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一事不二審規定
⑴ 民法典一事不能二審在第幾章
在第二章民事訴訟一節
⑵ 民事訴訟法中一審與二審的區別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第一, 審級不同。一審程序是案件的第一審法院適用的程序,而二審程序卻是第一審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案件適用的程序。第二, 審判程序發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一審程序的發生是因為當事人行使了起訴權,二審程序的起因是當事人行使上訴權。起訴權與上訴權雖然同屬訴權,但其直接目的是不同的。起訴權是要求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實,正確運用法律,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行使上訴權的直接目的是請求上級人民法院審查一審法院認定的事實及適用的法律,以改變一審裁判,從而達到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終極目的。第三,任務不同。第二審程序除了完成同一審程序的相同任務――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紛以外,還擔負著檢查、監督下一級法院審判工作的任務。第四,適用的程序不同。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既可以適用普通程序,也可以適用簡易程序;而審理上訴案件,只能適用二審程序,二審程序中沒有規定的,應適用普通程序中的相關規定。第五,裁判的效力不同。二審法院對第二審案件作出的裁判宣告後立即生效,為終審判決;而一審案件的裁判有生效與不生效之分,允許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行使上訴權。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七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⑶ 人民法院關於一事不二審的原則
原則為: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
一事不再理是訴訟原則之一。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案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得就同一事實再行起訴和受理。最早是羅馬共和國時期民事訴訟的一項原則,也適用於刑事訴訟,後為封建社會所承接。
中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被害人及其家屬或者其他公民,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也有類似規定。
(3)民事訴訟法一事不二審規定擴展閱讀:
一事不再理在法律中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在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理由,並作出是否准許的裁定。
⑷ 在什麼情況下一案不二審
從民事訴訟法的有關司法解釋中了解到,在四種情形下,民事訴訟二審可以不開庭審理。不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和駁回起訴裁定的。當事人提出的上訴請求明顯不能成立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的。原判決嚴重違反法定程序,需要發回重審的。
法律分析
如果流量遠遠低於保證精確度的最小流量,將導致無輸出(如渦街流量計)或輸出信號被當作小信號予以切除(如差壓式流量計),這對供方來說都是不利的,有失公正。為了防止效益的流失,對於一套具體的熱能計量設備,供需雙方往往根據流量測量范圍和能夠達到的范圍度,約定某一流量值為「約定下限流量」,而且約定若實際流量小於該約定值,按照下限收費流量收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可以根據需要設置計量檢定機構,或者授權其他單位的計量檢定機構,執行強制檢定和其他檢定、測試任務。執行前款規定的檢定、測試任務的人員,必須經考核合格。這一功能通常在流量顯示儀表中實現。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的需要,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准器具,經上級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企業、事業單位根據需要,可以建立本單位使用的計量標准器具,其各項最高計量標准器具經有關人民政府計量行政部門主持考核合格後使用。計量檢定工作應當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就地就近進行。計量檢定必須按照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進行。國家計量檢定系統表由國務院計量行政部門制定。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三十三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下列上訴案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可以不開庭審理:(一)不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和駁回起訴裁定的;(二)當事人提出的上訴請求明顯不能成立的;(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的;(四)原判決嚴重違反法定程序,需要發回重審的。
⑸ 民事訴訟法二審的審理規定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1、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經過閱卷、調查、詢問當事人,在事實核對清楚後,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也可以逕行判決、裁定。2、經過審理,按下列情況分別處理:(1)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2)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3)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4)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3、審理上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調解達成協議,應當製作調解書,由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調解書送達後,原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即視為撤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可以在本院進行,也可以到案件發生地或者原審人民法院所在地進行。
⑹ 民事案件二審需要開庭嗎開庭原告被告可以缺席嗎
可以。二審缺席判決,並不會影響二審開庭。缺席判決制度是一項提高法院結案率,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的制度。雖然在一些普通的民事訴訟中可以缺席一審或者二審,但這無疑也意味著失去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拓展資料:缺席判決的概念
缺席判決是指開庭審理案件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依法對案件進行審理之後所作出的判決。
缺席判決是相對於對席判決而言的。開庭審理時,只有一方當事人到庭,人民法院僅就到庭的一方當事人進行詢問、核對證據、聽取意見,在審查核實未到庭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起訴狀或答辯狀和證據後,依法作出的判決,就是缺席判決。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有沒有規定一事不二審
一般都是一審就能解決,不復雜案件,,,
⑻ 法律上「一事不二訴」原則指的是什麼(具體點)
「一事不二訴」原則即「一事不再理」原則,就是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的被告人,不得再次起訴和審理。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7項規定,任何人依一國法律及刑事程序經終局判決判定有罪或無罪開釋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審判或判刑。因此一事不再理原則是現代刑事訴訟普遍應遵循的國際准則。
1、民事訴訟中,一事不再理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當事人不得就已經向法院起訴的案件重新起訴;
第二,一案在判決生效之後,產生既判力,當事人不得就雙方爭議的法律關系,再行起訴。
從法院角度講,就是不得再受理。 所謂「一事」是指同一當事人,就同一法律關系,而為同一的訴訟請求。因為這個同一事件已在法院受理中或者已被法院裁判,當然就不得再起訴,法院也不應再受理,避免作出相互矛盾的裁判,也避免當事人糾纏不清,造成訟累。
法條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四十七條 當事人就已經提起訴訟的事項在訴訟過程中或者裁判生效後再次起訴,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構成重復起訴:
(一)後訴與前訴的當事人相同;
(二)後訴與前訴的訴訟標的相同;
(三)後訴與前訴的訴訟請求相同,或者後訴的訴訟請求實質上否定前訴裁判結果。
當事人重復起訴的,裁定不予受理;已經受理的,裁定駁回起訴,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2、刑事訴訟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
九、公訴案件第一審程序
第177條:在宣告判決前,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審查人民檢察院撤回起訴的理由,並作出是否准許的裁定。
第117條:(四)依照本解釋第一百七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裁定準許人民檢察院撤訴的案件,沒有新的事實、證據,人民檢察院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十、自訴案件第一審程序
第188條: 對於自訴案件,人民法院經審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說服自訴人撤回自訴,或者裁定駁回起訴。(六)除因證據不足而撤訴的以外,自訴人撤訴後,就同一事實又告訴的;
上述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之所以會有如此不同的規定(民訴中一般受理,刑訴中一般不受理),其根本在於民訴中當事人有相當大的訴權處分權。
3、行政訴訟中: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
⑴ 第36條:人民法院裁定準許原告撤訴後,原告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准予撤訴的裁定確有錯誤,原告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原准予撤訴的裁定,重新對案件進行審理。
⑵ 第37條:原告未按規定的期限預交案件受理費,又不提出緩交、減交、免交申請,或者提出申請未經批準的,按自動撤訴處理.在按撤訴處理後,原告在法定期限內再次起訴,並依法解決訴訟費預交問題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8)民事訴訟法一事不二審規定擴展閱讀
案例:
8歲中年婦女賴某因在市場檔鋪與鄰居鄭某發生口角,被鄭某的兒子踢了屁股一腳,賴某在一年半時間內3次起訴鄭某,要求鄭某賠償醫療費、營養費、精神損失費等費用。記者昨日從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獲悉,該院第一次判決支持了賴某醫療費損失1078.4元後,第二次、第三次均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2014年11月26日,在東莞市塘廈鎮某市場,48歲中年婦女賴某與鄰居47歲的鄭某是相鄰檔鋪,當天雙方發生了爭執,賴某對鄭某罵個不停,鄭某兒子實在忍不住,用腳踢了賴某屁股一下,賴某撲倒在地,鄭某老公送賴某到醫院做了X光檢查,並支付150元檢查費,檢查結果顯示問題不大。但其後,賴某越想越生氣,向當地派出所報警,雙方在民警主持下達成調解,由鄭某支付給賴某500元,雙方以後互不追究。
雖然賠了錢,但賴某依然怒氣難消,分別於2015年1月7日、2015年10月28日、2016年4月19日起訴鄭某,第一次起訴要求鄭某賠償誤工費、伙食費、營養費、醫療費等9000元,第二次起訴要求被告鄭某賠償醫葯費2451元,第三次起訴要求被告鄭某賠償醫療費、誤工費、伙食費、營養費、精神損失費,共計9374.36元。
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經審理查明,法院已於2015年3月30日作出第一次判決,支持了原告賴某醫療費損失1078.4元。賴某不服提起上訴,東莞中院依法維持原判。由於賴某第二、三次起訴,均無法證明提交的醫療費用票據與其受傷的關聯性。法院作出的第二、三次判決均駁回了賴某的訴訟請求。
來自東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的主審法官表示,賴某在第三次起訴時,法院明確告知其訴請的部分醫療費已經在前兩次生效判決處理過,起訴人再次起訴不符合受理條件。根據「一事不再理」原則,法院對已處理過的醫療費票據不予受理,僅對新提供的票據予以立案,後法院認為該票據和原告受傷沒有關聯性予以駁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一事不再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屁股被踢一腳起訴3次 法院「一事不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