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行政法學開拓者
Ⅰ 羅豪才什麼時候在京火化
2月24日,著名歸僑、法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羅豪才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羅豪才因病於2018年2月12日9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羅豪才稱:中國逐步形成了一種契合中國「和合」文化傳統、符合建設和諧社會事實、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要的人權保障「中國模式」。羅豪才表示,文化的多樣性和國情的差異性,決定著人權保障模式的不拘一格。原來的人權觀更多地體現西方價值觀,對亞洲文明和發展中國家的價值觀反映不夠,在繼續強調傳統人權保障的同時,應更加關注生存權、發展權、環境權等。
Ⅱ 財政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經濟法與行政法的關系
(一)行政法的界定
傳統行政法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以判例發展起來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行政法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控權論」),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傳統行政法,實際以國家利益、個人利益平衡為本位,以防止行政權膨脹,越界侵害私人利益,應對其加以防範、限制為價值理念,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為基本原則。
部分行政法學者主張,現代行政法認同國家行政權的擴張(「賦權論」)或「平衡論」),認同行政法領域從國家行政擴充至公共行政,認同行政主體及行政相對人的擴張,以使行政法與民法一樣呈現邊緣化、社會化趨勢,對日新月異經濟發展有更大的適用度、以使行政法學對當代社會生活有更強的解釋力。
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主流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認識不一,一般來說,前者較寬,後者較窄。同一法系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學者對行政法的認識也不一致。我們認為控權仍是最經典的行政法的核心與本體,其宗旨、理念、基本原則和功能有所修正,但未發生根本變化。
按照我國的通說,行政法是「規定國家各個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規的總稱」,是「關於國家行政組織及其行為,以及對行政組織及其行為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關於行政法學界對行政法的理解和界定偏於寬泛。
(二)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經典行政法之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權力濫用的限制之法。現代行政法學起源於對政府權力的控制,以保護國民不因權力濫用而遭受損害。美國行政法學家古德諾認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為侵害時的行政救濟」。我國台灣學者林紀東和管歐都認為,行政法是規定行政權的組織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為政府的組織人事和行政救濟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潔高效。
產生並發展於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即不是從行政法中分化出來的法,更與行政法在立法宗旨、功能作用、調整對象、理論依據、基本原則等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經濟法與行政法的聯系
經濟法為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協調、持續發展,國家介入社會經濟最主要和經常性地運用政府和其他行政主體的權力,因而,經濟法與行政法在內容上有交叉,具有密切的相互聯系性。
Ⅲ 比較行政法的作者簡介
王名揚,當代著名行政法學專家,中田政法大學教授。1916年生於湖南衡陽縣,1937年考入武漢大學攻讀法學,1940年考入(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師從當時的行政法學權威、留美博士張匯文攻讀行政學和行政法學研究生。1946年考取最後一批國民黨政府的公派留學生,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1953年以出色的表現獲得巴黎大學行政法學博士學位。1958年回國參加祖國建設,被分配進北京政法學院。1963年,王名揚被調到北京外貿學院(現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法語。1983年重新回到中國政法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英國行政法》、《美國行政法》、《法國行政法》等。
Ⅳ 王連昌的主要業績和論著
主編行政法學著述共8種,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統編教材、全國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行政法》和《中國行政法通論》等。參編法學著作6種。發表論文共50多篇,其中1981年發表的《重建國家監察機關》、《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義務在新憲法中應擴充》等文中的一些觀點已為國家採納。參加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訴訟法》、《教育法》、《教師法》等法律和《行政復議條例》等行政法規起草,以及《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的醞釀。先後獲省級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次、四等獎3次。傳略選入《中國法學家辭典》、《中國當代名人大典》、《世界名人錄(中國版)》。受到萬里等國家領導人數次接見,並合影。多次參加行政學、行政法學國際性研討會。最早提出:規章需備案,規章制定也應以地方性法規為依據,行政執法是服務行為等觀點,為國家採納。
王連昌是省級重點課程帶頭人,參加過四次國際性學術討論會議,又是新中國行政法學的創建者和開拓者之一。
Ⅳ 王連昌的介紹
王連昌,男,1933年1月生,漢族,山東昌邑市人,大學本科學歷。西南政法大學資深教授,中國行政法學的創建者和開拓者之一,西南行政法學派的創建人和奠基人。
Ⅵ 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有哪些
芮沐,中國法學「第一翁」
(1908年—)
我國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的創始人,以百歲高齡被尊為中國法學「第一翁」。1954年後到北京大學法律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學經濟法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執教近70年,親自指導了12屆博士研究生,著有《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等。
韓德培,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
(1911-2009年)
我國國際法學一代宗師,也是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79年開創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1981年推動組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第一個環境法研究所。他著作等身,其中《國際私法》是我國高等院校第一部統編教材,《環境保護法教程》是我國第一本環境保護法的教材。
王鐵崖,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
(1913-2003年)
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創始人,國際法研究院士,是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新中國成立初,參與了《共同綱領》的起草;1984年、1990年,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參與基本法起草。著有《戰爭與條約》、《中國舊約章匯編》等,譯作《奧本海國際法》。
王名揚,「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1916—2008年)
當代著名行政法學家。1946年考取最後一批國民黨政府的公派留學生,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1958年學成回國。他參加了我國第一部行政法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的編寫工作。著有《英國行政法》、《美國行政法》等。福布斯網站將其列為「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Ⅶ 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的發源國是哪個國家
一、 一般說來,行政訴權出現於歐洲中世紀時期,概括地說,行政訴訟分別起源版於法國和權英國,並按照不同的軌跡發展。正因為此,行政訴訟制度也才有英美法系的行政訴訟制度和大陸法系的行政訴訟制度之分。
二、 法國是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的發源地,也是大陸法系行政法的代表。法國的行政法院系統最早起源於拿破崙時期。 但行政訴訟在法國的確立卻比行政法院的出現要早得多,最早出現於中世紀時期.
三、在英國,行政訴訟最初可追溯到普通法的形成時期。 英國的行政爭議案件和一般民事案件、刑事案件一樣,均由普通法院管轄,沒有像法國那樣獨立於普通法院之外的行政法院系統,
Ⅷ 北大原副校長法學大家羅豪才什麼時候逝世
今日中午,長安街知事從北大法學院獲悉,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我國現代行政法學的開拓者、奠基人羅豪才今天上午在京逝世,享年84歲。
北大法學院官網首頁截圖
公開資料顯示,1934年3月,祖籍福建安溪的羅豪才出生於新加坡,然而那時的新加坡正被日本佔領。因為許多親人朋友被日本侵略者殺害,羅豪才自小「對日本帝國主義心裡非常痛恨」。
日本投降後,羅豪才重新獲得了讀書的機會,隨著後來家庭經濟情況好轉,跳級考了中學。此後,他又參加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1951年4月14日,他不幸被新加坡殖民當局逮捕,後監禁一年零三個月,那時他只有17歲。
1952年7月,羅豪才由於「出生證」丟失而被無理地驅逐,他也由此返回了一直思念的祖國。回國後,他先後在廣州知用中學、無錫市第一中學讀書,並於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那時羅豪才的夢想,就是用知識去探求中華民族的自尊,用法律去支撐中華民族的崛起。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大法律系計劃開設東南亞國家法律課程。羅豪才在新加坡曾學過印尼語,於是在1960年被學校留校任法律系助教,這也開始了他數十年的教書生涯。
1984年,在北京大學任法律系助教、講師、系副主任的羅豪才獲得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的機會,他的聯系導師便是美國行政法的奠基人蓋爾霍恩。正是這一年,為羅豪才回國探索適合中國的行政法學產生了極強的借鑒意義。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羅豪才在綜合分析、借鑒國內外行政法學理念和流派的基礎上,與袁曙宏博士等率先提出「現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論」這個嶄新的命題,並立即引起了法學界的廣泛重視。
1990年10月1日,《行政訴訟法》正式施行。至此,羅豪才為中國立法的心願得償。
1995年6月,羅豪才出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他主管行政審判和法官培訓等工作,不僅常常要為協調、調查某些案件親自出馬,而且還親自擔任審判長主持審理工作。在工作中的全身心投入,為羅豪才贏得了「人民法官」的尊稱。
不僅如此,他還十分關心海外留學人員生活,積極創造條件吸引他們歸國創業、為祖國服務。他組織中央調研組走訪國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單位,並對北京、上海、蘇州、南京、大連等地的「創業園」進行考察調研。
「一米八六的大個子,一輛二八的自行車,剎車不靈,雙腳一踩地,車就停住了。」北大法學院教授王錫鋅,上世紀90年代在北大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回憶起自己導師的時候,他講起了這些細節。
當時,羅豪才已經是北京大學副校長,同學們在燕園見到騎自行車的羅老師,都會倍感親切。一直到90年代末,羅豪才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還一直騎著那輛剎車不靈的「二八」自行車,穿行於燕園的大路小巷。
1999年,羅豪才在全國政協大會發言《築巢引鳳,精心培育,促進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健康發展》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科技部和教育部也對此作了高度評價。
雖然工作繁忙,可羅豪才依然在其專業領域不斷進行著研究。2005年12月8日,北京大學法學院「軟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耄耋之年的羅豪才以北大法學院教授身份出任中心名譽主任。
根據公開資料,直至2016年,羅豪才的身影依然活躍在法律專業領域的各項活動上,並且還就「互聯網時代的人權與發展」等最新議題發表觀點。
如今,一代法律大家去世。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必將被人們永遠銘記。
據悉,羅豪才的後事和追悼安排將由全國政協辦公廳負責。
高齡者,也算是壽終正寢了。
Ⅸ 北京大學法學院的知名校友
甘雨沛先生(1907~1997):刑法學家,中國刑法學的創建者、開拓者之一,曾經受委託任陳伯達的辯護律師。
芮沐先生(1908~):民法學家、經濟法學家、國際經濟法學家,中國經濟法與國際經濟法學科的創始人。
龔祥瑞先生(1911~1996):憲法學家、行政法學家,為西方憲政思想引入中國做出重大貢獻。
王鐵崖先生(1913~2003):國際法學家,曾任前南國際刑事法庭大法官。
趙理海先生(1916~2000):國際法學家、海洋法學家,曾任國際海洋法法庭法官。
沈宗靈先生(1923~):法理學家、比較法學家,當代中國法理學的泰斗和奠基者之一。
張國華先生(1925~1995):法律史學家,中國法律思想史學的奠基者、開拓者之一。
肖蔚雲先生(1925~2005):憲法學家,參與1982年憲法的起草,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為「一國兩制」偉大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楊春洗先生(1931~2002):刑法學家,當代中國刑法學的泰斗和奠基者之一。
羅豪才先生(1935~):行政法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致公黨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現任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
Ⅹ 著名法學家羅豪才火化了嗎
2月24日,著名歸僑、法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羅豪才在北京八內寶山革命公墓火化。
羅豪才容因病於2018年2月12日9時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羅豪才稱:中國逐步形成了一種契合中國「和合」文化傳統、符合建設和諧社會事實、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要的人權保障「中國模式」。羅豪才表示,文化的多樣性和國情的差異性,決定著人權保障模式的不拘一格。原來的人權觀更多地體現西方價值觀,對亞洲文明和發展中國家的價值觀反映不夠,在繼續強調傳統人權保障的同時,應更加關注生存權、發展權、環境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