政侵權賠償案
案例37 梁寶富不服治安行政處罰復議決定案
案例38 廣州市新光酒家不服廣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決定案
案例39 趙明不服寶應縣司法局公證復議決定案
案例40 容發停車場等不服廣州市公安交警支隊禁行決定案
案例41 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畢業證、學位證行政訴訟案
案例42 喬占祥訴鐵道部2001年春運票價上浮案
案例43 張少紀不服南陽市水利局水行政處罰案
案例44 亞太公司不服寶雞市工商局行政處罰決定案
案例45 原告吉德仁等不服鹽城市人民政府行政決定案
案例46 任建國不服勞動教養決定案
案例47 麻旦旦訴咸陽市公安局、涇陽縣公安局行政違法侵權案
案例48 曾建清訴晉江市人民政府頒發土地使用證行政侵權案
案例49 達西不服長沙市公安局行政處理決定案
後記

『玖』 法學畢業論文

拜託作為一個法學專業學生,一個畢業論文都要上網要別人寫,別說你懸賞100分,就是專你懸賞1000分也不會幫你寫,你屬這是明顯的抄襲行為,別說拿去參考,別人這樣寫好的文章只會左右你的思想。你說需要什麼資料別人幫你找找可以,你說什麼不懂別人幫你解答也沒問題。可是你一上手就要別人幫你寫畢業論文,鄙視,完全的鄙視。我就想看看誰會去回答你的問題,收起你惡心的懸賞分好好去反思吧。MD,大學真是白讀了。

『拾』 麻旦旦的後續:

受害者麻旦旦,在滬經過多名心理、精神病學專家的「旅遊快樂療法」治療後,身心逐步得到康復。與此同時,上海浦東一家國有公司正式錄取麻旦旦為公司的員工,為此麻旦旦還特意改換姓名,開始了她的全新生活。

熱點內容
合同法多少年 發布:2025-02-14 03:59:49 瀏覽:683
人力資源和經濟法 發布:2025-02-14 03:54:40 瀏覽:8
行政法有侵權必有救濟 發布:2025-02-14 03:46:04 瀏覽:677
行政與行政訴訟法學 發布:2025-02-14 03:23:43 瀏覽:9
深圳華旭司法考試 發布:2025-02-14 02:45:41 瀏覽:739
北海司法學校 發布:2025-02-14 02:08:12 瀏覽:574
修改工作時間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4 02:01:28 瀏覽:288
立法動力 發布:2025-02-14 00:37:34 瀏覽:699
棄嬰道德 發布:2025-02-14 00:29:07 瀏覽:668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