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中辭職人員應得的薪酬

勞動法中辭職人員應得的薪酬

發布時間: 2022-04-17 22:36:05

『壹』 對於離職員工的工資計算方法

辭職後的工資應當按照:月工資÷.75×實際出勤天數,

工作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1.5倍;

雙休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2倍;

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的計算方式:月工資÷21.75÷8×加班小時數×3倍。

勞動法》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

(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按照《勞動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法定節假日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即折算日工資、小時工資時不剔除國家規定的11天法定節假日。據此,日工資、小時工資的折算為: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還有一點要注意一下,你在公司工作滿一年以後,還有對應的年休假,假如你之前沒有用過年休假的,那麼在工作滿一年之後,你再辭職的,還可以根據已經工作的天數,來計算對應的可休年休假天數。

要弄清以上問題,就往下看。

一、20.83和21.75怎麼來?

說到月工資的計算,必須先說「20.83」與「21.75」的由來。

根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令第513號)的規定,一年法定節假日為11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規定:

月制度工作日=(365天-104天雙休日-11天法定節假日)÷12個月=20.83天

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個月=21.75天。

日工資=月工資收入÷21.75(月平均計薪天數)

小時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21.75×8小時)

「20.83」的用途?只是表明月平均工作時間是20.83天這一事實,無其他作用。

「21.75」的用途?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21.75」只是在計算日工資標准、小時工資標准時使用(計算加班工資的基礎)。

二、正算與反算的合理性

實際工作中HR有依據出勤天數計算工資的「正演算法」,與依據缺勤天數計算的「反演算法」之爭。但這都是建立在對21.75錯誤的理解上。

舉個案例:

正演算法:「工資=月薪÷21.75 × 出勤天數」

某員工月薪2175元,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即2175÷21.75=100元,這沒錯對吧?7月份有23個工作日,員工缺勤1天,出勤是22天,則其月工資為2175÷21.75×22=2200元。該月請假一天,工資反而比月薪2175多了25元,這合理嗎?

反演算法:「工資=月薪一月薪÷21.75×缺勤天數」

有HR說,不能這么算,應當倒扣,不能正給,即當月可領工資為2175—2175÷21.75×1=2075元。好,那假設當月員工只出勤1天,缺勤22天,按反演算法,則2175-2175÷21.75×22=-25元,可是員工月薪才2175元,等於白幹了1天,還要倒貼25元。看到這里,您是不是又想改變主意,想正給了呢?那請問何時又正演算法,何時又反演算法呢?

上述案例中,用21.75折算出日工資,在存在缺勤狀態下,不管正給還是倒扣,似乎都會得出一個看似不合理的答案,為什麼呢?

核心問題在於,HR對 「21.75」沒有正確理解,死搬硬套。每月平均計薪天數和實際計薪天數並不一致!基於付出的勞動時間與獲得的工資數額一致的理論,每月工資本來不應當相同。但實踐中用人單位的設定的月薪標准通常是固定的,即每月統一標准。

由於每月實際計薪天數並不一致,有些月份計薪天數可以達到23天,有些月份計薪天數可能只有20天,而人社部的21.75卻是一個平均數的概念。這樣具體到某一個月,月平均計薪天數和月實際計薪天數產生沖突,但月工資卻執行的是統一標准,就出現了看似荒謬的結論。

三、正確的演算法

正演算法:工資=月薪÷21.75×月計薪天數×(出勤天數比例)

反演算法:工資=月薪–月薪÷21.75x缺勤天數×(出勤天數比例)

月計薪天數=(月出勤天數 + 法定節假日天數)

出勤天數比例= 21.75÷(當月應出勤天數+法定節假日天數)

同樣舉上面的案例:

案例一:某員工月薪2175元,7月份有23個工作日,員工缺勤1天,出勤是22天,本月月薪多少?

正演算法: 2175÷21.75×22×(21.75÷23)=2080.4元

反演算法: 2175—2175÷21.75×1×(21.75÷23)=2080.4元

案例二:某員工月薪2175元, 5月份有21個工作日,5.1為法定節假日,員工缺勤1天,出勤是20天,本月月薪多少?

正演算法: 2175÷21.75×(20+1)×(21.75÷(21+1))=2076.14元

反演算法: 2175—2175÷21.75×1×(21.75÷(21+1))=2076.14元

正、反演算法結果都為一致了。

目前企業最普遍的演算法就是用 「工資=月薪÷應出勤天數×實際出勤天數」,這種演算法錯就錯在沒把「帶薪法定節假日」天數算進去。正確的應該為 「工資=月薪÷(應出勤天數+法定節假日天數)×(實際出勤天數+法定節假日天數)」。

也有企業是使用 「工資=月薪÷30天×實際出勤天數」 此類演算法來計算月薪的企業。這種演算法又會出現上述所說的正、反演算法結果不一致,而且這種把休息日算成帶薪工作日的方式也存在著爭議,如果遇到有員工月初辭職的,企業是否會將剩下的帶薪休息日天數算還給員工呢?

四、關於加班工資演算法

加班工資的計算較為容易,(工作日超時加班不低於1.5倍、休息日加班不低於2倍、法定節假日加班不低於3倍)

演算法:「加班工資=月薪÷21.75×加班天數×所對應的倍數」

舉例: 某員工月薪2175元,5月出勤滿勤,5.1-5.3加班3天,5.1為法定節假日。那麼其工資=月工資+加班工資,既 2175 +(2175÷21.75 × 1天 × 3倍)+(2175÷21.75 × 2天 × 2倍)。

『貳』 勞動法離職後工資怎麼結算

【法律意見】離職後拖欠員工工資處理方法:1、要確認和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的事實,如工資單,考勤記錄,工作過程中的文件記錄。2、確認勞動關系後,對於單位拖欠工資的違法行為,可與老闆協商,要求單位補發工資。3、如果協商不成,帶好相關資料到勞動局投訴,或者直接 到單位所在地的勞動仲裁委提出勞動仲裁。4、如果拖欠工資數額比較大的話,可以直接請律師打官司,通過訴訟的方法來要回被拖欠的工資。無故拖欠工資,是無故拖欠工指用人單位在沒有任何合法甚至合理的原因下的拖欠員工的工資的行為,勞動部《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中對於「無故」作了排除性規定:「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指用人單位無正當理由超過規定付薪時間未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包括:用人單位遇到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災害、戰爭等原因,無法按時支付工資;用人單位確因生產經營困難、資金周轉受到影響,在徵得本單位工會同意後,可暫時過期支付勞動者工資,延期時間的最長限制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各地情況確定。其他情況下拖欠工資均為無故拖欠。」

『叄』 員工自動離職按照勞動法怎麼算工資

自動離職,工作到什麼時候工資就計算到離職當日,結清工資就行。但如果公司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規定情形之一的,勞動者有可能提起勞動仲裁主張支付經濟補償金。

『肆』 如果員工提出離職,勞動法規定工資怎麼開

摘要 如果因為員工自動離職,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可以要求賠償。

『伍』 離職人員工資發放規定

如果,該公司確實是每月15日發工資,那麼即使你本月無論那一天正式離職,那你也得等到下個月15日的時候拿到你本月的工資,這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對於大多數公司而言,雖然是下個月發本月的工資,但帳在本月底之前已經做好了。你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問題申請勞動仲裁。

如果,公司到了下個月15日,還是沒發你的工資,並且明確表示不會發給你工資,那你可以通過合理的途徑來解決。

離職員工工資何時付?

勞動部發布的《工資支付暫行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執行)有如下規定:

第七條:工資必須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的日期支付。如遇節假日或休息日,則應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資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實行周、日、小時工資制的可按周、日、小時支付工資。

第九條: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

離職員工工資如何付?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有如下規定:

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有如下規定:

第三十條: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所以綜合《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工資支付暫行辦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在員工離職當天,以貨幣形式,一次性付清其工資。

如果離職單位所在地,沒有具體的關於工資支付的辦法,則按照上述法律法規執行;但是如果各省市有具體的自己的規定的話,則依照當地規定執行

1、辭退

辭退也就是指用人單位方面提出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需要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用人單位辭退員工時,員工最後一個月的工資結算應該足額支付,幹了多少天就要拿多少工資。至於賠償金,則要看是因何辭退如果是因為員工多次嚴重違章違紀,違法《勞動法》的相關規定,損害單位利益而被勸退,則單位無需支付賠償金;但如果是因為單位經營不善需要裁員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勸退員工,則需要支付經濟賠償。

賠償的標准為:員工每工作滿一年即支付一個月的員工本人工資作為賠償,工作不滿6個月的部分按6個月計算,工作超過6個月未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

2、辭職

辭職則是指勞動者本人基於自願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按照規定,在試用期時想要辭職,勞動者只需提前3日以書面形式告知用人單位;而轉正以後勞動者想要離職,沒有特殊情況的時候勞動者應該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遞交辭職信。

一般來說,員工自己辭職,用人單位是不需要支付賠償金的;但是如果員工辭職不是基於本人因素,比如說,辭職雖然是自願的選擇,但卻是因為單位調崗降薪、未按勞動合同提供相關條件的非本人因素導致的離職,則經查實後,用人單位應該按辭退的賠償標准支付勞動者解約賠償。

3、自離

自離就是指在單位沒有明顯違法行為(比如不買社保、強令冒險作業、無故欠薪等)時,勞動者不依法提前30日提交辭職信,也不告知任何人做好工作交接就直接走人。在員工自離後,單位可以按曠工處置,按照《勞動法》的規定,單位可以對曠工達到一定天數的員工予以除名處理,只需告知員工本人解除勞動合同通知。

自離看起來瀟灑,想走就走了,實際上最不理智,選擇這種方式來解除勞動合同不僅賠償金想都不要想,還可能因為曠工罰款和自離給單位帶來的損失賠償,連做滿一個月的工資都拿不全。

勞動者對待離職還是要慎重,離職要經過很多程序,也要辦理很多手續,比如說要開具解除勞動合同證明,不然下一個單位根本不敢和你簽合同;還有社保關系這些都要交接,否則會導致社保停繳,直接影響養老金和醫保報銷,對勞動者來說損失是很大的。

『陸』 勞動法對離職員工工資的結算

我國相關勞動法規定,員工提出辭職必須提前三十天書面通知。因此辭職必須滿足提前三十天和書面兩個條件。
公司如果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則你口頭辭職並直接離職的做法可能構成曠工,若公司規章制度有進一步表明曠工幾天可以與你解除勞動合同,則公司可以以嚴重違反規章制度為由,與你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你辦理離職手續。
你未上班的時間公司有權不支付你工資。關於提成,則要看公司薪酬制度的規定,如果你的提成有包含以前工作的報酬,例如季度或者年度提成,則前面工作的報酬應當支付給你。
對於你未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直接離職的行為,若公司有證據證明給公司造成了實際的經濟損失,則公司有權要求你予以賠償。(不過一般很難有這樣的證據)

『柒』 勞動法中對員工離職後工資怎麼算的

自動離職是指勞動者不向用人單位打招呼,或遞交辭職報告後,未經單位領導批准,脫離所在工作崗位和所在單位的行為。根據《勞動部辦公廳關於自動離職與曠工除名如何界定的復函》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2條第1項中的「自動離職」的解釋,是指職工擅自離職的行為。職工自動離職給企業造成了損失,企業要求職工賠償或交付違約金而發生的爭議,稱為自動離職爭議。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根據《關於職工擅自離職按自動離職處理發生爭議處理范圍的復函》(勞辦字〔1992〕45號),《關於自動離職與曠工除名如何界定的復函》(勞辦發〔1994〕48號),《關於計算連續曠工時間問題的復函》(勞社函〔1998〕5號)有關規定,如果職工要求停薪留職,但未經企業批准而擅自離職的;或停薪留職期滿後1個月內既未要求回原單位工作,又未辦理辭職手續的,企業有權按自動離職處理。按自動離職處理是用人單位的行為。按有關行政復函規定,這里講的按自動離職處理,是指用人單位應依據《用人單位職工獎懲條例》有關規定,對其作出除名處理。為此,因按自動離職處理發生的爭議,應按除名爭議處理。

『捌』 勞動法員工離職工資發放規定

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九條規定, 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

『玖』 勞動法員工離職工資結算規定

【法律分析】
員工離職的,用人單位應當在雙方勞動關系解除或終止時一次性結清員工的工資。並且,用人單位還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為離職員工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九十八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的條件解除勞動合同或者故意拖延不訂立勞動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拾』 勞動法對職工辭職時工資結清有規定嗎

1、勞動法對職工辭職時工資結清有規定的。
2、《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九條勞動關系雙方依法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應在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一次付清勞動者工資。

熱點內容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
高淳縣司法局 發布:2025-02-13 18:57:20 瀏覽:813
勞動法懷孕生產可以休多久 發布:2025-02-13 18:55:48 瀏覽:910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