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精神病人
㈠ 法律規定要將精神病人關起來嗎
司法機關對於精神病人通常都不採取關押這種強制性措施,如果犯罪嫌疑人是精神病人的話,確認是沒有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不僅不會關押,實際上都沒辦法去追究當事人的法律責任。就算是間歇性精神病人,服刑階段一般也都是監外執行的。
法律分析
對於精神病人不適合關押,下列人員,不宜羈押,可以申請辦理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的,應當逮捕但患有嚴重疾病的,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患有嚴重疾病的,案件不能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審結的, 因為真的是精神病人的話,其實精神病人在犯罪的時候根本都沒辦法控制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追究精神病人的法律責任也沒有實質性的意義,而且將精神病人關押在看守所或者讓其在監獄當中服刑,那麼對其他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的人身安全也會造成威脅,精神病國家一般是不能關押的。相關的規定是:精神病患者也屬於患有嚴重的疾病,精神病患者不僅不適合關押,在法律上有精神病患者所實施的一些犯罪活動,其實根本沒辦法追究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的,因為精神病人的所作所為很多時候並非出於本意,主要是當事人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㈡ 精神病人是有罪的人嗎為什麼要被關起來呢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精神病不是有罪的人;也不是將精神病人關起來,而是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只要治好了精神病,隨時都可以放出來。
法律分析
精神病指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的認識、情感、意志、動作行為等心理活動均可出現持久的明顯的異常;不能正常的學習、工作、生活;動作行為難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態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殺或攻擊、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精神病,也叫精神失常,是大腦功能不正常的結果。現有的儀器設備還查不出大腦結構的破壞性的變化。根據現有的資料表明,精神病是由於患者腦內的生物化學過程發生了紊亂,有些患者的中樞神經介質多了,有些則是缺少某些中樞神經介質,或是某些體內的新陳代謝產物在腦內聚集過多所致。由於精神病患者大腦功能不正常,所以這些患者出現了精神活動的明顯不正常,如莫名其妙地自言自語,哭笑無常,有時面壁或對空怒罵,有時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體於大庭廣眾面前。神經病是神經系統疾病的簡稱。前面已提到神經系統是人體內的一個重要系統,它協調人體內部各器官的功能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起著「司令部」的作用。凡是能夠損傷和破壞神經系統的各種情況都會引起神經系統疾病。例如頭部外傷會引起腦震盪或腦挫裂傷;細菌、真菌和病毒感染會造成各種類型的腦炎或腦膜炎;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可引起兒童腦發育遲緩;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可造成腦溢血等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百零二條 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療。
第三百零三條 根據本章規定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由人民法院決定。公安機關發現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應當寫出強制醫療意見書,移送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的或者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的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醫療的申請。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採取臨時的保護性約束措施。
㈢ 精神病患者殺人如何判刑
首先要進行精神病的鑒定.區分是完全限制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一直處在發病狀態,完全不能認識自己行為後果的精神病人);還是限制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間歇性精神病人).如果是前者,可以完全免於刑罰,但是民事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監護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失的,除外.
如果是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犯罪行為時,具有清醒的認知,處在未發病期,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對於完全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是可以從輕,減輕,免於刑罰的。
《刑法》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負刑事責任。酒醉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在「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精神病人中,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經鑒定確認為「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基本上都是發病期的患者,只有在發病期患者才容易出現「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活動疾病正常,他們犯罪,「應負刑事責任」。這條法律告訴我們,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承擔多少法律責任,應視患者當時的精神狀態而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不負法律責任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簽名。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論需要重新鑒定或者對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由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㈣ 刑法對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除年齡上的限制外,還規定了一些特殊情況,如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的有關精神病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的幾種情況。《刑法》第十八條將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區分為三種情況,即完全的精神病人、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1、根據《刑法》規定,對於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實施了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這是因為精神病人的危害行為,缺乏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精神病人由於不具有辨別是非、判斷善惡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他對自己的行為,就談不上故意或過失,沒有主觀上的罪過。
同時,對犯罪人判處刑罰,也是為了對其進行教育改造,而這對於精神病人來說,也沒有實際意義。按照刑法規定,要確定犯罪人是不是完全的精神病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即經過醫學鑒定確認其危害結果是在行為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發生的。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精神病人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
並規定,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對於經法定程序鑒定屬於完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負刑事責任的,刑法規定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強制治療。這一規定有利於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對於實施犯罪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能因不承擔刑事責任而放任不管,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有責任加以看管或進行治療,防止其再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在有的情況下,如有的精神病人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即通常所說的「武瘋子」,其家屬或監護人確實難以管束,進行治療也缺乏經濟條件,為防止發生傷害事件,可以由政府進行強制性的治療。
2、對於間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依照刑法的規定,在其頭腦清醒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通過精神病人的監護人來履行賠償。已經成年的精神病人,且其屬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及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這類精神病人,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以及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等。沒有以上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如果精神病人殺了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可以向上述具有監護義務的個人或單位提出民事賠償要求或追加他們為民事被告。
㈤ 對精神病人不起訴屬於法定嗎
【法律分析】
不是。精神病人經過鑒定,如果是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就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屬於法定不起訴的情形,檢察院有權作出不起訴決定。但可以責令對該精神病人進行強制醫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㈥ 刑法對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理
司法實踐表明,精神病人的分類不同,其犯罪特點也各有不同,刑法對精神病人的處理,主要依據以下五方面來處理。
一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明顯的突發性。
此特點與精神病人所患疾病有著密切的客觀聯系,即患者犯罪並非大腦神經意識主觀上所能自控所為,可以說是因發病而犯罪。因此精神病人犯罪普遍存在極強的突發性。眾所周知,特別是與精神病患者有一般接觸史或目睹過精神病人犯罪的人,對此類犯罪的特點並不陌生,也是一種對社會難以防範而又危害極大的一種犯罪形態。所謂突然就是完全排除規律性,什麼時間、地點、犯什麼罪都是無法預測確定的,讓人所始料不及的。例如:一完全喪失辨認和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失控後跑到一酒店廚房,都認為該精神病人是要索取食物,但對拿到面前的食物不僅毫無興趣,而是雙手抓起不管什麼物件就亂砍亂舞,導致酒店員工及就餐顧客死傷多人的嚴重刑事後果。
二是精神病人犯罪對象的不確定性。
司法實務證明,正常人犯罪除過失性犯罪外,大都具有犯罪客體的特定性。但精神病人犯罪則與之相反,主要表現不是客體而是犯罪對象。在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以及間歇性精神病人類型的犯罪尤為明顯,這也是與部分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類型的精神病人犯罪特點的最大區別所在。此類犯罪的對象不分人還是動物,不分私有財產還是公共財物,不分時間、地點及環境等影響,犯罪者犯罪時旁若無人般的狂妄之極,其危害後果也是嚴重的,例如發生在2004年一客車上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案例,就足以證明此類犯罪的特點。一間歇性精神病人在客車運行中發病後,突然跳起吼叫並對陌生乘客大打出手,突發事件致使客車墜入山谷,造成車毀人亡的嚴重後果。三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規律性的特點。
此類精神病人犯罪多為間歇性精神病人及部分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類型的精神病人犯罪。即因發病時間間隔上一般有一定周期性規律,因而如果發病後犯罪相對就有一定規律性的特點。四是精神病人犯罪具有正常人所不能預見的嚴重犯罪後果的特點。
精神病人犯罪,特別是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其力度強度都是驚人的,在諸多精神病人犯罪案例中,有的能掀翻一輛轎車,有的連殺數人後幾個人都控制不住,其犯罪後果就更讓人無法估量。目前大多精神病人的家屬、監護人大都採取不同方式的強制性看管或跟蹤限制其行動范圍的做法,以防精神病人傷及無辜或自殘自殺。其中相當部分並未進行長期醫治,有些用繩捆、鏈鎖、籠關等做法並不可取,但為了預防精神病人違法犯罪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總比放任不管要好得多,也有值得理解的一面。
五是因精神病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致使無刑事附帶民事賠償的特點。
該特點符合完全喪失辨認或自控行為能力及間歇性精神病人發病時犯罪的精神病人。對此目前還未引起社會認識及足夠重視,警戒度也較為低,也還有不少人誤認為一味由精神病人的家屬或監護人承擔責任,起碼這種理解與認識是不全面不正確的,因此被侵害對象的重大損失不能得以救濟和附帶民事賠償是有法律根據的,反之則尚無法律根據。相關知識延伸閱讀:精神病人刑事責任具體是指什麼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是指精神障礙人實施了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後的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又對這三級刑事責任能力規定了不同的責任承擔。其中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即輕度精神病人,包括那些患有輕度精神病、精神發育不全、神經官能症及病態人格的精神障礙者。我國《刑法》第18條第3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從上述刑法規定可以看出,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進行刑事處罰,既不同於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於完全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㈦ 刑事案件精神病鑒定的法律規定
刑事訴訟法關於精神病鑒定原則的相關法律規定。
一、無病推定原則:
我國的精神衛生立法和刑事訴訟法的修改時首先應當考慮確立無病推定原則。在無病推定原則的前提下,對於應當進行司法精神病鑒定的限制條件應該是:辯方能夠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患有精神病的證據。辯護方也可以直接提出司法精神病鑒定結論作為證據,有關具體制度的構建可以參考和借鑒國外的立法和實踐。
二、辯方舉證的證明標准原則:
在堅持無病推定原則的前提下,辯方對自己提出的精神病辯護負有舉證的責任,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明標準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三、司法機關的義務: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決案件中某些專門性問題的時候,應當指派、聘請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鑒定。」所以公安機關、檢察院和法院在刑事司法中都有收集有罪(罪重)和無罪(罪輕)兩方面證據的義務。
㈧ 犯罪精神病有何強制措施
對犯罪的精神病人可採取的強制措施有: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為了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依法對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採取的在一定期限內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一種法定強制方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根據案件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傳、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第一百一十九條
對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傳喚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縣內的指定地點或者到他的住處進行訊問,但是應當出示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的證明文件。對在現場發現的犯罪嫌疑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訊問筆錄中註明。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十二小時;案情特別重大、復雜,需要採取拘留、逮捕措施的,傳喚、拘傳持續的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拘傳的形式變相拘禁犯罪嫌疑人。傳喚、拘傳犯罪嫌疑人,應當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
㈨ 精神病人不犯罪,國家機關有權對其強制醫療嗎
精神病人不犯罪,國家機關無權對其強制醫療。
精神病人如果不危害社會的國家沒有權利強制治療的,只有其監護人可以。如果精神病人有危害社會可能的國家機關可以強制送精神病醫院進行治療的。
強制醫療是指非自願性強制治療,是指國家為避免公共健康危機,通過強制對患者疾病的治療,達到治癒疾病、防止疾病傳播、維護公眾健康利益,具有強制性、非自願性、公益性的特點,一般包括性病、吸毒、精神障礙、嚴重傳染性疾病等。較為常見的是對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有關部門對吸毒人員採取的強制戒毒措施等。
公安機關發現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應當寫出強制醫療意見書,移送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的或者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的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醫療的申請。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 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採取臨時的保護性約束措施。
根據相關規定,精神病人是否負刑事責任,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2、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百零二條 實施暴力行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經法定程序鑒定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可能的,可以予以強制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