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損壞公司財產勞動法
❶ 員工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怎麼賠償
員工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怎麼賠償?這得看性質,如果這個員工是惡意的,蓄意的去給公司造成損失,那他要賠的多,而且要承擔民事責任,如果是因為自己誤操作,或者是因為自己的旅行工作過程中造成的,那這個不需要承擔,不需要承擔,因為企業在用人的時候必須要承擔這個可能存在的風險
❷ 員工損壞公司財產公司是否有權對員工處以十倍罰款
沒有權對員工處以十倍罰款。員工損壞公司財產,公司有權要求員工賠償,從民事法律關繫上是以實際損失為限承擔損失賠償。
法律分析
公司對員工處以十倍罰款(處罰性賠償)是過度,不當的,沒有法理支持。同時公司對員工的內部處罰或損失賠償方式須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並有依法建立的公司管理制度作支撐,否則是無效行為。這是明顯違反勞動合同法的。公司只能要求按市場價賠償。可以從員工工資裡面扣,但是在扣錢時,只能扣一部分工資。企業對員工是沒有罰款的權利的,但是如果是對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是可以要求員工賠償的。如果公司的規章制度或員工手冊裡面沒有這方面的規定,那麼公司這種行為屬於剋扣員工工資。員工賠償因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單位經濟損失的費用。用人單位按照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對員工進行的違紀經濟處罰。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哄搶財物價值五百元以上,故意損毀公私財物價值三百元以上,搶奪財物價值二百元以上的。哄搶財物價值不到五百元,故意損毀公私財物價值不到三百元,搶奪財物價值不到二百元。哄搶、搶奪、故意損毀軍用物資、救災、救濟款物的。聚眾哄搶、搶奪、故意損毀財物的首要分子和骨幹分子。哄搶、搶奪財物拒不交出的。哄搶、故意損毀公私財物不聽勸阻的。駕乘機動車搶奪或在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上哄搶、搶奪的。其他情節較重的情形。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❸ 員工把公司的財物損壞了按勞動法應該怎樣處理或最高罰款多少錢
員工把公司的財物損壞了,如果用人單位有證據證明是勞動者損壞的,用人單位是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勞動者進行一定賠償的,其賠償的金額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如何申請勞動仲裁:
1、去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勞動局)內的勞動爭議仲裁委,申請勞動仲裁,立案時需攜帶:仲裁申請書2份、申請人身份證復印件1份;相關證據復印件和證據清單2份;用人單位的工商登記信息(北京地區不需要提供登記信息)。
2、提交材料後,5個工作日仲裁委給予立案,然後給雙方舉證期,給對方答辯期;然後開庭審理,之後對你們雙方進行調解,調解不成仲裁委會下達裁決書;勞動仲裁60天內結案;對於裁決書不服,勞動者可以起訴到法院;
3、申請勞動仲裁期間,不耽誤勞動者去新單位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九十條 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工資支付暫行條例》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❹ 員工給公司造成損失怎麼賠償
要看具體情況。
如果是故意造成的,則全額賠償;若過大過失造成的,則部分賠償,賠償比例由法官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沒有統一標准;若一般過失造成的,則無需賠償。
相關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4)員工損壞公司財產勞動法擴展閱讀:
要求賠償的條件:
(一)、用人單位應制定規章制度;
(二)、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中或勞動合同中必須規定因違章作業造成損失要求勞動者賠償;
(三)、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經民主程序制定並讓勞動者知悉且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定的強制性規定;
(四)、證明損失的存在。一般應為直接損失,比如貨物的損毀、客人的索賠,但間接損失不予賠償,如預計的利潤;
(五)、證明員工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
❺ 員工工作失職造成公司財產損失怎麼處理
法律分析: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勞動者是否應該賠償用人單位,這需要區別對待:1、勞動者故意造成的損失需要100%全額賠償用人單位,比如故意破壞用人單位的產品、設備等;勞動者存在重大過失的,需要賠償用人單位50%左右的損失;明顯可以避免的錯誤,比如因為違章操作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的、喝酒後工作造成損失的,可以要求勞動者承擔一半左右的損失;並且用人單位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參照公司規章制度,可以不支付勞動者經濟補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❻ 勞動法規定員工損壞公司物品該如何賠償
是應當要補償的,依據的法律: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但是不能無緣無故的扣工資的:
❼ 員工損壞企業物品應怎樣處理
一、員工過失損壞物品怎麼辦
1、法律層面: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2、公司層面:公司有規定,至於是什麼規定不清楚,如員工管理規定、獎懲規定、操作規范等,因員工失誤操作導致材料報廢時,員工需承擔原料15%的賠償;
3、情理層面:公司提供工作平台,是為了使員工能創造價值,而不是帶來損失,放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損壞人家東西是要賠的,這也是常理,所以於情於理該賠。
賠的理由是充分的,但是用人單位,作為一個事業平台,還有許多的雙眼睛盯著你的一舉一動,一旦要求員工賠償,其它人則勢必會心有餘悸、戰戰兢兢。或者更為嚴峻一點,就是帶來一小波的人員的不穩定。
二、如何解決
賠肯定是要賠的,因為在老闆的角度看來,發你工資就得用心做事,因為工作的失誤造成公司的損失,就應該承擔。至於承擔多少,按照制度規定來即可,只是操作過程可以變通:
1、按照7500的金額,分月從工資中扣除,每月300-500,相對讓員工一次性賠償是一種壓力的釋放;
2、在人性化的角度及員工福利上化解,賠償的金額可隨著在企業服務的年限來折減,服務滿半年免多少...以此類推,這既給員工提供了補過的機會,也會讓那些觀望的員工得到慰藉;
3、實在無法協商解決,那也就只能按章辦事,規矩不立,不成方圓。
我想,無論是哪個單位,要求員工賠償都不會是目的,因為企業比員工承擔著更大的損失。賠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警醒員工,拿一份工資,就得做好一份事,居安思危則有備無患。
❽ 勞動法第幾條規定勞動者不是故意損壞公司財產不予賠償
應予以賠償,根據法律規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自身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賠償可從員工本人工資中扣除。但是,月扣除額不得超過勞動者月工資的20%。扣除後剩餘工資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最低工資標准支付」。但不能無故剋扣工資:《勞動法》第五十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由此可見,用人單位剋扣員工工資必須有正當理由,否則就會存在剋扣工資的違法行為。工資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支付,且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標准。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提成等費用。拖延、剋扣工資或者改變工資支付形式是違法的。可以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要求全額支付,要求單位支付拖欠工資的50%的經濟補償金。超過合同約定的工資支付日15天視為拖欠。第十七條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下列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號碼;(三)勞動合同期限;(4)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六)勞動報酬;(七)社會保險;(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密、補充保險、福利等事項。第十八條勞動合同對勞動報酬標准和勞動條件約定不明確,發生爭議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可以重新協商;協商不成的,適用集體合同的規定;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約定勞動報酬的,應當實行同工同酬;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沒有約定勞動條件等標準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如果單位有任何違法行為,可以隨時離開,無需事先通知。單位要辦理離職手續,包括工資結算、離職證明、戶口、社保、檔案轉移等。協商不成,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勞動仲裁申請應在單位注冊地的勞動仲裁委員會提出。也可以委託律師代為仲裁。勞動仲裁時效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
❾ 勞動法規定員工損壞公司物品該如何賠償
因員工個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了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要求員工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員工個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員工當月工資的百分之二十。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法律分析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因勞動者過失造成損失勞動者因故意或過失行為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有權要求其承擔賠償責任。如果員工是故意損壞公司財物,應當按實際價值賠償。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公司財物損壞,可以與公司協商處理。如果公司有明確的損壞財物賠償制度,則按制度規定賠償。公司發放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所以用人單位扣減員工工資,必須有正當理由,否則將出現剋扣工資的違法行為。工資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發放, 且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標准。若單位有違法行為的情況下,可以隨時離職,不需要提前通知,單位應當為辦理離職手續, 包括結算工資、開具離職證明、辦理戶口、社保和檔案的遷轉等。建議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申請勞動仲裁,申請勞動仲裁應當在單位注冊地的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也可以委託律師代為仲裁。
法律依據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百分之二十。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❿ 勞動法規定員工給公司造成損失怎麼賠償
是應當要補償的,依據的法律: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16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但是不能無緣無故的扣工資的:
《勞動法》第50條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由此可知,用人單位扣減員工工資,必須有正當理由,否則將出現剋扣工資的違法行為。
工資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發放,
且不得低於最低工資標准。工資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提成等全部費用。拖欠或扣發工資、改變工資發放形式都是違法行為,可以要求按照合同約定的方式全額發放,並要求單位支付拖欠工資50%的經濟補償。超過合同約定工資發放日15天以上算拖欠。
第十七條
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第十八條
勞動合同對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約定不明確,引發爭議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重新協商;協商不成的,適用集體合同規定;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勞動報酬的,實行同工同酬;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勞動條件等標準的,適用國家有關規定。
若單位有違法行為的情況下,可以隨時離職,不需要提前通知,單位應當為辦理離職手續,
包括結算工資、開具離職證明、辦理戶口、社保和檔案的遷轉等。
建議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以申請勞動仲裁,申請勞動仲裁應當在單位注冊地的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也可以委託律師代為仲裁。
勞動仲裁時效為1年,自知道或應當知道侵權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