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利害關系的認定

行政法利害關系的認定

發布時間: 2022-04-21 05:41:11

『壹』 法律規定利害關系人包括哪些人

《行政許可法》中確立利害關系人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相鄰權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這是產生利害關系人的主要情形。如:經許可設立的加工型生產企業、資源開發型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在經營活動中可能產生噪音、污水、廢氣、粉塵,對鄰人的生產、生活環境帶來直接影響。

2、競爭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某些行政許可依法律、法規或慣例規定有明確數量限制(如舊機動車回收,按照國務院規定一個縣只設立一家。),如果實施許可突破了原有的數量規定,那麼勢必會影響已經獲得許可的經營者的利益,因而構成利害關系人。

3、知識產權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行政許可事項可能對他人知識產權完整性、獨占性產生侵害的,如企業名稱核准中,與他人商標、專利上使用的名稱重復,易讓公眾產生誤認誤導的,構成重大利害關系。

4、契約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契約一方當事人為行政許可申請人,行政許可將改變其契約關系,則他方當事人為利害關系人。如村民公約有明確的規定,在本村范圍內不得興辦某類企業,某村民欲取得該類企業的營業許可,則其他村民為利害關系人。

5、人格權、身份權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如工商廣告登記審查中,對可能涉及侵害他人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和影響企業商譽的許可事項,可能受侵害者應視為利害關系人。

拓展資料:

利害關系人,是指對於訴訟標的有直接或間接利害關系的人。直接利害關系人有權向法院起訴或可能被提起訴訟。間接的利害關系人對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當事人一方的敗訴可能使自己遭受不利後果時,可以參加到訴訟中輔助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

「法律上利害關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與行政行為之間存在的一種因果關系,所以,從合法權益、行政行為及其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維度來探討「法律上利害關系」的構成是較合乎邏輯的研究進路。

『貳』 如何判斷法律利害關系

判斷法律利害關系
照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第四十一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的規定,認定原告主體資格的關鍵是原告「認為」其與被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
關於行政訴訟法上的「法律上利害關系」條款該如何理解,雖然有「兩要件說」(權益+因果關系),「三要件說」(公法上的權利+成熟的具體行政行為+因果關系),甚至「四要件說」(行政相對人+不利影響+享有所有權+因果關系)的爭論,但歸結起來,所有的構成要件都可以歸納為一個標准:行政相對方所訴求的合法權益與被訴行政行為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該標准包括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行政相對方不只限於行政相對人,還應包括受行政行為影響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例如,相鄰權人和公平競爭權人等。
第二,對涉案行政行為存在合法權益。合法權益是認定「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前提,此處的「合法權益」一方面要求行政訴訟所要保護的權益是「合法」的;另一方面要求「權益」屬於行政對方。「合法」標准只需排除非法、不受法律保護的權益即可,易於判定,關鍵是「權益」標准該如何理解。可以將「權益」限縮解釋為法定的利益,即權利,也可以擴大解釋為權利和利益。作擴大解釋顯然有利於行政相對方權益的保護,但我們知道,並非所有「利益」都需要通過訴訟的手段獲得司法救濟,尤其是公法上行政訴訟的救濟。我們不得不考慮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和司法機關的承受力。筆者認為,「權益」一方面應包括行政訴訟法業已確立的人身權、財產權及其他法定化了的權利;另一方面,沒有法定化了的利益並非一律不能解釋為「權益」,而被拒之行政訴訟的大門之外。至於是否認定為「權益」,應該結合現行成文法的規定,視利益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運用法律解釋方法,能夠將權益轉化為法定權利,那麼,可以認定為原告具有合法權益。
第三,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是所有討論「法律上利害關系」繞不過去的話題。理論上區分了直接因果關系與間接因果關系。但就司法實務來說,這種分類法有其局限性。因為,直接因果關系與間接因果關系很難有明確的區分標准,法官在具體的辦案過程中無法准確把握。而且,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出於行政法律關系穩定性的要求,對間接因果關系不能作無限延伸。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和快速變化的社會生活,也使事實上應受法律保護的因果關系不可能全部上升為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將間接因果關系完全排除出「法律上利害關系」的認定並不恰當。

『叄』 行政訴訟利害關系人怎麼確定

確定為行政訴訟利害關系人的是:
1、與被訴的行政行為的相鄰權或公平競爭權的;
2、在行政復議等行政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
3、要求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
4、撤銷或變更行政行為涉及其合法權益的;
5、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投訴,具有處理投訴職責的行政機關作出或者未作出處理的等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肆』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利害關系"暨如何認定原告主體資格問題

原告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25條規定的「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至少應當包括:(1)被訴的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2)與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有利害關系或者在復議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3)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4)與撤銷或者變更的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除上述情況外,還有哪些公民、法人或者組織可以作為原告,可以根據實踐需要,進一步擴大。原則是通過行政訴訟比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爭議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更有利於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二、原告的近親屬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訴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若干解釋》的規定,這里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三、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承受人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其他組織是指沒有取得法人資格的社會組織。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若干解釋》規定的非法人組織包括:合夥企業以和他合夥組織以及其他非法人組織。

『伍』 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的分別

權利人就是享有該項權利的人,擁有某項權利可以作為或不作為者。比如享有申訴權的的人就稱為申訴權的權利人。依法享有房屋所有權和該房屋佔用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房地產他項權利的法人、其他組織和自然人,就是房屋權利人。
利害關系人是指與爭議的法律關系或某一事件、事實或人有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利害關系人不僅出現在行政法中,在民、商、經濟法中都有。
如關於民法的宣告失蹤,利害關系人就是指與失蹤人有人身關系或財產關系的人,如父母,配偶,近親屬,債權人,債務人。

『陸』 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有哪些條件如何認定

摘要 1、原告資格: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柒』 如何判斷行政訴訟的利害關系

當事人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存在於以下情形:被訴的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在行政復議等行政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要求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涉及其合法權益的情形。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
(一)被訴的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
(二)在行政復議等行政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
(三)要求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
(四)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涉及其合法權益的;
(五)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投訴,具有處理投訴職責的行政機關作出或者未作出處理的;
(六)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情形。

『捌』 行政訴訟利害關系人怎麼認定

認定行政訴訟的利害關系人的規定是: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權益有影響的主體,主要有相鄰權人,公平競爭權人,在行政復議等行政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主體等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玖』 什麼叫做利害關系

利害關系人是指與爭議的法律關系或某一事件、事實或人有權利義務關系的人。
利害關系人不僅出現在行政法中,在民、商、經濟法中都有。
如關於民法的宣告失蹤,利害關系人就是指與失蹤人有人身關系或財產關系的人,如父母,配偶,近親屬,債權人,債務人。

熱點內容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
考法官公務員經驗談 發布:2025-02-12 15:41:00 瀏覽: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