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我國保存至今最早的行政法典

我國保存至今最早的行政法典

發布時間: 2022-04-21 06:19:41

❶ 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麻,煩設;置,下最-佳.

❷ 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

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唐六典》 麻,煩設;置,下最-佳.

❸ 中國歷年來最早的一部法律是什麼

《周禮》是我國保存最早的系統完整的行政法法典,也是周朝統治者在總結夏商周歷朝統治經驗基礎上的具有集權制傾向的行政法典。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的集權制社會的行政體制、原則、規范和基本制度,對世界行政制度的建立完善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其所確立的六官制度到後世逐漸衍化為六部制。是我國最早的憲法性文件的核心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於1949年9月29日頒布,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隨後起草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歷經四部,均以相應的年號作為區別。一般默認的憲法為最新版本,即八二憲法的2004年修正版。
共同綱領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且通過了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949年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憲法,卻為憲法的訂立奠定了基礎。

五四憲法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106條。被稱為五四憲法。五四憲法是一部較為完善的憲法。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部憲法,是在對建國前夕由全國政協制定的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制定的。

七五憲法
是一部有嚴重缺點、錯誤的憲法(可參閱文化大革命)。第二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30條,被稱為七五憲法。當時仍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所以帶有比較濃重的文革色彩。

七八憲法
第三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於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共4章60條。被稱為七八憲法。

八二憲法
我國當前現行憲法。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並頒布。並根據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進行了修正。

❹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是什麼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共三十卷﹐近三十萬字。開元十年(722)唐玄宗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陸堅修《六典》﹐並親自製定理﹑教﹑禮﹑政﹑刑﹑事六條為編寫綱目﹐由麗正書院(後更名集賢院)總其事。在中書令張說﹑蕭嵩﹑張九齡等人的先後主持下﹐徐堅﹑韋述﹑劉鄭蘭﹑盧善經等十餘人參與修撰。開元二十六年撰成並注釋後﹐於次年由宰相李林甫奏呈皇帝。所以﹐書題為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唐六典》始撰時﹐准備仿照周禮六官安排體例﹐但實際上是以唐代諸司及各級官佐為綱目。首卷為三師﹑三公﹑尚書都省﹔以下依次分卷敘述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然後敘門下﹑中書﹑秘書﹑殿中﹑內侍等五省﹐以及御史台﹑九寺﹑五監﹑十二衛和東宮官屬﹔末卷為地方職官﹐分敘三府﹑都督﹑都護﹑州縣等行政組織。
《唐六典》的正文記敘唐朝中央﹑地方各級官府的組織規模﹑官員編制(定員與品級)及其職權范圍。約佔全書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記職官沿革﹐或作細則說明﹐或附錄有關詔敕文書。正文所敘諸官司的職掌﹐多直接取自當時頒行的令﹑式﹐均屬第一手資料。注文所敘職官的沿革﹐多取自先代典籍。由於這些令式和典籍至今多有亡佚﹐所以《唐六典》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一向為學者所重視。《通典》﹑《舊唐書》﹑《新唐書》的作者都採用《唐六典》的材料﹐其職官部分基本上是依據《唐六典》撰成的。
《唐六典》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本﹐已佚。今存最古刊本為南宋紹興四年(1134)溫州刊刻殘本﹐僅存卷一至卷三第一頁﹐卷三﹑卷七至卷十五﹑卷二十八至卷三十﹐共計十五卷(內有缺頁)﹐分藏於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北京大學圖書館﹐現有中華書局影印本。明代有正德十年(1515)和嘉靖二十三年(1544)兩種刻本。清代有嘉慶五年(1800)掃葉山房本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廣雅書局本。《唐六典》在國外流傳甚早﹐約在9世紀末成書的《日本見在書目》﹐即著錄有《唐六典》一書。日本現存古刻本有享保九年(1724)近衛家熙刻本和天保七年(1836)官刻本﹐以近衛本較好。1973年﹐日本廣池學園事業部影印《大唐六典》﹐系以近衛本為底本﹐吸收了玉井是博《南宋本大唐六典校勘記》的校勘成果﹐成為日刊《唐六典》的最佳版本。
唐六典詳目
三師:太師、太傅、太保。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省: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秘書省、殿中省、內侍省。
一台:御史台。
九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大府寺。
五監:國子監、少府監、軍器監、將作監、百工監、就谷監、庫谷監、太陰監、伊陽監、都水監。
十二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諸衛折沖都尉府。
東宮官屬:太子三師、太子三少、太子詹事府、太子家令寺、太子率更寺、太子仆寺、太子左右衛率府、左右率府親府勛府翊府、太子左右司御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
地方職官:親王府、親事府、帳內府、親王國、公主邑司、三府都護州縣官吏。

❺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的內容是什麼

唐玄宗時期編纂的《唐六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一書共分30卷,其篇目為:卷一,三師三公尚書省;卷二,吏部;卷三,戶部,卷四,禮部;卷五,兵部;卷六,刑部;卷七,工部;卷八,門下省;卷九,中書省,卷十,秘書省;卷十一,殿中省;卷十二,內官侍中省;卷十三,御史台,卷十四,太常寺;卷十五,光祿寺;卷十六,衛尉寺、宗正寺,卷十七,太僕寺;卷十八,大理寺、鴻臚寺;卷十九,行農寺;卷二十,太府寺;卷二十一,國子監;卷二十二,少府監、軍器監、鑄錢監等;卷二十三,將作監、都水監等;卷二十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領軍衛;卷二十五,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卷二十六,太子三師、三少、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內房內官;卷二十七,太子家令事率更寺仆寺,卷二十八,太子左右衛儲率府;卷二十九,儲王府公主邑司,卷三十,府、督護州。內容涉及封建國家機關所執掌的各項工作。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實況。可以稱之為唐朝行政法規大全。

《唐六典》的編纂始於開元十年,至二十六年完成。書前雖署「玄宗撰、李林甫等注」,但實際上是出於張九齡等當時知名學者之手。

在《唐六典》之前,歷代王朝雖有行政性質的立法,但並沒有匯編成一部綜合性的行政法典。《唐六典》的編纂在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自它以來,行政法從刑律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法律部門,它的產生是我國封建法律制度完備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❻ 「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選自哪本書

出自張說、張九齡編纂的《唐六典》。

原文: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譯文:到趕集的日子,以太陽到中間時擊鼓三百聲作為信號,百姓們就聚集在一起;太陽落下去的七刻前擊鉦三百聲作為信號,百姓就散了。

這一段闡述的是唐代對市這一商業場所的管理,尤其是開市和閉市時間的規定管理。

唐朝居住是以坊市為主,每一個坊市就是一個單獨的社區,周圍被圍牆為主,開東南西北四道門,每一個坊里有一個坊正。

在日出時,晨官會敲鼓提醒,到時就會有專人敲擊坊市邊上街道所安設的街鼓,三百下後坊正便開啟坊市大門。在晚上天黑前,夜官就會敲鼓提醒,同樣是街鼓敲擊三千下,坊正關上坊市大門,到時所有人都只能在坊市內活動,不允許進入街道。

(6)我國保存至今最早的行政法典擴展閱讀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成書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

開元十年,唐玄宗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陸堅修《六典》,並親自製定理、教、禮、政、刑、事六條為編寫綱目,由麗正書院總其事。在中書令張說、蕭嵩、張九齡等人的先後主持下,徐堅、韋述、劉鄭蘭、盧善經等十餘人參與修撰。開元二十六年撰成並注釋後,於次年由宰相李林甫奏呈皇帝。所以,書題為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唐六典》規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機構、編制、職責、人員、品位、待遇等,注中又敘述了官制的歷史沿革。依照唐玄宗的意圖,此書本應按《周官》分為理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個部分,故書名《唐六典》。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書中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畝、戶籍、賦役、考選、禮樂、軍防、驛傳、刑法、營繕、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❼ 我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早一部完整的行政法典
唐六典

❽ 古人常說「按律當斬」,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法律是夏代的《周禮·秋宮·司刑》。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拓展資料:

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法規、條例等少數幾種。古代法律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在一個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法律制度_網路

❾ 中國古代最早的1部比較完整的行政法典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是唐朝立法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封建製法律的典型代表。唐高宗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發展到鼎盛階段。永徽二年,唐高宗命長孫無忌等人以《貞觀律》為藍本,稍加修改,制定出了《永徽律》12篇,500條。同時,鑒於當時中央和地方的審判中對法律條文理解不一,每年科舉考試時也缺乏統一標準的情況,高宗又下令對《永徽律》逐條逐句的進行統一而詳細的解釋,闡明《永徽律》的精神實質,重要原則制度的源流演變和立法意圖,並設問答,解決法律適用中的疑難問題。這些內容稱為「律疏」,附於律文之下,經皇帝批准,於永徽四年頒行天下,律文與律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這部法典當時稱為《永徽律疏》,元代以後稱之為《唐律疏議》。 《永徽律疏》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總結了中國歷代統治者立法和注律的經驗,繼承了漢代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和禮律結合的傳統,使中國封建法律至此發展到最成熟、最完備的階段,標志著中國封建立法技術達到最高水平。《永徽律疏》以其豐富的內容、高超的技術和鮮明的特色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並對當時周圍其他亞洲國家和後世各王朝的封建立法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永徽律疏》在整個中國法律制度發展史上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法制史上獨樹一幟。

熱點內容
重慶京師律師 發布:2025-02-12 19:52:51 瀏覽:808
法律責任包括下列哪些 發布:2025-02-12 19:04:52 瀏覽:481
合同法中約定優先原則 發布:2025-02-12 18:55:24 瀏覽:690
合同法履行完畢 發布:2025-02-12 18:38:59 瀏覽:231
1993年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2-12 18:13:01 瀏覽:645
八年級上冊政治法律知識點人教版 發布:2025-02-12 17:47:00 瀏覽:314
人大刑法解釋 發布:2025-02-12 17:39:28 瀏覽:635
法院是法律嗎 發布:2025-02-12 17:16:04 瀏覽:658
關於收養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6:57:34 瀏覽:684
當法官有生命危險 發布:2025-02-12 16:18:10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