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關於調解的規定

民事訴訟法關於調解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4-20 13:15:18

❶ 民事訴訟法有規定執行不能調解么

法律分析:可以達成執行和解,執行和解,指在法院執行過程中,雙方當事人經過自願協商,達成協議,結束執行程序的活動。和解的內容,可以是一方自願放棄一部分或全部權利,也可以是一方滿足另一方的要求,還可以是雙方都作一些讓步。和解雖然發生在雙方當事人之間,是雙方自己的事,但也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即這種和解必須基於雙方當事對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人民法院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簽名或蓋章。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二十五條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❷ 民事訴訟法常識:調解應當遵循的原則有哪些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適用調解方式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一、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指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時,必須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進行,包括調解活動的進行和調解協議的達成,都必須以當事人自願為前提。

1、程序上的自願,是指是否以調解的方式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取決於當事人的意願,人民法院不能未經當事人同意自行依職權調解或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具體表現為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調解的申請或由審判人員徵得當事人同意而進入調解程序;

2、實體上的自願,是指經過調解所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必須是雙方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可以是當事人協商後形成的協議,也可以是法院提供解決方案並經當事人同意的協議。

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進行調解,應當是在事實清楚、是非分明的基礎上進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既是對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進行調解的一種制度要求,也是調解成敗的關鍵。

三、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是指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必須依法進行,調解的過程和達成的調解協議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

1、程序上的合法,是指人民法院的調解活動應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包括調解的開始、調解的方式、步驟、調解的組織形式、調解協議的形成以及調解書的送達等,都要符合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次是實體上的合法。

2、實體上的合法,是指經調解達成的協議的內容合法。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應當理解為調解協議的內容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不損害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即為合法。這就是說,調解協議內容的合法性,並不是以嚴格適用實體法的規定為要件,這一點與判決內容的合法性的要求有所不同。

【調解程序】

一、受理糾紛:

1、當事人請求調解的糾紛及時調解。

2、發現糾紛要主動受理及時調解。

二、調查分析:

受理糾紛,要迅速查明糾紛發生的原因和爭議焦點,及時判明糾紛性質,是非曲直,進行研究分析。

三、調解:

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做好雙方當事人的工作,充分說理,耐心疏導,學習法律規定,消除隔閡,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議。

❸ 民事訴訟什麼時候調解

一般民事糾紛,現在都進行調解。不僅起訴前調解,起訴後開庭前調解,開庭後還可以調內解。即使到容執行階段,也能進行執行和解。案件進入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還可以調解。簡單說,調解貫穿民事糾紛的始終。訴訟中間的調解是人民法院和當事人進行的訴訟行為,調解協議一旦雙方簽字,並經法院依法確認,與法院判決具有同等效力。針對案件的難易程度和不同情況,在實踐中,人民法院一般採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調解:1、訴前調解。2、立案調解。立案調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及早介入,對案件進行調解,是對訴前調解的一種有效補充。3、庭前調解。庭前調解指在訴訟程序啟動後,開庭審理之前,由法院組織糾紛當事人進行和解,並促使當事人達成合意從而解決紛爭的訴訟活動。4、書信(網路、簡訊)方式調解。5、社會化調解。6、開庭調解。開庭調解是指在開庭審理時,對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開庭審理的組成部分。7、庭後調解。庭後調解是指庭審結束後,判決下發前法院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❹ 民事案件庭外和解的法律規定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民事訴訟當事人約定互相讓步或者一方讓步,以解決雙方的爭執的活動。亦稱和息。在中國,和解與調解不同,和解是當事人之間自願協商,達成協議,沒有第三者參加;調解是在第三者(可能是群眾或者群眾組織,也可能是人民法院)主持下成立的。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團結互讓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政權十分關心群眾的團結,無論在蘇區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還是解放區,都一貫倡導用和解的辦法解決爭執,並預防爭執的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更在全國范圍內加以提倡。

(4)民事訴訟法關於調解的規定擴展閱讀: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

第九十四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第九十五條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邀請有關單位和個人協助。被邀請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協助人民法院進行調解。

第九十六條調解達成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第九十七條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應當寫明訴訟請求、案件的事實和調解結果。

調解書由審 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送達雙方當事人。

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八條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

(一)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二)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三)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❺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是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司法解釋:
在1991年現行《民事訴訟法》頒布之後,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大量的與民事訴訟法有關的司法解釋,其中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討論通過)法發〔1992〕22號(以下簡稱《民訴若干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8日起施行)法釋〔1998〕15號(以下簡稱《執行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1次會議通過2001年12月21日公布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證據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003年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80次會議通過2003年9月10日公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以下簡稱《簡易程序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2004年8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21次會議通過)(以下簡稱《民事調解規定》);
其他比較重要的司法解釋有: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經濟審判工作中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若干規定(1994年12月22日發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3年6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79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002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第一審經濟糾紛案件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經濟糾紛案件適用簡易程序開庭審理的若干規定之一(1993年11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602次會議討論通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1998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995次會議通過自1998年7月11日起施行)
在這些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該司法解釋共320條,《民事訴訟法》的所有條文只有270條,從訴訟管轄、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證據直至各種審判程序、執行程序等民事訴訟的主要制度、程序都作了規定。《執行規定》共137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30條,對執行機構、執行管轄、執行的申請和移送、執行前的准備、金錢給付的執行、交付財產和完成行為的執行、被執行人到期債權的執行、對案外人異議的處理、被執行主體的變更和追加、執行擔保和執行和解、多個債權人對一個債務人申請執行和參與分配、對妨害執行行為的強制措施的適用、執行中止、終結、結案和執行回轉、委託執行、協助執行和執行爭議的協調執行監督等問題作了規定。
《證據規定》共83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執行的規定為12條,對當事人舉證、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舉證期限和證據交換、質證、證據的審核認定等問題作了規定。《簡易程序規定》共3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簡易程序的規定為5條,對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起訴與答辯、審理前准備、開庭審理、宣判與送達等問題作了規定。《民事調解規定》共24條,《民事訴訟法》中關於民事調解的規定為7條,對調解的適用范圍、調解如何具體進行、調解與和解的關系、調解異議的處理等問題作了規定。
拓展資料:在上述司法解釋中,《民訴若干意見》內容最全面、豐富,實際上可以說是《民事訴訟法》的實施細則,它的出台,與我國司法機關的傳統做法是一脈相傳的。國家頒布一部基本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就出台一個落實該法律的司法解釋,以使得法律中的一些原則或概括性的規定好體制度或程序作出一些具體的規定。毋庸置疑,這些司法解釋對彌補法律規定的不足或者加強法律相關條文的可操作性方面在民事訴訟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也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國家在立法上的不足,法律條文的過於概括或粗疏,在司法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司法解釋來彌補。同時也說明我們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存在一些不足,有必要通過實踐進行修改。而現行的這些司法解釋,對我們修改《民事訴訟法》應當說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

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42條規定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是關於判決與調解關系的規定。概括為當調則調,當判則判內

民事訴訟法第一容百四十二條法庭辯論終結,應當依法作出判決。判決前能夠調解的,還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6)民事訴訟法關於調解的規定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九條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

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

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第一百四十條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

第一百四十一條法庭辯論按照下列順序進行:

(一)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

(二)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答辯;

(三)第三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發言或者答辯;

(四)互相辯論。

法庭辯論終結,由審判長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後順序征詢各方最後意見。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26條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對決定受理的案件,應當在受理案件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中向當事人告知有關的訴訟權利義務,或者口頭告知。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146條6 發布:2025-02-12 23:28:42 瀏覽:865
巴州司法所 發布:2025-02-12 23:00:17 瀏覽:158
道德經庫恩 發布:2025-02-12 22:45:04 瀏覽:344
行政訴訟法八十二 發布:2025-02-12 22:07:11 瀏覽:890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