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系的適用原則
『壹』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行政法治原則也被稱作依法行政原則,是指法律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內職權、手段容、方式和違法的後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並採取積極行動保證法律的正確有效實施。行政法治原則具體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
①一切行政行為必須具有法律根據,行政機關的職責、許可權、可以採取的手段、方式等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沒有法律依據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可依。
②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採取行動,即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必依。
③違反法律規定的行政行為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國家行政機關必須對自己所實施的行政活動承擔責任,這是違法必究的要求。
『貳』 我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那些這些原則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一)、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即合法行政原則的各項要求,具體包括「依法行政」、「正當行政」。依法行政又分為「法律優越」、「法律保留」。
(二)中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具體內容:
1、法律優越
法律具有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地位和效力。一方面,行政立法應服從於法律位階高的要求,以法律作為立法根據;另一方面,行政立法不得與上位階的法律相沖突或抵觸。
2、法律保留
法律保留包括憲法意義上的保留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
第一、憲法意義上的保留(立法保留)。
絕對保留,凡是涉及犯罪與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立法事項,只能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不得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
相對保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權作出決定,但可以授權國務院根據實際需要制定行政法規。
第二、行政法意義上的法律保留,指沒有法的授權,行政主體不能合法地作出行政活動。
職權法定。任何行政職權的存在都必須基於法的授權。
行政主體的行政活動必須具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否則便應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3、行政正當。行政主體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當體現法的實質正義或正當性。分為實體上的行政正當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第一、實體上的行政正當。
平等對待。行政主體在針對多個相對人實施行政活動時,應做到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符合比例性。符合比例性要求是專門針對行政裁量行為的要求,又包含三個具體要求:一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適當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必須適合於實現所追求的法律目標;二則行政活動應當有必要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應盡可能使相對人的權益損害限制在最小的范圍;三則行政活動應當具有相稱性,即所採取的行政活動可能產生的損害應與該活動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對稱。
信賴保護。當行政相對人對行政主體及其管理活動行程值得保護的信賴時,行政主體不得隨意撤銷或廢止該行為,否則必須合理補償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該行為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損失。
第二、程序上的行政正當。
資訊公開。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活動的過程中,應當將行政職權運行的依據、過程和結果向相對人和社會公眾公開。
行政參與。受行政活動影響的利害關系人有權參加行政權的運作過程。包括利害關系人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聽證的權利等。
說明理由。行政主體在作出涉及行政相對人一方權益的行政活動時,必須向行政相對人說明作出該行為的事實根據、法律依據及其他相關事項。
『叄』 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則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概括為以下幾個: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可以理解為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第一,行政公開原則。
四、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
五、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第二是行政責任原則。
『肆』 行政機關行政法律規范適用的原則 這道論述題怎麼做啊 在線等!急!
我國行政法律規范的適用規則有:
第一,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第二,同位階的法律規范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各自許可權范圍內實施。
第三,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第四,新法優於舊法。
第五,法不溯及既往。
『伍』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則,其他原則都是這一原則的延伸。實行合法行政原則是行政活動區別於民事活動的主要標志。
合法行政原則,在結構上包括兩個方面:
1.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律,即「依法行政」。行政機關違反法律作出的規定和決定,不能取得法律效力。行政機關不積極執行和實施法律規定的義務,就將構成不作為違法。
2.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即「無法律無行政」。沒有法律根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義務的決定。否則,就將構成行政違法。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是指行政行為內容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其核心含義,是行政裁量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基礎,禁止行政決定的武斷專橫和隨意。它要求行政行為符合法律的目的,具有合理的動機,考慮相關因素,符合正當程序和最一般的法律正義要求。
行政合理性涉及到行政裁量權。行政裁量權包括三個方面:種類裁量權、幅度裁量權、程度裁量權。
合法行政原則與合理行政原則之間的關系:合法行政原則與合理行政原則都是行政行為應當同時遵循的原則。從廣義上講,合理行政原則也屬於合法行政原則。我們只是在合法行政原則的基礎上探討合理行政原則,也就是說,行政行為應當首先要合法,然後再合理。所以,行政機關的行為包括三種狀況:(1)合法、合理。(2)合法、不合理。(3)不合法、不合理。不存在「合理、不合法」的狀況。
例1:某市為加強道路交通管理,規范日益混亂的交通秩序,決定出台一項新舉措,由交通管理部門向市民發布通告,凡自行攝錄下機動車輛違章行駛、停放的照片、錄像資料,送經交通管理部門確認後,被採用並在當地電視台播出的,一律獎勵人民幣200元—300元。此舉使許多市民踴躍參與,積極舉報違章車輛,當地的交通秩序一時間明顯好轉,市民滿意。新聞報道後,省內甚至外省不少城市都來取經、學習。但與此同時,也發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有違章駕車者去往不願被別人知道的地方,電視台將車輛及背景播出後,引起家庭關系、同事關系緊張,甚至影響了當事人此後的正常生活的;有乘車人以肖像權、名譽權受到侵害,把電視台、交管部門告上法庭的;有違章司機被單位開除,認為是交管部門超范圍行使權力引起的;有搶拍者被違章車輛故意撞傷後,向交管部門索賠的;甚至有利用偷拍照片向駕車人索要高額「保密費」的,等等。報刊將上述新聞披露後,某市治理交通秩序的舉措引起了社會不同看法和較大爭議。
問題:請談談你對某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合法性、合理性的認識。(注意:不能僅就此舉引發的一些問題、個案談具體適用法律的意見)
講解:本題考點是合法行政與合理行政的關系。本案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某市」為廣州市。廣州市出台的治理交通秩序的新舉措,是一個抽象行政行為,內容是懸賞舉報。據此,廣州市交通管理部門對舉報交通違章者進行獎勵,對交通違章者進行處罰和曝光。這就涉及到廣州市治理交通秩序新舉措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問題。
但是,本題沒有標准答案,因為缺少合法性判斷的條件。交通新舉措是否合乎上位法的規定,題目中並沒有予以說明。所以,考生可以自己作出判斷。合理性問題同樣需要考生的衡量,因為題目中列舉了交通新舉措的利與弊。如果認為利大於弊,則是合理的,反之則是不合理。所以答案有三種可能性:(1)合法、合理;(2)合法、不合理;(3)不合法、不合理,這些都屬於正確答案。但是,不存在合理但不合法的情形,因為只有對合法行為,我們才討論其合理性問題。
(三)程序正當原則
1.行政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
2.公眾參與原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和決定,尤其是作出對公民不利的決定,應當聽取公民的意見。
3.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履行職責,與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四)高效便民原則
1.行政效率原則。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不完全作為。遵守法定時限,禁止不合理延遲。
2.便利當事人原則。行政機關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的程序負擔,是行政侵權行為。
(五)誠實守信原則
1.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
2.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要對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六)權責一致原則
1.行政效能原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保證政令有效。
2.行政責任原則。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據報道,在城市建設中,有的政府部門發出有關土地使用的許可證照後,因法律、法規、規章的修改、廢止,或城市規劃修改等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公共利益而撤回已生效的許可。也曾有個別地方的政府部門在頒發土地使用證照過程中確有審查不嚴的問題,為彌補過錯過失而以公共利益需要為由收回已生效的許可;或為了以更高價位將土地出讓給他人,而以公共利益需要為由收回已生效的許可。
『陸』 一般來說,行政法律規范的適用包括哪兩個大的基本原則
法的要素是由法律規范、概念和原則構成的,其中法律規范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法律規范除具有 本身的含義、邏輯結構範式和種類外,有效性則是貫穿其始終的關鍵所在。法律規范的有效性應包括應然和實然 兩方面。應然有效性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就實然有效性而言,如果一項法律規範本質上與應然有效性同一,則 法律規范有效(或生效)。反之,則法律規范無效(或失效)。在法的要素中,為確保法律規范具有效性,應做到法律 規范應然與實然、本質與形式有效的完美結合。 關鍵詞:法的要素;法律規范;有效性中 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2529(2001)03 0069 05 法的要素即是當法律被看作一個系統時,它與任 何系統一樣,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結構組織起來 的統一整體。[1](P61)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也就是深 入到法的系統內部,從微觀的層面進一步考察和更 好地揭示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同樣,對於法律 規范的有效性(Validity)的探求也只能緣此而入,否則,別無他徑。筆者不揣淺陋陳一孔之見,以期求教於方家。 一在 法學史上,最先對法律進行要素分析並概括出 較系統的法的模式理論的法學家,首推19世紀英國 的約翰·奧斯丁(JohnAustin)的「命令模式論」。所謂 法的模式即是在解釋法律由何種要素所組成時使用 的概念。根據奧斯丁的理論,實在法最為本質的特 征乃是法的強制性或命令性。法律被認為是主權者 的一種命令。「任何一種實在法都是由特定的主權 者對其統治下的某個人或某些人制定的」,但是,他 又認為,並非每一種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 令———強制某個人或某些人必須為某類行為或不為 某類行為———才具有法律的性質。[2](P201,P22-24)奧斯 丁把命令、義務和制裁看作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即把 法所包含的眾多要素全部歸結為以制裁為後盾的命 令的總和。照此看來,法律中所有的特點和規范都 用命令來概括,這顯然是力不從心的事情,也是一種 過於簡單和片面的概括。正因如此,20世紀的西方 法理學界,又不斷有人提出新的法的理論模式理論 。 美國的社會法學派代表人物羅斯柯·龐德( RoscoePound)認為法律就是由律令、技術和理想三種 要素或成分所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 括規則、原則、概念和標准。他認為「規則」是對一個 具體的事實狀態賦予一種確定的後果的律令,「原則 」是用來進行法律推理的權威性出發點,「概念」是可 以容納某些情況的權威性范疇,「標准」則是根據每 個案件具體情況加以適用的行為尺度。英國的新分 析法學派代表人物赫伯特·哈特(HerbertHart),在批 判奧斯丁的命令模式論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規則 模式論」。他認為在所有發達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 套規則,即分為設定義務的第一性規則和授予權利 或權力的第二性規則,其中,第二性規則又包括確認 規則、改變規則和審判規則三種成分。確認規則是 規定一定規則在符合何種條件下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它能夠消除單純第一性規則的不確定性,並能夠將 調整社會中的人際關系以及區別正義行為與行政 行為的「首要」社會行為規則區分開來。[3](P89-93)美國 新自然法學派羅納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則反 對哈特把法的要素歸結為規則的觀點,他堅持法律 除了規則成分之外,還包括原則和政策的成分。特 別是在那些疑難案件中,原則和政策起的作用將會 更大。美國法律哲學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 odenheimer)對於法律的性質和作用的論述,也持「 規則—原則—政策模式論」的觀點。他認為一個法 律制度,從其總體來看,是一個由一般性規范同適用 與執行規范的個殊性行為構成的綜合體。它既有規 范的一面,又有事實的一面。在法律規范的有效性 上,他堅持「法律的規范性結構,可以說是一種『應然 』體的集合,這當然是從這些規范要求人們服從但在 現實生活中並不總是得到遵守或執行的意義上而言 的」。[4](P238-239) 就 國內法學家而言,對於法的要素所持的觀點,主 要有如下幾種學說:(1)四要素說。即認為構成要素 主要是規范,但不限於規范。一般地說法由法律概 念、法律原則、法律技術性規定以及法律規范四個要 素構成。[5](P37)(2)三要素說。 其一是認為法的要素 區分為三類,即:規則、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成分 。[1](P73) 其二是認為法由概念、原則和規范所構成 。[6](P149)(3)一要素說。即認為法律規范是法的最基 本的細胞,它與整體的法的關系是系統的個別因素 同整個系統的關系,並且認為原則不過是原則性規 范、概念不過是定義性規范而已,它們實際上都是調 整人們行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職能專門化的結 果和表現。[7](P353-362)綜觀國內外各家對於法的要素 的不同闡述,到目前為止,雖然每一種分析都未能在 法學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各種觀點間的爭鳴,對於 深化「法是什麼」這一基本命題的認識和理解卻是大 有裨益的。 筆者以為,法的要素區分為三類,即:規范、原則和概念三種基本要素。 理由是:第一,持四 要素說所認定的「法律技術性規定」這一要素,如法 律、法規中關於該法何時開始生效、凡與該法抵觸者 無效等規定,究其實,筆者認為法的要素中無論是規 范、概念還是原則,都是從法的本質亦或內容層面上 說的,而相對於法律技術性規定,應該是形式層面上 的,是為規范、概念和原則服務的。 第二,持一要素 說將「原則性規范」、「定義性規范」等同於「原則」和 「概念」,這是筆者不敢苟同的。法律原則是可以作 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 原理和准則。[1](P71)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對各 種事實進行概括,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徵而形成的 權威性范疇。[1](P75)《牛津法律大辭典》定義為:概念 是法律思想的基本要素,並是我們將雜亂無章的具 體事項進行重新整理歸類的基礎。[8](P533)例如,法律 上的「故意」和「過失」,這樣一些概念,它雖然存在於 規范之中,但它並不等同於規范。
『柒』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資料擴展: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既包括行政法的實然狀態的原則,又包括行政法的應然狀態的原則。包括以下原則:行政法治原則、適度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
不同的定義體現了對行政法基本原則認識的逐步深化,也體現了其所依據的行政法基礎理論的發展。四種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念都包含了相同的含義,即對行政法制定、實施等全部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在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中,其「指導」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才是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行政法基本藉以建立和展開的基礎。
『捌』 我國行政法律規范的適用規則是 ( )。
【答案】:BCD
【答案解析】:本題屬於法律常識題。第一,上位法優於下位內法。第二,同位階的法律容規范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各自許可權范圍內實施。第三,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注意,是特別,不是特殊)。第四,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第五,不溯及既往原則。故答案為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