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政訴訟法
❶ 求我國法律框架知識體系 最好是表格形式的容易一目瞭然、
2008年3月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向大會作工作報告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至此,我國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在內的,由七個法律部門、三個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法律體系。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我們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中國特色之路。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之路
1978年12月22日,歷史銘記。
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公報,將民主法治建設提到嶄新的高度: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迎來了春天。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迎來了春天。
1982年,現行憲法通過。憲法是法治建設的基礎,是法律體系的核心和統帥,國家根本大法的通過,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宏偉的目標: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002年11月14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指出,我國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截至今年兩會期間,我國現行有效的法律已達229件,涵蓋憲法等七大法律部門;現行有效的行政法規近600件,地方性法規7000多件。
而此時,我們已經將目光投向更遠的2010年和2020年。2010年將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門類齊全;法律部門內部的法律規范齊備;法律體系內部不同的法律門類之間、不同法律規范之間、不同層次法律規范之間,邏輯嚴謹、結構合理、和諧統一。2020年較之201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將「更加完善」。
中國特色的民主科學立法
2008年4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向社會全文公布食品安全法草案,徵求各方意見。至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就16部法律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同一部法律,不同的社會群體有不同的訴求,向社會公布法律草案徵求意見,是立法民主化科學化的重要方式。
公民參與立法,是現代民主社會實現法治的基本原則。令人欣喜的是,徵集公眾意見、公民提出立法建議、立法聽證會等已成為民主立法、科學立法的常用方式。
2006年8月,安徽省合肥市農婦姜廣元建議加強職業技術教育立法,這一建議被列入該省2007年度地方性法規立法計劃。無獨有偶,2005年5月27日,河北省人大常委會通過《河北省土地管理條例修正案》,此次修正緣於66歲農婦王淑榮向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上書」。
對於提高立法質量,普及公民法律意識、培植法律信仰,民主立法、科學立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2008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會議決定,常委會審議的法律草案,今後一般都要公開徵求意見。
以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
改革的成果需要法律鞏固,改革的深入需要法治保障。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一過程中,黨和人民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而法律的制定又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進步。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迫切要求。此後,我國加快經濟立法,進一步完善民商法律,一批重要的立法項目相繼完成。
憲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法律根據,也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1999年3月14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2004年憲法修正案把「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內容寫入憲法。以制度的力量尊重與保障人權、保護私產等先進的價值觀,更加全面准確地表達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規范和保障,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促進國家的興旺發達、長治久安。
❷ 司法考試報名的詳細流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
公告
(第117號)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及《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就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公告如下:
一、 報名
(一)報名條件。
1.符合以下條件人員,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1)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2)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3)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
(4)高等學校法律專業本科畢業或者高等學校非法律專業本科畢業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自治縣(旗),各自治區所轄縣(旗),各自治州所轄縣;國務院審批確定的十四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所轄縣(市、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市、區);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六省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的縣(市、區)(不屬於國家或者省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的縣級市、區除外);內蒙古、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西部九省、自治區所轄縣(市、區);重慶、陝西省(市)所轄縣(包括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級市、區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的縣級市、區);西藏自治區所轄市、地區、縣、縣級市、市轄區,可以將報名學歷條件放寬為高等學校法律專業專科學歷。
放寬報名學歷條件政策的適用以戶籍為准,期限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中部六省比照實施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西部大開發有關政策范圍的通知》(國辦函[2007]2號))
(5)品行良好。
普通高等學校2013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持香港、澳門、台灣地區或者國外高等學校學歷(學位)證書報名的,其學歷(學位)證書須經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符合報考學歷(學位)條件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員,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已經辦理報名手續的,報名無效:
(1)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
(2)曾被國家機關開除公職或者曾被吊銷律師執業證、公證員執業證的;
(3)被處以二年內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期限未滿或者被處以終身不得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的;
(4)提供虛假證明材料或者以其他形式騙取報名的。
3.已經領取A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已經領取B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但尚未取得高等學校本科以上畢業學歷人員,不得再次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
(二)報名方式、時間與地點。
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採取網上報名和現場確認的報名方式。
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統一實行網上報名。網上報名時間為6月11日0時至25日24時。報名人員必須在規定期限登錄司法部網站(http://www.moj.gov.cn)進行網上報名。網上報名結束後,不予補報。
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現場確認時間為7月1日至7月20日。報名人員應當在規定期限到報名地司法行政機關指定的地點進行現場確認。
各地司法行政機關可以在規定期限確定本地區現場確認時間,向社會公告。
2012年天津市、上海市、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重慶市、貴州省、四川省成都市實行國家司法考試報名全程網路化管理。選擇在上述地區報名參加司法考試的人員,有關報名和考試事宜按照上述地區司法行政機關的公告辦理。
報名人員可以選擇使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試卷參加考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文試卷考點、考場,內蒙古自治區設蒙古文試卷考點、考場,西藏自治區設藏文試卷考點、考場,吉林省設朝鮮文試卷考點、考場。
(三)報名材料。
現場確認時,報名人員須提交以下材料:
1. 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報名人員未領取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可以使用第一代有效居民身份證。現役軍人未領取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可以使用軍官證、士兵證。
持護照報名的,除提交護照外,須同時提交本人有效身份證件證明或者戶籍證明。
2. 本人學歷證書原件及復印件。
普通高等學校2013年應屆本科畢業生須提交所在學校出具的格式證明(格式證明在司法部網站下載)和本人學生證。
持香港、澳門、台灣地區或者國外高等學校學歷(學位)證書報名的,須提交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書及復印件。
3.戶籍在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且要求享受放寬地方政策的,須提交居民戶口簿(列印版)原件和復印件;報名表中填寫的戶籍代碼應當與戶籍地一致。
4.司法行政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考務費。
報名人員應當根據司法行政機關要求交納考務費。
(五)准考證。
經報名地司法行政機關審核,確認其報名材料真實、齊全,符合報名條件,且已交納考務費的,准予發放准考證主證。經省級司法行政機關復審合格的,准予生成准考證副證。准考證副證由報名人員從司法部網站自行下載。
應試人員須同時攜帶准考證主證與副證參加考試。
二、考試
(一)考試時間。
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時間為9月22日、23日。
試卷一:9月22日上午08:30——11:30,考試時間180分鍾。
試卷二:9月22日下午14:00——17:00,考試時間180分鍾。
試卷三:9月23日上午08:30——11:30,考試時間180分鍾。
試卷四:9月23日下午14:00——17:30,考試時間210分鍾。
(二)考試內容、方式和科目。
國家司法考試內容包括:理論法學、應用法學、現行法律規定、法律實務和法律職業道德。
國家司法考試全國統一命題。司法部制定並公布《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作為命題依據。
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採用閉卷、筆試方式。考試分為四張試卷,每張試卷分值為150分,四卷總分為600分。試卷一、試卷二、試卷三為機讀式選擇試題,試卷四為筆答式實例(案例)分析試題。各卷科目為:
試卷一:綜合知識。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法制史、憲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司法制度與法律職業道德;
試卷二:刑事與行政法律制度。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試卷三:民商事法律制度。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含仲裁製度);
試卷四:實例(案例)分析。包括: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理學、憲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
(三)考試要求和紀律。
應試人員應當認真閱讀《國家司法考試應試規則》,按照有關規定和要求填塗、作答;應試人員應當遵照《國家司法考試應試規則》的規定,誠信參考,遵守考試紀律,維護考場秩序。
(四)試題參考答案異議。
司法部在9月24日上午8時向社會公布考試試題,在9月27日晚20時公布考試試題參考答案。凡對試題參考答案有異議的,可以在9月27日晚20時至10月2日24時登錄司法部網站,在「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試題參考答案異議專區」提出意見並說明理由。司法部組織專人匯總情況,整理意見,提交「試題參考答案審查專家組」研究論證。經「試題參考答案審查專家組」論證的參考答案為試卷評閱依據。
三、考試成績與資格授予
國家司法考試全國統一評卷。
根據《國家司法考試實施辦法》,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合格分數線由司法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辦公室公布考試成績。
參加國家司法考試成績合格,經審核符合資格授予條件的人員,由司法部授予法律職業資格,頒發《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申請授予法律職業資格和證書頒發事宜,由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辦公室另行公告。
戶籍在放寬報名學歷條件地方、報名時申請享受放寬地方政策、成績合格可以申領B類或C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必須在戶籍所在地申請授予法律職業資格。
普通高等學校2013年應屆本科畢業生參加國家司法考試成績合格的,應當在2013年7月31日前,持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成績書面通知和畢業證書向司法行政機關申請授予法律職業資格。
四、其他
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事宜,由司法部國家司法考試辦公室另行公告。報名人員可以登錄司法部網站查詢。選擇在實行報名全程網路化管理地區報考的人員,按照報考地司法行政機關國家司法考試公告辦理。
現役軍人報名參加國家司法考試事宜,按照司法部與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發布的《關於組織軍隊現役人員參加2002年國家司法考試有關問題的通知》([2002]政辦字第5號)辦理。
司法部制定並公布的《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大綱》可以作為應試人員備考依據。司法部不舉辦考前培訓班,也不委託任何單位進行2012年國家司法考試考前培訓輔導。
二〇一二年六月五日
❸ 有沒有參加過安徽省民政廳事業單位考試的,筆試主要考什麼啊是公共基礎還是行測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事業單位考試科目公共基礎知識屬於綜合性考試,與行政職業能力測試(行測)不同。考試大綱要求的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法律、管理、科技、歷史、語文基礎與公文寫作等諸多方面,范圍廣泛,內容龐雜,從近幾年的公共基礎科目考試命題的特點來看,公基考題越來越靈活,考查方式也日趨多樣化。
具體考試內容:
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
2、毛澤東思想概論: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4、當代中國的政府與政治:中國的國體與政體、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務。
5、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業道德的基本內容、價值取向、道德修養、行為規范。
6、法律知識:法學基礎理論、憲法、刑法、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等(報考全省法院、檢察院系統法律專業職位的加試內容,包括上述范圍及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知識)。
7、語文基礎知識和公文寫作:漢字、詞彙、語法、修辭、文學常識,黨政機關公文基本知識、常用公文寫作、常用事務文書寫作、公文處理。
8、經濟知識和科技知識:微觀經濟、宏觀經濟、國際經濟、金融經濟、產業經濟,科技創新、科學前沿、科技常識。
9、歷史知識: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
10、其他知識:最新的時政知識。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❹ 國家公務員法律和法學的區別
法學和法律區別:
一、法學和法律定義不同。法學,又稱法律學、法律科學,是以法律、法律現象以及其規律性為研究內容的科學,它是研究與法相關問題的專門學問,是關於法律問題的知識和理論體系。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二、法學和法律范圍不同。法學是世界各國高等學校普遍開設的大類,也是中國大學的十大學科體系之一,包括法學、政治學、公安學、社會學四個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上,很多人習慣將法學專業稱之為法律專業。在法律形式上,雖然也制定和修改了若乾重要法典,但一般採用單行法、特別法形式。
三、法學和法律特點不同。法學最大的特點是要論證實踐中如何體現價值(或者說怎麼證實價值已經實現),這一論證形成了所有的法學部門分支。法學價值是否實現或者怎麼實現的論證,是經驗性的,可驗證的,因而是科學的。在價值推導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論。
(4)安徽行政訴訟法擴展閱讀:
功利點來看。兩者各有利弊。法律碩士,關鍵不在於這個碩士怎麼樣,而在於你的原來基礎是什麼,據我所了解的情況,本科專業為工程、機械、醫學以及文科的金融、貿易專業再選擇法律碩士絕對是一個助推器。具有如此知識背景的人是相當受歡迎的。
尤其是讀醫學的,還有搞知識產權的,這兩類基本處於壟斷地位。沒辦法呵。我這樣的純文科生在醫學、技術領域絕對是示弱的:
除了法學本科畢業的別無選擇只能考法學碩士外,對於以上各類人等,我建議還是讀法律碩士比較穩妥,一方面比較容易考,因為畢竟對專業要球相對低,另一方面你讀出來後主要還是考慮從事本科專業的相關領域,如果要就此躋身公檢法專業,則對於理論的要求可能相對高些。
當然,上述建議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對於學外語的人來說,選擇考國際法的法學碩士就不失為一種相當明智的選擇,具體理由我不解釋了。再補充一點上面遺漏的。法學碩士因為專業性強是分科的,而法律碩士則是所謂的通才教育。
❺ 單縣司法院院長能幹涉碭山法院么
稍微糾正一下,在我國沒有司法院的編制,在市縣二級的,只有司法局;根據法律的規定,人民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中央以及最高檢、最高法、司法部等均嚴禁領導幹部違法插手、干預辦案。況且,單縣隸屬於山東省菏澤市,碭山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意圖跨省干涉個案,難。
一、《民事訴訟法》第六條: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二、《刑事訴訟法》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三、《行政訴訟法》第四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四、中央以及最高檢、最高法、司法部等均嚴禁領導幹部違法插手、干預辦案。
各部委均出台了《關於領導幹部干預、插手辦案活動和司法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處置工作規定》。
《工作規定》內容側重規范操作,將中央的相關規定,從工作流程及運行程序上進行了細化和規范,使其真正落實、運行到具體工作之中。包括從記錄、報告、線索處置、調查、通報、追究六個環節,詳細規范了各自的程序及工作的銜接。嚴禁領導幹部違法干預和影響,確保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檢察權、審判權。違反規定的,將予以嚴肅追責。
❻ 結合行政法兩大基本原則,分析行政瑕疵有哪些表現
行政瑕疵表現有:
1.行政違法
2.行政失職
3.行政越權
4.行政濫用職權
5.事實依據錯誤
6.適法錯誤
7.程序違法
8.行政侵權
9.行政不當
一、行政違法形態界定
行政違法形態,即行政違法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行政違法行為分類的具體化,如同民法上侵權行為形態一樣,主要具有法定性、客觀性和交叉性的特徵。(註:參見王利明主編《民法·侵權行為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240頁。)由於行政違法形態的復雜性,立法和理論上對其往往有著不同的歸類,各國也有不同的認識。例如,美國法律規定的行政違法形態主要有:(1 )非法拒絕履行的或不當延誤的機關行為;(2)獨斷專橫、反復無常、 濫用自由裁量權或其他不合法的行為;(3)同憲法規定的權利、權力、 特權與豁免權相抵觸;(4)超越法律規定的管轄范圍、權力和限度, 缺少法律規定的權利;(5)沒有遵守法律規定的程序;(6)沒有可定案證據作依據;(7)沒有事實根據。(註:參見《美國聯邦行政程序法》第706條,見行政立法研究組編譯《外國國家賠償,行政程序,行政訴訟法規匯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122頁。)而在英國,法院判例產生的行政違法(越權行為)形態主要有:(1)違反自然公正原則;(2)程序上的越權;(3)實質上的越權包括超越管轄權的范圍、不履行法定的義務、權力濫用以及記錄中所表現的法律錯誤。(註:王名揚著《英國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172頁。)在日本,將各種違法性或不當性的行政行為稱為行政行為的瑕疵,又將行政行為的瑕疵分為可撤銷的行政行為與無效的行政行為。(註:(日)室井力主編《日本現代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00頁。)在德國,對有瑕疵的行政行為規定為:無效的行政行為、錯誤的行政行為、違法的行政行為。(註:參見《聯邦德國行政程序法》,第42、44、45、46、47、48條,見《外國國家賠償。行政程序。行政訴訟法規匯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241頁。)在我國,理論上對行政違法的表現形式的概括也是不相同的,如有人將行政違法分為實體上的行政違法(其主要表現形式有行政失職、行政越權、濫用職權)和程序上的行政違法(其主要表現形式有手續瑕疵、形式瑕疵),還有人則提出行政違法的表現形式主要有越權、濫用權力和侵權行為。(註:見張尚@①主編《走出低谷的中國行政法學-中國行政法學綜述與評價》,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308—309頁。)另外,在理論上還有行政瑕疵的提法。(註:朱進、陸春陽:《試論行政瑕疵的後果及其承受》,《安徽律師》1993年第3期,第33頁。 )我國立法上有關於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的規定,《行政訴訟法》第54條和《行政復議條例》第42條對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作了明確的列舉,但它們的規定是略有差異的:《行政訴訟法》規定的違法形態包括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職權、濫用職權、不履行法定職責等六種,而《行政復議條例》規定的行政違法或不當形態包括程序不足、違反法定程序、不履行法定職責(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職責)、主要事實不清、適用法律(包括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錯誤、超越職權、濫用職權、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等。目前,人們大多以《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為准據來探討行政違法的形態即表現形式。我們認為,對行政違法(或不當)形態的探討,以這些規定為參照系還是可取的,但是又不宜完全局限於這些規定范圍,因為這些規定本身尚存在一些欠缺:如這些規定只是關於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概括而不包括行政規范性文件創制行為以及行政合同行為的違法,區分行政違法的標准不一致(如違反法定程序的行為,是相對於違反實體規范的行為而言的,但《行政訴訟法》以及《行政復議條例》並未規定實體違法的表現形式)。有鑒於此,我們結合現行《行政訴訟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並借鑒我國台灣學者洪家殷先生關於違法行政處分的具體形態劃分,(註:洪家殷:《論違法行政處分-以其概念、原因與法律效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八卷第二期,1995年3 月版。在台灣,行政處分概念類似於大陸的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所謂行政處分是指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的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單方行政行為(台灣行政程序法第86條),這一界定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解釋相當接近。大陸地區關於具體行政行為的司法解釋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個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使行政職權,針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特定的具體事項,作出的有關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單方行為。」)將行政違法區分為行政錯誤、行政越權、濫用職權、程序違法、內容違法等幾種形態(或具體表現形式),當然每一形態中還可包括若干具體情形。
二、行政錯誤
關於行政錯誤,我們在此作一種擴大化的理解,即指行政行為在內容或形式上所表現出的錯誤。凡行政行為在事實認定上的錯誤、法律適用上的錯誤、文書記錄上的錯誤(意思表示方面的錯誤)、意思形成方面的錯誤,皆屬行政錯誤。行政錯誤又可分為下列具體情形:
(一)事實錯誤
行政行為的作出必須基於必要和適當的客觀事實,即在作出行政行為前應明確地認定相關的事實。事實的存在及其正確認定,是行政行為能夠成立的基本事實要件,是行政行為正確性和合法性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事實不清,或者認定事實錯誤,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作出某種行政行為的事實,或者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事實,或者事實未經充分調查而確定,都應屬於行政行為在事實方面的錯誤,從而影響到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對於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行政行為,有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其為違法行為並否認其法律效力(《行政復議條例》和《行政訴訟法》都有明文規定);而且《行政處罰法》第30條更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行政機關必須查明事實;違法事實不清的,不得給予行政處罰。」當然事實是否清楚,是通過證據來證明的。如果沒有充分、確鑿的證據證明相關事實的客觀存在以及准確性,即可認定行政行為不符合事實上的要求而構成行政違法。因此,《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被告應承擔舉證責任。在審判實踐中,對於被告不提供或者不能提供證據,或者雖提供證據卻缺乏主要證據,或者提供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的,都可歸屬於事實不符的情形。
事實錯誤的具體情形包括:第一,實際上不存在的事實或只是一種假想的事實;第二,未經調查取證或者未獲取充足證據的;第三,事實認定錯誤的。認定事實的常見錯誤有對象認定錯誤、事實性質認定錯誤、事實真偽判斷錯誤、事實的情節(如確定公民違法事實的程度)認定錯誤等。(註:參見姜明安主編《行政訴訟與行政執法的法律適用》一書中關於行政處罰的事實認定錯誤部分,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 年版, 第347—350頁。)
(二)法律適用錯誤
《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二)項規定,具體行政行為適用法律、法規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可判決被告重作具體行政行為。法律適用錯誤這種違法形式,只能適用於具體行政行為以及行政合同行為的違法。關於法律適用錯誤,理論和實踐部門的專家學者多有不同的界定,有人認為「適用法律、法規錯誤是指行政主體作出行政行為時,適用了不應該適用的法律、法規規范,或者沒有適用應當適用的法律、法規規范。」(註:黃傑主編《行政訴訟法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頁。 )另有人認為「實施具體行政行為違反了程序法規定,或者依據了不相適應的法律法規或條款,或者適用的法律法規或條款不是調整相應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或條款。」(註:羅豪才主編《中國司法審查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52頁。)還有人認為「行政主體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 沒有按法律、法規、規章的要求辦事,錯誤地援引了法律、法規、規章。」(註:姜明安主編《行政訴訟與行政執法的法律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頁。)我們認為, 既然法律適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法律適用而不包括法院的法律適用活動)是指行政主體將法律規定具體運用於各種特定的事件或者對象的活動,那麼法律適用錯誤就應是指在法律適用活動中的依據法律錯誤(包括不同的法律法規以及不同的條款)、理解法律錯誤、法律適用與具體的相應事實不相一致以及規避應適用的法律規范。至於所適用的法律范圍,人們大多認為(甚至《行政復議條例》也規定)不僅包括法律和法規,還包括規章以及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和命令(即其他規范性文件)。我們認為,在形式上仍應限定在《行政訴訟法》所規定的法律、法規兩種形式上,不宜擴大。因為規章在行政訴訟中只能作為「參照」(並不能直接援引),對其他規范性文件人民法院則可以完全無視其規定,而且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本身必須符合法律或者法規,具體行政行為不可能完全離開法律、法規的規定而只適用行政規范性文件。對行政規范性文件的適用是否正確,判斷的依據也必須是法律、法規的規定。因此,行政機關在法律適用上應與人民法院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適用相一致。否則,判斷行政行為是否合法或合理公正就會有多個不同的標准,這樣必然引起行政違法認定的混亂。
關於法律適用錯誤的具體情形,人們也往往有不同的歸類,理論界眾說紛紜。如有人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適用法律法規性質錯誤;二是適用法律法規條款錯誤;三是適用法律法規對象錯誤。(註:羅豪才主編《中國司法審查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363頁。)另有人認為它主要表現為下列情形:(1 )適用規范性文件錯誤;(2)適用規范性文件的條文錯誤;(3)適用規范性文件的款、項、目錯誤;(4)適用法律概念錯誤或錯誤解釋了法律概念。 (註:朱新力著《行政法基本原理》,浙江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頁。 )對此,根據實踐中的各種具體情形並借鑒有關學者的看法,(註:關於法律適用錯誤有人概括為十種形式,參見姜明安主編《行政訴訟與行政執法的法律適用》,第351—352頁。)我們將法律適用錯誤歸結為如下幾種具體情形:
其一,應適用甲法卻適用了乙法,如應適用《商標法》卻適用了《葯品管理法》;
其二,應適用效力層級高的法律規范卻適用了效力層級低的法律規范;
其三,應適用此條款卻適用了彼條款;
其四,應同時適用幾部法律或法規的規定、或者應同時適用幾項法律條款,卻只適用了其中一部法律或法規規定或者某一項條款;或者應適用一項條款,卻適用了幾項不應適用的條款;
其五,適用了尚未生效的法律規范;
其六,適用了無權適用的法律規范;
其七,適用了已經被廢止、撤銷的法律、法規及其條文;
其八,應適用特別法卻適用了一般法;
其九,規避應適用的法律條文;
其十,錯誤解釋或理解法律規定;
其十一,法律的依據與事實不相符合,如對不具備法定條件的行為人准許其從事一定的活動。
(三)文書記錄方面的錯誤
文書記錄方面的錯誤,往往是指一種明顯的錯誤,它是指行政主體主觀上所欲表達的意思與文書記錄實際表達的內容相沖突而且容易被明顯地辯識,例如誤寫、誤算、電腦錯誤等。因此,這類錯誤是意思表達方面的錯誤。對於這類錯誤行為,一般不將其作為行政違法看待,但它存在瑕疵,行政主體必須及時予以更正。如《聯邦德國行政程序法》第42條規定:「行政機關可隨時對行政行為中的書寫錯誤,計算錯誤以及類似的明顯錯誤進行更正。錯誤涉及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得更正之;行政機關有權要求遞呈需更正之文書。」(註:行政立法研究組編譯《外國國家賠償。行政程序。 行政訴訟法規匯編》,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頁。)
(四)意思形成錯誤
意思形成錯誤,是指行政主體及其人員在主觀意思(及其能力)方面不符合法律的規定或者存在欠缺而影響其真實意思從而致使行政行為違法。我國台灣學者洪家殷先生認為,有關意思形成的瑕疵方面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合議制機關之組織及構成因未合乎法律上的規定,而影響其意思之決定並致使所作成之行政處分違法;二是作出行政處分的公務員在意思形成上有瑕疵。(註:洪家殷:《論違法行政處分-以其概念、原因與法律效果為中心》, 《東吳法律學報》第八卷第二期,1995年3月,第84頁。)借鑒此種分法, 我們將意思形成錯誤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政機關(及其他行政組織)的意思構成錯誤;二類是行政公務人員的意思形成錯誤。
其一,行政機關的意思構成錯誤
行政機關的意思形成不符合法定的要求,如應迴避的人仍參與作出行政決定、應由合議而決定的行為卻只由首長一人決定。例如,《行政處罰法》第38條關於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規定:對於一般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具體由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但「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集體討論決定。」如果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非經行政機關負責人集體討論決定的,則屬於意思不符合法定條件而違法,這種處罰決定應無效或者撤銷。
其二,行政公務人員意思形成錯誤
行政公務人員意思形成錯誤,即指公務人員作出行政行為時欠缺正常的意思能力,或者因受到詐欺、脅迫或收受賄賂而影響行政行為的作出,或者行政行為的作出是基於錯誤的意思(如重大疏忽)判斷。從各國的立法及判例實踐來看,對於這類因公務人員意思形成錯誤而作出的行政行為,並非都確定為行政違法行為而是區分各種具體情況予以區別對待。有的意思形成錯誤被認為是違法,有的意思形成錯誤則並不影響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公務人員意思形成錯誤主要有下列幾種具體情形:
(1)行政行為基於錯誤的意思而作出。 對於此種情形是否違法不能一概而論,如在德國,一般只要客觀上與現行法相一致即不影響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在授益行政處分中,若其結果未違反強制規定,亦非為受益人或第三人所誤導,則該錯誤基於信賴利益之保護,應不構成瑕疵之要件;惟在負擔行政處分,因其同有損於公益及私益,所以應為得撤銷。日本之通說主張,民法上有關錯誤之規定不能適用於行政處分,行政處分不得以其本身有錯誤為由,而視為無效或得撤銷,只有於其內容系不可能或違法時,始以其內容為不可能或違法為理由,決定應為無效或得撤銷,但原則上,仍依其所表示者發生效力。」(註:洪家殷:《論違法行政處分-以其概念、原因與法律效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八卷第二期,1995年3月,第86頁。)
(2)受到惡意詐欺、脅迫或收受賄賂而作出行政行為的。對此種情形,一般認為構成違法。(註:參見《聯邦德國行政程序法》,第48頁。)(3 )公務人員喪失意思能力(如無意識或精神失常)而為行政行為的。對於此種情形,由於公務人員此時已不能代表所屬機關或組織的意思,應將其認定為無效行為。
三、行政越權
關於行政越權,國內大多依《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而稱之為「超越職權」。目前關於行政越權的認識,我們認為還存在如下欠缺:
其一,只將其視為一種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在行政越權的概念界定上,從目前學者們和實踐部門的專家的理解來看,大多將其限定於具體行政行為范圍內。這些具有典型性的觀點如:(1 )行政越權是行政主體超越其法定行政職權(許可權和權能)的違法具體行政行為;(註:朱新力:《論行政越權》,《法學研究》1996年第2期,第116頁。)(2)超越職權,指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超出了法律、 法規規定的權力范圍;(註:黃傑主編《行政訴訟法釋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頁。)(3)超越職權,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或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超越了法律、法規規定的許可權范圍或授權、委託范圍。(註:羅豪才主編《中國司法審查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88頁。 )我們認為,將行政越權這種違法形態僅限定在具體行政行為中,是不完全的。不僅具體行政行為存在越權之情況,而且行政立法行為(行政法規、規章的制定)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的創制行為也存在超越職權的情形,如超越法定的立法許可權范圍、事務范圍、超越授權范圍等。這些情形同樣屬於違法行為並且也為行政越權的具體表現。
其二,將程序越權也視為行政越權。人們一般認為,行政越權不僅包括實體或內容上的越權,還包括程序上的越權,違反了法律規定的方式、步驟、期限等情況即屬程序上的越權。(註:參見姜明安主編《行政訴訟與行政執法的法律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 頁;羅豪才主編《中國司法審查制度》,第392頁。)我們認為, 越權是對權力及其界限的超越,它應是對實體權力或管轄權的超越,而對未按法定的程序實施行政行為的,將其歸屬於程序違法或方式違法更為妥當。
其三,將行政越權的主體只限定在行政主體或行政機關。從目前對行政越權的界定來看,各種觀點都將其在主體方面作了限定,只限於行政主體或者行政機關。我們以為,無論何種組織或者人員,只要它們無權而行使或者行使超過法定的權力及其界限,皆應屬於行政越權之范圍。
鑒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行政越權是指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超越法定的權力及其限度而作出了不屬於自己行政職權范圍的行政行為,或者非行政機關的組織及其人員在無法定授權或委託(或者超越授權或委託的范圍)的情況下而越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關於行政越權的具體表現,可概括為如下幾類:無許可權、層級越權、事務越權、地域越權、內容越權、內部越權。
(一)無許可權
無許可權,是行政越權中的最嚴重違法形式,它是指越權的主體實施了根本就不具有的職權的行為,該類越權行為是一種當然無效的行為。這類無許可權的越權行為可以形象地概括為「無權行使了有權」。在實踐中,無許可權的具體情形主要有:
其一,行政機關行使了非行政權力的行為。在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存在著國家權力的分工,行政機關不得行使司法權和立法機關及其他國家機關的權力,否則即表現為無許可權。如無強制執行權的行政機關,對於需要強制執行的案件應當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卻自己強制執行的,就屬於此種情形;又如對於刑事案件決定是否起訴或追究刑事責任的,屬於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職權,而行政機關決定不予移送司法機關查處,則屬超越了行政權范圍而行使了司法權。
其二,其他國家機關越權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行政權的行為。如人民法院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權也屬「無許可權」行為。
其三,內部行政機構行使了外部行政機關的職權。如行政機關的內部科、處、室及派出機構等直接以自己的名義(有法律、法規授權的除外)對外行使職權。
其四,行政機關以外的企業事業單位、社團體和其他組織或個人在無法律法規授權或行政機關依法委託的情況下行使了行政機關的職權。
其五,行政機關被撤銷或由於被分解、合並,其行政職權已喪失或轉移後,仍以原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原行政機關的職權。行政機關喪失作為行政主體的資格後,如仍以原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的,就造成了一種無許可權的越權行為。
其六,受委託人的行政委託許可權終了後,仍繼續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實施行政行為。
其七,黨組織直接行使行政權或者與行政機關共同行使行政權。黨的各級組織應依照黨章的規定進行活動而無權對公民或組織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否則即超越了行政機關的行政職權。
其八,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未任職前或免除職務後的時間內實施行政行為。
(二)層級越權
層級越權或稱縱向越權,是指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上級或下級行使了另一方的行政職權。實踐中,層級越權主要表現為兩種具體情形:
其一,下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上級行政機關的職權。此種情形可形象地概括為「小權行使了大權」,對此類行為屬於越權並被認為違法,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沒有異議的。
其二,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此種情形可形象地概括為「大權行使了小權」。對該類行為是否屬於越權或違法行為,理論上有不同的觀點。我們認為,原則上,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了下級行政機關的法定職權,也應屬於違法行為。從目前立法關於上下級行政機關職責許可權的劃分來看,表現為四種狀況:一是立法明確規定職權屬於上級行政機關;二是立法只規定職權屬於該行政機關系統行使,並未區分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職責許可權范圍;三是上下級職責許可權劃分不清;四是立法明確規定某種職權屬於下級行政機關行使。我們認為,當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了第四種情形(即屬於下級行政機關行使的法定職權)的權力時,屬於越權。雖然上級行政機關享有對下級行政機關的監督權,但並不能以此認為上級行政機關可以直接代行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這是因為:上級監督權的存在旨在避免下級行政機關的違法或矯正其違法;下級行政機關並非上級行政機關的地域代表,其設置及其許可權並非出自上級行政機關,而是來源於法律的規定;如果允許上級行政機關行使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那麼下級行政機關也就沒有設置的必要;另外,將會妨礙到公民救濟權的行使(上級行政機關是復議機關,而上級行政機關直接代行會使復議失去意義或者變得更加復雜)。當然,上級行政機關直接行使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並非絕對排除。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承認它的合法性。例如在德國,依據下列理由上級行政機關可以行使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1)事實上或法律上之原因, 致下級行政機關難以行使許可權;(2)上級行政機關的指令無從到達時;(3)或因情況急迫有由上級行政機關介入的必要。(註:參見洪家殷:《論違法行政處分-以其概念、原因與法律效果為中心》,《東吳法律學報》第八卷第二期,1995年3月,第29頁注釋。)
(三)事務越權
事務越權,即指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或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時,超越本機關的主管許可權范圍。在我國,法律按行政機關主管事項的不同性質來確定其行政職權范圍,不同的部門有著不同的事務主管許可權。如果一行政機關超越了本部門的主管范圍而行使了應由其他行政機關行使的職權,則屬於事務越權。事務越權又可稱為「橫向越權」。如吊銷食品衛生許可證屬於衛生部門的權力范圍,工商行政機關卻作出此種行為即屬越權。在行政執法活動實踐中,行政機關超越其主管許可權的情況時有發生。
(四)地域越權
地域越權,即行政機關超越了其行政職權行使的空間范圍。行政機關行使行政職權往往有著一定的地域限制,即其空間界限,行政機關只有在其管轄的空間范圍內行使其行政職權才具有法律效力,否則即屬超越地域管轄范圍而應歸入無效。這種越權一般發生在不同地區的兩個職責相同的行政主體之間,如甲地的稅務機關到乙地稅務機關的管轄地域徵收稅費。
(五)內容越權
內容越權,主要是指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職權時,超越了法定的范圍、程度等內容。內容越權的具體情形主要有:(1 )超越法定的時間范圍(並非指超越程序上的法定期限,此種情形屬於程序違法,在此不予涉及)。例如,《漁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條例》規定,對違反該條例的行為漁政漁港監督管理機關可以扣留船長職務證書,但時間不得超過六個月。在此,六個月時間即為有效的時間的范圍,否則就構成越權。(2)超越法定的裁量范圍。 即行政機關不在其法定的裁量范圍內選擇或決定。超越法定的裁量范圍包括超越法定的行為的種類(如公安機關在治安處罰中作出拘留、罰款和警告以外的處罰)、法定的數額幅度和對象適用范圍等。(3)被授權組織超越法定的授權范圍。法律、 法規授權的組織必須在法定的授權范圍內行使,否則即為越權無效行為,這類越權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應由該被授權組織承受。(4 )受委託組織超越許可權委託范圍。受委託組織應當在委託行政機關所依法委託的許可權范圍內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超越委託許可權范圍的行為,也應屬於越權行為。在實踐中,受委託組織有三種情形:一是非屬於行政機關系統的其他組織;二是屬於委託行政機關系統的內部機構;三是其他行政機關(如在沒有公安派出所的地方,縣或市公安局可以將五十元以下的罰款或者警告委託鄉政府行使)。人們一般認為,受委託組織自行超越委託許可權范圍的行為後果應由委託行政機關承受。我們認為,這種將該類越權情形都視為委託行政機關的越權行為是不適當的,而應區別不同的情形。對於行政機關的內部機構越權以其所屬行政機關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的,其法律後果應由行政機關承受;至於非屬於行政機關系統的受委託組織和其他行政機關的超越委託許可權范圍的行為應由它們自己承受。
(六)內部越權
內部越權,即行政機關(或被授權組織)的內部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相互間逾越職權。人們一般忽視對此種越權行為的探討
❼ 我想知道安徽大學法學研究生必考科目還有安徽大學法學院哪個專業好考一點謝謝
政治 英語 法碩聯考是統考 其他是學校自命題 必考科目要看你選的專業了 法學院里經濟法學是很好的 下面是具體的科目
030101法學理論
01法理學
02法社會學
03部門法哲學
8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西方法律思想史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030102法律史
01法律史學
02中國法律史
8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單考:①111政治(單)②211英語(單)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中國古代刑法史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本專業具有單獨考試權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1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
02中國憲政制度
03 地方政府法制建設
12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行政法學與行政訴訟法學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030104刑法學
01中國刑法學
02犯罪學
12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犯罪學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030105民商法學
01民法學
02商法學
03勞動法學
12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商法(不含海商法、票據法)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030106訴訟法學
01刑事訴訟法學
02民事訴訟法學
03證據法學
04司法制度
12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刑事訴訟法學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030107●經濟法學
01經濟法主體制度
02宏觀調控法
03市場規製法
16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經濟法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030109國際法學
01國際經濟法
02國際私法
03國際法學
10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602法理學、憲法學④804刑法學、民法學
復試科目: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同等學力加試①中國法制史②民事訴訟法
030180法律碩士
50
①101政治②201英語③398法碩聯考專業基礎課④498法碩聯考綜合課
復試科目:刑法和民法
❽ 省公務員考試專業課法律考哪些內容
卷一包含科目:
刑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律史、國際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
卷二包含科目:
民法、民事訴訟法、知識產權法、商法、經濟法、環境資源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一、法學基礎理論
(一)法和法律的一般理論
(二)法律的制定和實施
(三)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論、基本內涵、基本要求
二、憲法學部分
(一)憲法學的基本理論
(二)我國政權的組織形式及其分類
(三)我國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
(四)國家結構形式的概念及其分類
(五)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三、刑法部分
(一)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和效力范圍
(二)犯罪的概念及特徵
(三)犯罪構成的概念、特徵及要件
(四)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
(五)犯罪的預備、既遂、未遂及中止
(六)共同犯罪
(七)刑罰
(八)危害公共安全罪
(九)侵犯罪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十)侵犯財產罪
(十一)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
(十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十三)瀆職罪
四、民法部分
(一)民事法律知識中的基本概念
(二)民事行為能力
(三)公民住所和經常居住地的確定
(四)監護人的順序及監護人的職責
(五)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
(六)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合夥
(七)法人
(八)代理
(九)知識產權的概念和特徵
(十)物權
(十一)相鄰關系的概念及處理相鄰關系的原則
(十二)債權
(十三)人身權的特徵及種類
(十四)民事責任
(十五)訴訟時效
(十六)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
五、商法部分
(一)商法基礎知識
(二)企業法律制度
(三)公司法律制度
(四)稅收法律制度
(五)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
(六)合同法律制度
(七)保險法律制度
(八)土地法律制度
六、行政法部分
(一)行政法概述
(二)行政法律關系主題
(三)行政行為
(四)抽象行政行為
(五)具體行政行為
(六)行政合同與行政指導
(七)行政程序
(八)行政違法與行政責任、行政賠償
(十)行政復議
(十一)行政監督
七、國家賠償法部分
(一)國家賠償概述
(二)國家賠償責任
(三)國家賠償的范圍
(四)國家賠償的方式
(五)其他規定
八、刑事訴訟法部分
(一)刑事訴訟法概述
(二)刑事訴訟法的任務
(三)刑事訴訟中的專門機關和訴訟參與人
(四)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五)管轄與迴避
(六)辯護與代理
(七)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
(八)附帶民事訴訟
(九)證據
(十)立案
(十一)偵查
(十二)公訴
(十三)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
(十四)死刑復核程序
(十五)審判監督程序
九、民事訴訟法部分
(一)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的概念
(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
(三)訴訟與訴權
(四)民事訴訟法的效力
(五)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六)民事案件的主管和管轄
(七)審判組織
(八)訴訟參加人
(九)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
(十)對妨礙民事訴訟的的強制措施
(十一)訴訟費用
(十二)審判程序
(十三)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十、行政訴訟法部分
(一)行政訴訟的概念
(二)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三)行政訴訟受案范圍
(四)行政訴訟的管轄
(五)行政訴訟參加人
(六)第一審、第二審程序
(七)審判監督程序
(八)行政訴訟的判決
(九)我國行政訴訟中審查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合理性原則
法律專業知識歷年考試題型
一、單項選擇題
二、多項選擇題
三、判斷正誤
四、簡答題
五、論述題
六、案例分析題
以上內容參考:中央人民政府-中央辦公廳公務員考試專業考試范圍有關事項說明
❾ 自考安徽大學申請學位的條件
安徽大學自考畢業生申請學位條件
1.論文成績中等(含)以上,平均分65分(含)以上
2.加試三門課,學位外語和兩門專業課
根據《安徽大學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授予暫行辦法》,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現就2007年我校成人高等教育(含我校主考的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考試與授予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學位外國語水平統一考試
根據省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關於2007年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申請學士學位外國語水平全省統一考試工作的通知》[學位辦函〔2007〕13號]、安徽省學位課程統考辦《關於2007年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申請學士學位外國語水平全省統一考試報名工作的通知》[統考[2007]02號]文件精神,2007年我校成人(含我校主考的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申請學士學位外國語水平統一考試報名及考試工作須符合省學位辦和統考辦文件有關規定的要求(詳見學位辦、統考辦文件)。報名網址http://ahtkb.hfut.e.cn/bm/
提請注意:
1、完成網路報名的考生,須持簽字確認後的《考生登記表》到院系(自考辦)辦理資格審查,確認報名信息和繳納考試費用,否則本次報名無效。
2、學位外語統考准考證由考生自行上網列印
3、學位外國語考試時間為2007年11月10日(星期六)上午9時至11時
4、學位外國語報名考試費:50元/人,收取後統一交省學位課程統考辦;
二、學位專業主幹課統一考試
成人(含我校主考的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申請學士學位專業主幹課統一考試報名及考試工作,由我校統一組織,具體事宜安排如下:
(一)具體程序
1、網路報名:9月1日~9月15日。考生通過登陸安徽大學成人教育(含我校主考的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申請學士學位專業課考試報名網站(http://www.adjwc.cn/),填寫報名信息,提交電子照片,照片尺寸為105*130(寬:高)像素的jpg文件,可以通過數碼相機拍攝或者利用已有相片掃描獲得,並列印2份專業課考試報名表,核對無誤後簽名。如不能上傳照片和列印報名表,可先在網上報名,提交個人信息,並於9月20日前到教務處學籍管理科辦理(磬苑校區行政樓A309室,電話3861202)。
2、院系確認:9月15日~9月20日。完成網路報名的考生,持簽字確認後的《安徽大學成人高等教育申請學士學位專業課考試報名表》到所在院系成教辦(自學考生到自考辦)進行資格審查、確認報名信息和繳納報名考試費用。考生只進行網上報名,未到院系(或自考辦)辦理資格審查、確認和繳費手續的,本次報名無效。院系資格審查後,交成教院匯總後上報教務處學籍管理科。
3、准考證領取:考生准考證由各院系成教辦(自考辦)於11月1日到教務處學籍管理科領取。
(二)考試科目
見附表
(三)報名考試費用
根據省物價局規定的收費標准:50元/人;
(四)考試時間地點
時間:2007年11月11日(星期日)8時至12時10分;
地點:合肥市九龍路111號安徽大學磬苑校區(具體見准考證)
三、學位申請
考試成績公布後,符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成教(含我校主考的自學考試)本科生可向學校提出學士學位授予的申請,填寫《安徽大學成人高等教育(含我校主考的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授予審核表》,提交有關材料(詳見《安徽大學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授予的暫行辦法》校政[2005]7號文件),繳納學位評審費200元/人。並提供一寸彩照1張。待審定後,由學校決定並公布授予學士學位申請者名單,頒發學士學位證書,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安徽大學教務處
二○○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附:專業主幹課考試科目
附:專業主幹課考試科目
成教本科畢業生專業主幹課考試科目一覽表
專 業 考試科目1 考試科目2 教材 備注
法學 外國法制史 國際經濟法 專業教材
新聞學 新聞理論 新聞采寫 專業教材
行政管理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行政管理學 專業教材
英語 英語寫作 高級英語 專業教材
會計學 中級財務會計 財務管理 專業教材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C語言程序設計 數據結構 專業教材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實務 專業教材
自學考試本科畢業生專業主幹課考試科目一覽表
專 業 考試科目1 考試科目2 教材 備注
英語 高級英語 英語寫作 自考
法律 國際經濟法概論 知識產權法 自考
律師 公司法 合同法 自考
新聞學 傳播學概論 新聞評論寫作 自考
檔案管理學 科技檔案編研 檔案行政學 自考
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 經濟思想史 自考
企業財務管理 管理會計(一) 審計學 自考
廣告學 中外廣告史 廣告媒體分析 自考
行政管理 國家公務員制度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