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275條解釋

刑事訴訟法275條解釋

發布時間: 2022-04-22 23:57:07

Ⅰ 未成年犯罪記錄封存


當然在封存范圍內,且永遠封存。

一、新《刑事訴訟法》第275條關於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規定,包括以下規范內容:

(1)封存的范圍: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

(2)封存的模式:「應當」封存。

(3)封存的後果:被封存的犯罪記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

(4)封存後的查詢:對於封存的犯罪記錄,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犯罪記錄情況予以保密。

二、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

既包括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的、被判處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如被判處4年6個月)、被判處拘役或者管制的,也包括被單處剝奪政治權利或者單處罰金的情形(如是附加適用剝奪政治權利或者罰金,則依主刑的情況判斷);既包括被判處實刑,也包括被判處緩刑的情形。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未成年人的違法行為屬於和應當封存記錄的犯罪行為有牽連關系,若不予封存便可能導致犯罪記錄也被公開的情形,則違法記錄應當屬於刑事訴訟程序中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所涉的封存范圍。

三、封存的適用主體:

在司法機關對犯罪記錄作出封存後,有關單位、組織和個人,都應當予以遵行和配合。因此,凡是有義務遵從、配合司法機關封存決定的有關單位和個人,均為遵守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義務主體。

四、封存的時間:

需要強調的是,我國新刑事訴訟法在規定對犯罪記錄封存的同時,沒有規定封存的解除。這意味著,被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其一旦封存後,效力具有持續性,無論出現什麼事由,包括行為人再犯罪的情況,都不得解除封存。而且,如果再次犯罪仍然屬於應當封存記錄的犯罪行為,仍然必須予以封存。




Ⅱ 刑事訴訟法275新的規定怎麼新聞評論

《中華人抄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襲百七十五條
【故意毀壞財物罪】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調整的對象是公、檢、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揭露、證實、懲罰犯罪的活動。

Ⅲ 對新刑訴法理解的誤區,求解釋。

一、記錄封存不代表就不用處罰了;
二、法條中規定是應當封存,當然為主動;
三、一般查不到只有專門去調取時才能查到;
四、並未發現沖突,即使如此,可以利於上位法與下位法、新法與舊法、一般法與特別法沖突的相關規定處理!!

Ⅳ 判死刑緩期兩年執行時什麼意思請具體解釋一下!

死刑緩期執行,簡稱死緩,是對應當判處死刑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的刑罰制度。如果一個罪犯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說明其罪行不至於判處立即執行,即罪行還不是極其嚴重,因為我國刑法規定,只有對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才可以使用死刑立即執行。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罪犯,如果在二年的緩刑考驗期內沒有故意犯罪,注意,是故意犯罪,如果是過失犯罪是不需要執行死刑立即執行的,只有故意犯罪,才可以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執行死刑立即執行。只要在二年考驗期內沒有故意犯罪,或者雖然有過失犯罪,那麼在二年考驗期後將被減為無期徒刑,如在二年內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考驗期後將被直接減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時附加刑的剝奪政治權利也相應的減少。

死刑緩期執行它是我們黨和國家長期執行的「少殺慎殺」政策的法律表現,是當前處理死刑問題的一項正確有力的措施。
(1)死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少殺慎殺」政策的體現, 是限制死刑執行的有力措施。(2 )死緩有利於集中力量打擊最嚴重的犯罪分子,分化犯罪分子,是貫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刑罰制度。(3 )死緩鼓勵罪犯悔罪自新,有利於死緩罪犯加強改造,爭取成為自食其力,有益社會的新人。(4)死緩符合世界限制適用死刑的趨勢, 表現了我國刑罰的特點,在國際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5 )我們應當充分肯定和正確認識我國刑法中的死緩制度,並重視執行這一制度。
正確執行死緩制度,必須嚴格遵守適用死緩的條件。根據我國《刑法》第48條第1款的規定,適用死緩的條件是:
(一)罪犯應當判處死刑
這是適用死緩的前提條件,也是適用死緩與適用無期徒刑區別之所在。什麼是罪犯應當判處死刑?1979年刑法第43條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1997年修訂的刑法於第48條改為:「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據此,罪犯應當判處死刑,是指犯罪分子的罪行極其嚴重。所謂罪行極其嚴重,通常解釋為罪行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和情節特別惡劣。這樣解釋固然無誤,但仍嫌不足。筆者認為,從主客觀的統一來看,罪行極其嚴重,應指犯罪的性質和危害後果特別嚴重、情況特別惡劣(或特別嚴重)。具體言之:(1 )犯罪性質特別嚴重,即從整體看是具有特別嚴重社會危害性的重罪;從主客觀相統一上考察,性質特別嚴重的犯罪都是故意犯罪。刑法只對特別嚴重的犯罪如故意殺人罪、搶劫罪、綁架罪等才在法定刑中規定有死刑。如果犯罪的性質不嚴重,如鐵路營運安全事故罪、交通肇事罪等,即使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後果或者情節特別惡劣,都不能認為是罪行極其嚴重。(2)危害後果特別嚴重,即客觀上導致眾多人員死亡、 被害人多、財產損失巨大或者其他特別嚴重的後果。性質特別嚴重的犯罪,並不一定都是危害後果特別嚴重,對這類犯罪,法律往往列舉危害特別嚴重的具體後果作為可以適用死刑的條件。例如在搶劫罪中,刑法規定「搶劫數額巨大的」、「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就屬於這種情況。 (3)情節特別惡劣(或特別嚴重),即犯罪的手段特別殘忍、在犯罪中起最主要的作用、具有卑劣的犯罪目的或者其他特別惡劣或特別嚴重的情節。性質特別嚴重的犯罪,也不是都具有特別惡劣的情節,法律往往列舉特別惡劣的具體情節作為這類犯罪可以運用死刑的條件。例如,在故意傷害罪中,刑法規定「以特別殘忍的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廢的」;在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中,刑法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等均屬於這種情況。性質特別嚴重的犯罪,根據具體情況,或者造成了特別嚴重的後果(如綁架罪致被綁架人死亡),或者具有多種特別嚴重情節(如搶劫罪搶劫銀行並且搶劫數額巨大的),才應當認為罪行極其嚴重。總之,評價罪行是否極其嚴重,不能只從客觀危害上看,還應結合主觀惡性上看,根據犯罪性質和案件的具體情況綜合加以認定,才可能作出正確的結論。
為了正確適用死刑,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堅持少殺慎殺政策。1997年修訂的刑法,取消了對未成年人可以判處死緩的規定,對盜竊罪、傷害罪適用死刑作了嚴格限制,將原來可以適用死刑的引誘幼女賣淫罪、嫖宿幼女罪均改為5 年以上有期徒刑等,都是這一政策的反映。
2.必須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處理任何刑事案件,都必須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死刑的案件更要如此。否則,就可能發生錯判錯殺;一旦殺錯了,」想改正錯誤也沒有辦法。」(註:毛澤東著:《論十大關系》(1956年4月25日)。 )所以對適用死刑的犯罪事實必須查清驗明,證據確鑿無誤,千萬不能草率從事。實踐中使用刑訊逼供,違法取證,搞錯事實,誤殺無辜的案件,雖然是個別的,但這樣的教訓卻是沉痛的。我們應當牢牢記取,引以為戒,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
3.嚴格根據刑法分則的規定。這是罪刑法定原則的當然要求。我國刑法對哪些犯罪在具備什麼條件下可以或應當適用死刑,都有明確的規定。如對危害國家安全罪,刑法第113條規定除幾種犯罪外, 「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情節特別惡劣的,可以判處死刑」。又如對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等,刑法第115條規定:「致人重傷、 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可以適用死刑。在適用死刑時,必須嚴格根據刑法分則的規定,只有對行為符合死刑條件的犯罪,才能適用死刑;決不能為了適用死刑,將不符合適用死刑條件的行為,按照可以適用死刑的犯罪定罪處罰,適用死刑。
4.必須罪行極其嚴重。什麼是罪行極其嚴重,前面已經論述,這里需要補充的是:刑法分則規定可以適用死刑犯罪的某些危害特別嚴重或情節特別惡劣的情況, 往往不是僅僅對適用死刑而言的, 而是就適用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而言的。所以某些性質特別嚴重的犯罪,具備某種危害特別嚴重的情節,並不當然就是罪行極其嚴重。以搶劫罪為例,「入戶搶劫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等,都是可以適用上述三種刑科的情況,如果僅僅「入戶搶劫」,所搶數額不大,且未傷害事主,搶劫一戶即被抓獲,這種情況就很難說是罪行極其嚴重。所以,必須根據案情,結合刑法規定,綜合各種情節判斷,足以認定罪行極其嚴重時,才應適用死刑。
5.適用死刑還要與犯罪分子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這就是說,適用死刑除了罪行極其嚴重外,行為人還必須負有極其嚴重的刑事責任。刑事責任首先是由罪行決定的,此外它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罪行極其嚴重,刑事責任當然也極其嚴重,除此之外,如果是累犯,應當從重處罰,這就對其應負的刑事責任增加砝碼。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應當適用死刑。但是如果行為具有法定的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或者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的情節,如自首、立功、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就可以或應當從輕或減輕。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罪行極其嚴重,也可能不適用死刑。
(二)不是必須立即執行
這是適用死緩的實質條件,也是適用死緩與適用死刑立即執行的區別之所在。是否必須立即執行,對於適用死緩至關重要。但怎樣認定不是必須立即執行,法律並未具體規定。1997年修訂刑法時,有的同志曾提出:這樣的規定不明確,建議將「不是必須立即執行」作出具體規定,以減少執法的隨意性。但修訂的刑法未作修改,仍然保留了原來的表述。所謂「不是必須立即執行」,指固然犯有死罪,但根據具體情況,不是一定要立即執行死刑。這應當從罪行和刑事責任兩方面考察,即:從罪行上看,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與必須立即執行的相比,後者罪行的社會危害性一般說來要比前者嚴重。從刑事責任上看,罪行最嚴重的,一般說來要負最嚴重的刑事責任。但如果罪犯具有法定的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情節,刑事責任就應適當減輕,這時就不再負最嚴重的刑事責任。與此相適應,所判死刑也就不是必須立即執行。而如果罪行極端嚴重,罪犯只有酌定從輕處罰的情節,很難影響應負的極端嚴重的刑事責任,從而所判死刑就必須立即執行。所以是不是必須立即執行,應當將罪行和刑事責任兩方面結合起來加以考察,才能正確地加以認定。片面強調某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都會對問題的正確解決帶來不利影響。
至於在量刑時,怎樣具體掌握適用死緩的條件,有些著作往往根據審判實踐,列出若干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情況,供適用死緩時參考。(註:參見胡雲騰著:《死刑通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287頁;馬克昌主編:《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465頁。)我們認為,這種作法是可取的。在筆者看來,以下幾種情況,在認定應當判處死刑不是必須立即執行時,值得重視:(1 )罪該判處死刑,但犯罪行為不是最嚴重地侵害國家或人民利益,人身危險性不是特別嚴重的。(2)罪該判處死刑, 但犯罪分子犯罪後坦白交待、認罪悔改、投案自首或有立功表現的。(3)罪該判處死刑, 但被害人有一定過錯的。(4)罪該判處死刑, 但在共同犯罪活動中不是起最主要作用的。(5)罪該判處死刑,但缺少直接證據, 應當留有餘地的。(6)罪該判處死刑,但從政治上、外交上等方面考慮, 需要按照國家的特殊政策對待的,等等。由於自首或有立功表現而被判處死緩的案例,在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可是有的案件,罪該判處死刑,但被害人有嚴重過錯,甚至犯罪行為,而對行為人仍然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表明對死緩的適用,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需要認真領會少殺慎殺的政策精神,從思想認識上加以解決。
死緩的緩期執行考驗期限,法律明確規定為二年。同時根據死刑緩期執行期間死緩犯的不同表現,《刑法》第50條規定了如下三種不同的法律後果:
(一)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
1979年刑法原來規定的減為無期徒刑的條件是「如果確有悔改」表現,在執行中感到這一規定不夠妥當。因為有些死緩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既無悔改表現,也無明顯抗拒改造的表現。沒有抗拒改造、情節惡劣,查證屬實,依法就不能執行死刑。既然不能執行死刑,二年期滿,也就只好減為無期徒刑;而減為無期徒刑,在法律上又沒有根據。這暴露了當時法律的漏洞。1997年修訂刑法時,將「確有悔改」修改為「沒有故意犯罪」。這一方面放寬了死緩減刑的條件,符合我國少殺慎殺的政策,同時也彌補了原來立法的缺陷,應當認為這一修改是恰當的。沒有故意犯罪,是死緩犯減為無期徒刑的決定性條件。只要沒有故意犯罪,即使有過失犯罪或違反監視的情況,二年期滿,也應依法減為無期徒刑。並且沒有故意犯罪,指在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期間。如果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期滿後尚未裁定減刑前又犯新罪的,仍然應當依法減為無期徒刑,然後再對他所犯的新罪進行審判。
(二)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1979年刑法原來規定減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條件是「如果確有悔改並有立功表現」,1997年修訂刑法時改為「確有重大立功表現」。筆者認為,這樣修改並不妥當。因為按照現行規定,只有確有重大立功表現,才能減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那麼僅有立功表現(不是重大立功表現),就只能與「沒有故意犯罪」享受同等待遇,即二者毫無差別地同樣減為無期徒刑。顯然這對有立功表現者不公平。在筆者看來,似不如改為「確有悔改並有立功表現或者重大立功表現」為宜。這樣不僅將有立功表現與沒有故意犯罪區別對待,而且將有立功表現與重大立功表現在減刑的年限上可以加以區別,既符合區別對待的政策,又有利於鼓勵死緩犯的改造。關於什麼是重大立功表現,在這里法律沒有規定。根據刑法在「減刑」一節的規定,參考關於「立功」的司法解釋筆者認為,重大立功表現有以下幾種情況:(1 )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動的;(2)檢舉監獄內外重大犯罪活動, 經查證屬實的;(3)提供偵破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線索,經查證屬實的;(4)有發明創造或者重大技術革新的;(5)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捨己救人的;(6)在抗禦自然災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貢獻的;(7)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至於減到多少,應當根據重大立功表現的重大程度來確定。
以上兩種情況的減刑,刑法規定都只能在「二年期滿以後」進行。「死刑緩期執行期滿」應當減刑的,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10條第2款規定「由執行機關提出書面意見,報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監獄法第31條規定:「……二年期滿時,所在監獄應當及時提出減刑建議,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監獄管理機關審核後,提請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後面兩法的規定,不僅揭示了減刑的程序和機關,而且在「期滿」的立法技術上都比刑法的規定科學。刑訴法規定的「期滿」,監獄法規定的「期滿時」,時間都是確定的,而刑法規定的「期滿以後」,時間則是有伸縮性的,期滿以後三天五天、十天半月、一月兩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都可以說是期滿以後。在這些時間中減刑,都可以說符合刑法規定,這就易於造成不及時減刑的後果。因而筆者認為,刑法的這一規定,應當參考後兩法的規定加以修改。
(三)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執行死刑
對此,有三個問題需要說明:
1.關於「故意犯罪」
1979年刑法原來規定執行死刑的條件是「抗拒改造,情節惡劣,查證屬實的」。對於什麼是「抗拒改造,情節惡劣」,在刑法學界眾說紛紜,意見不一,以致產生歧議,不好掌握。因而1997年修訂刑法時,將「抗拒改造,情節惡劣」改為「故意犯罪」,從而解決了聚訟不已的難題。盡管如此,當前對如何理解故意犯罪,仍然存在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故意犯罪就是刑法第14條規定的犯罪,不能是過失犯罪。至於「故意犯罪性質如何,是直接故意犯罪還是間接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否完成,均在所不問。」(註:趙秉志主編:《新刑法典的創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83頁。)另一種意見認為,」從以往的審判實踐來看,死緩犯執行死刑的是極少數。這極少數情況表現為組織越獄、脫逃拒捕、搶奪武裝人員槍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他人身體以及犯有其他嚴重罪行等。這說明不是一經實施故意犯罪,不問輕重和案情如何,都應執行死刑。」(註:何秉松主編:《刑法教科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484頁。)筆者贊同後一種意見, 認為執行死刑,應限於犯比較嚴重的故意犯罪。理由是:(1 )這符合過去的司法實際情況。過去在司法實踐中只是對又犯嚴重罪的,才執行死刑。(2 )符合死緩貫徹少殺慎殺政策的精神。死緩犯在服刑期間又犯罪的情況比較復雜,有輕有重,只犯較輕的故意犯罪,還不能說明罪犯怙惡不悛,不堪改造,因而以不執行死刑為宜;否則將造成把一些不該殺的罪犯執行死刑,這有悖於設立死緩制度的初衷。但這樣的意見又與刑法規定所用文字是「故意犯罪」不符,最好能夠作出有權解釋的限制解釋,以避免上述矛盾。自然,故意犯罪只有在緩期二年執行期間發生,才能執行死刑。二年期滿後裁定減刑前故意犯罪的,只能依法減刑,而不能執行死刑。從司法實際看,死緩犯經過緩期二年期滿,絕大多數都得到了減刑,執行死刑的只是極個別的情況。這表明我國死緩制度的成功。
2.關於死刑執行時間
故意犯罪,查證屬實,執行死刑的,刑法沒有規定「二年期滿以後」。因而一般認為,對死緩犯故意犯罪依法執行死刑,不需要等到二年期滿,在其故意犯罪後,經過法定程序即可執行死刑。對此,刑法學界也有不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根據《刑法》第48條規定,死緩是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如果未等二年期滿即執行,有違死緩的本質。並且死緩的宗旨是給罪犯以自新之路,需要考察緩期二年執行期間的表現,未等二年期滿即執行死刑,也有悖死緩的宗旨。不過,故意犯罪要等二年期滿才執行死刑,可能出現依法應執行死刑但基於情理不需要執行死刑的情況。結論是權衡利弊,似乎故意犯罪二年期滿後再執行死刑要合適一些。(註:參見張明楷著:《刑法學》(上),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8頁。)與上述觀點針鋒相對, 另一種觀點認為,「設立死緩制度的宗旨是控制死刑立即執行的實際范圍,給死緩犯以生路。但緩期2年執行是有條件的,《刑法》第50 條已明確列舉了可供死緩犯選擇的出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死緩犯不思悔改,實施故意殺人、組織越獄等故意犯罪,查證屬實,就應核准執行死刑,如果等到二年期滿以後再執行死刑,僅從其消極後果上看就是不能接受的,且不論它是否與《刑法》第50條的規定相抵觸。」(註:何秉松主編:《刑法教科書》,中國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頁。 )筆者贊同後一種觀點,認為死緩犯緩期二年執行期間,故意犯罪,不等二年期滿即執行死刑是合理的,既不違反死緩的本質,也不悖於死緩的宗旨。死緩是有條件地暫不執行死刑。在這一點上,它與通常的緩刑是有條件地暫不執行原判刑罰是相同的。通常的緩刑均宣告一定的緩刑考驗期,被緩刑人在緩刑考驗期內又犯新罪或違反有關規定情節嚴重的,撤銷緩刑,執行原判刑罰,都不認為這違反或有悖緩刑的本質或宗旨。同樣道理,死緩犯在緩期執行期間,又故意犯比較嚴重的罪,事實證明了必須立即執行,也就不應再繼續考驗,而應依法執行死刑,這可以說是死緩的本質和宗旨的應有之意。因而刑法對此沒有規定「二年期滿以後」是恰當的。
3.關於核准死刑的法院
《刑法》第50條規定,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執行死刑。有的著作對此解釋說:必須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才能執行死刑。「這樣規定的立法意圖,就是對此類死緩罪犯必須執行死刑的,要特別從嚴掌握。」(註:周道鸞等主編,《刑法的修改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頁。 )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75條第4項規定:「依法應當由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案件,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刑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應當執行死刑的,由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277 條規定:「依授權可以由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案件,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罪犯,在死緩期執行期間,如果故意犯罪,查證屬實,應當執行死刑的,報請高級人民法院核准。」照此解釋,死緩犯的死刑,並不都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這樣的解釋是有權解釋,自然應當執行,但是否符合立法的本意,似值得研究。

Ⅳ 違法記錄和犯罪記錄的影響有啥區別

1、性質的不同

違法記錄:屬於行政處罰,只對被處罰者本人有影響,如入伍、報考軍警院校等。

犯罪記錄:不僅影響本人,將來子女入伍等也會受影響。

2、嚴重程度不同

犯罪記錄比違法記錄嚴重。因為違法和犯罪兩者是有區別的,一切犯罪的行為都是違法的,但違法的行為不一定是犯罪的。

3、覆蓋范圍大小不同

從嚴格來講,違法記錄包含犯罪記錄。就如同闖紅燈違反「交通法」但不經過法院處理,雖然違法,但不算犯罪,犯罪一般指計入公安系統個人檔案記錄的行為(俗稱案底)

(5)刑事訴訟法275條解釋擴展閱讀:

犯罪需經法院判決,任何人未經法院判決有罪都不是犯罪,沒有法院判決有罪也就不會有犯罪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五條規定:在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

(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

(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犯罪記錄包括:

刑事犯罪記錄是指犯過罪受過刑罰處罰的人在公安局都有記錄。

如果單純從「犯罪記錄」的字面來理解。那麼如果沒有經過法院判決的,不應該認為是「記錄」。法院才是是否「犯罪」的唯一有權判斷機關。

俗稱刑事犯罪記錄,也稱前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行為是犯罪。

凡是不滿14周歲的人雖然實施了犯罪行為但是不構成犯罪,沒有犯罪記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才應當負刑事責任,其他行為也不構成犯罪,沒有犯罪記錄。

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記錄包括哪些:

(一)犯罪記錄指的是被法院判過刑罰的,比如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緩刑、無期徒刑等。什麼時候判的,什麼時候釋放的,罪名。

(二)如果是拘留的,不是犯罪記錄。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275條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作了原則性規定。《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也規定應將擬封存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卷宗等相關材料裝訂成冊,加密保存。此規定在實施中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對犯罪記錄如何封存,在很多方面需要明確。

Ⅵ 請問: ■新刑事訴訟法第275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

公安機關有案底,不會再出具無犯罪記錄證明,因為未成年人已經犯罪,只是那個犯罪記錄被封存而已,出具無犯罪記錄的證明是說明那個人沒有犯罪的事實,情況不同

Ⅶ 17歲被抓18歲判刑,半年出來後案底會封存嗎

未成年人犯罪有案底,如果是判處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罰,其檔案會被封存,非司法機關辦案不得調閱。也就是說不會影響當事人因入學、招工開具無犯罪記錄證明。
法律規定:《刑法》第一百條【前科報告制度】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瞞。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人,免除前款規定的報告義務。
如果犯罪時是未成年人犯罪,新的《刑事訴訟法》實施後,就要對檔案進行封存,以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如果是新的《刑事訴訟法》實施前犯罪的,當時沒有規定,因此,檔案是不封存的,即使新的《刑事訴訟法》實施後,對以前的檔案也不再處理。
《刑事訴訟法》第275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根據該規定,對於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未成年人,公安機關接到人民法院送達的生效判決書後,應當及時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if罪記錄被封存的,除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外,公安機關不得向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
2、在全國公安信息網上錄入的未成年人犯罪記錄也應當封存,由公安機關根據人民法院送達的生效判決辦理,不需要申請。
《關於建立犯罪人員犯罪記錄制度的意見》第四條規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也即:對於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應當予以封存,准確地說應是未成年人輕罪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Ⅷ 不予起訴的當事人能否撤銷犯罪記錄

一、未成年的犯罪記錄,符合條件的應當封存,而不是撤銷。
案子的撤銷的法定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案子是錯誤立案的。
刑事訴訟法第275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的情況予以保密。
二、你的情況,屬於附條件不起訴的案件,考驗期是6個月。
刑事訴訟法第273條規定: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考驗期內沒有違反規定的情形,考驗期滿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你的考驗期到了,檢察機關將對你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你的案子也就結了。
三、檢察機關不起訴的決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解釋一下:是指你的行為已經觸犯了刑法的規定,按規定應當起訴追訴你的刑事責任,但因你是未成年人,且符合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71條的規定,(即:對於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考驗期滿後,你也沒有違反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不再追究你的刑事責任了,你的案子也就結了。換句話說:你觸犯了刑律,但免於追究刑事責任。
因為法律規定:對任何人確定其是否有罪,必須由人民法院依法判決。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熱點內容
公司借款法人代表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2 12:26:15 瀏覽:32
上門打人致輕微傷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48 瀏覽:143
炸雞店需要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2-12 12:23:04 瀏覽:485
村法律顧問問題 發布:2025-02-12 12:21:53 瀏覽:290
物業管理法規案例分析 發布:2025-02-12 12:04:27 瀏覽:922
重慶科級幹部選拔任用條例 發布:2025-02-12 11:48:10 瀏覽:197
2015年社會法年會 發布:2025-02-12 11:41:38 瀏覽:776
調解有哪些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12 11:39:29 瀏覽:979
一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實務 發布:2025-02-12 10:56:46 瀏覽:517
木質展台法規 發布:2025-02-12 10:36:43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