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集體合同

勞動法集體合同

發布時間: 2022-04-18 08:14:03

1. 平等協商、集體合同的內容有哪些

一、集體合同的內容《勞動法》、《勞動合同法》《集體合同規定》和《工會參加平等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試行辦法》,對我國現行的集體合同內容作了規定,其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一)勞動標准部分。這是集體合同的核心,對個人勞動合同具有制約作用。其具體內容一般包括這樣幾點: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待遇、職業培訓、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等。

(二)過渡性條款。這是集體合同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包括集體合同的變更、解除條件及辦法;集體合同的監督;集體合同的有效期限,起止日期;集體合同正、副本的份數及其法律效力,正本保管何處、副本發給哪些單位等。

(三)關於集體合同本身的一般性規定。包括集體合同監督檢查辦法;雙方履行合同的權利和義務;履行合同發生爭議時協商處理的約定;違反集體合同的責任;雙方認為應當協商約定的其他內容等。

二、集體合同的義務從集體合同所包括的內容可以看到,集體合同主要規定了當事人雙方之間應承擔的責任義務。集體合同的全部義務,按主體可分為三類;

(一)企業行政、工會和職工共同承擔的一般性義務,如雙方動員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的合理化建議、技術革新和增產節約活動,提高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完成和超額完成生產經營計劃目標等。

(二)由企業行政方面承擔的保證義務,如提供資金、設備、原材料、燃料、動力等生產資料,採取一定的組織和技術措施,改善職工的勞動條件、居住條件和其他生活條件等。

(三)由企業工會承擔的保證義務,如積極反映職工意見,組織開展勞動競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群眾文體活動,提高職工的技術業務水平,檢查合理化建議在生產中的運用情況,組織評選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教育職工服從行政的生產經營指揮權威等。一般情況下,集體合同規定由企業承擔的義務都具有法律性質,企業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義務要負法律責任。企業工會在集體合同中代表職工所承擔的義務,具有道義和社會性質,企業工會若不履行義務,要承擔道義責任。

三、平等協商的內容平等協商的內容主要應從兩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一)所有集體合同的內容都是平等協商的內容。我國現行的平等協商制度和集體合同合同制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許多文件都是一並來進行規范的。目前多數單位進行的平等協商比較單一,都是為簽訂集體合同進行的。所以集體合同的內容都是平等協商的內容。

(二)平等協商的重點和發展方向是工資問題。嚴格的講,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是有區別的。平等協商的工作頻度和適用范圍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寬一些。國際上勞資雙方進行的工資協商在調解勞動關系方面發揮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鑒於改革的深入和勞動關系的多元化,我國對平等協商特別是工資性協商日益重視。全總已經就工資性協商和組織指導專門發了文件,對職工協商代表的培訓提出了要求,江蘇等地已經創造了不少好的經驗。可以肯定,平等協商特別是工資性的平等協商將會越來越重要,在協調勞動關系方面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勞動標准勞動標準是集體合同內容的核心。集體合同中關於勞動標準的規定應盡可能地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部《集體合同規定》、全總《工會參加平等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的試行辦法》規定的基礎上具體化,以便於操作。

(一)勞動報酬勞動報酬包括工資水平、工資分配方式、工資支付辦法、工資增長幅度、最低工資、延長工作時間付酬標准等,是勞動標準的重要內容,要在合同中對此作出明確規定。這部分內容要注意了解和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問題:1.工資水平是指一定的時間、一定范圍內職工工資收入的高低程度,企業工資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勞動者生活水平的高低;

2.工資分配方式是指企業根據生產經營狀況、勞動作業特點及生產條件確定的與本企業工資制度相適應的工資分配方式,如我國鐵路企業現行的工資分配形式主要有崗位工資、技能工資、工齡工資、特種工資、效益工資等;

3.工資支付辦法,按照法律規定,工資應以貨幣形式來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替代貨幣支付;

4.工資增長幅度,企業職工工資的增長幅度應低於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企業的工資總額增長率也應低於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率;

5.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所在單位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

6.延長工作時間付酬標准,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後,必須按《勞動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

(二)工作時間工作時間包括日、周、月工作時間,延長工作時間和夜班工作時間,勞動定額的確定,輪班崗位的輪班形式及工作的時間等。工作時間也是勞動標準的重要方面。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不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的工作制度,並規定確實因為需要,經協商同意,延長工作時間每日不超過1小時,每月不超過36小時。這方面的內容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予以規范,使之盡可能細化。輪班制企業工作時間,依據有關規定,需要晝夜不間斷作業的勞動者,實行輪班工作制度,但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不超過1693小時。

(三)休息休假休息休假包括工作日內的休息、兩個工作日之間的休息、周休息、法定節假日等。

1.工作日的休息,即工作間歇休息,是指勞動者在工作日內享有的休息時間和用膳時間;

2.兩個工作日之間的休息,即日休息,是指勞動者在每晝夜(24小時)內,除工作時間以外,由自己支配的時間;

3.周休息,也叫公休假日休息,是指勞動者在一周(7天)內,享有連續休息2天(48小時)的休息時間,也就是說每周實行5天工作制;

4.法定節假日,是指在革命斗爭紀念日和民族風俗習慣或傳統的慶祝日子裡,勞動者全部或部分不從事生產或工作的時間。

(四)保險保險包括工傷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依法參加的保險等。

(五)福利待遇福利待遇包括企業為職工辦好事的項目及經費來源、職工生活和住房條件的改善、補貼、困難職工救濟、職工休養療養等。《勞動法》第七十六條規定。「國家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興建公共福利設施,為勞動者休息、休養和療養提供條件。用人單位應當創造條件,改善集體福利,提高勞動者的福利待遇。」

(六)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包括職工上崗前和工作中的培訓、待崗轉崗培訓以及培訓的時間待遇等。職業培訓又稱「職工技術培訓」、「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是指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要求就業人員和在職職工進行的以培養和提高職業能力為目的的專門教育和訓練。職業培訓是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延伸,是一種職業化、專門化的再教育,是以職業、崗位為特定內容的定向性教育。

(七)勞動安全衛生勞動安全衛生包括勞動安全衛生目標、勞動保護措施、勞動條件改善的標准和項目、有職業危害作業勞動者的健康檢查、勞動保護用品發放以及勞動安全衛生監督檢查等。勞動安全衛生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生產條件或狀態,也是維護職工利益的重要方面,要在合同中予以規范。勞動安全一般是指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防止中毒、觸電、機械外傷、車禍、墜落、塌陷、爆炸、火災等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事故的發生。勞動衛生一般是指對勞動過程中不良勞動條件和對各種危及勞動者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引發職業病的各種危害因素的防範。勞動保護是指為保障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防止傷亡事故與職業病,在法律上、技術上、設備上、組織制度和教育上採取的一整套的綜合措施。鑒於一些企業連續發生職工傷亡事故,應該在集體合同中對勞動安全衛生,特別是職工人身安全作出具體規定。

(八)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包括特殊保護的項目、標准、待遇等。

五、企業目標大河有水小河滿。企業發展目標既是企業所有者的利益,也是勞動者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企業經營者一般情況下與職工及其代表者工會同樣關心著企業經營狀況和生產的發展;關心著在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職工勞動條件和物質文化生活條件的改善;關心著企業內部良好的經營秩序和職工的安居樂業。因此,集體合同中可以明確規定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生產任務、安全、工程建設、效益效率等等)和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等事項。在集體合同的內容方面,應避免與克服幾種傾向:(一)內容過於原則,其條款比法律規定的還籠統,不好操作。

(二)中心不明確,勞動標准不突出。

(三)不從全局出發,片面強調某一方面的問題。此外,還應把握集體合同規定的企業勞動標准,不得低於勞動法律法規和當地政府規定的最低標准。

2. 集體合同對誰具有法律效力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但是集體合同需要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未提出異議的,才可以生效。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十三條 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可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簽訂。
第三十四條 集體合同簽訂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第三十五條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3. 勞動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是什麼

第三十五條 依法簽定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解釋: 集體合同是指全體職工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對全體職工和企業具有約束力。個人不願意簽訂集體合同,可以和企業簽訂個人勞動合同,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4. 勞動合同法有關集體合同的規定嗎

《集體合同規定》是為規范集體協商和簽訂集體合同行為,依法維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制定。2004年1月20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22號公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
《集體合同規定》第五條
進行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應當遵循下列原則:(一)遵守法律、法規、規章及國家有關規定;(二)相互尊重,平等協商;(三)誠實守信,公平合作;(四)兼顧雙方合法權益;(五)不得採取過激行為。第六條 符合本規定的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本單位的全體職工具有法律約束力。用人單位與職工個人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的規定。

5. 集體合同出現爭議如何解決

解答:來和勞動合同爭議類似,源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如果因集體合同發生爭議,除了雙方可以協商解決以外,也同樣可以通過勞動仲裁、訴訟等方式解決集體合同爭議。
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如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工會可以依法代表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集體合同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關於這一點,在《勞動法》中有更詳細的規定:「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6. 勞動法中涉及到集體合同的內容和程序有哪些

集體合同的概念
集體合同是工會代表企業職工一方與企業簽訂的以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為主要內容的書面協議。尚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可以由上級工會指導勞動者推舉的代表與用人單位訂立集體合同。
集體合同的種類
1.專項集體合同。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可以訂立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保護、工資調整機制等專項集體合同。
2.行業性集體合同、區域性集體合同。在縣級以下區域內,建築業、采礦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可以由工會與企業方面代表訂立行業性集體合同,或者訂立區域性集體合同。
集體合同的訂立
集體合同內容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各自派出集體協商代表通過集體協商(會議)的方式協商確定。集體協商雙方的代表人數應當對等,每方至少3人,並各確定1名首席代表。
經雙方協商代表協商一致的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有2/3以上職工代表或者職工出席,且須經全體職工代表半數以上或者全體職工半數以上同意,方獲通過。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通過後,由集體協商雙方首席代表簽字。
集體合同訂立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集體合同中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不得低於當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標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
依法訂立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集體合同糾紛和法律救濟。
用人單位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7. 集體合同的內容是怎樣的

(1)集體合同的內容。按照我國《勞動法》規定,集體合同有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是關於勞動條件的。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集體合同規定》,集體合同有十五個方面的內容,前九個方面的內容又作了具體的規定。在這里,我們對集體合同的有關勞動條件的內容和其他方面的內容進行具體介紹。

①勞動報酬。勞動報酬即工資作為勞動條件的首要內容,是訂立集體合同的最基本。最主要內容。《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的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第四十八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勞動法》第四十九條提出了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的具體因素。

工會與企業行政就工資談判在勞動報酬問題上達成一致之後,在集體合同中可就勞動報酬的具體內容進行規范,一般包括下列幾方面內容:

第一,對不同崗位、不同工種和不同技術水平的勞動者以不同的工資標准。

第二,對低工資收入的勞動者要保證其最低工資收入,盡可能提高其生活水平。

第三,按照物價上漲指數定期(通常是一年)調整工資,使職工實際工資不因通貨膨脹而降低。

第四,堅持勞動者的工資要隨著生產的發展而逐步增長的原則,根據本單位情況和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確定近期工資增長計劃或工資增長比例。

第五,不準剋扣工資的保障措施及不拖欠工資的保障措施。

②工作時間。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必須用來實踐其所擔負工作的時間,即法律規定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工作日、工作周)應該勞動的時數。工會代表勞動者就工作時間進行協商談判時應了解目前國家的有關法律規定,在現階段主要是切實落實《勞動法》規定的具體勞動時間標准;在將來,向著更先進、更有利於勞動者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從企業實際出發,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考慮進一步縮短工時。

工會在代表職工就工作時間與企業行政進行協商時,其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對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

第二,特殊工種縮短工時的認定。

第三,對延長勞動時間的限定及延長勞動時間的工資計算標准以及延長勞動時間的決定程序。

第四,對計件工人在標准工作時間內勞動定額的認定。

③休息休假。休息休假是勞動者恢復體力、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條件,也是勞動者享有的基本權利。休息是指法律所規定的每周至少休息的天數,通常是指星期六、星期日。休假是指我國政府規定的節假日和帶薪年休假的日子。我國政府規定勞動者連續工作一年以上,享受帶薪休假待遇。

在這方面,集體合同可以規定如下內容:

第一,對於休息時間的規定。

第二,帶薪年休假的具體辦法和標准。

第三,節假日如遇不能休息時的工資計算辦法。

第四,工作時間內的間隙。

第五,特殊情況下的休息時間。

④保險福利。社會保險制度是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補償的制度。確立社會保險的水平應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承受能力相適應。在當前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過程中,此項內容關繫到職工的切身利益,工會必須關心、參與此項制度的改革,加大維護的力度。

企業集體合同中就此項內容可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企業和勞動者依法參加社會保險,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條款。

第二,推動企業建立補充保險的條款。

第三,企業改善集體福利,提高勞動者福利待遇條款。

⑤勞動安全與衛生。勞動安全與衛生是關繫到勞動者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的大事。社會主義企業必須為職工提供符合科學衛生與安全條件的勞動環境,必須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的規程和標准,對勞動者進行安全衛生教育,防止事故發生,減少職業危害。

在進行集體協商談判,訂立集體合同時,就勞動安全與衛生方面應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工作場所、環境和勞動安全衛生條件的改善及勞動防護用品的配備。

第二,對職工進行勞動安全衛生教育培訓的計劃安排。

第三,對從事有職業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的規定。

第四,對某些勞動者,如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

第五,違反勞動保護、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等的責任承擔。

⑥合同期限。關於合同期限,是指合同的有效時間,根據規定可以在1~3年之間由雙方當事人自主決定。

⑦變更、解除、終止集體合同的協商程序。關於集體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的協商程序,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都有相應的規定。集體合同的變更、修訂和解除是指在集體合同的有效期限內,由於簽訂集體合同的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致使集體合同難以履行時,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提出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的要求。集體合同法律關系是當事人之間具有一定時間性的權利義務關系,這種關系不會永遠存在下去,任何集體合同在時間上都是有限的,因此,集體合同訂立時,應該對它的終止條件作出明確,如集體合同何時期滿或雙方約定某些具體條件。屆時,集體合同便可因期滿或雙方約定的條件出現而終止。

⑧雙方履行集體合同的權利和義務。對於經過雙方協商達成一致而簽訂的集體合同,雙方都有自我履行的義務,也有監督對方履行的權利。為了保障集體合同的切實履行,不致讓它變成一紙空文,雙方當事人應在集體合同中約定一些制度,保證它的履行。如建立集體合同履行情況檢查小組制度;建立定期召開會議,協商、通報履行情況的制度;明確企業與工會在對職工進行獎懲時雙方的職責、權利;工會經費的保障問題;職工協商談判代表的勞動關系保障問題等。

⑨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時協商處理的約定。集體合同一經簽訂,就對雙方當事人產生法律效力,雙方必須嚴格履行其規定。如在履行時發生爭議,應首先由當事人協商解決。若協商解決不成的,按勞動爭議處理程序解決,即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天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由於集體合同爭議不同於一般勞動爭議,他的主體人數眾多,根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案規則》,應按照特別審理程序仲裁。

⑩違反集體合同的責任。違反集體合同的責任,簡稱違約責任,是指集體合同當事人由於自己的過錯,造成集體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依照法律和集體合同的規定必須承受的法律制裁。

一般來說,承擔違約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由直接責任人支付違約金。

第二,罰款。

第三,負行政責任。

第四,道義和政治責任,工會不是集體合同主體,不履行集體合同規定的義務,不承擔經濟、物質責任。

第五,刑事責任,如果當事人惡意違反集體合同,造成嚴重後果,應根據國家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其刑事責任。

除了以上10條法定內容之外,集體合同當事人可以就雙方認為應當協商約定的其他內容進行協商約定。

8. 集體合同的法律特徵

1、集體協商集體合同的主體是特定的。主體實際上就是勞動關系中的兩個主體——勞方和資方。
2、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是一種法律行為。其主要體現在:集體協商的雙方代表應依法產生,集體協商要依照法律程序進行,協商的內容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協商雙方在協商過程中法律地位平等,依法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等。
3、集體協商集體合同的內容是特定的:集體協商談判是圍繞著勞動條件的改善和勞動關系處理原則展開的。在我國《勞動法》中對進行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規定了五項內容: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集體合同規定》進一步擴大了集體協商的內容,包括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技能培訓、勞動合同管理、獎懲、裁員等共十一項,都屬於集體協商應該涉及的內容。
4、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程序是特定的。首先必須產生協商代表,然後進行集體協商並達成一致,協商一致的集體合同草案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才能正式簽訂集體合同。也就是說集體合同簽訂的程序不是勞動關系雙方自行約定的,而是有嚴格法律規定的。
5、集體協商的目的是特定的。一般來說,集體協商的目的是簽訂集體合同,集體協商談判是簽訂集體合同的必經程序;而集體合同的訂立必須經過集體協商過程,在平等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才能簽訂集體合同。
6、集體合同的形式是特定的。我國《集體合同規定》中規定,「集體合同是集體協商雙方代表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在平等協商一致基礎上簽訂的書面協議。」
7、集體合同的效力是特定的。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這種法律效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集體合同對簽約雙方的成員都具有約束力,我國《勞動法》規定,「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二是對勞動合同的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也就是說,集體合同為個人勞動合同提供了基本標准、基本依據。

9. 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用人單位全體勞動者具有約束力。這種約束力表現在:
集體合同雙方當事人必須全面履行集體合同規定的義務,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集體合同。如果集體合同的當事人違反集體合同的規定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三十五條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
《集體合同規定》第三十八條
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限一般為1至3年,期滿或雙方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即行終止。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滿前3個月內,任何一方均可向對方提出重新簽訂或續訂的要求。

10. 簽訂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

簽訂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集體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集體合同的法律約束力。

法律依據:《勞動法》第三十五條規定 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准不得低於集體合同的規定。《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 集體合同訂立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依法訂立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熱點內容
高淳縣司法局 發布:2025-02-13 18:57:20 瀏覽:813
勞動法懷孕生產可以休多久 發布:2025-02-13 18:55:48 瀏覽:910
肖建雄律師 發布:2025-02-13 18:39:02 瀏覽:72
法治宣講主持詞 發布:2025-02-13 18:20:04 瀏覽:340
安陽燃煤條例 發布:2025-02-13 18:16:39 瀏覽:282
民事訴訟法訴訟雙方 發布:2025-02-13 17:41:19 瀏覽:214
商洛司法鑒定 發布:2025-02-13 17:14:45 瀏覽:265
刑法解釋的原則 發布:2025-02-13 16:37:43 瀏覽:17
市場經濟法的作用 發布:2025-02-13 15:47:53 瀏覽:726
法考過了cpa免考經濟法嗎 發布:2025-02-13 14:19:22 瀏覽: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