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的重要制度

民事訴訟法的重要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4-20 12:59:54

Ⅰ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與基本原則是什麼

1.
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
A.
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B.
對外國實行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
C.
法院調解回自願和合法答原則。
D.
辯論原則。貫穿整個訴訟,實體和程序均可
E.
處分原則。當事人啟動,實體和程序均可
F.
檢查監督原則。僅對「審批活動進行監督」
G.
支持起訴原則。主體只能是「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
」;個人不能成為支持起訴的主體
2.
民事訴訟基本制度
A.
合議制度。
3
人以上組成,選民和重大的特別程序用之
B.
迴避制度。
C.
公開審批制度。國密、隱私、商密外,宣判一律公開
D.
兩審終審。例外最高院、特別程序、督促、公示催告、破產

Ⅱ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合議制度、迴避制度、公開審判制度和兩審終審制度。
合議制度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第五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信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Ⅲ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

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即法院審判某一民事案件時,執行審判任務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與案件有一定利害關系的,應當按照法律規定退出審理活動的制度。實行迴避制度可以保證審判人員公正審理,依法辦案,避免以權謀私或者徇私枉法,違法審判。
法律分析
合議制度。即由3名以上的審判人員組成審判集體(合議庭),代表法院行使審判權,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的制度。法院在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時,除適用簡易程序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外,其他案件都由審判員或者審判員同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第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發回重審的案件、通過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都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實行合議制度可以充分發揮審判人員的集體智慧,集思廣益,同時,還可以防止審判人員獨斷專行,保證案件公正審判。迴避制度。即法院審判某一民事案件時,執行審判任務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與案件有一定利害關系的,應當按照法律規定退出審理活動的制度。實行迴避制度可以保證審判人員公正審理,依法辦案,避免以權謀私或者徇私枉法,違法審判,從而更好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 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Ⅳ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的介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條明確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一、合議制度

合議制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

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它與獨任制相對應,合議制度基本制度。

二、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適用迴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包括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書一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等。

三、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公開。

所謂公開,是指允許公民旁聽、允許新聞記者對庭審過程作采訪,允許其對案件審理過程作報道,將案件向社會披露。

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不公開進行。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

四、兩審終審制度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審判決、裁定,為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其他適用特別程序的選民資格案件、宣告失蹤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認定財產無主案件、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和實現擔保物權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Ⅳ 簡述民事訴訟法體系的主要構成

根據最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體系中詳細包括以下章節與內容:

第一章 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 管轄

第一節 級別管轄

第二節 地域管轄

第三節 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

第三章 審判組織

第四章 迴避

第五章 訴訟參加人

第一節當事人

第二節 訴訟代理人

第六章 證據

第一節當事人

第二節 訴訟代理人

第七章 期間、送達

第一節 期間

第二節 送達

第八章 調解

第九章 保全和先予執行

第十章 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第十一章 訴訟費用


第十二章 第一審普通程序

第一節 起訴和受理

第二節 審理前的准備

第三節 開庭審理

第四節 訴訟中止和終結

第五節 判決和裁定

第十三章 簡易程序

第十四章 第二審程序

第十五章 特別程序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選民資格案件

第三節 宣告失蹤、宣告死亡案件

第四節 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第五節 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第六節 確認調解協議案件

第七節 實現擔保物權案件

第十六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十七章 督促程序

第十八章 公示催告程序


第十九章 一般規定

第二十章 執行的申請和移送

第二十一章 執行措施

第二十二章 執行中止和終結


第二十三章 一般原則

第二十四章 管轄

第二十五章 送達、期間

第二十六章 仲裁

第二十七章 司法協助

(5)民事訴訟法的重要制度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體系的特性:

1、公權性

民事訴訟是以司法方式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糾紛,是由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解決民事爭議。它既不同於群眾自治組織性質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也不同於由民間性質的仲裁委員會以仲裁方式解決糾紛。

2、強制性

民事訴訟的強制性既表現在案件的受理上,又反映在裁判的執行上。

調解、仲裁均建立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只要有一方不願意選擇上述方式解決爭議,調解、仲裁就無從進行,民事訴訟則不同,只要原告起訴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無論被告是否願意,訴訟均會發生。

3、程序性

民事訴訟是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訴訟活動,無論是法院還是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訴訟法設定的程序實施訴訟行為,違反訴訟程序常常會引起一定的法律後果。

如法院的裁判被上級法院撤銷,當事人失去為某種訴訟行為的權利等。

訴訟外解決民事糾紛一的方式程序性較弱,人民調解沒有嚴格的程序規則,仲裁雖然也需要按預先設定的程序進行,但其程序相當靈活,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也較大。

4、特定性

民事訴訟的對象具有特定性。它解決的爭議是有關民事權利義務的爭議。

不是民事主體之間民事權益發生爭議,不能納入民事訴訟程序處理,如倫理上的沖突、政治上爭議、宗教上的爭議或者科學上的爭議等不能成為民事訴訟調整的對象。

對於無訟爭性的非訟事件,雖然各國的普遍做法是由法院主管,但都規定了與民事訴訟程序不同的非訟程序來處理。

5、自由性

民事訴訟反應民事主體權益之爭,民事主體不論在實體上還是在程序上,都有依法處分其權利的自由。民事訴訟中的原告有權依法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被告也有權處分其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

正因為如此,民事訴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機制,訴訟中的和解制度和調解制度,對當事人處分其權利具有獨特地意義和作用。對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勝訴的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執行,也可以不申請執行。

6、規范性與正當性

民事訴訟法以及其周邊法律制度如法院組織法和法官法等保障著民事訴訟的正義性,確保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和程序利益不受侵蝕。

程序規則的嚴格性並不等同於程序的復雜性,其含義是指確保當事人權益的強行性規定不得違反,否則即產生一定的程序制裁。

參考資料

網路-民事訴訟

Ⅵ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的迴避制度是什麼

  • 定義:來迴避制度,是指為了自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 該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有: 在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到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請的決定期間,除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外,被申請迴避的人員應暫停執行有關本案的職務。法院決定同意申請人迴避申請的,被申請迴避人退出本案的審判或訴訟;法院決定駁回迴避申請而當事人申請復議的,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審判或訴訟。

Ⅶ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二條是什麼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7修正)

第五十條: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五十一條: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第五十二條: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7)民事訴訟法的重要制度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釋義】

這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人民法院作出裁判前,當事人有權通過互相協商,達成解決爭議的和解協議,以終結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一條:【釋義】

反訴是指在一個已經開始的民事訴訟(訴訟法上稱為本訴)程序中,本訴的被告以本訴原告為被告,向受訴法院提出的與本訴有牽連的獨立的反請求。

該權利亦是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的重要體現,是本訴被告所享有的重要權利,是保障本訴被告人民事權益的一項重要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釋義】

訴訟標的是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之間所爭執的需要通過審判機關的審判活動予以解決的民事、經濟法律關系,亦即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每個訴訟都有特定的標的,一般由原告的訴訟請求決定。

Ⅷ 什麼是民事訴訟制度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是在民事訴訟活動過程中的某個階段或幾個階段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起重要作用的行為准則。 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有:合議制、迴避制、公開審判制、兩審終審制。
編輯本段一、合議制度
合議制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不同的審判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合議庭由3個以上的單數的審判人員組成。在普通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同組成,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參加審判期間,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另一種是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例如,在第二審程序中,合議庭由審判員組成;在再審程序中,再審案件原來是二審的,按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在特別程序中,只要是要求對案件的審理實行合議制的,合議庭都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的審判工作,由審判長負責主持。審判長由院長或庭長擔任,院長或庭長未參加合議庭的,由庭長指定合議庭中的審判員1人擔任。合議庭評議,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評議中的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入評議筆錄。
編輯本段二、迴避制度
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判,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該項制度的基本內容有: (一)迴避適用的對象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迴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包括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書一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等。 (二)適用迴避的情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45條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以迴避:第一,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第二,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第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坷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所謂「其他關系」,是指有除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及與當事人近親屬關系之外的特殊親密或仇嫌關系的存在,足以影響案件的公正審理。 (三)迴避的程序 迴避的提出,可以是當事人提出申請,也可以是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主動自行提出。迴避應當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迴避申請提出後,是否准許申請,由法院決定,具體程序為:審判人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3日內,以口頭或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 (四)迴避的法律後果 在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到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請的決定期間,除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外,被申請迴避的人員應暫停執行有關本案的職務。法院決定同意申請人迴避申請的,被申請迴避人退出本案的審判或訴訟;法院決定駁回迴避申請而當事人申請復議的,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審判或訴訟。
編輯本段三、公開審判制度
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規定的情況外,審判過程及結果應當向群眾、社會公開。所謂向群眾公開,是指允許群眾旁聽案件審判過程(主要是庭審過程和宣判過程);所謂向社會公開,是指允許新聞記者對庭審過程作采訪,允許其對案件審理過程作報道,將案件向社會披露。 根據法律規定,公開審判也有例外,下列案件不公開審判:一是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包括黨的秘密、政府的秘密和軍隊的秘密;二是涉及個人隱私的案件;三是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所謂商業秘密,是指技術秘密、商業情報及信息等,主要包括生產工藝、產品配方、貿易聯系、購銷渠道等當事人不願公開的工商業秘密。無論是公開審理的案件,還是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一律公開。
編輯本段四、兩審終審制度
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後即告終結的制度。依兩審終審制度,一般的民事訴訟案件,當事人不服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允許上訴的裁定,可上訴至二審人民法院,二審人民法院對案件所做的判決、裁定為生效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再上訴。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審判決、裁定,為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審理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Ⅸ 民事訴訟法基本制度的合議制度

合議制是指由若干名審判人員組成合議庭對民事案件進行審理的制度。實行合議制,是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彌補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證案件的審判質量。
按合議制組成的審判組織,稱為合議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在不同的審判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合議庭由3個以上的單數的審判人員組成。在普通程序中,合議庭的組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同組成,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參加審判期間,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

Ⅹ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哪些內容

民事訴訟中有四項基本制度: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
1.合議內制度是指由三人以上審判人容員組成審判集體對案件進行審理,合議制是相對於獨任制而言的,獨任制度是指由一名審判員獨立地對案件進行審理;
2.迴避是指審判人員及其他有關人員,遇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不參加案件審理;
3.公開審判制度是指法院審理案件,宣告判決一律公開進行的制度;
4.兩審終審制度是指一個民事案件經過兩級法院審理即告示終結的制度。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