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法與國土部門
1. 環境公益訴訟可通過社會組織和哪些單位
請參考以下條文依據,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的規定,
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 法律規定的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機關有哪些
依法治國重大決定說「探索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說「有關組織」可提起公益訴訟;民事訴訟法第55條說「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上都是原則性規定。環保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對環保法第五十八條中的」社會組織「進行了詳細解釋。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具體見相關決定。綜上所述,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有環保法和最高院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社會組織,以及試點地區的檢察院。你的問題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機關「,那麼只有試點地區的檢察院了!
3. 行政公益訴訟規定的受案范圍和程序構建是怎樣的
受案范圍: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擬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
法條鏈接:《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第二章 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1、第二十八條 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由於沒有直接利害關系,沒有也無法提起訴訟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包括履行職務犯罪偵查、批准或者決定逮捕、審查起訴、控告檢察、訴訟監督等職責。
2、第二十九條 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件,一般由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檢察院管轄。
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由市(分、州)人民檢察院管轄。
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應當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指定本區域其他試點地區人民檢察院管轄。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確有必要,可以辦理下級人民檢察院管轄的案件。下級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
3、第三十條 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
4、第三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各業務部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可能屬於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案件線索,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民事行政檢察部門。
5、第三十二條 經審查認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可能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報請檢察長批准決定立案,並到案件管理部門登記。
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製作《立案決定書》。
6、第三十四條 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在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過程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涉嫌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發現其他刑事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偵查監督部門。
7、第三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審查終結,承辦人應當製作審查終結報告。審查終結報告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地敘述案件事實,依據法律規定提出處理建議。
8、第三十六條 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經集體討論。參加集體討論的人員應當對案件事實、適用法律、處理建議等發表明確的意見並說明理由。集體討論意見應當在全面、客觀地歸納討論意見的基礎上形成。
集體討論形成的處理意見,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人提出審核意見後報檢察長批准。檢察長認為必要的,可以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9、第三十七條 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
(一)終結審查;
(二)提出檢察建議;
(三)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10、第三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終結審查:
(一)經審查不存在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情形的;
(二)行政機關在人民檢察院向其提出檢察建議前已糾正行政違法行為或依法履行職責的;
(三)其他應當終結審查的情形。
終結審查的,應當製作《終結審查決定書》。
11、第四十條 在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之前,人民檢察院應當先行向相關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檢察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依法辦理,並將辦理情況及時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
12、第四十一條 經過訴前程序,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仍處於受侵害狀態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13、第四十二條 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的被告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14、第四十三條 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違法行政行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職責、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等訴訟請求。
15、第四十五條 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一)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
(二)人民檢察院履行訴前程序提出檢察建議且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的事實;
(三)其他應當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
15、第四十六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
16、第四十九條 在行政公益訴訟審理過程中,被告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而使人民檢察院的訴訟請求全部實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變更訴訟請求,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撤回起訴。
17、第五十條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18、第五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的抗訴,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書,並且將抗訴書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抗訴不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撤回抗訴,並且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
19、第五十二條 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二審案件或者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理的上訴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第二審法庭。
20、第五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擬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自收到案件請示之日起一個月內辦理終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經檢察長批准。
4. 福建羅源檢察為什麼起訴國土局
連日來,在羅源縣渡頭新區水岸支路與一號路交界處一處嶄新的售樓部內,置業顧問陳麗容正一路小跑迎接絡繹不絕前來看房的顧客。環顧四周,數棟住宅樓林立,依山傍水,風景如畫,這里早已成為當地配套成熟的高檔住宅社區。
這一黃金地塊一度從2010年閑置到2017年,一紙《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簽訂後,羅源縣國土資源局未能如期如數監管開發商繳納1.6億元的出讓金。法庭上,羅源縣人民檢察院起訴縣國土局,隨後又支持了國土局對開發商的民事訴訟。截至2018年8月初,1.6億余元出讓金及違約金均已繳納到位。該案是全國案值最大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
2016年12月,羅源縣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身份向縣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要求判決該局依法履行對該地塊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監督管理的法定職責。
2017年3月,法院判決確認縣國土資源局拖延履行對該地塊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監督管理的行政行為違法。一審宣判後,縣國土資源局未上訴,判決隨即產生法律效力。
5. 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是否有公益訴訟條款,請列舉具體的法律條文。
2014年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沒有公益訴訟條款,但根據實際情況及法律規定,以下法律有涉及公益訴訟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八十四條 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有明確的被告;
(二)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百八十五條 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
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二百八十六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十日內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百八十七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依法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在開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准許參加訴訟的,列為共同原告。
第二百八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
第二百八十九條 對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
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將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進行公告。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公告期滿後,人民法院經審查,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
第二百九十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第二百九十一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資格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就同一侵權行為另行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6. 兩高出台檢察公益訴訟司法解釋增加了什麼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3月2日正式發布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明確檢察公益訴訟的任務、原則,規范有關訴前程序、受理程序、審理程序及裁判方式,案件類型也在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基礎上,增加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類型。「兩高」表示,該司法解釋豐富完善了中國特色的檢察公益訴訟制度,對依法保障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張雪樵透露,下一步,檢察機關將依據該司法解釋確定的新要求,進一步加大辦案力度,繼續選擇生態環境和食葯安全領域重點案件線索進行掛牌督辦,在與國土資源部加強協作的基礎上,與環保部、國家林業局、食葯監等部委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席會議等工作機制,推動檢察公益訴訟不斷取得新成效。
7. 檢察院對行政公益訴訟產生哪些影響
目前只是試點,沒有全國推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
(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
為加強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葯品安全等領域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試點地區確定為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十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試點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法律監督、司法審判職能作用,促進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試點工作應當穩妥有序,遵循相關訴訟制度的原則。提起公益訴訟前,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督促行政機關糾正違法行政行為、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督促、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公益訴訟。本決定的實施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試點期限為二年,自本決定公布之日起算。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應當加強對試點工作的組織指導和監督檢查。試點進行中,最高人民檢察院應當就試點情況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作出中期報告。試點期滿後,對實踐證明可行的,應當修改完善有關法律。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告
《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已於2015年12月16日由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四十五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即日起在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施行。
最高人民檢察院
2015年12月24日
人民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實施辦法
(2015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四十五次會議通過)
為了加強對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和《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結合檢察工作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一章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第一條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中發現污染環境、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適格主體或者適格主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包括履行職務犯罪偵查、批准或者決定逮捕、審查起訴、控告檢察、訴訟監督等職責。
第二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一般由侵權行為地、損害結果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市(分、州)人民檢察院管轄。
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應當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指定本區域其他試點地區人民檢察院管轄。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確有必要,可以辦理下級人民檢察院管轄的案件。下級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
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認為有必要將本院管轄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交下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應當報請其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批准。
第三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
第四條人民檢察院各業務部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可能屬於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案件線索,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民事行政檢察部門。
第五條經審查認為污染環境、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行為可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報請檢察長批准決定立案,並到案件管理部門登記。
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製作《立案決定書》。
第六條人民檢察院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調查核實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違法行為、損害後果涉及的相關證據及有關情況:
(一)調閱、復制有關行政執法卷宗材料;
(二)詢問違法行為人、證人等;
(三)收集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四)咨詢專業人員、相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等對專門問題的意見;
(五)委託鑒定、評估、審計;
(六)勘驗物證、現場;
(七)其他必要的調查方式。
調查核實不得採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強制性措施。
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有關情況,行政機關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七條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在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過程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涉嫌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發現其他刑事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偵查監督部門。
第八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審查終結,承辦人應當製作審查終結報告。審查終結報告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地敘述案件事實,依據法律規定提出處理建議。
第九條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應當經集體討論。參加集體討論的人員應當對案件事實、適用法律、處理建議等發表明確的意見並說明理由。集體討論意見應當在全面、客觀地歸納討論意見的基礎上形成。
集體討論形成的處理意見,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人提出審核意見後報檢察長批准。檢察長認為必要的,可以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十條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
(一)終結審查;
(二)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第十一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擬作出第十條第一項、第二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辦理終結;擬作出第十條第三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終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經檢察長批准。
第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終結審查:
(一)經審查不存在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需要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情形的;
(二)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情形在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之前已經消除且社會公共利益已經獲得有效救濟的;
(三)其他應當終結審查的情形。終結審查的,應當製作《終結審查決定書》。
第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在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之前,應當履行以下訴前程序:
(一)依法督促法律規定的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二)建議轄區內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有關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有關組織提出需要人民檢察院支持起訴的,可以依照相關法律規定支持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應當在收到督促起訴意見書或者檢察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依法辦理,並將辦理情況及時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
第十四條經過訴前程序,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沒有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或者沒有適格主體提起訴訟,社會公共利益仍處於受侵害狀態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第十五條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身份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的被告是實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十六條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要求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訴訟請求。
第十七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被告的行為已經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初步證明材料。
第十八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被告沒有反訴權。
第十九條人民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對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意見所依據的事實,以及履行訴前程序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條對於可能因被告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與社會公共利益相關的其他損害情形,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建議對被告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
根據人民檢察院建議,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的,人民檢察院無需提供擔保。
第二十一條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
第二十二條檢察人員出席法庭的任務是:
(一)宣讀民事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對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證據予以出示和說明,對相關證據進行質證;
(三)參加法庭調查,進行辯論並發表出庭意見;
(四)依法從事其他訴訟活動。
檢察人員發現庭審活動違法的,應當待休庭或者庭審結束之後,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提出檢察建議。
第二十三條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與被告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和解協議、調解協議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二十四條在民事公益訴訟審理過程中,人民檢察院訴訟請求全部實現的,可以撤回起訴。
第二十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第二十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的抗訴,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書,並且將抗訴書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抗訴不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撤回抗訴,並且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
第二十七條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二審案件或者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理的上訴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第二審法庭。
第二章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第二十八條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由於沒有直接利害關系,沒有也無法提起訴訟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人民檢察院履行職責包括履行職務犯罪偵查、批准或者決定逮捕、審查起訴、控告檢察、訴訟監督等職責。
第二十九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的案件,一般由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檢察院管轄。
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案件,由市(分、州)人民檢察院管轄。
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應當由上級人民檢察院指定本區域其他試點地區人民檢察院管轄。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確有必要,可以辦理下級人民檢察院管轄的案件。下級人民檢察院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檢察院辦理。
第三十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的辦理,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
第三十一條人民檢察院各業務部門在履行職責中,發現可能屬於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范圍的案件線索,應當將有關材料移送民事行政檢察部門。
第三十二條經審查認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可能損害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報請檢察長批准決定立案,並到案件管理部門登記。
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製作《立案決定書》。
第三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可以採取以下方式調查核實有關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相關證據及有關情況:
(一)調閱、復制行政執法卷宗材料;
(二)詢問行政機關相關人員以及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證人等;
(三)收集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等證據;
(四)咨詢專業人員、相關部門或者行業協會等對專門問題的意見;
(五)委託鑒定、評估、審計;
(六)勘驗物證、現場;
(七)其他必要的調查方式。
調查核實不得採取限制人身自由以及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強制性措施。
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有關情況,行政機關及其他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第三十四條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在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過程中,發現國家工作人員涉嫌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發現其他刑事犯罪線索的,應當及時移送偵查監督部門。
第三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審查終結,承辦人應當製作審查終結報告。審查終結報告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地敘述案件事實,依據法律規定提出處理建議。
第三十六條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經集體討論。參加集體討論的人員應當對案件事實、適用法律、處理建議等發表明確的意見並說明理由。集體討論意見應當在全面、客觀地歸納討論意見的基礎上形成。
集體討論形成的處理意見,由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負責人提出審核意見後報檢察長批准。檢察長認為必要的,可以提請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第三十七條人民檢察院對審查終結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應當區分情況作出下列決定:
(一)終結審查;
(二)提出檢察建議;
(三)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第三十八條人民檢察院辦理行政公益訴訟案件,擬作出第三十七條第一項、第二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辦理終結;擬作出第三十七條第三項決定的,應當自決定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辦理終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經檢察長批准。
第三十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終結審查:
(一)經審查不存在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造成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情形的;
(二)行政機關在人民檢察院向其提出檢察建議前已糾正行政違法行為或依法履行職責的;
(三)其他應當終結審查的情形。終結審查的,應當製作《終結審查決定書》。
第四十條在提起行政公益訴訟之前,人民檢察院應當先行向相關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檢察建議書後一個月內依法辦理,並將辦理情況及時書面回復人民檢察院。
第四十一條經過訴前程序,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仍處於受侵害狀態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第四十二條人民檢察院以公益訴訟人身份提起行政公益訴訟。行政公益訴訟的被告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第四十三條人民檢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違法行政行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法定職責、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等訴訟請求。
第四十四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初步證明材料。
第四十五條人民檢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
(一)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
(二)人民檢察院履行訴前程序提出檢察建議且行政機關拒不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不履行法定職責的事實;
(三)其他應當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舉證責任的事項。
第四十六條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人民檢察院提起的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
第四十七條檢察人員出席法庭的任務是:
(一)宣讀行政公益訴訟起訴書;
(二)對人民檢察院調查核實的證據予以出示和說明,對相關證據進行質證;
(三)參加法庭調查,進行辯論並發表出庭意見;
(四)依法從事其他訴訟活動。
檢察人員發現庭審活動違法的,應當待休庭或者庭審結束之後,以人民檢察院的名義提出檢察建議。
第四十八條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不適用調解。
第四十九條在行政公益訴訟審理過程中,被告糾正違法行為或者依法履行職責而使人民檢察院的訴訟請求全部實現的,人民檢察院可以變更訴訟請求,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或者撤回起訴。
第五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第五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的抗訴,應當通過原審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書,並且將抗訴書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
上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抗訴不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撤回抗訴,並且通知下級人民檢察院。
第五十二條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二審案件或者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理的上訴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第二審法庭。
第三章其他規定
第五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擬決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應當層報最高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公益訴訟案件,應當自收到案件請示之日起一個月內辦理終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經檢察長批准。
第五十四條省級人民檢察院向最高人民檢察院報送審批的材料包括:
(一)公益訴訟案件層報審批表;
(二)省級人民檢察院請示;
(三)省級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部門案件審查終結報告和集體討論記錄;
(四)公益訴訟起訴書;
(五)案件證據目錄和主要證據材料。
第五十五條提起公益訴訟,人民檢察院免繳訴訟費。
第五十六條本辦法未規定的,分別適用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
第四章附則
第五十七條本辦法僅適用於北京、內蒙古、吉林、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省、自治區、直轄市。
第五十八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本院之前發布的司法解釋和規范性文件,與本辦法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本辦法。
8. 如何界定我國民事公益訴訟的范圍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有權對損害國家利益、集體或者個人的民事行政違法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總的來說,凡是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都應屬於公益訴訟案件,但具體的劃分,大致有以下幾個類型:
一、國有資產流失案件
此類案件,主要包括國有資產和國有土地兩大類,其中土地屬於不動產。
二、環境污染等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案件
此類案件,主要包括河流、大氣、土壤等環境污染。
三、不正當競爭、侵害弱勢群體利益案件
四、國家財產和集體財產遭受損失未能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
不正當競爭行為,往往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規則,造成經濟秩序的無序和混亂;侵害弱勢群體利益,往往表現為某些政府職能部門行政違法或行政不作為,以強勢的行政手段使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從而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不滿,極易誘發社會不穩定因素。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77條第2款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8)公益訴訟法與國土部門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四條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六條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九條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條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一條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二條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9. 我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有哪些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公益訴訟】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解釋》第284條 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一)有明確的被告;
(二)有具體的訴訟請求;
(三)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解釋》第285條 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
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解釋》第286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十日內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
《解釋》第287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依法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在開庭前向人民法院申請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准許參加訴訟的,列為共同原告。
《解釋》第288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提起訴訟。
《解釋》第289條 對公益訴訟案件,當事人可以和解,人民法院可以調解。
當事人達成和解或者調解協議後,人民法院應當將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進行公告。公告期間不得少於三十日。
公告期滿後,人民法院經審查,和解或者調解協議不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和解或者調解協議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出具調解書,繼續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依法作出裁判。
《解釋》第290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在法庭辯論終結後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許。
《解釋》第291條 公益訴訟案件的裁判發生法律效力後,其他依法具有原告資格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就同一侵權行為另行提起公益訴訟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受理,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10. 環境公益訴訟在中國到底有沒有實際的意義
實踐已經證明意義重大。2015年12月18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對全國首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進行了公開開庭宣判。該案的審理對公益訴訟主體的條件進行了規范,其一審和二審判決,對今後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的審理具有一定借鑒意義。法院審理這起公益訴訟案件,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判令被告承擔損害環境的民事責任,維護了公共利益,對那些肆意破壞環境的個人或單位提出警醒,讓社會看到司法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典型案例回顧:
謝某、倪某、鄭某、李某為采礦先後非法佔用林地共28.33畝,造成林地原有植被嚴重破壞。2015年1月1日,一審原告北京市朝陽區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依據當日施行的修訂後的《環境保護法》,向福建省南平市中院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被告謝某、倪某、鄭某、李某3個月內承擔恢復林地植被的責任,賠償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134萬元;如不能在3個月內恢復林地植被的,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10.19萬元,由第三人南平市國土資源局延平分局、南平市延平區林業局組織恢復林地植被。南平中院審理該案後,依法作出一審判決,判令四被告五個月內清除礦山工棚、機械設備、石料和棄石,恢復被破壞的28.33畝林地功能,在該林地上補種林木並撫育管護三年,如不能在指定期限內恢復林地植被,則共同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10.19萬元;共同賠償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損失127萬元,用於原地生態修復或異地公共生態修復;共同支付原告自然之友、福建綠家園支出的評估費、律師費、為訴訟支出的其他合理費用16.5萬余元。2015年12月18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對該案進行公開開庭宣判,依法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人謝某、倪某、鄭某的上訴,維持原判。