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政府權力
1. 行政法上的行政命令,政府管制的概念是什麼特徵又是什麼
所謂「行政命令」指行政機關的一切決定和措施;但行政法上的「行政命令」,則專專指行政主體依法要求屬行政相對方「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意思表示,是行政行為中一種極為普遍的行為方式。
行政命令的特徵有:1、行政命令的主體是行政主體。行政命令體現的是國家意志,但它由行政主體作出,不同於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等其他國家機關作出的命令。2、行政命令是一種意思表示行為,通常表現為通過指令行政向對方履行一定的作為義務或不作為的義務來實現行政證目的,而非由其自己進行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3、行政命令是一種設定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而非賦予行政相對方權利的行為 。4、行政命令的實質是為行政相對方設定行為規則,但這種規則屬於具體規則,表現為在特定時間內對特性人或特定事所作的特定規范。5、行政命令以行政處罰或行政強製作為保障。6、行政命令是一種依職權的行政行為。
2. 三權分立中的行政權的定義
行政的核心或實質是行政權,幾乎行政法的每條原理都可以從行政權的研究中得到闡釋。可以說,行政權是行政法的「起因和歸宿」,是「全部行政法理論的基點和中心范疇」。(註:胡建淼主編《行政法學》,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7頁。 )學者們往往根據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對傳統行政權的不同理解對其作出不同定義。其實,對行政權的研究本身就應當是一個具有極大涵攝性、包容性的活動,它不應當是絕對的、片面的。正像波普在其名著《科學發現的邏輯》中所說,每種理論都具有「可證偽性」,我們應當依據所處社會的特殊情境——現代中國來重新審視對行政權的理解。
一、傳統行政權的概念及屬性分析
在國外, 行政權內涵的確定與分權學說相聯系, 是一種 「executive powers」(執行權)。在國內,關於行政權的提法仍不統一,主要有「行政管理權」、「行政權」、「行政權力」等。提法上不一致尚屬次要,更為關鍵的是我國學者在定義確定上沒有西方那樣一種憲政理論可以溯及,缺乏理論原則的貫徹性,較多的是定義確定的隨意性。即便如此,對國內學者的上述定義進行梳理仍是必要的,因為任何理論都必定有其時代精神、學術淵源等理論背景蘊含其中。我們對行政權的概念及屬性分析也將從國內學者的認識中引出。
1、從分權角度定義及其屬性分析
在西方,從分權角度論述行政權是學術的主流。17世紀的洛克首創「立法行政聯盟三分論」,之後孟德斯鳩繼其濫觴,創立了「三權分立」理論,使行政權成為一種「受控權」。戴西的「規范主義」強調行政法是「控制政府權力的法」,認為必須通過以司法審查為中心的控權體系來保護個人的權利與自由。而這種理論是根植於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時期的現實土壤,反映了政府與個人、公益與私益之間的二元對峙。規范主義對行政權的理解基於與立法權、司法權的分離,對行政權的屬性認識從制度層面上認為是一種從屬性的執行權,從操作層面上是一種「被控性」的權力,強調「私域」在「公域」(註:哈貝馬斯在討論市民社會時引入了私域(private sphere)和公域(public sphere )的概念。所謂私域是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下形成的市場體系;所謂公域是指自主的個人所構成的公共溝通領域。)里應受到的尊重,最大程度地防止政府權力的恣意。
規范主義從學理建構上又源出於早期的西方市民社會理念,這種理念認為,行政權只是作為保護市民利益的工具或政治安排而存在的。自由放任時代的市民與國家的二元結構對峙,打破了國家權力尤其是行政權無所不及的格局,為行政權納入法治軌道提供了學理上的引導。市民社會中的個人權利隨之進入非官方的私域,行政權不能幹預個人私域。這種對私域的關注也必然形成行政權必須接受法律控扼的理念。這種理念把行政權置於法律之下(無法律則無行政),使行政權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個「法律問題」,「所有權力都必須通過法律賦予,否則行政機關不得享有和行使任何權力,與此同時,任何權力都必須通過法律來制約和控制」。(註:《聯邦黨人文集》,商務印書館1980 年版, 第264頁。)這說明近代行政學說為行政法的產生提供了理論前提, 法律性成為近代乃至現代行政權的基本屬性之一。有的學者甚至認為設立行政權和控制行政權的理由是一致的:「凡是授予職權的一切理由也就是設定保障,以防止濫用職權的理由」。(註:詹姆士·密爾《政府論文集》,轉引自張煥光、胡建淼《行政法學原理》,勞動人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頁。)著名法學家龔祥瑞先生則從「法治」的高度評價行政權,指出「更重要的是政府權力要受到法律的制約,這是法治的實質意義」。(註:《法制建設》1988年第1期。)
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對近代行政權傳統理念提出了挑戰。規范主義者把法律視為控制行政權的一種消極工具,看不到變化了的行政權積極的一面,而且原有的對行政權的過分束縛使其它「社會多元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證。為了保障這些多元利益,「政府必須在現在那種有些語焉不詳的所謂『集體意識』中去取得個人贊同與默認,政府由於經常受到攻擊、懷疑,處於不穩定狀態,因而不得不反復為自己辯護,設法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當的」。(註:〔法〕弗朗索瓦·佩魯著《新發展觀》,張寧等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6頁。 )規范主義「行政權——私人自治」的二維關系逐步受到質疑。我國部分學者從這個角度的定義把握住了行政權屬性的法律性、執行性這一重要特徵,但又帶有對分權理論的簡單衍化,解釋力不足,且對行政權的現代屬性未予足夠重視。
2、從管理角度定義及其屬性分析
從管理角度來論述行政權,認為應當將行政權視為政府有效推行社會政策,實現社會管制或提供公共服務的工具,強調法律對提高行政效率和促進公共利益而具有的管理與便捷功能,其著眼點在於「公共利益優先於私人利益」。(註: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頁。)功能主義者將行政權視為維護公益的工具,而且賦予行政權以支配性。功能主義者深受黑格爾「國家高於市民社會」理論的影響,在汲取了黑格爾行政權至上理論的暗涵的基礎上,又根據其當時生存的社會環境進行了改造。進入20世紀,「福利國家」的出現使功能主義的行政權具有了很大的「服務性」,極大地滲入了私域:行政權就是用「國家觀念」來「關心生存」,「在福利國家中為了國家能按照社會的要求積極貫徹執行政策,法應該為行政提供其所需要的手段」。(註:〔日〕西岡、久@①·松木、昌悅、川上宏二郎著《現代行政法概論》,康樹華譯,甘肅人民出版社,第9頁。 )功能主義者重視行政權的效率,關注社會公益的優越性,從某種程度上適應了壟斷時代——「福利國家」的社會客觀要求。
功能主義模式「只是作為一種異端傳統維持了它的生命力,該模式的價值和方法很難挑戰占統治地位的保守的規范主義模式」。 ( 註:martin loughlin: public law and public theory。 oxforniversity press 1992 page181。 )後來其制度化形式在前蘇聯得到了極端性的發展,其有效性已被實踐所證偽,失卻了時代意義和道德基礎。我國學者的定義中雖然也有「管理」,其行政權的概念內涵與屬性理解卻與西方不同。當然,不同的歷史情境是主要原因。
二、現代行政權的概念及屬性分析
現代行政權的概念和屬性要放到現代社會這個大背景里進行闡述。尤其是研究中國的現代行政權更要紮根於中國的制度現實和法治環境。「現代」一詞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時間要素,而且是一個空間要素。行政權的現代化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整合過程,即傳統行政權、現實行政權、本土行政權、異域行政權的空間整合過程。正是在這種整合中行政權的概念從價值觀念到實證要素都發生著變革,形成一種多維立體的轉變。
在對現代行政權的分析工具系統中,我們可以設定若干模式變數來指示傳統行政權與現代行政權的基本特性。對於現代行政權模式變數的確定首先應反映世界上現代行政權發展的普遍趨勢,其次應與傳統行政權在價值取向上有質的差異。基於這一考慮,筆者在關於現代行政權的屬性分析中將使用以下變數組合:現代行政權的從屬法律性——傳統行政權的漠視法律性;現代行政權的職能多元性——傳統行政權的職能一元性;現代行政權的非專屬性——傳統行政權的專屬性。
1、現代行政權的從屬法律性
行政權的從屬法律性,在西方是分權理論的題中之義:「行政權的責任承擔者不能根據獨自的判斷進行,而必須根據由代表國民的議會所制定的一般性的規則(法律)進行」(註:〔日〕藤田宙靖《關於日本的依法行政》,見《法學》1998年第42頁。)。行政權在現代應當毫無例外地向賦予其權力的權力機關負責,表現出明顯的歸屬關系,行政權在法律之下獲得存在和行使的合法性。
傳統行政權在歷史發展的某些階段,壟斷奪去了社會主體的權力與權利,成為了一個「獨立於社會之上又與社會對立」的「超自然的怪胎」。(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409、411頁。 )我國古代留給我們的傳統是「法律從來不是權力的基礎,至高無上的皇權反倒是法律的源泉」。(註:梁治平著《法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頁。)在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 依靠超經濟的行政權來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於是行政權本位突出,公民權利被行政權吸蝕。生產者無獨立身份、無獨立意志、無獨立的經濟利益和自我決策的自由,加上無所不包的計劃把對每一個個體利益的承認納入對全體成員利益的共同承認之中。法律圍繞行政權運作,法律為政府適用行政權管理經濟服務,完全成為實現行政權的手段和工具,行政權與法律的關系倒置了。
法律支配權力,這是法治的實質意義之所在。行政法治理論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它並不建立在行政權行使者人人都具有崇高理想境界的假設之上,而是以承認人性的缺陷和不足為前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的「路徑相關」學說也從歷史中透視到了中國行政權的行使特徵。當前我們仍然存在的問題是「立法結構仍脫胎於原來的行政機構和管理實踐」,「立法和程序由行政機構控制」,「這些行政權力對法律的制定與執行的主控權遠不限於他們自身擁有的發布一些二級或三級法規的正式權力,這些機構對中國的法律體系擁有更深更泛的控制」。(註:〔美〕帕瑞·凱勒著《中國法的淵源》,桂萬先譯,《南人法律評論》1998年秋號。)這是傳統行政權對現代行政權的極大阻滯。
在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現代行政權應具有的第一基本屬性便是從屬法律性,法律之下方有行政,二者的關系是法律高於行政權力,法律控制和支配行政權力。
2、現代行政權的職能多元性
由傳統行政權的職能單一性向現代行政權的職能多元性的過渡中,西方走的路與我國完全不同。西方傳統行政權職能單一完全是西方警察國時代的產物,韋德敘述當時的情況是:「除了郵局和警察以外,一名具有守法意識的英國人可以度過他的一生卻幾乎沒有意識到政府的存在」。(註:韋德著《行政法》,徐炳等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頁。)然而隨著「福利國家」時代的到來, 公眾日益要求政府提供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建築橋梁、維修道路、建造住房等。「今天,除維持治安和確保稅收這樣一些傳統的權力作用外,與人民福利緊密相聯的非權力性的管理作用在行政活動領域越來越佔了更大的地位」。(註:〔日〕西岡、久@①·松本、昌悅、川上宏二郎著《現代行政法概論》,康樹華譯,甘肅人民出版社,第9頁。)「福利國家、 保護國家、助長行政、給付行政等新穎之國家目的觀及行政作用論漸漸被接受,行政機能遂呈幾何級數之增繁多涉」。(註:誠仲模著《行政法之基本理論》,三民書局,第5頁。)
我們不能將西方的現時行政權狀況照搬到中國來,在中國,原有的行政權是萬能的,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行政權現代化所走的路似乎需要一個更加漫長的過程。不僅要求行政權從多元萬能走向職權法定,而且更要走上行政權向社會多元服務的路徑。即其間要經歷「職能多元——職能單一——職能多元」的曲折過程,其復雜性表現在不僅要限制行政權的不正當干預,盡可能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也要考慮到目前市場體系發育不良,仍需保持宏觀調控能力,還要考慮到世界現代化進程中服務行政的國際背景,加強行政服務職能等綜合因素。
我們不能假定中國已經走完了第一個過程(職能多元——職能單一),也不能因為西方國家進入了「福利國家」時代,就假定我們也處於這個時代。正確的思考方法應該是用「後現代主義」(註:參見傑姆遜講演《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的回復歷史的眼光去具體考察行政職能的變化。計劃經濟下行政權是一種「行動性」的權威,(註:行動性權威是指存在於某種行動組織中的權威,行動組織的成員只能在該組織的合作行為中承擔各處要完成的部分,這些部分由該組織中分派並在其指揮下完成。)假定公私合一,公吸納私;市場經濟下行政權是一種「監管式」的權威,(註:監管性權威是一種在某種社會場合中履行這一職責所必需的權威,為了盡到責任,監督權威必須去組織和規范處於某種社會場合中的人們的行為。行動性權威與監管性權威是英國學者a.j.m 米爾恩在《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中所使用的術語。)注重行政權在特定社會場合的運用和實現。我國行政權現代化比西方國家的行政權現代化更為復雜,不僅某些經濟領域行政職能要走向單一法定,而且在另外一些領域要強化行政權的服務職能。我們設定的「職能一元——職能多元」是研究現代行政權基本屬性的一個模式變項,只有找出不同國家不同時期行政權現代化所走道路的特徵,才能正確分析出我國現時行政權的實證屬性和價值屬性。我國目前現代行政權研究的復雜基於我國現代化的經濟轉軌。職能單一更多地體現制度性實證因素,而職能多元卻體現了現代行政權的真正屬性和基本品格,兩種觀念的相互碰撞、沖突,也正反映著我們的現代行政權逐步地趨向現代品格。
3、現代行政權的非專屬性
傳統行政權理論一般認為行政權具有「定位性」(即專屬性)以及相關的「行政權的義務性」(不可轉讓)屬性,這種觀點是現有制度性事實的一種闡述而非對現代行政權的分析。西方傳統的行政權一般被界定為一種執行性權力,是立法機關意志的執行。警察國時代人們對行政權的不信任和控制是基於對原有行政權屬性的分析。由於其行使主體的素質、行政權的歸屬等級性都使人們認識到:行政權絕非天然具有正確行使的品格。在這種情勢下,行政機關在行政權的行使上也確立了若干自我約束機制。最著名的例子當屬法國的「公務法人」,公務法人獨立於一般行政的層級組織之外,是自給行政的一種方式。(註:王名揚著《法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0頁。 )這是與二戰後某些職業公務需要財政上的獨立、工商企業需要經營上的靈活性緊密相聯的,反映了現代行政權在專屬主體的變化,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仍然是二戰後經濟尤其是工商業的發展。此外,某些職業公務的社會公務現在開始由專門的職業組織來行使。
在我國,傳統行政權理論認為,行政權專屬於行政機關。隨著行政的法治化,行政主體概念逐漸取代了行政機關這一具有強烈管理學性質的概念,行政權的專屬性也呈現出一種松動,即不再專屬於行政機關,而只是享有行政權即具備行政主體資格。從行政權的法治化、民主化、高效化的視角上看,現代行政權的發展更具實質的演進是:行政權不僅限於從行政權不應涉足的領域中退出,而且要進行行政權自身的再分割,確立現代行政權的良性運行機制。
通過以上對現代行政權屬性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現代行政權包括如下一些要素:(1)現代行政權的使權主體已呈多元化;(2)現代行政權的行為方式遵循法治理念,循法行事;(3 )現代行政權的「權力」特徵逐漸隱匿,服務功能增強。
人們對於現代行政權屬性和概念的認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經常發生變化並被賦予新的時代涵義。行政權的涵義不斷豐富才是行政權的常態,只有不斷超越傳統的禁區,現代行政權理論的發展才會走入新的天地。
3. 行政權力具有哪些特徵
無論哪種行政,它都具有行政的一般特徵,這些特徵反映了行政自身內在質的規定性,從而使行政與非行政相區別。行政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徵:
⑴行政具有國家意志性。行政不是一般的社會活動,更不是個人活動,而是一種國家的活動。它以國家機關名義進行並體現國家意志。
⑵行政具有執行性。行政並不是國家所有活動,而是行政機關實施國家行政權的活動。這種活動主體主要是國家機關,活動的內容是實施國家行政權。根據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第85條和第105條的精神,從中央到地方的國家行政機關就是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人民政府,他們是本級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行政活動便是人民政府執行權力機關意志的活動。人民政府由權力機關產生,它從屬於權力機關並向其報告工作。它對權力機關的意志只有執行的義務,而沒有「抗衡」的權利。因此,從實質上說,行政是一種執行活動,是行政機關執行權力機關意志的活動。
⑶行政具有法律性。現代行政管理首先是一種法律管理。現代行政尤其是我國行政,並不超越與法律,它要受法律制約。「依法行政」是當代行政法的原則和核心。它要求以求且行政都遵循法律所規定的條件、程序、方式、形式等,違反法律屬行政違法,違法的行政顯然就沒有法律效力。
⑷行政具有強制性。這一特徵是第一和第三特徵引申的自然結果。既然行政是國家的活動,體現了國家的意志,那麼,它的實施必然以國家的政權為後盾;既然行政是法律活動,由法律所確認,那麼,行政的實施必然以法律的強制力為保障。行政的強制性主要表現在:行政主體所實施的行政活動,相對人有接受、服從和協助的義務,否則,行政主體可以藉助法律手段來強制相對人執行和服從自己的行政決定。
4. 行政法約束()的權利,督促其履行(),管理(),為公眾提供服務
行政法約束行政機關的權力,督促其履行自己的職責,管理公共事務,為公眾提供服務。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的精髓,貫穿於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監督之中,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廢除並指導行政法實施前基本准則。
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三條 制定行政法規,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第十一條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確定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的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國務院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第十條 對列入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行政法規項目,承擔起草任務的部門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國務院;上報國務院前,應當與國務院法制機構溝通。
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第五條 行政法規的名稱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製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者「暫行規定」。
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得稱「條例」。
5. 行政法視域中的行政權具有怎樣的特點政府及其公務人員應確立怎樣的行政理念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包括四類:(1)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2)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即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在對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進行監督時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授權,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對行政職權行使者及其所實施的行政行為進行法制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3)行政救濟關系。即行政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申請救濟,行政救濟主體對其申請予以審查,做出向相對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濟的決定而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救濟主體,是指法律授權其受理行政相對人申訴、控告、檢舉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國家機關。主要包括受理申訴、控告、檢舉的信訪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以及受理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4)內部行政關系。即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行政職權的組織的關系等等。在上述四種行政關系中,行政管理關系是最基本的行政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和行政救濟關系是由行政管理關系派生的關系,而內部行政關系則是從屬於行政管理關系的一種關系,是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行政主體單方面內部的關系。 2.行政法的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 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3.行政法的分類 (1)以行政法的作用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下述三大類:①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②關於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③關於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即監督主體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這一類規范數量雖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之一。 (2)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一般行政法與部門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一般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范圍廣,覆蓋面大,具有更多的共性,為所有行政主體所必須遵守。部門行政法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等。在行政法學上,人們通常在行政法總論中研究一般行政法,而在行政法分論中研究部門行政法。
6. 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
(一)關於行政法概念的幾種觀點
由於行政法是關於行政的法,人們對行政的涵義有多種多樣的理解,對行政法的理解也就必然多種多樣。因此,關於行政法的概念的表述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在對行政法概念的眾多表述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行政法是規定主權行使限度與行使方式的法。
(2)行政法是調整行政機關特定行政內容的法。
(3)行政法是控制政府權力的法。
(4)行政法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法。
(5)行政法是行政機關制定的法。
(6)行政法是執行機關適用的法。
(二)行政法的涵義
對行政法可作如下表述:行政法是法的一個獨立部門,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而產生的特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一表述包括以下兩層涵義:
1、行政法是調整特定社會關系的一類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是法的-個獨立部門
(三)行政法的特徵
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與其他普通部門法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有顯著的不同。
1、行政法在內容上的特點
(1)行政法內涵豐富、范圍廣泛、技術性較強。
(2)行政法具有很強的命令、服從性。
(3)行政法律規范的內容易於變動。
2、行政法在形式上的特點
(1)行政法律規范數量繁多,表現形式多樣,沒有統一完整的法 典。
(3)行政法實體性規范與程序性規范相互交織,往往共存於同一 法律文件之中。
(四)行政法調整對象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任何-個部門法律,都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
行政關系,是指行政主體(一般是行政機關)在實施國家行政權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簡單地說,即國家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關系是社會關系,但它不同於一般的社會關系。它的個性是通過它的特徵反映出來的。行政關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從主體上看,在行政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即必有一方是作為行政管理主體的行政機關或得到授權的其他組織。否則,就不屬於行政關系。
第二,從內容上看,行政關系的內容都與國家行政權力直接有關。或者說,國家行政權是行政關系的核心。行政關系共實就是國家行政權實施所引起的關系。
第三,從內容處分上看,當事人對行政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不能自由處分。
第四,從雙方當事人所處的地位上看,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享有很大的優益權。行政主體的這種主導地位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1)行政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大多取決於行政主體的單方行為,無須以雙方協商一致為產生前提。(2為保證行政關系的實現,行政主體可以對相對人採取直接的強制措施,如行政強制執行,而相對人不具有這種手段。(3)行政主體實施行政權過程中享有不少行政特權,而這是相對人所沒有的。
第五,從解決爭議的方式上看,行政主體有處理行政爭議的權力這與民事關系明顯不同。在民事關系中,爭議雙方當事人,無論那--方都無權單方處理糾紛,只能求助於第三者來解決。而行政關系不同,雖然行政主體是爭議的-方當事人,但它有單方處理的權力;即使有的爭議需法院作最終裁決,但行政主體也往往有先置處理權。就是說,行政關系的特徵允許行政主體在-定范圍內"自己做自己的法官"。
(五)現代行政法本質上是平衡法
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作為行政法主體一方的行政機關擁有國家權力,是管理者;其相對一方則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不擁有國家權力,是被管理者。這就決定了行政法的本質隨著不同時代、不同國度對行政法主體雙方地位的不同規定而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行政法發展到今天,一方面,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已有效地控制了行政專橫,保障了公民權利;另一方面,這種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又要求適當擴大行政權、約束公民權。因此,適應這一社會趨勢,現代行政法在世界各國都不同程度地跳出了"管理法"或"控權法"的窠臼,向著"平衡法"的方向發展。其特徵是行政權既受到控制,又受到保障;公民權既受到保護,又受到約束;行政權與公民權之間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平衡。
與現代行政法實質上是平衡法相適應,現代行政法存在的理論基礎應是"平衡論",即在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關系中,二者的權利義務在總體上應當是平衡的,而這一平衡是通過立法、執法和救濟三個動態環節來不斷調整和實現的。立法是公平分配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的過程;執法是著重保障行政權,要求公民服從的過程,但也應摻入民主與公正的機制與因素;救濟是著重保障公民權、審查行政行為的過程,但也應注意維護行政權的合法行使,防止公民權濫用。上述立法--執法--救濟的整個發展過程,實質上是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在權利義務關繫上既對立又統一、既沖突又平衡的矛盾運動過程。正是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權利義務在執法和救濟兩個具體環節上的差異性和不對等性,保證了其在行政法總體狀態上的對等性和平衡性;也正是這種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權利義務關系的內在發展規律,構成了現代行政法發展的動力和現代行政法學研究的核心。80年代以來我國行政法治和行政法學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重要行政法律的頒布,充分證明"平衡論''的思想確實貫穿於我國行政法治和行政法學的發展過程以及上述法律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內容之中。
平衡理論的主要內涵。平衡論最基本的主張是:現代行政法的目的、功能以及整個制度設置應該是平衡行政權與公民權以及相應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等社會多元利益。它包括兩方面的意涵:一是立法上權利義務的公平配置;二是以利益衡量方法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的解釋與適用過程。根據平衡論的觀點: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關系,是行政法所調整的一對基本矛盾。在總體上實現行政權與公民權的平衡,對於實現行政機關與公民義務的平衡,兩者各自權利義務之間的平衡,乃至各方法律地位(權利義務綜合體現)的平衡,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意義。
1、行政法的價值導向:平衡論認為,涉入行政法領域的社會多元利益、價值都應當得到尊重和協調。主張在價值沖突中訴諸中庸、平和的制度性解決方案。
2、行政法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平衡理論認為,行政法學應當轉移以法院或行政機關為中心的視角,直接以行政機關與公民的關系切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應當強調行政權與公民權的配置,而以立法控制或司法審查作為一種憲政視野下的制度性保障。
3、行政法的概念和調整對象:平衡論主張,從調整對象的角度界定,行政法的概念應當表述為,調整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4、行政法關系:平衡理論認為,行政法和民法一樣,均調整平等主體間的關系,並且兩者調整的狀態都應當是一種平等、平衡關系。平衡理論認為,無論在哪個具體的行政法關系中,行政法的權利義務結構都是不對等的,但這種不對等是必要的。
5、行政法治原則:平衡理論認為,權力和權利既然是法律授予的,就應當得到同等保護,都需要激勵;同時,權利和權力一樣,都有被濫用的可能,因此應當同等地受到法律的制約。
6、行政程序法 平衡論認為行政程序法的功能在於通過規范行政行為的空間和時間的表現形式,制約行政權力的行使,因而其規范應主要限定為行政機關的義務性規范,將更多的程序性權利機制賦予行政相對方。在行政程序法的價值取向上,主張協調、兼顧公正與效率,實現二者的動態平衡。
7、行政法體系 平衡論倡導在行政法律制度的層面上建立一種"行政權--公民權"之間的協調模式,認為行政法律制度應當分為兩大類:保障行政權有效行使的制度和抑制行政權違法行使、濫用的制度。
7. 試談行政法與行政權之間的關系:保權論平衡論控權論
行政法是關於國家與國家權力的法律,民法是關於市場和人的法律.民法是從市民社會中自然形成的,其理念是自由主義,其文化基礎是自由主義文化。行政法的理念是國家主義,其文化基礎是國家統治的理論。自由與統治永遠是一對矛盾。民法的價值理念之一是對抗國家力量的侵犯;行政法的價值目標之一是防止國家權力的膨脹並維護私權的合理存在。應該說,這二者都是從自由主義文化出發的。
民法的功能是保護私權並對抗公權。行政法的功能是規范與限制行政權的擴張。然而,民法以人本主義為出發點張揚私權,但它又容易導致私權的泛濫。行政法是以國家本位主義為基礎,它可以保護私權行使,但是它的某些行政偏好又可能助長不適當的行政擴權。個人本位與國家本位都是社會利益兩種極端的表現,在許多情況下,很難達致對立的統一。當然,二者也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假如沒有個人本位主義與私權,就不可能有自由與平等的追求,從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解放與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假如沒有國家本位主義與統治權,就不可能形成統治與秩序。但是,社會是在努力克服不斷出現的各種對立與矛盾中而發展的,單靠行政法與民法自身的力量是不能兼顧這一目標的.民法與行政法均強調形式正義,行政法通過行政權的行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私權的泛濫;民法通過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和責任制度可以阻止行政權的對私權的無端侵擾.
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8. 用行政法來分析如何限制政府的公權力
要徹底地改變思想,把領導命令限制變成服務;把心裡的天平擺正,把手裡的權力用正。這樣才能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最後用法律來禁止濫用權力。至於最重要的監督,不說也罷。
9. 如何理解國家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行為求!求!求!
您好!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家行政機關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其統治意志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設置的、行使國家權力、組織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也叫國家管理機關,簡稱政府,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法最主要的主體。
我國的行政機關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它對國家權力機關負責,接受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具有以下特徵:
1.國家行政機關是具有國家強制性質的社會組織。
2.國家行政機關是具有較強的執行色彩的組織。
3.國家行政機關是按照一定的層次和結構組織起來並按照科學方法依法進行活動的組織。
其次,是行政機關必須在法律、法規規定范圍內行使職權.具體參見行政法的相關法規;
再次,是能夠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
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根據行政主體這個定義,結合我國行政機關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能夠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主要有:
(一)國務院
國務院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享有管理全國的行政事務的職權,可以制定行政法規,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因此,國務院是行政主體。
根據憲法和國務院組織法以及其他法律規范的規定,國務院作為行政主體行使的行政職權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行政法規權;
2.領導各級國家行政機關權;
3.領導和管理全國各項行政工作權;
4.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授予的其他職權。
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國務院行使行政職權的方式是全體會議和常務會議。國務院總理召集和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和常務會議,國務院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如制定行政法規,必須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二)國務院的組成部門
國務院由各部、委和行、署、廳組成。各部、委和行、署、廳作為國務院的工作部門或職能機關,依法對於某一方面的行政事務行使全國范圍內的管理許可權。國務院組成部門一方面接受國務院的領導和監督,執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法定的職權范圍內,就自己所管轄的事項,以自己的名義實施活動,並承擔由此產生的責任。因此,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各部、委和行、署、廳)是行政主體。
國務院各部、委和行、署、廳在行政法上的職權主要有:
1.制定規章權;
2.本部門所轄事務的管理權。
(三)國務院的直屬機構
國務院的直屬機構是國務院直接領導下主辦各項專門業務的機構,地位低於各部、委和行、署、廳。直屬機構具有獨立職權和專門職責,可以在主管事項的范圍內,對外發布命令和指示。因此,直屬機構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國務院直屬機構的職權主要包括:
1.制定規章權;
2.行政事項處理權;
3.裁決爭議權。
(四)國務院各部、委管理的國家局
國務院各部、委管理的國家局是管理某些專門事項的行政職能部門,由於其管理的行政事務與一些部、委的職能有聯系,因而就由相應的部委對其進行管理。這些國家局在其成立時就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依法行使某項專門事務的行政職權。因此,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國務院各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具有專項行政事務管理權和裁決爭議權。
(五)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地方國家行政機關,管理地方各級所轄范圍內的行政事務。
我國地方國家行政機關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市(自治州、直轄市的區)、縣、鄉四級。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地位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另一方面,它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管轄的地域范圍內,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各項行政事務,並依法對自己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承擔責任。因此。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都是行政主體。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法定行政職權主要是:
1.制定地方規章權或發布決定、命令權;
2.本區域內行政事務的管理權;
3.領導和監督本級政府的職能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行政工作權。
(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是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工作需要設立的承擔某一方面行政事務的組織與管理職能的工作部門。職能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獨立享有並行使行政職權,以自己名義作出決定,並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因此,地方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職能部門的法定職權主要有:
1.決定和命令的發布權;
2.主管行政事項處理權。
(七)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派出機關是指由地方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經有權機關批准,在一定區域內設立的、代表該級人民政府組織與管理該區域內所有行政事務的行政機關。根據有關組織法的規定,派出機關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對行政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實際上履行了—級人民政府的職能。因此,派出機關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派出機關有四種:行政公署;區公所;街道辦事處;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的管理委員會。
派出機關的職權歸納起來主要是以下兩項:
1.就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事務依法發布決定和命令;
2.就本區域內的行政事務依法進行行政管理。
總之,國家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依職權的合法合理性的行政行為即為依法行使職權的行為。本回答供您參考,選擇,謝謝!!!
10. 行政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政府權力
行政法起源於法國,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行政法起源的立法目的是限制政府權力,使政府的行政行為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政府行使權力時不侵害老百姓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