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在民事訴訟法中的作用
A. 【民訴】證據的使用:哪些可以作為證據,法院如何審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種類
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 證明責任和職權探知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審核證據:與審核准則有關的並且能夠證實的記錄、事實陳述或其它信息。
審核證據包括記錄、事實陳述或其他信息,這些信息可通過文件的形式(如各種記錄)得到,也可通過陳述的方式(如面談)或現場觀察的方式獲取。
(1)證據在民事訴訟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五條 舉證期限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
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第六十六條 收到證據後處理程序
人民法院收到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應當出具收據,寫明證據名稱、頁數、份數、原件或者復印件以及收到時間等,並由經辦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第六十七條 法院調取證據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人民法院對有關單位和個人提出的證明文書,應當辨別真偽,審查確定其效力。
第六十八條 當事人質證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第六十九條 公證事實
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公證證明的除外。
第七十條 最佳證據規則
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 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第七十一條 視聽資料
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並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B. 民事訴訟法中證據的分類幾種形式有什麼作用
民事訴訟證據的分類,是指依據一定標准對各種民事訴訟證據加以歸類。
一,證據在學理上的分類
(1)本證與反證
本證與反證,是按照主張某種事實存在或否認對方主張事實的存在來劃分的。 本證是指當事人一方主張某種事實,提出能證明該事實存在的證據。與之相對應的是反證。對方當事人為否定或推翻主張事實的一方當事人所提出的證據,而提出相反的事實證據,以證明事實的不存在,謂之反證。
(2)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是按照民事訴訟證據與證明對象的關系來劃分的。
所謂直接證據,就是能夠直接證明證明對象的證據。例如,結婚證,可以直接證明夫妻關系;房產證,可以直接確定房屋的所有權;借據,可以證明雙方當事人的借貸關系等等。
所謂間接證據,就是指不能直接證明案件的事實,但能和其他證據聯系起來,共同證明和確定案件事實的證據。例如,張某死後,李某要求繼承其財產,理由是二人是收養與被收養的關系,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就需要用下述間接證據加以證明。第一,李某從五歲開始就是張某撫養成人的;第二,近十年來張某由於年邁體弱多病,一直由李某贍養與伺候,張某死後的喪事費也是由李某負擔的;第三,張與李多年來一直生活在一起,群眾公認為父子關系。通過以上三方面的間接證據,足以說明張某與李某屬於養父與養子的關系,故張某的財產應該由李某繼承。
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也是相對而言的 ,並且是以同一證明對象為標準的。劃分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的標准,應以能否直接證明案件的關鍵性事實來確定。一般來說,能夠直接證明案件的關鍵性事實的為直接證據,反之,就為間接證據。在司法實踐中,由於案件千差萬別,有些證據,介於二者之間既可算間接證據,所以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並不是絕對的。
間接證據在民事訴訟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間接證據可以作為調查研究整個案情的向導 。其次,間接證據可以鑒別直接證據的真偽。第三,幾個間接證據聯系起來的證明效力,就可以相當於甚至超過一個直接證據的證明效力,所在在證明案件的事實時,間接證據是直接證據的有力助手和可靠的佐證。
(3)原始證據和派生證據(傳來證據)
原始證據和派生證據,是按民事訴訟證據來源加以區分的。所謂原始證據,就是直接來源於案件客觀事實的證據 ,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第一手材料」。所謂派生證據,就是從原始證據中派生出來的證據,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第二手材料」。如證人根據別人所說的案件事實所作的證言,物證的照片、復製品,書證的抄本、影印件等。
原始證據雖然可靠性大些,但也是有條件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原始證據也有一個是否真實可靠的問題。派生證據,雖然不如原始證據可靠,但在處理民事案件中,是一種不可缺少的證據,在沒有收集到原始證據的情況下,可以順藤摸瓜,通過派生證據找出原始證據 ;可以通過派生證據 ,審查和確認原始證據的可靠程度;在原始證據已被毀滅或無法直接運用的情況下,運用其復製品 、副本 、節錄本或照片等派生證據,也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二,證據的形式:分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七種。
根據民事訴訟法律(第六十三條)規定的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為標准,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七種。
三,證據的作用:是為了保證人民法院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公正、及時審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
作為一種第三者中立解決糾紛的制度,民事訴訟要實現它的任務,除了要有國家強制力的支持外,還要藉助理性的說服力量。這種力量主要來自對案件真實的發現。現代民事訴訟的證明要求,已不再致力於追求案件事實是否符合客觀真實,法官對案件事實真實的認定,主要看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是否符合法律上的真實,只要符合法律上規定的真實,即使這種真實有可能與客觀真實不符,法官也應當將其確認為定案的事實,並以此作出『法律上認為正確』的裁判。
因此,民事訴訟法中證據的作用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大方面:
(一)證據是人民法院查清案件事實、作出正確裁判的基礎和依據:
民商案件中的某一事實是否存在,其存在的具體狀況如何,審判人員只能依據各種證據材料來認識,只有通過依法審查、判斷和運用證據,才能弄清案件事實的真相,才能分清雙方當事人的是非責任,除調解結案的以外,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結束後要作出裁判,正確的裁判只能建立在證據可靠的基礎上,否則難以保證公正與合法性法。
(二)證據是當事人進行訴訟和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手段:
民事和商事當事人進行訴訟,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而在訴訟中就必然會提出有利於己的主張或反駁對方的主張。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提出主張或反駁對方的主張,必須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惟有如此,才能達到維護其合法權益的目的。
總之,在民事訴訟中,不論是人民法院還是當事人,證據的運用都是一個十分重要問題。證據是訴訟開始的基礎,也是訴訟繼續進行的推進器,還是引導訴訟走向終結的決定性因素。所以,證據制度構成了民事訴訟制度的核心法。
#########################
關於民事訴訟中證據的分類、形式和作用主要的法律依據有以下兩個法律:
法律依據一:《民事訴訟法》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ssf/200311/20031109201543.htm
第六章 證據
第六十三條 證據有下列幾種:
(-)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
以上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法律依據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ssf/200311/20031109201210.htm
C. 民事訴訟的證據是指什麼
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和分類民事訴訟證據,就是在民事訴訟中用來證明案件事實真相的一切事實。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民事訴訟證據分為下列七種,即:①書證;②物證;③視聽資料;④證人證言;⑤當事人的陳述;⑥鑒定結論;⑦勘驗筆錄。
舉證責任和證據保全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對其主張的事實提出證據予以證明的責任。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的規定,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這一規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①確定了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都負有舉證責任;②確定了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即根據當事人的主張而確定由誰具體承擔舉證責任。如一損害賠償案件,原告要求賠償醫療費用、交通費用、誤工費用等,就應當提出能夠證明傷情的醫院診斷證明書、處方、醫療費用單據、車票、船票以及工作單位開具的已扣發工資、獎金的證明等。被告如果指出,他的侵害行為是原告故意引起的,並且原告也打傷了他,損壞了他的衣物、手錶等,也提出要求原告賠償。那麼,被告應提供原告有過錯的證據,並提供財產受損害具體情況的證據。
我國民事證據制度在強調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同時,也考慮到了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收集證據確有困難,因而在《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明確規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但是人民法院的調查收集證據與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是不同的,不能相提並論。人民法院收集和調查證據,是根據案件審理的需要依職權主動進行的,即不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前提,也不以當事人提供證據不足為條件。而當事人是案件的直接利害關系人,承擔舉證責任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如果當事人不能提供證據證明他所主張的事實,而法院亦無法查到該事實的證據時,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便有可能承擔對其不利的訴訟結果。如債務糾紛案件中,原告手中沒有被告書寫的借據,也提不出證明人,原告則將承擔駁回訴訟請求的不利後果;相反,如果原告有證據證明欠債事實,而被告卻無法證明所欠債務已經償還的事實,則被告將承擔償還債務的法律後果。因而,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事人應注意收集和保存好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發展、變更和消滅的各種書證、物證及其他證據,必要時還可以申請證據保全。
證據保全是指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有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時,人民法院及時採取調查、製作筆錄、拍照等措施,對證據加以確定和保護的行為。證據保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存在證據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可能性,二是被保全的證據對訴訟標的有證明作用。
D. 民事訴訟證據的性質
指作為民事證據的事實材料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也就是說,作為證據事實,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它以真實而非虛無的、客觀而非想像的面目出現於客觀世界,且能夠為人所認識和理解。
為此,一方面要求當事人在舉證時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供真實的證據,不得偽造、篡改證據;要求證人如實作證,不得作偽證;要求鑒定人提供科學、客觀的鑒定結論。另一方面,要求人民法院在調查收集證據時,應當客觀全面,不得先入為主;要求人民法院在審查核實證據時必須持客觀立場。 指民事證據必須與案件的待證事實之間有內在的聯系。也就是說,只有對於認定要件事實有幫助的事實材料才有法律意義。
這種事實材料所表現出來的關聯性一般以兩種形式表現出來:
1. 直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本身就是待證事實的一部分;
2. 間接的聯系,如事實材料所反映出來的事實能夠間接證明某一待證事實成立。 書證可以根據不同角度按不同標准作以下的分類:
(1)以製作書證的主體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分為公文書和私文書。公文書是指國家公務人員在職權范圍內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其許可權范圍內製作的文書。私文書是指公民個人製作文書。區分意義在於判斷文書是否真實的方式不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證據規定》第77條第1款,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之所以公文書證的證明力大於其他書證,原因在於單位製作的書證是經國家機關、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照一定程序和格式,在行使自己職權范圍內製作的各種文書。例如人民法院的調解書、判決書、公證機關製作的公證書、婚姻登記機關頒發的結婚證、離婚證等等。該類書證與其他書證相比更具客觀性,只要沒有相反證據加以推翻的話,其證明力應高於其他書證。
(2)以文書的內容和所產生的法律效果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可分為處分性書證和報道性書證。處分性書證是記載一定意思表示或行為而能設定、變更或消滅某一特定法律關系的書證。如委託書、遺囑、契約、合同等。報道性書證,是指只是報道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不以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為目的的書證。如日記、信件等。依據該標准進行的劃分意義在於,處分性書證能夠直接證明有爭議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而具有較強的證明力。報道性書證一般不具有直接的證明作用。
(3)以書證製作必須採用特定形式或履行特定手續為標准進行的分類。可以分為普通書證和特定書證。所謂普通書證是指具有一定思想內容,但法律不要求具備特定形式和履行特定手續的書證。如收條、借據等。特定書證,是指法律規定必須具備一定形式或必須經過特定程序或履行特定手續否則無效的書證。例如,公證機關公證收養關系成立的文書、涉外公證的認證書等就是特定書證。
(4)按書證的製作方式和來源的不同進行的分類,可將書證分為原本、副本、復印件和節錄本。原本(或原件)是指文件製作人最初製作的文件;照原本全文抄錄、印刷而具有原本效力的文件,稱為副本;復印件是指用復印機復制的材料;節錄本是指僅摘抄原本或正本文件部分內容的文件。我國《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證據規定》對於該類書證的提交有不同的規定,民事訴訟法規定:「書證應當提交原件,提交原件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件……。」而《證據規定》第20條規定:「調查人員調查收集書證,可以是原件,也可以是經核對無誤的副本或復製件。是副本或者復製件的,應當在調查筆錄中說明來源和取證情況。
對書證作上述分類,有助於掌握各種書證的不同特點並認定其法律效力,便於當事人舉證,便於人民法院審查核實和判斷書證。 物證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狀、質量、規格、特徵等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物證是通過其外部特徵和自身所體現的屬性來證明案件的真實情況,它不受人們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物證是民事訴訟中重要的證據之一。民事訴訟中常見的物證有:爭議的標的物(房屋、物品等);侵權所損害的物體(加工的物品、衣物等);遺留的痕跡(印記、指紋)等等。
物證和其他證據相比,具有如下特徵:
(1)物證具有較強的客觀性、真實性。爭議的案件事實都是已經發生了的,是現實的客觀存在。如果能夠判定物證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通過物證與案件事實的聯系,就能夠用其來證明案件事實,因而物證具有較強的證明力。
(2)物證具有獨立的證明性。物證是一種客觀實在的,並不反映人的主觀意志,比較容易審查核實。不象證人證言和當事人陳述那樣,容易受主觀因素和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物證能獨立證明案件事實是否存在,而不需要其他證據加以印證,即可成為認定事實的依據。例如,在因產品質量而引發的訴訟中,物證就可以直接作為定案的依據。因為,該產品作為爭議的標的物本身就是物證。也就是說,只要查明該標的物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就可以直接認定案件事實,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從這個意義上講,物證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所以有人也稱物證是「啞巴證人」。
(3)物證具有不可代替的特定性。物證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具體物體和痕跡,具有自己的特有的特徵,且被特定化於特定的物體之上。因此,它是不能用其它物品或者同類物品來代替的,否則就不能保持原物的特徵。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物證必須提交原物。」只有在提交原物確有困難時,才「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但提交的復製品的一切特徵必須與原物相同,照片也只能是原物的真實情況的反映。這種復製品和照片,只是固定和保存原物的方法,作為物證的仍是原來的物品和痕跡,而不是復製品和照片。 物證可以按照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
(1)按照與爭議標的物的關系為標准,分為爭議標的物的物證和非爭議標的物的物證。所謂爭議標的物的物證,是指訴訟中的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所指向的對象,例如,雙方當事人爭議的不動產(房屋、土地)和動產(珠寶、古董)等。非爭議標的物的物證,是指不是當事人民事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而是案件所涉及的作為物證的物品,例如,侵權行為所使用的工具等。
(2)按照物證是否便於保存為標准,分為易保存的物證和不易保存的物證。易保存的物證,是指在常規條件下不易改變其原有特性的物證,例如,彩電、冰箱等。不易保存的物證,是指在常規條件下容易改變其原有特性的物證,例如,葯品、水產和食品等。
(3)依物證所起的證明作用不同,可以分為實物物證、痕跡物證、微量物證和氣味物證。實物物證,是指以物體本身起證明作用的物證,例如,房屋、汽車等。痕跡物證是物體相互作用遺留的遺跡起證明作用的物證,例如,指紋、印記等。微量物證,是指以存在少量物質起證明作用的物證,例如灰塵、粉末等。氣味物證是指以某種物質散發的氣味來起證明作用的物證,如廢氣等。
(4)依物證的出處為標准,可分為原始物證和復制物證。原始物證,是指凡證明內容直接來源於原始的物品,例如,劣質產品等。復制物證,是指證明的內容來自於原始物證的復製品,例如,有瑕疵產品的復製件等。
3.物證與書證的區別
物證與書證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其主要區別在於:
(1)物證以其存在、外形等外部特徵和物質屬性證明案件真實情況;書證則以文書或物品所記載的內容證明案件事實。
(2)法律對物證無特殊的形式上的特定要求,只要能以其存在、外形、特徵證明案件事實,就可以作為物證;對書證則不同,法律有時規定必須具備特定形式或履行了特定的程序後,才具有證據效力。
(3)物證是一種客觀實在,不反映人的主觀意志;而書證是一定主體製作的,反映了人的主觀的意志。
E.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1.證據包括:當事人的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2.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應當及時提供證據。
3.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當事人在該期限內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延長期限,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適當延長。當事人逾期提供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責令其說明理由;拒不說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據不同情形可以不予採納該證據,或者採納該證據但予以訓誡、罰款。
4.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
5.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提交外文書證,必須附有中文譯本。
6.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7.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
因情況緊急,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在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前向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者對案件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
(5)證據在民事訴訟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
1.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2.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3.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4.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2.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3.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4.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5.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6.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F. 民事訴訟中怎樣發揮證人證言的作用
所謂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
證人證言對司法機關查明案情,實現訴訟活動的任務,有重要的意義。但證人證言有很強的主觀因素參雜其中,與其它客觀性較強的諸如物證、鑒定結論等證據比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事訴訟中的證人,一般都與訴訟當事人存在一定的親密關系,毫無關系的自然人之間因沒有利益的驅動,很少會願意出庭作證。這種現象增加了審判人員的辦案難度,干擾了正常的訴訟秩序,容易導致案件的錯判或誤判,損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律的尊嚴和人民法院的權威。如何讓證人證言在民事訴訟中充分發揮證據作用,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強制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由此可見,出庭作證是證人的法定義務。問題是證人拒不履行出庭作證的義務,司法機關可以採取什麼措施,證人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我國法律沒有規定。應當增加對拒不出庭作證的證人採取相應的法律制裁的規定,強制證人出庭作證。世界各國的立法經驗告訴我們,強制證人出庭作證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首先,證人證言的特殊性要求證人在法庭上將其所知的事實如實地向法庭陳述,法官通過聽其言,觀其態,通過自由心證對證人證言加以判斷確認。因此,證人證言的不可替代性要求證人必須出庭作證。其次,證人不出庭作證將會影響案件的審理。在某些非證人出庭不能查清案件事實的案件中,如果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在事實上構成了妨礙民事訴訟的行為。第三,強制證人出庭作證是維護法律尊嚴,實現法治的需要。由於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不強,如果不採取相關的措施強制證人出庭作證,那麼,將可能導致法律規定的公民出庭作證制度,形同虛設,這有損於法律的嚴肅性。
二、建立證人宣誓制度。證人宣誓是指證人在依法出庭作證時,就其所提供的證言向法庭保證,絕不做偽證或虛假陳述,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證人宣誓制度在目前各國的民事訴訟或證據立法中普遍規定。在我國的審判實踐中,也規定了在證人出庭作證時應告知其權利義務,但該規定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對證人的約束力不大。加上我國大多數公民法制觀念淡薄,作證意識不強,偽證現象在民事訴訟中泛濫的實際情況,為強化證人的責任心和義務感,促使其謹慎對待作證行為及減少偽證行為和嚴肅法庭審理的秩序,維護法律的尊嚴,有必要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確立證人宣誓制度。
三、確立證人出庭作證的經濟補償和法律保護制度。證人出庭作證會給證人造成經濟損失,如交通費、食宿費、誤工費等。應從法律上保證證人因出庭作證所造成的損失,按照訴訟費用負擔的辦法由當事人負擔,以保證證人不會因出庭作證而受到損失。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法律保護已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但缺乏對證人的親屬的法律保護,因為有時候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因證人的作證而遷怒於證人的親屬,從而威脅證人親屬的人身、財產安全。有必要在今後的立法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雖然對證人的保護有相應的規定,但在對證人的保護力度上還應進一步加強,特別是要加強執法部門的法律保護意識。 四、完善證人證言質證程序。證人證言是通過證人的言詞表達出來的,證人是此種證據的載體,這種載體具有能動性;常因年齡、智力、精神狀態、言詞表達能力以及個人品質、與案件的利害關系,致使表現出來的證據材料失真或真假混淆。因此,首先應嚴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證人表達出來的證言,可能影響案件事實因素嚴格審查。其次應根據證人證言所能證明的事實審查證人有無證明待證事實的能力(感知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等),是否具有證人資格。通過審查資格程序,保障證言載體的客觀性。
五、對公民加強法制及素質教育,提高其出庭作證的自覺性。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法制教育,使公民懂得,依法出庭作證既是公民的一項權利,更是公民的一項義不容辭的義務。以此提高公民出庭作證的自覺性。同時,要大力深入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社會正氣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風范,為證人提供一個良好、寬松的社會環境。 六、加大對作偽證人的處罰力度。部分證人法律意識淡薄,自身素質不高,受利益、親戚朋友關系等因素的影響,故意作偽證,嚴重妨礙民事訴訟活動的正常進行。而法律卻對證人作偽證的制裁力度不大,執法人員處於種種因素考慮,也很少對作偽證人進行處罰。使得當前民事訴訟中證人作偽證現象比較嚴重。應從立法及執法上加大對作偽證人的處罰力度,使證人不敢輕易亂作偽證。
G. 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
您好,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直接證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當事人的陳述
包括刑事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民事訴訟當事人的陳述,行政訴訟當事人的陳述等不同的訴訟證據。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當事人的陳述都可以成為直接證據,只有能單獨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當事人陳述才是直接證據,如刑事被害人陳述,只有當其能指明是誰實施了犯罪行為時,才可以成為直接證據。當然,由於當事人是案件的親歷者,其陳述大多能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是最常見的直接證據。另外,對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其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自己有罪的供述是證明有罪的直接證據,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認自己有罪的證據是證明無罪的直接證據。
2、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人證言
如能夠指出犯罪人是誰的證人證言、能夠證明民事法律關系是否發生、變更或消滅的證人的證言,以及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時在場人員所作的關於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證言。
3、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書證
書證是以其記載的內容來證明案件事實的,如果其記載的內容能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就可以成為直接證據,如署名的反動標語;被害人所記載的遭受某人侵害的日記;共同犯罪中犯罪分子之間互相通報犯罪准備或實施情況的信件;民事訴訟中的合伺借條、收據以及當事人之間的來往信函等;行政訴訟中,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和出具的有關文件、公函、證明等。
4、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視聽資料
如公共場所安裝的監控錄像,恰巧將某人行竊的過程錄下,依據錄像又可以將該人辨認出來,該錄像便可以成為直接證據。
5、在特定情況下,能直接證明是誰實施了犯罪行為的物證
物證一般不能成為直接證據,但在少數特定的情況下,也可以成為直接證據,如某人隨身攜帶槍支、彈葯、毒品等違禁品,這時上述物品以其所處的位置證明行為人實施了私藏槍支、彈葯和非法持有毒品的行為,從而成為直接證據。再如民事訴訟中,當場購買的貨物能夠直接證明民事法律關系是否發生、變更或消滅,亦為直接證據。
H. 法律上證據起什麼作用證據不足如何審定 唯一證據在對方手裡沒有...
法律上證據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起確定案件事實的作用。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證據不足,由舉證責任的一方承擔不利的責任。唯一證據在對方手裡,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下面是有關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證據有下列幾種:
(一)書證;
(二)物證;
(三)視聽資料;
(四)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的陳述;
(六)鑒定結論;
(七)勘驗筆錄。
以上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五條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人民法院對有關單位和個人提出的證明文書,應當辨別真偽,審查確定其效力。
I. 民事糾紛去打官司證據的作用
法官製造假證劇那個,你可以上訴法官,只要你能證明法官製造假證劇。當然,如果沒法證明證據是假的,法官也可以反告你誹謗,無憑無據污衊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