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對比表下載
A. 求《2018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2018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RPteqQYmI2u_yXWgxnJQ3w
簡介: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2018年版)本書為依據2018年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所做的修改條文的理解與適用的法律實務書籍,全面闡述了2018年刑事訴訟法條文修改的來龍去脈,為讀者了解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提供了全景式解讀。
刑法,是指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即什麼行為是犯罪,犯罪了要負什回么責任,答怎麼量刑處罰的法律,是刑事犯罪的實質法。
民法,是指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大白話:就是調整民與民之間一切不足構成犯罪的行為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是指涉及到刑事案件,怎麼打官司的法律,是程序法。同樣,民事訴訟法是規定民事案件怎麼打官司的程序法。
現在一件案子,如果是公安局立案,檢察院起訴的,那就是刑事案件,這個案件的審判用刑法,要判多少年。這個案子什麼時候開庭,什麼時候一審這些程序問題用刑事訴訟法。同樣,如果它是一個老百姓告另一個的,那就是民事案件,法官判誰對誰錯就按照民法,而這個案件什麼時候申,審判時要去多少人這樣的,就是民事訴訟法。
希望答案對您有幫助
C. 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的對比(表)
留地址,我給你發三大訴訟法比較表格。。。
D. 求《刑事訴訟法一本通第12版》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刑事訴訟法一本通第12版》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mRDB0_XAJ50aa6CxFGFdOw
簡介:本書為刑事司法實務工作者乃至廣大公民快速查閱、綜合理解和正確運用刑事訴訟法規范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也為刑事訴訟法學教學與科研人員和刑事訴訟法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分析、研究、比較中國刑事訴訟法提供了頗有價值的立法和司法資料。
E. 刑事訴訟與 民事訴訟 行政訴訟的異同
三大訴訟法是司法考試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們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考生可以通過對比記憶很快地掌握。
(一)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刑事訴訟:
1.危害國家安全案;
2.可能判處無期、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國人犯罪的案件。
民事訴訟
1.重大涉外案件(標的大或案情復雜或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眾多);
2.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
3.最高法院確定由中級法院管轄(海事海商,專利糾紛,重大涉港澳台民事案件,標的大或訴訟單位屬省、自治區、直轄市以上的經濟糾紛)。
行政訴訟:
1.確認發明專利權案(專利申請案,宣告專利無效或維持案,強制許可案);
2.海關處理案(納稅和行政處罰案);
3.對國務院各部、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
4.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被告為縣級以上政府且基層法院不適宜審理,共同訴訟、集團訴訟,重大涉外行政,涉港澳台,其他)。
二)地區管轄
刑事訴訟:
1.犯罪地(即犯罪行為發生地)法院管轄為主,被告人居住地(包括戶籍所在地、居所地)為輔;
2.最初受理的法院審判,主要犯罪地法院審判為輔;
3.特殊情況的管轄。
民事訴訟:
1.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為一般原則,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為例外;
2.離婚管轄的特別規定;
3.特殊地域管轄(9種);
4.專屬管轄:不動產,港口,被繼承人死亡住所地或主要遺產所在地。
行政訴訟:
1.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經復議改變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
2.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3.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法院管轄。
(三)管轄權向下轉移
刑事訴訟:不能
民事訴訟:能
(四)受理及向被告人(被告)送達起訴書副本的期間
刑事訴訟:
1.公訴(普通程序):7日內決定受理,將檢察院起訴狀副本開庭前10日送達被告人並告知可委託辯護人;
2.公訴(建議按簡易程序):3日內受理;
3.自訴:2至15日受理。
民事訴訟:
7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人。被告收到後15日內提出答辯狀,法院收到後5日內送達原告。
行政訴訟:
收到起訴狀之日起7日內決定立案,5日內發送應訴通知書;7日內不能決定是否立案時,應先立案;不立案也不裁定時,當事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訴或起訴,符合條件的應受理。
(五)反訴條件
刑事訴訟:
1.對象是本案的自訴人;
2.反訴的內容與本案有關;
3.反訴的案件屬於:告訴才處理和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4.反訴應在訴訟過程中即最遲在自訴案件宣告判決以前提出。
民事訴訟:
1.本訴的被告向本訴的原告提出;
2.須在本訴進行中(受理後至辯論終結)提出;
3.須向受理本訴的法院提出,且受訴法院對反訴有管轄權;
4.須與本訴適用同一訴訟程序;
5.須反訴與本訴之間存在牽連關系。
行政訴訟:無
(六)關於調解
刑事訴訟:
1.對附帶民事訴訟部分可以進行調解;
2.對刑訴法第一百七十條前兩項規定的自訴可調解;
3.對公訴、第一百七十條第三項自訴,不適用調解。
民事訴訟:
1.在自願合法基礎上均可調解;
2.離婚案件必須進行調解。
行政訴訟:
審理行政案件一般不適用調解;審理行政賠償訴訟案件,可以適用調解。
(七)查明當事人是否到庭
刑事訴訟:審判長
民事訴訟:書記員
行政訴訟:審判長
(八)決定書記員、翻譯人、鑒定人的迴避
刑事訴訟:院長
民事訴訟:審判長
行政訴訟:審判長
(九)迴避決定及復議
刑事訴訟:駁回申請決定後,不服決定,5日內申請復議一次,有權機關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
民事訴訟:法院對迴避申請3日內決定,申請人不服決定,申請復議一次,法院3日內作出復議決定。
行政訴訟:無明確規定。
(十)不公開審理情形
刑事訴訟:
1.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
2.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一律不公開,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一般也不公開;
3.當事人提出申請的確屬商業秘密的,應當決定不公開。
民事訴訟:
1.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
2.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離婚、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
行政訴訟:
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法律另有規定的不公開。
(十一)是否准許撤訴
刑事訴訟:
1.公訴:檢察院撤訴,法院可裁定準許或不準許;
2.自訴:自訴人自願撤訴,應當准許。
民事訴訟:
原告撤訴,法院可准許,可不準許(原告拒不到庭時作出缺席判決)。
行政訴訟:
原告撤訴,法院可准許,可不準許(原告拒不到庭時作出缺席判決)。
(十二)撤訴或按撤訴處理後能否再次起訴
刑事訴訟:
1.公訴:法院裁定準許檢察院抗訴的,沒有新事實、證據,檢察院重新起訴的,法院不予受理;
2.自訴:除因證據不足而撤訴的,自訴人就同一事實又告訴的,法院不予受理。
民事訴訟:
1.撤訴或按撤訴處理後,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法院應受理;
2.撤訴或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6個月內又起訴的,不受理(被告不受此限)。
行政訴訟:
1.原告撤訴後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起訴的,不予受理;
2.但未按期交受理費而按撤訴處理的,原告在法定期限內再次起訴,並解決訴訟費預交問題的,應予受理。
(十三)延期審理情形
刑事訴訟:
1.需通知新證人到庭,調取新物證,重新鑒定或勘驗;
2.檢察人員建議補充偵查(1個月補充完畢);
3.應當事人申請迴避而不能進行審判的;
4.拒絕辯護的;
5.檢察院變更、追加起訴需辯護准備的。
民事訴訟:
1.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2.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
3.需通知新證人到庭,調新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需補充調查的;
4.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行政訴訟:
無明確規定。
(十四)中止審理的情形
刑事訴訟:
審判中,自訴人、被告人患精神病或其他疾病;受理後被告人脫逃;其他原因。
民事訴訟及行政訴訟:
1.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2.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4.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5.本案須以另一案審理結果為依據,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6.其他。
(十五)終止審理的情形
刑事訴訟:
1.已過追訴時效的;
2.經特赦免除刑罰;
3.告訴才處理,沒告訴或撤回告訴;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5.其他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民事訴訟:
1.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
2.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
3.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4.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
行政訴訟:
1.原告死亡,沒有近親屬或近親屬放棄訴訟權利;
2.作為原告的法人或其他組織終止後,其權利義務承受人放棄訴訟權利;
3.原告死亡、喪失行為能力、法人終止90日無人繼續訴訟。
(十六)適用簡易程序的情形
刑事訴訟:
1.同時具有: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被告人及辯護人對所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沒有異議;依法可能判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管、單處罰金;檢察院建議或同意適用簡易程序;
2.告訴才處理的案件,包括:侮辱罪、誹謗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佔罪;
3.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民事訴訟:
1.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
2.不適用簡易程序:
(1)起訴時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
(2)已經按照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
(3)發回重審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
行政訴訟:無。
(十七)簡易程序轉普通程序的情形
刑事訴訟:
1.公訴案被告人不構成犯罪;
2.公訴案被告人應當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
3.公訴案被告人當庭翻供,否認犯罪事實;
4.事實不清,證據不足;
5.其他。
審理期限從決定轉為普通程序之日起計算。
民事訴訟:
發現案情復雜,需要轉化為普通程序審理的,可以轉為普通程序,並組織合議庭對案件進行審理,同時及時通知雙方當事人。
審理期限從立案的次日起算。
行政訴訟:無。
(十八)上訴主體
刑事訴訟:
1.被告人、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2.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
3.附民訴當事人和法定代理人對附民訴部分有上訴權;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刑事判決不服,只能請求檢察院抗訴。
民事訴訟:
1.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
2.訴訟代表人;
3.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審判決承擔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
行政訴訟:
一審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經授權的委託代理人。
(十九)上訴期限
刑事訴訟:
判決:10天(被害人5日內請檢察院抗訴);裁定:5天;
對附帶民事判決或裁定上訴期限按刑事部分確定期限;原審附民事另行審判的,上訴期限按民訴規定。
民事訴訟:
判決:15天;裁定:10天;法律規定當事人只能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3種特定的裁定上訴,對其他民事裁定不準上訴。
行政訴訟:
判決:15天;裁定:10天;法律規定當事人只能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3種特定的裁定上訴,對其他民事裁定不準上訴。
(二十)二審審判原則
刑事訴訟:
1.二審就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抗訴范圍的限制;
2.上訴不加刑(檢察院抗訴、自訴人上訴除外)。
民事訴訟:
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但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侵害社會公共他人利益的除外。
行政訴訟:
應當對原審法院的裁判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范圍限制。
二審中,被訴行政機關不得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
(二十一)二審維持原判的形式
刑事訴訟:
裁判。
民事訴訟:
判決。
行政訴訟:
判決。
(二十二)當事人的申訴期限
刑事訴訟:
刑罰執行完畢2年內。
民事訴訟及行政訴訟:
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的2年內提出(2年為不變期間)。
(二十三)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理由
刑事訴訟:
1.原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上確有錯誤的;
(1)有新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
(2)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
2.原判決、裁定在適用法律上錯誤的;
3.嚴重違反訴訟程序,影響正確裁判;
4.審判人員審案時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
民事訴訟: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4.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公正裁判;
5.審判員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對已發生效力的解除婚姻判決、按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再審維持的案件不得
F. 求陳光中《刑事訴訟法》電子版。高分贈送!謝謝~!
哪有這么便宜的好事,不到一元的價值換取一個巨大的價值,只能按照樓下的去網上買比較可靠,
G. 比較刑事、行政、民事三大訴訟法對於優先管轄權的區別
刑事訴訟優抄先管轄權規定:《刑事訴訟法》第25條: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行政訴訟優先管轄權規定:《行政訴訟法》第20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民事訴訟優先管轄權規定:《民訴法》第35條: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歸納總結為:刑事訴訟: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轄。 行政訴訟:由最先收到以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H. 比較2012年刑事訴訟法與1996年刑事訴訟法對逮捕條件的規定有什麼不同
新刑訴法中關於逮捕條件的規定應該進一步細化
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定的逮捕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當依法逮捕。
新刑訴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逮捕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對比新舊兩種對逮捕條件的規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1996年刑訴法對逮捕條件規定得比較籠統,新刑訴法的立法者力求將逮捕條件規定得詳細,更便於操作,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易操作的問題,如新刑訴法採取列舉式的方式來規定逮捕的條件,盡量做到便於對照操作,但無論是「可能實施新的犯罪」還是「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或者是「企圖自殺或者逃跑」,均為對犯罪嫌疑人主觀的判斷,是一種預期可能性,和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認定不同,是否可能發生,只能通過相關間接證據的分析來推斷,判斷者的認識主觀性更強。
因此,如何正確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發生新刑訴法列舉的逮捕條件,就對偵查監督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公安機關對這些主管判斷逮捕必要性證據收集也是一個問題。例如:某甲盜竊一輛摩托車價值5000元,既無前科又非累犯,又無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行為,也無可能實施新的犯罪跡象,也沒有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或者是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等證據,僅僅一次盜竊5000元屬數額較大,有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總之不符合刑訴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是批准逮捕還是不批准逮捕,如果批准逮捕,顯然屬欠缺逮捕必要性證據,不符合逮捕條件,那麼如果不逮捕,誰又能保證其不繼續犯罪和打擊報復呢?如果繼續犯罪,誰又能承擔起此責任呢?
對此,筆者認為應該繼續細化逮捕條件,使偵查監督部門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例如可以規定:屬於預備犯、中止犯,或者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犯罪後自首、有立功表現的;因防衛過當造成重大損害或者避險過當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犯罪後有悔罪表現並積極賠償損失的;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偶犯,犯罪後有悔罪表現且明顯符合緩刑條件的;過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後有悔罪表現,積極賠償損失並取得被害人諒解的等為沒有逮捕必要的情形。
此外,還可以增加偵查機關提請前論證,提高審查針對性和准確性,也有助於防止對明顯無逮捕必要的盲目報捕,從而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
I.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實用版)
新法規復速遞制 http://www.law-lib.com/law/
所有的現行法律法規,規章。還有個實用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