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規定

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4-17 10:56:56

Ⅰ 新政|《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公布

7月30日,據自然資源部消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公布,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743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已經2021年4月21日國務院第132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克強
2021年7月2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1998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6號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4年7月29日《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2021年7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43號第三次修訂)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章國土空間規劃
第二條國家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土地開發、保護、建設活動應當堅持規劃先行。經依法批準的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
已經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不再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前,經依法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繼續執行。
第三條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細化落實國家發展規劃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要求,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劃定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
國土空間規劃應當包括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規劃用地布局、結構、用途管制要求等內容,明確耕地保有量、建設用地規模、禁止開墾的范圍等要求,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用地布局,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確定並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保障土地的可持續利用。
第四條土地調查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土地權屬以及變化情況;
(二)土地利用現狀以及變化情況;
(三)土地條件。
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報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地方土地調查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全國土地調查成果公布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自上而下逐級依次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土地調查成果。
土地調查成果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以及自然資源管理、保護和利用的重要依據。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五條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土地等級評定標准,對土地等級進行評定。地方土地等級評定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土地等級每五年重新評定一次。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實行土地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動態監測,與發展改革、住房和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建立土地管理信息共享機制,依法公開土地管理信息。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地籍管理,建立健全地籍資料庫。
第三章耕地保護
第八條國家實行佔用耕地補償制度。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經依法批准佔用耕地,以及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經依法批准佔用耕地的,分別由縣級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建設單位負責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或者開墾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專款用於開墾新的耕地。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對開墾的耕地進行驗收,確保開墾的耕地落實到地塊。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的還應當納入國家永久基本農田資料庫嚴格管理。佔用耕地補充情況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社會公布。
個別省、直轄市需要易地開墾耕地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執行。
第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的范圍內從事土地開發活動。
按照國土空間規劃,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許可權,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條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土空間規劃關於統籌布局農業、生態、城鎮等功能空間的要求,制定土地整理方案,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土地整理方案,對閑散地和廢棄地有計劃地整治、改造。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可以用作建設所佔用耕地的補充。
鼓勵社會主體依法參與土地整理。
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預防和治理耕地土壤流失、污染,有計劃地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准農田,提高耕地質量,保護黑土地等優質耕地,並依法對建設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利用作出合理安排。
非農業建設依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將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引導和管理,防止破壞耕地耕作層;設施農業用地不再使用的,應當及時組織恢復種植條件。
第十二條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並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具體辦法和耕地保護補償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規定。
非農業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佔用好地。禁止佔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禁止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
耕地應當優先用於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生產。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需要將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的,應當優先使用難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
第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耕地保護負總責,其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耕地保護的第一責任人。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國務院確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分解下達,落實到具體地塊。
國務院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
第四章建設用地
第一節一般規定
第十四條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應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用途管制以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並嚴格執行建設用地標准,優先使用存量建設用地,提高建設用地使用效率。
從事土地開發利用活動,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土壤污染,並確保建設用地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
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國土空間規劃、國家產業政策以及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的實際狀況等,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推動城鄉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利用,引導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落實建設用地標准控制制度,開展節約集約用地評價,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將本級人民政府確定的年度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結構、時序、地塊、用途等在政府網站上向社會公布,供社會公眾查閱。
第十七條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應當以有償使用方式取得;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的除外。
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的方式包括:
(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
(二)國有土地租賃;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
第十八條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國有土地租賃等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通過公開的交易平台進行交易,並納入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除依法可以採取協議方式外,應當採取招標、拍賣、掛牌等競爭性方式確定土地使用者。
第十九條《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是指國家在新增建設用地中應取得的平均土地純收益。
第二十條建設項目施工、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應當盡量不佔或者少佔耕地。
臨時用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批准,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建設周期較長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使用的臨時用地,期限不超過四年;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土地使用者應當自臨時用地期滿之日起一年內完成土地復墾,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其中佔用耕地的應當恢復種植條件。
第二十一條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屬於臨時用地的,用後應當恢復原狀並交還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辦理用地審批手續;屬於永久性建設用地的,建設單位應當在不晚於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六個月內申請補辦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二十二條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未利用地應當依法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嚴格保護。
建設項目佔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未利用地的,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辦理。
第二節農用地轉用
第二十三條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自然資源等部門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分批次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農用地轉用方案應當重點對建設項目安排、是否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以及補充耕地情況作出說明。
農用地轉用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二十四條建設項目確需佔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外的農用地,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由國務院批准;不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具體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建設項目批准、核准前或者備案前後,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用地事項進行審查,提出建設項目用地預審意見。建設項目需要申請核發選址意見書的,應當合並辦理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核發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
(二)建設單位持建設項目的批准、核准或者備案文件,向市、縣人民政府提出建設用地申請。市、縣人民政府組織自然資源等部門擬訂農用地轉用方案,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應當由國務院批準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核後上報。農用地轉用方案應當重點對是否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以及補充耕地情況作出說明,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還應當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可行性作出說明。
(三)農用地轉用方案經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二十五條建設項目需要使用土地的,建設單位原則上應當一次申請,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確需分期建設的項目,可以根據可行性研究報告確定的方案,分期申請建設用地,分期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建設過程中用地范圍確需調整的,應當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農用地轉用涉及徵收土地的,還應當依法辦理徵收土地手續。
第三節土地徵收
第二十六條需要徵收土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認為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應當發布徵收土地預公告,並開展擬徵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徵收土地預公告應當包括徵收范圍、徵收目的、開展土地現狀調查的安排等內容。徵收土地預公告應當採用有利於社會公眾知曉的方式,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發布,預公告時間不少於十個工作日。自徵收土地預公告發布之日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擬徵收范圍內搶栽搶建;違反規定搶栽搶建的,對搶栽搶建部分不予補償。
土地現狀調查應當查明土地的位置、權屬、地類、面積,以及農村村民住宅、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權屬、種類、數量等情況。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應當對徵收土地的社會穩定風險狀況進行綜合研判,確定風險點,提出風險防範措施和處置預案。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應當有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村民委員會和其他利害關系人參加,評估結果是申請徵收土地的重要依據。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據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土地現狀調查情況,組織自然資源、財政、農業農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包括徵收范圍、土地現狀、徵收目的、補償方式和標准、安置對象、安置方式、社會保障等內容。
第二十八條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擬定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公告,公告時間不少於三十日。
征地補償安置公告應當同時載明辦理補償登記的方式和期限、異議反饋渠道等內容。
多數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為擬定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聽證。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法律、法規規定和聽證會等情況確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後,應當組織有關部門與擬徵收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示範文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對個別確實難以達成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申請徵收土地時如實說明。
第三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完成本條例規定的征地前期工作後,方可提出徵收土地申請,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應當對徵收土地的必要性、合理性、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為了公共利益確需徵收土地的情形以及是否符合法定程序進行審查。
第三十一條徵收土地申請經依法批准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批准文件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在擬徵收土地所在的鄉(鎮)和村、村民小組范圍內發布徵收土地公告,公布徵收范圍、徵收時間等具體工作安排,對個別未達成征地補償安置協議的應當作出征地補償安置決定,並依法組織實施。
第三十二條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制定公布區片綜合地價,確定徵收農用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並制定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分配辦法。
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歸其所有權人所有。
社會保障費用主要用於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繳費補貼,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定單獨列支。
申請徵收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落實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農村村民住宅以及其他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用、社會保障費用等,並保證足額到位,專款專用。有關費用未足額到位的,不得批准徵收土地。
第四節宅基地管理
第三十三條農村居民點布局和建設用地規模應當遵循節約集約、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規劃。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合理保障本行政區域農村村民宅基地需求。
鄉(鎮)、縣、市國土空間規劃和村莊規劃應當統籌考慮農村村民生產、生活需求,突出節約集約用地導向,科學劃定宅基地范圍。
第三十四條農村村民申請宅基地的,應當以戶為單位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沒有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應當向所在的村民小組或者村民委員會提出申請。宅基地申請依法經農村村民集體討論通過並在本集體范圍內公示後,報鄉(鎮)人民政府審核批准。
涉及佔用農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第三十五條國家允許進城落戶的農村村民依法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鄉(鎮)人民政府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等應當將退出的宅基地優先用於保障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宅基地需求。
第三十六條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和宅基地上的農村村民住宅及其附屬設施受法律保護。
禁止違背農村村民意願強制流轉宅基地,禁止違法收回農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禁止以退出宅基地作為農村村民進城落戶的條件,禁止強迫農村村民搬遷退出宅基地。
第五節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管理
第三十七條國土空間規劃應當統籌並合理安排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布局和用途,依法控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規模,促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鼓勵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第三十八條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為工業、商業等經營性用途,且已依法辦理土地所有權登記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所有權人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單位或者個人在一定年限內有償使用。
第三十九條土地所有權人擬出讓、出租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國土空間規劃提出擬出讓、出租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規劃條件,明確土地界址、面積、用途和開發建設強度等。
市、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提出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
第四十條土地所有權人應當依據規劃條件、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等,編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方案,並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書面意見,在出讓、出租前不少於十個工作日報市、縣人民政府。市、縣人民政府認為該方案不符合規劃條件或者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等的,應當在收到方案後五個工作日內提出修改意見。土地所有權人應當按照市、縣人民政府的意見進行修改。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方案應當載明宗地的土地界址、面積、用途、規劃條件、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使用期限、交易方式、入市價格、集體收益分配安排等內容。
第四十一條土地所有權人應當依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出租等方案,以招標、拍賣、掛牌或者協議等方式確定土地使用者,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載明土地界址、面積、用途、規劃條件、使用期限、交易價款支付、交地時間和開工竣工期限、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約定提前收回的條件、補償方式、土地使用權屆滿續期和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處理方式,以及違約責任和解決爭議的方法等,並報市、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備案。未依法將規劃條件、產業准入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納入合同的,合同無效;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合同示範文本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二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者應當按照約定及時支付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價款,並依法繳納相關稅費,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及依法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造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所有權,依法申請辦理不動產登記。
第四十三條通過出讓等方式取得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依法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或者抵押的,雙方應當簽訂書面合同,並書面通知土地所有權人。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出租,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出讓及其最高年限、轉讓、互換、出資、贈與、抵押等,參照同類用途的國有建設用地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四十四條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根據授權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人民政府下列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況進行督察:
(一)耕地保護情況;
(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情況;
(三)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情況;
(四)國家有關土地管理重大決策落實情況;
(五)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規執行情況;
(六)其他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情況。
第四十五條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進行督察時,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了解督察事項有關情況,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支持、協助督察機構工作,如實反映情況,並提供有關材料。
第四十六條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違反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規,或者落實國家有關土地管理重大決策不力的,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可以向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下達督察意見書,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認真組織整改,並及時報告整改情況;國家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可以約談被督察的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負責人,並可以依法向監察機關、任免機關等有關機關提出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的建議。
第四十七條土地管理監督檢查人員應當經過培訓,經考核合格,取得行政執法證件後,方可從事土地管理監督檢查工作。
第四十八條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進行監督檢查時,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詢問違法案件涉及的單位或者個人;
(二)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涉嫌土地違法的現場進行拍照、攝像;
(三)責令當事人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
(四)對涉嫌土地違法的單位或者個人,在調查期間暫停辦理與該違法案件相關的土地審批、登記等手續;
(五)對可能被轉移、銷毀、隱匿或者篡改的文件、資料予以封存,責令涉嫌土地違法的單位或者個人在調查期間不得變賣、轉移與案件有關的財物;
(六)《土地管理法》第六十八條規定的其他監督檢查措施。
第四十九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的規定給予處分的,應當按照管理許可權由責令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或者直接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任免機關、單位作出。
第五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信用監管、動態巡查等機制,加強對建設用地供應交易和供後開發利用的監管,對建設用地市場重大失信行為依法實施懲戒,並依法公開相關信息。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違反《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非法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或者挖塘養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佔用面積處耕地開墾費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破壞種植條件的,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二條違反《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七條的規定,在臨時使用的土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按佔用面積處土地復墾費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行政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三條違反《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五條的規定,對建築物、構築物進行重建、擴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由作出行政決定的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四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違法所得的10%以上50%以下。
第五十五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耕地開墾費的5倍以上10倍以下;破壞黑土地等優質耕地的,從重處罰。
第五十六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土地復墾費的2倍以上5倍以下。
違反本條例規定,臨時用地期滿之日起一年內未完成復墾或者未恢復種植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處罰,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農村主管部門代為完成復墾或者恢復種植條件。
第五十七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禁止開墾的范圍內從事土地開發活動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七條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八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七條的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沒收在非法轉讓或者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的,應當於九十日內交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門依法管理和處置。
第五十九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一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佔用土地每平方米100元以上500元以下。
第六十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違法所得的10%以上30%以下。
第六十一條阻礙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六十二條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家建設徵收土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六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侵犯農村村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權益的,責令限期改正,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四條貪污、侵佔、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和其他有關費用的,責令改正,追回有關款項,限期退還違法所得,對有關責任單位通報批評、給予警告;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及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六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六十七條本條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Ⅱ 2021年有哪些新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2、10月17日,全國人大會常委會通過最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3、10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4、10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修改國旗法、國徽法的決定》,決定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Ⅲ 國發(2000)42文廢止了嗎

摘要 六、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1996年9月18日國務院批准1996年10月2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88號的文件全文

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國務院在1983年以來已對行政法規進行過4次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深化的新情況、新要求,再次對截至2009年底現行的行政法規共691件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
一、對7件行政法規予以廢止。(附件1)
二、對107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附件2)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
2.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
一、關於各地廠礦對於法定假日 工資發放辦法的決定(1950年7月31日政務院公布)
二、關於保護機場凈空的規定(1982年12月1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公布)
三、金融機構代客戶辦理即期和遠期外匯買賣管理規定(1987年12月13日國務院批准1988年3月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
四、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1989年2月5日國務院批准1989年3月6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
五、境外金融機構管理辦法(1990年3月12日國務院批准1990年4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令第1號公布)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1993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17號公布)
七、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2001年8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13號公布) 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一、對下列行政法規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
1.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第五條中的「國家長期經濟計劃」修改為「國家規定」。
2.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暫行條例》第二條、第三條、第五條中的「產品稅」修改為「消費稅」。
3.將《徵收教育費附加的暫行規定》第二條、第六條中的「產品稅」修改為「消費稅」。
4.刪去《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廠長工作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二項。
5.刪去《鐵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第三條第二款。
6.刪去《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第三條。
7.將《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第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國務院對稅種、稅率進行重大調整,合同雙方可按國務院規定協商變更承包經營合同。」
8.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三十六條第一項。
9.將《關於外商參與打撈中國沿海水域沉船沉物管理辦法》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外商與中方打撈人簽訂的共同打撈合同,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有關規定。」
10.刪去《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第八條第四、五、六款,第十條第二、三款,第十一條第二、三、四款,第十三條第六款。
第二十八條修改為:「企業為實現政府規定的社會公益目標,由於定價原因而形成的政策性虧損,物價部門應當依法調整或者放開產品價格,予以解決。不能調整或者放開產品價格的,經財政部門審查核准,給予相應的補貼或者其他方式補償。採取上述措施後,企業仍然虧損的,作為經營性虧損處理。」
刪去第四十七條第一項、第四十八條第一項。
11.刪去《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第二十七條。
二、對下列行政法規中關於「徵用」的規定作出修改
(一)將下列行政法規中的「徵用」修改為「徵收、徵用」。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十六條。
(二)將下列行政法規中的「徵用」修改為「徵收」。
13.《電力設施保護條例》第十八條。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第九條。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八條。
16.《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第四十二條。
17.《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五條。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條、第二十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四十五條。
19.《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第十一條第二款、第十二條。
三、刪去下列行政法規中關於「投機倒把」規定並作出修改
20.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第一條修改為:「為加強對金銀的管理,保證國家經濟建設對金銀的需要,特製定本條例。」
第三十條第二項修改為:「(二)為保護國家金銀與有關違法犯罪行為堅決斗爭,事跡突出的;」
21.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第十一條第二款。
四、對下列行政法規中關於刑事責任的規定作出修改
(一)將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已納入刑法並被廢止的關於懲治犯罪的決定的規定修改為「依照刑法有關規定」。
22.《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三十三條。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
(二)對下列行政法規中關於追究刑事責任的具體規定作出修改。
24.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三條中的「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的補充規定》的有關條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修改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中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懲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犯罪的補充規定》的有關條款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修改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5.將《民兵工作條例》第四十三條第二款中的「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修改為「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五、對下列行政法規中關於治安管理處罰的規定作出修改
(一)將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修改為「治安管理處罰法」。
26.《電力設施保護條例》第三十條。
27.《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第十七條。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第四十五條、第四十六條。
29.《開發建設晉陝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規定》第十七條、第十八條。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
31.《有線電視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七條。
32.《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涉外工作管理辦法》第十八條。
33.《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
34.《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汛條例》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六條第二款。
35.《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六十三條。
36.《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
37.《城市綠化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
38.《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第二款。
39.《電網調度管理條例》第三十條。
40.《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一條。
41.《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第三十八條。
42.《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
43.《殘疾人教育條例》第五十條第二款。
44.《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三十九條。
45.《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第三十七條。
46.《國防交通條例》第五十一條。
47.《民兵武器裝備管理條例》第四十三條。
48.《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第四十條。
49.《中華人民共和國航標條例》第二十四條。
50.《中華人民共和國監控化學品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
51.《城市道路管理條例》第四十三條。
52.《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
5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量標志保護條例》第二十五條。
54.《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二十條。
55.《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第二十條。
56.《國務院關於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第二十四條第一款。
57.《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第九十條。
58.《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二款。
59.《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第十八條。
60.《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第五十一條。
61.《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五十條。
62.《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第五十七條。
63.《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第四十九條。
(二)對下列行政法規中關於治安管理處罰的具體規定作出修改。
64.將《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第十八條中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的程序辦理」修改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一百零二條的規定辦理」。
65.刪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六十二條。
66.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四十一條中的「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修改為「尚不構成犯罪,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67.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款中的「拒絕、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執行維持交通秩序和社會秩序職務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予以處罰」修改為「拒絕、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執行維持交通秩序和社會秩序職務,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二十九條修改為:「在舉行集會、遊行、示威的過程中,破壞公私財物或者侵害他人身體造成傷亡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68.將《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辦法》第七條第一款中的「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條的規定處罰外」修改為「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六十六條的規定處罰外」。
69.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中的「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修改為「尚不構成犯罪,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70.將《制止牟取暴利的暫行規定》第十三條中的「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修改為「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71.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第三十四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的規定或者有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二十四條第一項、第二十五條所列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民航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有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項所列行為的,由民航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六、對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規名稱或者條文不對應的規定作出修改
(一)對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規名稱作出修改。
72.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船舶噸稅暫行辦法》第十一條第五項中的「暫行海關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修改為「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73.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口岸衛生監督辦法》第一條修改為:「為了加強國境口岸和國際航行交通工具的衛生監督工作,改善國境口岸和交通工具的衛生面貌,控制和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防止傳染病由國外傳入和由國內傳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制定本辦法。」
74.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第七十六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九十一條中的「按照《外商投資企業清算辦法》的規定」修改為「依法」。
75.將《產品質量監督試行辦法》第一條修改為:「為了加強對產品的質量監督,促使企業貫徹執行產品技術標准,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辦法。」
76.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房產稅暫行條例》第八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暫行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77.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關於外國駐中國使館和使館人員進出境物品的規定》第五條第四款中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辦法》的規定辦理」修改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的規定辦理」。
78.將《鐵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鐵路貨物運輸合同,根據有關法律,制定本細則。」
79.將《水路貨物運輸合同實施細則》第一條修改為:「為了規范水路貨物運輸合同,根據有關法律,制定本細則。」
80.將《森林採伐更新管理辦法》第六條第一款中的「按森林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辦理」修改為「按森林法及其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辦理」。
81.將《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第三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82.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印花稅暫行條例》第十四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暫行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83.將《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第十七條中的「《家畜家禽防疫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第二十五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動植物檢疫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84.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條例》第三十一條中的「參照《國營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暫行規定》」修改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85.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行條例》第十三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暫行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86.將《儲蓄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三十六條中的「《行政復議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87.將《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辦法》第二十條中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向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復議;對上一級公安機關的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修改為「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88.將《種畜禽管理條例》第十九條中的「《家畜家禽防疫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89.將《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第一條修改為:「為了加強對外國公司以船舶從事國際海運業務從中國取得運輸收入的稅收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以及企業所得稅相關法律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90.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中的「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修改為「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91.將《保稅區海關監管辦法》第二十八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92.將《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第九條第二款中的「食品衛生法」修改為「食品安全法」。
93.將《關於騙購外匯、非法套匯、逃匯、非法買賣外匯等違反外匯管理規定行為的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暫行規定》第一條修改為:「為了維護國家外匯管理秩序,懲處違反外匯管理規定的行為,防範金融風險,制定本規定。」
94.將《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第四條第三款修改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負責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
95.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出口加工區監管的暫行辦法》第四十三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96.將《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第五十八條修改為:「本條例規定的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處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規定執行;對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及其分支機構、承儲企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工作人員的紀律處分,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97.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第六十六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98.將《反興奮劑條例》第四十五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99.將《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中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二)對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的法律、行政法規條文序號作出修改。
100.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中的「凡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的情形」修改為「凡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條、第九十二條規定的情形」。
101.將《森林採伐更新管理辦法》第五條中的「採伐林木按照森林法實施細則第十八條規定」修改為「採伐林木按照森林法實施條例第三十條規定」。
第十九條中的「依照森林法第三十四條和森林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處罰」修改為「依照森林法第三十九條和森林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
第二十條中的「根據森林法第三十四條規定的處罰原則」修改為「根據森林法第三十九條規定的處罰原則」。
第二十三條中的「依照森林法第三十八條和森林法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的規定處理」修改為「依照森林法第四十五條和森林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
102.將《漁業資源增殖保護費徵收使用辦法》第一條中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第十九條的規定」修改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
103.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實行警官警銜制度的具體辦法》第一段中的「根據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修改為「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
104.將《放射性葯品管理辦法》第十二條中的「必須具備《葯品管理法》第五條規定的條件」修改為「必須具備《葯品管理法》規定的條件」。
105.將《海關工作人員使用武器和警械的規定》第一條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四條的規定」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六條的規定」。
106.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第十條第一款中的「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九條各項規定情形的」修改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情形的」;第二款中的「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各項規定情形的」修改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情形的」。
107.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營期限暫行規定》第一條中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一九九〇年四月四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修正)第十二條的規定」修改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有關規定」。
108.將《總會計師條例》第十條第二款中的「總會計師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執行」修改為「總會計師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109.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中的「依照海關法第三十七條第一款」修改為「依照海關法第六十條第一款、第二款」。
第二十八條中的「依照海關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辦理」修改為「依照海關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辦理」。
110.將《票據管理實施辦法》第三十條中的「有票據法第一百零三條所列行為之一」修改為「有票據法第一百零二條所列行為之一」。
111.將《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第二十條中的「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規定的條件」修改為「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規定的條件」。
112.將《證券交易所風險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第一條中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第一百一十一條、一百一十二條規定」修改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的有關規定」。
113.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技術進出口管理條例》第八條、第三十一條中的「有對外貿易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技術」修改為「有對外貿易法第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技術」。
114.將《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五條中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確定」修改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確定」。
第二十六條中的「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修改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條的規定」。
第二十七條中的「軟體著作權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條的規定」修改為「軟體著作權人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
115.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二條、第三十二條中的「依照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修改為「依照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第四十條第三款的規定」。
第二十九條中的「視為著作權法第三十一條所稱圖書脫銷」修改為「視為著作權法第三十二條所稱圖書脫銷」。
第三十條中的「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聲明」修改為「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聲明」。
第三十一條中的「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第三十九條第三款聲明」修改為「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第四十條第三款聲明」。
第三十六條、第三十七條第一款中的「有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所列侵權行為」修改為「有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所列侵權行為」。
116.將《地震監測管理條例》第三十七條中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處以罰款」修改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八十五條的規定處以罰款」。
117.將《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中的「除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十九條第三款、第四十二條第二款和第四十三條規定應當支付的使用費外」修改為「除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第四十條第三款、第四十三條第二款和第四十四條規定應當支付的使用費外」。
第四十七條中的「依照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二條第二款、第三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使用他人作品」修改為「依照著作權法第二十三條、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第四十條第三款的規定使用他人作品」。
118.將《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錄音製品支付報酬暫行辦法》第一條中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稱著作權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修改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稱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
第二條第三款中的「依照著作權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修改為「依照著作權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
七、對下列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根據商業銀行法作出修改
119.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二條中的「通知其開戶銀行予以劃撥」修改為「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120.刪去《現金管理暫行條例》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
121.將《企業債券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修改為:「未經批准發行或者變相發行企業債券的,以及未通過證券經營機構發行企業債券的,責令停止發行活動,退還非法所籌資金,處以相當於非法所籌資金金額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七條修改為:「超過批准數額發行企業債券的,責令退還超額發行部分或者核減相當於超額發行金額的貸款額度,處以相當於超額發行部分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
122.刪去《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第十三條第一款中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動用有關資金。」

Ⅳ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還有效嗎

有效。
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進一步搞好國有企業,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和壯大國有經濟,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制定本條例。經2003年5月13日國務院第8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由國務院於2003年5月27日發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共計8章47條。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 第 3 號 《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已經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沒有失效。
拓展資料:
一、 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
《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經財政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為了規范和加強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國有資產,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單位履行職能,根據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二、 國家審計的作用:
1. 國家審計是指國家審計機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國家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執行政府預算收支的情況和會計資料實施檢查審核、監督的專門性活動。
2. 國家審計機關除專門的審計機關外,還包括財政、稅務、海關、人民銀行或專業銀行等專業審計機關。對政府行政機關而言,國家審計也是行政監督中專業監督的一種,是財政行政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3. 國家審計的目的是通過審計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最終達到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促進廉政建設、保障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合法和效益,是國家對地區、部門和單位管理、使用國有資產的基本要求。真實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是否發生,有關資料是否如實反映。合法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是否遵循國家有關規定。效益是指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及其有關的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率和效果。真實、合法。

Ⅵ 中國現行行政法規有哪些

  • 中國現行行政法規有:

· 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號)(2014-02-27)

·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646號)(2014-02-03)

· 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45號)(2013-12-19)

·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國務院令第644號)(2013-12-11)

·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643號)(2013-11-26)

· 國務院關於修改《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42號)(2013-11-22)

·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41號)(2013-10-16)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安全保衛條例(國務院令第640號)(2013-09-16)

· 鐵路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39號)(2013-09-06)

· 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38號)(2013-07-2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37號)(2013-07-22)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36號)(2013-06-08)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35號)(2013-02-08)

· 國務院關於修改《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34號)(2013-02-08)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33號)(2013-02-08)

· 國務院關於修改《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32號)(2013-02-08)

· 徵信業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31號)(2013-01-29)

· 國務院關於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30號)(2012-12-27)

· 農業保險條例(國務院令第629號)(2012-11-16)

· 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28號)(2012-11-16)

· 國務院關於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27號)(2012-11-05)

·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6號)(2012-10-30)

· 國內水路運輸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5號)(2012-10-22)

· 教育督導條例(國務院令第624號)(2012-09-17)

· 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國務院令第623號)(2012-09-06)

· 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國務院令第622號)(2012-07-10)

· 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1號)(2012-07-09)

· 對外勞務合作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20號)(2012-06-11)

·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國務院令第619號)(2012-05-07)

· 國務院關於修改《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18號)(2012-04-30)

· 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17號)(2012-04-10)

· 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15號)(2012-03-07)

· 拘留所條例(國務院令第614號)(2012-03-01)

· 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613號)(2011-12-29)

· 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12號)(2011-12-29)

· 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611號)(2011-12-09)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暫行條例(國務院令第610號)(2011-12-09)

· 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09號)(2011-11-15)

· 退役士兵安置條例(國務院令第608號)(2011-10-30)

· 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的決定(國務院令第607號)(2011-10-10)


詳見中國政府網站:http://www.gov.cn/flfg/xzfg.htm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64條是什麼

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
國務院令第362號
(2002年9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62號公布 根據2012年11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28號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3年7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38號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的《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根據2016年2月6日發布的國務院令第666號《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第六十四條稅務機關執行稅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第四十條的規定,扣押、查封價值相當於應納稅款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時,參照同類商品的市場價、出廠價或者評估價估算。
稅務機關按照前款方法確定應扣押、查封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的價值時,還應當包括滯納金和拍賣、變賣所發生的費用。

官網鏈接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http://www.chinatax.gov.cn/n810341/n810755/c3357578/content.html

Ⅷ 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的條例修改

國務院關抄於廢止和修襲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國務院在1983年以來已對行政法規進行過4次全面清理的基礎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深化的新情況、新要求,再次對截至2009年底現行的行政法規共691件進行了全面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一、對7件行政法規予以廢止。(附件1)二、對107件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附件2)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國務院決定廢止的行政法規(略)2.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附件2
國務院決定修改的行政法規
一、對下列行政法規中明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規定作出修改
六、對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規名稱或者條文不對應的規定作出修改(一)對下列行政法規中引用法律、行政法規名稱作出修改。
99.將《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中的「《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修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Ⅸ 飯館被吊銷執照法院是依據哪部法律作出判決

飯館被吊銷執照法院是依據哪部法律作出判決?企業營業執照被吊銷的原因有六個,具體如下:
《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
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主管機關可以根據情況分別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停業整頓、扣繳、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處罰:
(一)登記中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或者未經核准登記注冊擅自開業的;
(二)擅自改變主要登記事項或者超出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經營活動的;
(三)不按照規定辦理注銷登記的;
(四)偽造、塗改、出租、出借、轉讓或者出賣《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的;
(五)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六)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
(9)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規定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已經1988年5月13日國務院第四次常務會議通過,於1988年6月3日發布,自1988年7月1日起施行。 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4年2月19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根據2016年2月6日國務院666號令《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三次修訂。
工商注冊需准備以下幾個方面的事宜:
1、公司法定代表人簽署的《公司設立登記申請書》;
2、全體股東簽署的公司章程;
3、法人股東資格證明或者自然人股東身份證及其復印件;
4、董事、監事和經理的任職文件及身份證復印件;
5、指定代表或委託代理人證明;
6、代理人身份證及其復印件;
7、住所使用證明。

Ⅹ 個人銀行結算或儲蓄賬戶可以委託他人代理開戶和銷戶嗎

個人銀行結算或儲蓄賬戶可以委託他人代理開戶和銷戶,但是需要出具委託書。並且攜帶雙方有效證件。儲蓄管理條例中並沒有對委託開戶做出限制。儲蓄管理條例主要管理的是儲蓄機構。
拓展資料:
儲蓄管理條例
儲蓄管理條例為了發展儲蓄事業,保護儲戶的合法權益,加強儲蓄管理是而制定的條例。該條例於1992年12月11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07號發布,自1993年3月1日起施行。2010年12月29日國務院第138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對本條例部分條款予以修正,於2011年1月8日經國務院令第588號發布施行。
條例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發展儲蓄事業,保護儲戶的合法權益,加強儲蓄管理,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凡在中國境內辦理儲蓄業務的儲蓄機構和參加儲蓄的個人,必須遵守本條例的規定。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儲蓄是指個人將屬於其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摺或者存單作為憑證,個人憑存摺或者存單可以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依照規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公款以個人名義轉為儲蓄存款。
第四條本條例所稱儲蓄機構是指經中國人民銀行或其分支機構批准,各銀行、信用合作社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以及郵政企業依法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
第五條國家保護個人合法儲蓄存款的所有權及其他合法權益,鼓勵個人參加儲蓄。
儲蓄機構辦理儲蓄業務,必須遵循「存款自願,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儲戶保密」的原則。
第六條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全國儲蓄管理工作。
中國人民銀行及其分支機構負責儲蓄機構和儲蓄業務的審批,協調、仲裁有關儲蓄機構之間在儲蓄業務方面的爭議,監督、稽核儲蓄機構的業務工作,糾正和處罰違反國家儲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行為。
第七條中國人民銀行經國務院批准,可以採取適當措施穩定儲蓄,保護儲戶利益。
第八條除儲蓄機構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辦理儲蓄業務。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