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釋義
A. 刑法七十八條至九十條
刑法七十八條至九十條的內容是:
第七十八條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期間,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的,或者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刑;有下列重大立功表現之一的,應當減刑: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
(二)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
(三)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捨己救人的;
(五)在抗禦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現的;
(六)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
減刑以後實際執行的刑期,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於十年。
第七十九條對於犯罪分子的減刑,由執行機關向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提出減刑建議書。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對確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實的,裁定予以減刑。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減刑。
第八十條無期徒刑減為有期徒刑的刑期,從裁定減刑之日起計算。
第七節假釋
第八十一條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後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
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第八十二條對於犯罪分子的假釋,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程序進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假釋。
第八十三條有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沒有執行完畢的刑期;無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十年。
假釋考驗期限,從假釋之日起計算。
第八十四條被宣告假釋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按照監督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三)遵守監督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監督機關批准。
第八十五條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如果沒有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第八十六條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應當撤銷假釋,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實行數罪並罰。
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發現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假釋,依照本法第七十條的規定實行數罪並罰。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撤銷假釋,收監執行未執行完畢的刑罰。
第八節時效
第八十七條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條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條追訴期限從犯罪之日起計算;犯罪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犯罪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在追訴期限以內又犯罪的,前罪追訴的期限從犯後罪之日起計算。
第五章其他規定
第九十條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適用本法規定的,可以由自治區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特點和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報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施行。
(1)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釋義擴展閱讀
刑法的作用:
刑法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 ,是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政治上的統治和各階級經濟上的利益,根據自己的意志,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並且應當負何種刑事責任 ,並給予犯罪嫌疑人何種刑事處罰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刑法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刑法僅指刑法典,在我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與廣義刑法、狹義刑法相聯系的,刑法還可區分為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實際上即指刑法典。
特別刑法指僅使用於特定的人、時、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國,也叫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
B. 關於《刑事訴訟法解釋》第176條第(8)項的理解!
前者定罪量刑,後者定罪不處罰。過追訴時效就是國家機關對該犯罪行為不在追究其刑事責任
C.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78條和79條內容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內民法院決定,容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七十九條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D. 刑事訴訟法最新解釋內容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內容是:
1、刑事訴訟的任務和基本原則;
2、管轄、迴避、辯護與代理;
3、證據、強制措施、附帶民事訴訟;
4、偵查、起訴、審判;
5、執行以及特別程序等。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E. 怎樣理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87條
第八十七條 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需要鑒定,但沒有法定司法鑒定機構,或者法內律、司法解釋規定可容以進行檢驗的,可以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檢驗,檢驗報告可以作為定罪量刑的參考。
對檢驗報告的審查與認定,參照適用本節的有關規定。
經人民法院通知,檢驗人拒不出庭作證的,檢驗報告不得作為定罪量刑的參考。
你對這個條款有哪些疑問?
F.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是否可追加僱主為被告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是指在刑訴訟過程中,被害人由於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損失,在刑事訴訟的同時附帶提出要求被告人賠償損失的民事訴訟。目前我國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立法主要集中在刑法和刑訴法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關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中也作了規定,但都是一些原則性的規定,給審判工作的實際操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十六條規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 包括:刑事被告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及沒有被迫究刑事責任的共同致害人;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監護人;已被執行死刑的罪犯的遺產繼承人;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審結以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遺產繼承人;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這為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范圍提供了較為明確的依據,但筆者認為在審判實踐中對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的范圍如何界定?如雇員在僱傭活動中被他人故意傷害,僱主是否屬於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個人?是否應當作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 我們知道,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既不是單純的刑事訴訟,也不是獨立的民事訴訟,確定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范圍,應受刑事法律規范和民事法律規范的共同調整,不能僅僅依照刑事法律規定,局限於刑事訴訟當事人的范圍,把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簡單地、機械地等同於刑事訴訟的被害人和被告人,排斥刑事訴訟當事人以外的人可以作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但也不能完全照搬民事訴訟的做法,無限地擴大附帶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范圍。針對故意傷害案件中,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的過程中被他人打成重傷的情況,能否將僱主追加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判令其與作為他的雇員的被告人一起共同承擔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損失的連帶賠償責任,在刑事審判中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將僱主追加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判令其與作為他的雇員的被告人一起共同承擔犯罪行為給被害人造成損失的連帶賠償責任。持該觀點主要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86條的規定,該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中,依法負有賠償責任的人包括刑事被告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及沒有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其他共同致害人及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單位和個人。認為僱主屬於該條規定的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另一種觀點認為不應追加僱主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認為該解釋86條規定的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單位和個人不包括僱主,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或司法解釋之前,不宜僱主作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被告人。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1、《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同刑事案件一並審判,只有為了防止刑事審判的過分遲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由此可以看出附帶民事訴訟進行的前提是在刑事訴訟啟動後才能進行,且要與刑事審判一並進行,例外的才能在刑事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且《解釋》雖然沒有規定僱主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賠償義務主體;附帶民事訴訟對刑事訴訟而言具有依附性、從屬性,僱主沒有被刑事起訴,因此不宜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受理對被害人的僱主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 2、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民事訴訟必須與刑事案件有關聯,僱主作為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必須符合其他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單位和個人這一條件,這也是由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本身的性質決定的。附帶民事訴訟本身不是單純的民事訴訟,它解決的是因犯罪這種特殊的侵權行為引起的侵權損害賠償之訴,直接根據查明犯罪事實即可以判處民事賠償,不需要對承擔責任的事實再進行調查舉證等訴訟活動。被告人是否從事僱傭活動中犯罪,是刑事訴訟中必須查明的案件事實,僱主是否應承擔責任的事實隨著犯罪事實的認定而清晰。因此,被害人依據《解釋》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僱主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規定,起訴被告人的僱主承擔賠償責任的,法院應當受理。然而,原告人根據《解釋》第十一條規定訴請被害人的僱主承擔僱主責任的,不屬於這種情形。該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該條規定雇員工傷時僱主承擔的責任,與第九條規定的雇員侵權時的僱主責任,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責任。這里的僱主承擔責任,僅僅基於與被害人存在僱傭關系,不基於侵權行為,並且與侵權責任相互獨立。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僱主與實施犯罪行為的被告人沒有關系,不對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因被害人的僱主不是基於侵權行為承擔責任,不對侵權人(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承擔責任,因而不具備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的附帶性。如果將被害人的僱主責任訴請與刑事案件並案審理,不僅增加審判庭的調查工作,如查明僱傭關系是否存在等一系列與刑事案件沒有關聯的事實,而且還可能造成判決中身份的混亂。 綜上,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他人的犯罪行為遭受人身損害,他與被害人之間的僱主責任糾紛,與刑事犯罪之間沒有聯系,不屬於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范圍。對於雇員在履行受雇行為過程中因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的,在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將僱主一並列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共同被告人,這是錯誤的,因僱傭關系是另一民事法律關系,只能通過另行提起民事訴訟的途徑解決;僱主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共同被告人只有在雇員實施損害行為時才能成立。
G. 《刑事訴訟法》第87條是怎麼規定的
你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刑事立案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的案件沒有依法立案以及刑事立案活動是否合法所進行的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刑事立案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的重要職權之一。這一規定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基本原則在立案階段的具體體現。所謂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是指應當以哪些案件實施立案監督。刑事訴訟法對刑事立案監督范圍的規定主要有刑事訴訟法第87條和第18條第2款。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分歧較大的是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第87條規定的「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對該條應如何理解?除了通常所講的「有案不立」之外,是否還應包括其他案件?以罰代刑、以勞動教養代替刑罰的案件是否屬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共同犯罪案件中未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適用刑事立案監督程序糾正?具體來講,「公安機關應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屬於公安機關管轄且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立案條件,而公安機關不予偵查的案件:
一、公安機關接到報案或者發現犯罪事實、犯罪嫌疑人,沒有作出刑事立案決定的,這種情形屬於典型的有案不立。
二、公安機關以治安處罰案件立案或者處理。俗稱「以罰代刑」。在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較為普遍,原因在於公安機關沒有按照刑事案件立案,把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作為治安處罰的對象對待,這實際是放縱了犯罪。
三、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轉治安處罰、勞動教養等行政處罰的。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作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處理的案件能否作為立案監督案件辦理,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存有一定分歧。有的認為,案件已經作為刑事案件立案,檢察機關不能作為刑事立案監督案件進行監督,這種觀點是不妥的。因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對符合刑事立案條件的案件立案後,應當進行偵查,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治安處罰和勞動教養是行政處罰的具體措施,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又作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處理的案件,其實質是把刑事案件作非刑事案件處理。因此,這類案件也屬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
如還有不清楚的或新情況再回復或聯系。祝維權成功。
縱橫法律網-黑龍江大公律師事務所大慶分所-張文東律師
H. 刑事自訴案件怎樣自
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對符合法定逮捕條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有權作出逮捕決定。人民檢察院辦理直接受理的案件時,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的,由偵查部門填寫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一並送交本院審查批捕部門審查。審查批捕部門在接到逮捕犯罪嫌疑人意見書後,應當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意見,經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逮捕或者不予逮捕。決定逮捕的,應當製作逮捕決定書,由公安機關執行,必要時人民檢察院可以協助執行。決定不逮捕的,應當製作不予逮捕決定書,並將已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立即釋放,需要繼續偵查的,可以採取其他強制措施。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第七十九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I. 中華人民刑事訴頌法第七十八條是什麼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八條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