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信息公開范疇
1. 公安局是否受行政法約束行政法中哪一條涉及公安信息公開
公安局是一級政府機構,肯定受到行政法的調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是關於國家機關的信息公開的法規,公安機關必然因此法規而信息公開。
請採納!!!
2. 責任認定書是否屬於政府信息公開范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行政管理職能過程中製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行政相對人因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決定的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存疑,而向行政機關提出公開所作決定的事實認定及法律依據的,該申請內容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的政府信息范疇。行政相對人要求獲取的材料實則是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案涉行政行為的事實依據及法律依據的合法性審查材料,而非名義上的政府信息公開之訴;同時,行政機關在作出相應行政行為之前需要匯總、收集特定的材料及依據,作出某項行政行為之後並不必然採用製作案卷材料等形式固化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全部材料,客觀上需要行政機關就相應「依據性材料」進行再次匯總、收集方能提供。故,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調整范圍。
如:行政相對人向行政機關信訪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信訪答復存疑,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途徑提出公開信訪答復的事實認定依據及法律依據的申請,其實質是要求被申請人解釋說明其信訪答復,申請人系以政府信息公開方式對被申請人信訪答復進行質疑和咨詢,相應的質疑和咨詢情況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的政府信息范疇,行政機關對此拒絕提供並無不當。
那麼行政相對人對信訪答復存疑,應該怎麼做?對此,《信訪條例》有明確規定,《信訪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信訪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請求原辦理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復查。收到復查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查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查意見,並予以書面答復。
第三十五條規定,信訪人對復查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向復查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請求復核。收到復核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核意見。據此,行政相對人對信訪答復存疑時,可通過信訪復查復核的渠道進行救濟。
廖衍玲 律師
四川君合律師事務所黨總支書記、監事長、高級合夥人、行政法律事務部主任
專業領域
行政法、房地產與建設工程
獲得榮譽
2001年榮立個人三等功;
2013年四川省優秀律師;
2018年《社區法律顧問制度的實踐與思考》榮獲第十屆西部論壇三等獎
社會職務
欽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成都鐵路運輸中級法院特邀調解員;成都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委員;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法律顧問團顧問;四川省律協行政法專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律協民族法律事務工作委員會委員;成都市律協第七屆監事會監事;成都市律協社會矛盾糾紛化解專委會副主任;成都市律協申請律師執業人員面試考官;成都市房地產協會理事;北大股權律師聯盟理事;「法稅同審」研究院專家講師等
主要業績
(一)擔任成都電視台《第一房產》《樓市夜話》和四川電視台《天天房產》《星地產》以及四川交通廣播電台101.7頻率《頭號房產》和私家車92.5頻率《樂居天府》等房產欄目特邀法律專家;
(二)參與起草了《成都市戶外廣告及招牌設置管理條例》《成都市物業管理條例》《成都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都江堰市人民政府關於5.12地震災後城鎮居民住房重建的實施意見》等地方立法;
(三)完成《城市管理法規匯編》《成都市城市管理執法手冊匯編》《成都市房地產市場監管指引》《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經典案例匯編》等書籍匯編;
(四)主編《調解的藝術》《基層調解之道》案例集;
(五)論文:《成都市業主委員會和社區治理調研》、《社區法律顧問制度的實踐與思考》、《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及司法審查研究——以住建領域為視角》;
(六)代理有較大影響的案件有:1.「白家祠堂」返還案;2.「東方雙語學校」建設工程糾紛案,涉案標的4000萬;3.「華帝大廈」建設工程糾紛案,涉案標的1.2億;4.成都中新錦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都雙流金灣園林有限公司不當得利糾紛案;5.川化股份公司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責任案;6.漢源縣原人大副主任、副縣長彭某某行賄案;
更多信息,請長按識別二維碼
3. 行政法上保證行政公開 公正的制度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條明確規定: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制定本條例。
以《行政處罰法》為例:信息公開,行政處罰程序的公正原則要求在實施行政處罰過程的每一個環節、步驟和方法上,都要以公正為核心,以保證行政處罰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1、行政處罰法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這一規定表明,公正的原則體現在嚴格依法實施行政處罰,必須查明事實,以事實為根據,處罰結果做到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過罰相當」。做到這一點,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才是公正的。
2、行政處罰法確立了聽證制度。聽證制度是行政程序中體現公正原則的一個重要制度。建立聽證制度,是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重要法律保障。行政處罰法在行政處罰程序中規定了聽證程序,給予在行政處罰過程中處於相對弱小地位的當事人進行申辯和提出意見的機會與場合,規定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之前聽取當事人的意見,並使受行政決定影響的一方為自己行為辯護的權利。聽證制度的確立,使我國的行政處罰程序具有了極大的公正性和民主性。
行政處罰程序公開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增加行政活動的開放度和透明度,讓當事人了解行政處罰全過程,了解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證據、法律依據、法律救濟途徑等,以確認自己是否違法以及處罰是否合法、公開。
1、有關行政處罰的規定要公布,使公民和組織能夠知道。行政處罰法規定,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2、實施行政處罰要公開,以便人民群眾進行監督。行政處罰的公開原則主要就是體現在表明身份、出示依據、說明理由、告知權利等程序中。行政處罰法規定,執法人員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向當事人出示執法身份證件,填寫行政處罰決定書,並當場交付當事人。
3、行政處罰法還規定,行政機關組織聽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4. 法律行政法規定公開的事項應當什麼公布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項,是應當公開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四條 保守國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簡稱保密工作),實行積極防範、突出重點、依法管理的方針,既確保國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資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項,應當依法公開。
第二十九條 機關、單位公開發布信息以及對涉及國家秘密的工程、貨物、服務進行采購時,應當遵守保密規定。
(4)行政法信息公開范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十五條 國家秘密的保密期限,應當根據事項的性質和特點,按照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內;不能確定期限的,應當確定解密的條件。國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規定外,絕密級不超過三十年,機密級不超過二十年,秘密級不超過十年。
機關、單位應當根據工作需要,確定具體的保密期限、解密時間或者解密條件。機關、單位對在決定和處理有關事項工作過程中確定需要保密的事項,根據工作需要決定公開的,正式公布時即視為解密。
5. 政府信息公開要准確屬於行政法什麼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合理行政原則、合法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誠實守信原則、高效便民原則、權責統一原則、信賴保護原則。
信息的公開屬於程序正當原則,而公開的信息准確屬於誠實守信原則。請參考2015司考第二卷43題
6. 在行政法里公民有要求政府機關公示公告的權力第幾條未幾定
行政公開,是指行政機關以民主、開放的精神從事行政管理,依法保障公民知政權、參政權和督政權的活動原則與方式。從本質與價值層面上看,行政公開具有保障民主政治、依法行政、廉潔行政和高效行政的作用。並且,行政公開又通過這些作用發揮著對公民(包括法人和其他組織,下同)權利的保障功能。
民主政治是行政公開最根本的政治基礎。行政公開則是民主政治的具體化和實現方式。現代民主政治是以人民的政治主體性和人民主權為基礎的代議制民主制。因此,從事公務活動的行政機關和公務員,應當奉行民主、公開的精神,代表民意,將自己的工作公諸於眾,向人民匯報,接受人民的監督,按照人民意志辦事,保障人民的利益。即是說,民主政治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公務活動應當向公民和社會公開。因此,行政公開是人民主權保障的具體形式,政治公開、行政公開的程度是衡量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標尺。行政公開的程度越高,政府機關民主決策、民主行政的程度就越高,公民知政權、參政權和督政權的保障程度也越高。
行政公開意味著依法對行政機關行政權的規范與限制。在現代民主、法治國家,行政公開是行政機關及其公務員的政治責任和法律義務。依法行政的實質在於行政權受到法律的約束和制約,按照民意行政。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履行公開的責任與義務以及公民依法對行政活動的了解、參與和監督是行政法的重要內容。因此,行政公開也就成為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公開如同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行政公開能夠減少行政獨斷專行、暗箱操作、錢權交易的可能性。因此,行政公開是遏制權力腐敗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公開狀態下的行政機關和公務員,往往能夠減少官僚主義,提高行政效率。高效行政又能降低行政成本,最終有助於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行政公開是公民權利保障的一種重要制度和方式。當然,通過行政公開所保障的是公民的政治權利。所謂政治權利是指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政治上的權利與自由。具體而言,「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參政議政和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權利,以及對國家重大問題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由而不受政府非法的限制。」{1}各國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政治權利主要有:平等權;自由權(包括言論、出版、通信、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參政權(包括選舉權、創制權、復決權和罷免權等);請求平等審判權;請求國家賠償權。這是針對整個政治體系而言的公民政治權利。如果從政府行政公開而言,所保障的是公民的知政權、參政權和督政權,這具體反映在各國的法律制度和行政實踐中。
一、知政權保障
知政權是知情權的一種重要形式。知情權也稱了解權、知悉權。現在,我國學術界一般都是從知政權保障層面界定行政公開的。
一種觀點認為,「行政公開,簡單來講,就是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中,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必須將其行政行為公開於行政相對方及社會,讓其知曉和了解。」{2}即是說,行政公開就是行政行為過程的公開。另一種觀點認為,「行政公開是指公民或社會組織有權知悉並取得行政機關的檔案和其他信息。對於公民來講是有知情權(了解權)」{3}。即認為行政公開是行政情報信息資料的公開,包括行政法規、規章公布和政府文件公示、查閱和請求公開以及會議列席旁觀。
在介紹國外行政公開制度時,我國學者一般也是從知情權保障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行政公開的。{4}王名揚教授在其所著《美國行政法》的「行政公開(一):情報自由法」一章中指出,「行政公開有不同的涵義,本章討論的行政公開是指個人或團體有權知悉並取得行政機關的檔案資料和其他信息而言,通常稱這種權利為了解權(the right to Know)」,「公眾的了解權和對了解權的限制構成行政公開的主要內容」。{5}在論述中,王名揚教授則是從行政過程和情報信息資料公開兩個方面分析了解權的。
由於前兩種觀點對知政權保障的內容和范圍的理解都有片面性,因此,又有學者認為:「所謂行政知情權,就是公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獲取、知曉行政活動的宗旨、原則、依據、程序及其結果的權利。」{6}這對保障知情權的行政公開作了比較全面的界定。
不僅如此,有學者還認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活動及其背景資料也是行政公開的內容。因此,知政權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國家機關的活動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尤其是經選舉或任命產生的高級官員)的活動及背景資料的權利。」{7}
「政務公開」是我國現在的流行術語。在使用過程中,一種是將「政務公開」理解為政治公開化,包括黨務公開、行政公開、警務公開、司法公開、檢務公開以至村務公開和廠務公開等;{8}另一種是將「政務公開」理解為與「司法公開」、「檢務公開」相對而言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公開即行政公開。{9}但不論怎樣,都是在知情權保障或者行政情報公開的層面上使用行政公開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行政公開所保障的知政權,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的過程中,除法律規定的情形外,必須將其(包括工作人員)行政活動與結果及其有關材料公開於行政相對人及社會,讓其知曉和了解的權利。
知情權保障是行政公開的基礎條件和重要內容,是行政公開最基本的層面。但是,行政公開不只是行政情報信息或行政行為的公開,行政公開所保障的也不只是知政權。在現代各國的行政管理活動中,為了保障知政權,行政公開應當是全方位的,應該包括行政情報信息、行政行為和行政結果等各方面的內容。
7. 行政法信息公開原則屬於哪個
法律分析:行政法信息公開原則屬於程序正當原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合理行政原則、合法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誠實守信原則、高效便民原則、權責統一原則、信賴保護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五條 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應當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則。
8. 我國哪些法律屬於行政法的范疇
首先要確定是廣義的法律還是狹義的法律,如果是廣義的法律,行政法有很多。
1、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例如《工傷保險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事實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等。
2、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是行政規章,具有法律效力,屬於行政法的范疇。
3、由國務院部委頒布的規范性文件,是部委規章,屬於行政法的范疇。
狹義的法律,是全國人大或者其常委會通過的行政法律文件,例如:
《中華人民公告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等。
(8)行政法信息公開范疇擴展閱讀
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
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9. 法律 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項應當怎樣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項應當依法公開。
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國的保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保密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的保密工作。國家機關和涉及國家秘密的單位以下簡稱機關、單位管理本機關和本單位的保密工作。
機關、單位應當實行保密工作責任制,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護措施,開展保密宣傳教育,加強保密檢查。 國家對在保守、保護國家秘密以及改進保密技術、措施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或者個人給予獎勵。
下列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項,泄露後可能損害國家在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等領域的安全和利益的,應當確定為國家秘密:
1、國家事務重大決策中的秘密事項;
2、國防建設和武裝力量活動中的秘密事項;
3、外交和外事活動中的秘密事項以及對外承擔保密義務的秘密事項;
4、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
5、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
6、維護國家安全活動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項;
7、經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確定的其他秘密事項。
政黨的秘密事項中符合前款規定的,屬於國家秘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
第四條 保守國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簡稱保密工作),實行積極防範、突出重點、依法管理的方針,既確保國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資源合理利用。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項,應當依法公開。第十一條 國家秘密及其密級的具體范圍,由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分別會同外交、公安、國家安全和其他中央有關機關規定。
軍事方面的國家秘密及其密級的具體范圍,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國家秘密及其密級的具體范圍的規定,應當在有關范圍內公布,並根據情況變化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